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昌银,县人大四级调研员。曾经从事过农技推广,担任过射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发改委主任等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怀念我的父亲
作者 陈昌银
近日帮助家乡海河镇审核镇志,知悉家乡历史变迁,了解诸多人文事件。不由让我想起已经去世8年的父亲,一位曾经在村级和镇办企业任职多年的共产党员。往事历历在目,多日魂牵梦萦,遂写下一段文字,以解心中思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2016年的夏季是个罕见的持续高温季节,对我来说更是一个特殊的季节。我亲爱的老父亲因病医治无效,于年8月14日走完了他平凡而辛劳的一生,享年85岁。父亲于1948年任海关乡通讯员,1958年任海河公社跃华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1959年任跃华大队大队长,1972年任跃华大队(村)党支书,1982年开始担任海河农机厂(化机厂)厂长、书记,1991年4月光荣退休。
父亲的离世,带给我的是深深的怀念。父亲虽然患病四年有余,但没想到走得这么快、这么急。回想起父亲卧床时的无奈和难舍,我心中仍然充满愧疚和不安。作为儿女,我们是尽了极大的努力,但终究无法违背自然的规律。父亲虽然一辈子没有任过位置显赫的官职,没有成就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留下大额的财产,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笔精神财富,那就是勤劳、务实、奉献、清廉。他是我们儿女和子孙学习的榜样。
我父亲14岁便失去他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从小就磨炼了不怕吃苦、不辞辛劳的意志。在担任大队干部期间,多次带领民工营围垦滩涂、构筑海堤,县里黄沙河、利民河、海河地龙、苏北灌溉总渠等重点水利工程都留下了父亲的足迹。他与民工同劳动、同吃住,次次拿先进、年年受表彰。兼任第四生产队队长期间,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硬是把一个最落后的生产队变成了先进队。他组织全村劳动力构筑防洪包圩,开挖沟河,大搞水利建设。为筹建村排涝站,他积极向上争取,发动群众自筹,设法向邻村借贷。他外出骑车经过中沟木桥不慎落水,仍冒着严寒坚持到巨星村支书家请求支持。最终筹得4万多元,在全乡较早建成苏排Ⅱ型大型排涝站,使全村3700亩农田免受洪涝之灾。
我的父亲是个工作务实、不甘落后,有思路、有魄力的人,我老家所在的跃华大队(村)多年来一直是县、乡的先进典型。无论是农业生产、多种经营还是办学办医,都为上级提供了无数次观摩现场和示范样板。为增加集体收入,我父亲组织兴办了村水产育苗场,每年收入颇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向上争取资金7万多元,组织整治苇滩、河塘,开挖精养渔塘350亩,增加集体收入。多年来跃华大队里的集体积累一直位居全乡前列,生产水平保持先进,村容村貌也好于周边。父亲热心办学,组织扩建跃华小学,当年一下子砌了4幢校舍,还办了初中班,学校教学水平仅次于乡中心小学,初中班还考上了几个中专生,创造了当年射阳农村小学校的辉煌。1982年组织上安排我父亲到海河农机厂担任书记、厂长,面对资不抵债、人心涣散的烂摊子,我父亲不畏艰难、大胆革新。记得父亲有一年大年三十还出差在外,催要货款。我父亲抓管理、定责任,推行按件计酬,工人的收入增加了,厂里的效益也上去了。为按时交付秦山核电站的双层不锈钢密闭门,他带领工人师傅日夜奋战,高薪聘请技术人员,攻克一个个难关,做出了大企业都难以搞定的产品,获得了可观的利润。通过几年的苦干加巧干,一个面临倒闭的小厂,已没有一幢旧厂房,没有一台旧设备,当时就创年利税超百万元,成为苏北一流的乡镇企业,多次获得省市县表彰。
“一世辛劳范垂乡里,毕生奉献留泽村邻”。我父亲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公道正派、无私奉献。我在海河镇旭日村下派工作过,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一位镇老干部曾说过,过去跃华村的招待费一直是全乡最少的。那时招待上级来人,陪客人员都要分摊费用,被招待人员还交些粮票和菜金。我父亲担任大队干部期间领取的工分报酬,大多用来接济困难户、招待来人、向上跑计划要资金。当年给我两个哥哥盖房,作为村支书的家庭都没有什么余钱,购买建筑材料几乎全部是借贷而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扶贫济困,我父亲拿了两笔贷款300元,家里一直还了多年才还清。父亲对军烈属、困难户、“五保户”总是无微不至关心,经常自己掏钱给他们看病;一次有人发生农机作业事故,父亲第一时间紧急借贷组织抢救,伤者终于转危为安;就在父亲已经身患重病的2015年,父亲还接济一困难户1000元。父亲一生清廉,不求索取。有一年农机厂经济效益显著,按镇里批复年终奖金分配方案,我父亲应得责任制奖金1万元,最后父亲只领了800元,其余都留在厂里,父亲说扩大再生产需要钱。
作为村干部,我父亲总是与人为善,恪尽职守,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当年大清早经常有群众来我家请求调解矛盾,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的听他们诉说,母亲还盛上热粥请他们用餐。为此我们经常挨饿,只好抓上几片大麦卷干揣到书包里,用着放学路上充饥。当年第三小队一户人家因家庭矛盾引发严重纠纷,乡派出所多次调解未成,我父亲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多方面工作,终于平息历经数月的事端。父亲平时和群众打成一片,全村很多农户都得到过父亲的直接关照。让我们儿女倍感欣慰的是,父亲生病和去世期间,周围有数百人前来探望或送别。公务繁忙的县镇都有领导抽空来了,身患重症在外地疗养的老友怀着深情来了,已经年近80岁当年得到保护免受冤屈的老农特地来了,过去得到帮助生活明显改善的困难农户一传一纷纷来了,对我父亲曾造谣中伤却受到以德报怨的人也来了,只为表达他们对一位德高望重的基层老支书的敬重之情。外出探亲当年在村小任教的75岁退休老师李泉连夜从浙江赶来吊唁,并写了一副挽联:“执政为民的楷模,人民永远铭记;主持正义的典范,吾家终身不忘。”体现了对我父亲当年关心培养他的感恩之情。
“人民孺子牛一生刚直忠党爱国浩气长存,儿孙好楷模满门勤廉尽职治家名节永在”。父亲一位老友撰写的这副挽联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真实的写照。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为我付出了伟大的爱。一件件,都令我难以忘怀,令我感动,令我敬佩。是父亲给了我快乐的童年,让我无忧无虑地成长。在陈洋中学读初三的那一年,父亲想法给我买了最好的辅导书,使我考中专时数学得了高分。我工作以后父亲总是千叮咛、万嘱托,让我努力工作、好好做人。父亲经常讲“药人的东西不要吃,犯法的事不能干”。父亲晚年还看书读报,了解国家大事。就是在生病期间还告诫我不要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一定要公私分明。父亲的教诲使得儿女和子孙一直保持心中有畏,不敢懈怠,坚持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不负老人家的殷切期望。父亲生病期间,六个儿女及家人都悉心照料,抢着做最好的菜给父亲吃,自告奋勇地陪着父亲。大家付出回报和孝心,为的是让父亲少些痛苦、多些欣慰。
父亲永远地走了,我们再也无法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再也无法面对他的音容笑貌。我们当继承父亲留下的优秀品德和良好家风,努力把子女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勤劳持家的人、生活幸福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点击上方二维码。关注“黄海潮声”微信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2023年12月10日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朱莉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