“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对于哲学学院的同学们而言,课程论文的撰写不仅是提升个人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师友间对论文的交流和点评更是理清思路、打磨文章的绝妙方法。为此,哲学学院研究生会拟举办“以文会友”系列课程论文分享沙龙,围绕“学科-课程”主题,邀请优秀课程论文作者分享文章并请老师或高年级博士研究生同学点评。为哲院学子创造论文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为课程论文写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在研讨交流和思维碰撞中提升写作能力。
本次学术沙龙,我们围绕“科技、知识与社会”这一主题邀请到了四位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优秀的同学参与分享。非常欢迎感兴趣的同学们前来参加,期待大家互相切磋、有所收获。
沙龙信息
时间
2024年11月7日(周四)19:30-21:30
地点
西主楼2401
腾讯会议
373-916-765
分享人
安秀媛
2022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包小珂
202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陈滨
202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缪馨玲
202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点评人
包小珂
202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陈滨
202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缪馨玲
202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安秀媛
2022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内容简介
1
安秀媛
2022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兴趣:心灵哲学、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哲学
题目:
Attention,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Phenomenal Content
报告简介: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attention and perceptual learning in shaping phenomenal cont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presentationalist theories of perception. Traditional representationalist accounts suggest that changes in phenomenal content directly correspond to changes in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However, recent debates challenge this view by showing that shifts in attention can alter phenomenal content without modifying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In response to Susanna Siegel’s Phenomenal Contrast Argument, which posits high-level properties like natural and artifactual kinds as determinants of phenomenal content, this paper explores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Building on Connolly’s critique of Siegel, I argue that attention shifts and perceptual learning sufficiently explain changes in phenomenal content without invoking high-level properties. I propose an attention-indexed view of perception, where attentional patterns and expertise enhance the epistemic reliability of perceptual judgments. By linking perceptual learning to the capacity to respond to reasons, this paper offers a revised account of how attention-driven perceptual experiences contribute to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without the need for high-level properties.
2
包小珂
202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兴趣:语言哲学、心灵哲学
题目:
再思人的两种图像的融合
报告简介:
塞拉斯基于人的科学图像与显像图像的二分,对“人在世界中” (man-in-the-world)的处境进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在他的追随者中,以米利肯、罗森伯格等为代表的右翼塞拉斯主义者延续了他的科学实在论立场,即从自然主义的视角出发,探索因果秩序与理由空间的连续性。以布兰顿、罗蒂等为代表的左翼塞拉斯主义者则发展了他对规范性的高阶定义,试图在严格区分因果秩序和理由空间的基础上,探索后者的逻辑优先性。本文将首先探索以上两种不同立场的解读,在指出其各自的理论重心与面临的批评后将会发现,麦克道威尔指明了一条调和人的两种图像的建设性道路。然而遗憾的是,麦克道威尔“哲学寂静主义”立场导致的后果,就是他放弃了积极建构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之间关联的可能性。因此一幅真正“将世界纳入视野”的图景是更进一步的,它将断言:人类与非语言使用者的其他自然有机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差异的连续性”,人的概念能力可以被妥善地安置于对自然的科学理解中。最终,本文的结论指出:如果想使得科学理论所构想的这个世界与我们直接相关,想要使其成为我们的世界,而不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异质附属物,就是要超越人在世界中的显像图像和科学图像的二元论。为此,劳斯主张的一种塞拉斯主义的哲学自然主义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它提示我们:弥合自然因果性与概念的规范性的二分,就必然要采取一种本体论上的实践优位立场。
3
陈滨
202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兴趣:知识论、心灵哲学、科技伦理
题目:
AI复活的技术前景和伦理规范
报告简介:
一直以来,复活和永生都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们试图利用技术突破生死的边界。现今,AI技术足够发达,以至于我们能够看到人类以数据方式永生的希望。所谓“数字永生”(digital immortality),指的是将能代表个人特征和思想的信息数字化,形成一定的承载物,在人死后接替人永久存活下去,以数字的形式实现“永生”。在现有技术下,逝者AI是数字永生的主要应用模式虽然逝者AI的技术仍不够完善,但已经得到很普遍的应用,仅需一张照片和一段录音,就能够在数字领域让逝者复活。即便AI复活技术不够成熟,但它显然已经快速渗透我们的生活,因此,对其本质和规范性的研究亟需开展。关于AI复活主要有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数字人究竟和智人有什么区别?也许在本体论层面上,数字人和智人仍然具有本质差异,但是在认识论意义上,我们将越来越无法区分二者,以至于数字人将给我们带来无限趋近于智人的情感和认知体验。第二,逝者复活需要注意哪些伦理规范?是否仅凭一腔思念就足以复活逝者呢?仅凭思念似乎并不满足规范性,我们需要考虑行为人与逝者之间的关系、逝者生前的意愿、复活目的等。此外,AI复活和数据、资本息息相关,在考虑该技术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权力的霸凌。
4
缪馨玲
2023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兴趣:生物学哲学
题目:
生物龛建构与语言演化之源
——比克顿与劳斯的视角
报告简介:
早期德里克·比克顿(Derek Bickerton)强调语法(syntax)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交流系统(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s)的关键要素,后期比克顿则转向采用生物龛建构(niche construction)的视角将语言演化的核心问题定位在语言到底从何而来的起源问题,并认为涉及位移(displacement)的群体协调觅食活动带来的选择压力(selective pressures)与符号(symbol)替代是产生语言的核心标志。约瑟夫·劳斯(Joseph Rouse)基本赞同比克顿的生物龛建构进路,但怀疑比克顿的理论是否足以回应语言与符号概念化能力以及概念规范性(normativity)从何而来的问题,并进一步将语言视作一种生物龛中的公共社会实践来修正完善语言演化之源的可能性故事,从而为他的自然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奠定基础。
整理 | 学术部
编辑 | 廖晨阳
海报 | 廖晨阳
审核 | 宋正清 袁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