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志良,男,1964年10月出生。与建筑材料、工程监理行业打交道40多年,在审计和劳动专业刊物偶有论文发表。感悟人生不易,记录生活点滴。
冬日里的牛房
作者 王志良
那年的寒冬腊月,风如冰刀,肆意地割着大地。我们儿时的玩伴五兄弟裹紧棉衣,匆匆走向生产队的牛房。
牛房的墙是土坯砌成,厚实而朴拙,岁月在墙上刻下斑驳的痕迹,宛如一位满脸皱纹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屋顶的茅草,在风中瑟瑟发抖,似在低吟着古老的歌谣。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干草、牛粪与牛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几头老牛或站或卧,它们的身躯庞大而沉稳,眼睛里透着温和与宁静,仿佛洞悉世间一切的智者。牛身上披着一层淡淡的光晕,那是从狭小窗户缝隙中挤进来的阳光,吝啬地洒在它们身上。
墙角的铡刀,曾在往昔的岁月里铡碎无数的青草秸秆,为牛儿们准备过冬的食粮。旁边的料槽,石制的表面凹凸不平,此刻还残留着些许草料渣子,见证着牛儿们刚刚的进食。
牛倌王言青大爷正坐在火盆傍的矮凳上,手中忙着修补牛绳。他的手指粗糙且灵巧,麻绳在他手中穿梭自如。大爷的脸被火盆映得通红,时不时抬起头,眼神温柔地扫过每一头牛,那目光中满是关切与慈爱,像是在凝视自己的孩子。
看我们每天必到这些的“乱神”,王大爷便习惯性的吩咐道:来玩就别闲着,王得胜喂牛草,柴刮刮、剥柴虎往火盆加些干牛簧,小地溜子、二马虎铡牛草。这是王大爷给我们5个人起的绰号,虽然不太雅,但却很亲切,我们也并不介意。
有一次,我们突发奇想:玩“斗牛士”游戏。小伙伴们用破布扎成小斗篷,手持小木棍当作剑,雄赳赳地在牛面前挥舞。我第一个冲上去,学着画片里斗牛士的样子,左闪右躲,试图引起牛的注意。可那牛只是懒洋洋地瞥了我们一眼,又低下头吃草,仿佛在嘲笑我的幼稚。正当我得意忘形,靠近牛身时,它突然甩了甩尾巴,像一条粗壮的鞭子,“啪”的一声打在我腿上,我一个踉跄摔倒在干草堆里,惹得小伙伴们哈哈大笑。
还有一回,我们想给牛来个“大变身”。偷偷拿了家里的颜料和刷子,趁着牛儿安静吃草,蹑手蹑脚地靠近。我负责给牛尾巴上色,刚把刷子蘸满颜料往牛尾上一抹,牛像是被什么东西蜇了一下,“嗖”地抬起尾巴,颜料溅得我满脸都是,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小伙伴们笑得前仰后合,直喊我成了“大花脸”。而那牛呢,似乎对自己的“新造型”毫不知情,继续悠然自得地吃着草。
在牛房里,我们还会比赛找牛粪里未消化的玉米粒。大家像寻宝一样,趴在地上,眼睛紧紧盯着牛粪堆,用小木棍仔细翻找。谁要是找到了,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兴奋地跳起来,高高举起玉米粒炫耀。然后把玉米粒收集起来洗净,在牛房的火盆上烤玉米粒吃。虽然常常烤得半生不熟,还带着一股焦糊味,但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那是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美味”。
在这寒冷的冬日,生产队的牛房里却有着别样的温暖与安宁。这里没有外面世界的喧嚣与纷扰,只有牛儿的低吟、铡刀的声响和我们玩皮的打斗声,也是人们对生活质朴的坚守。
这些往事,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其实,它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深深地镌刻在岁月的长河中,成为心中一抹永不褪色的霞光。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 射阳县杂文学会
“黄海潮声”公众号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