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应属“道”文化,还是“儒”文化?

文摘   文化   2024-08-14 15:32   江西  

祠堂文化应属“道”文化,还是“儒”文化?

杨小兵

十年来,从开始认识祠堂文化,到全面研读,思维不断的深入,对每一个众生对祠堂文化的认知,渐渐清晰的认识整个轮廓。中国人的进化与祠堂文化的进化,也是互相支撑着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紧密不可分的关系。
唯物主义的信仰,为了一个更超脱的思维,以超出固有的精神追求去寻找祠堂文化的真谛。
十年来,投入很多的精力,接触不同层次的人,思考他们认知中的祠堂文化。不可否认,大多数人,对祠堂文化的认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认知。有人,把祠堂文化当成了简单的宗族文化;有人,把祠堂文化当成神道分类下延伸文化来看待;有人,认为只是家文化下的一个建筑文化。我认为,这些都是各人的建筑内活动的某一个特点来理解的浅文化认知。为什么说是浅文化的认知呢?因为,确立了思维落点,只在建筑这个物质的抽像上去理解祠堂文化。
浅文化人很多,可以形成一种简单的文化认知,很是满足了很多自以为是的文化认知的人的自我肯定,因此,支持者是知识认知稍浅的人。从我所接触的人当中,文化水平越低的人越是认可这种观点。这一类人对祠堂的文化认识常常自我感觉良好。用大数据去深入分析这一类人,你会发现,我说的并没有错。
从文化的认知上来说,文化的知识面越窄且不愿深入了解认识的时候,会极为有限的盲目相信他们自己的经验,并以自我经验取代一切,而不知天外有天。在某种程上,因为浅文化的支持者很多,就常常有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
佛,是一个信仰,而一个固执的只信佛的人,对佛之外的一切持有怀疑的人,往往只是用佛的一切来固化认知,而使佛固化,成为牢笼。真正具有高深佛法的人,使佛的智慧,在佛性的引导下,可以和一切化成善的认知,突破执念,成就真佛。佛性,是文化的内核。
祠堂一样,若是只物化,而未见文化的“善性”,当然就不是真正有益祠堂文化,只是祠堂,可作为一种某文化下的承载。
讲文化,就会有一种虔诚的精神上的信仰,需要析清文化的本性。
从世俗的简单上信仰来说,中国有信佛的佛教、信儒的儒教、信道的道教等等,宗教是追随者在前人的文化善性认识下坚持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信仰常常被认作是唯心认知,是一种人为设定的文化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控制的程序和规则。“善性”决定其存在的文化价值,祠堂里被广为认可的文化“善性”是感恩,也因而为世人所认可。
从文化认知上来说,精神信仰,会在文化认知和万物感应上产生唯心认知,结合了物质与环境的进化因素来确定文化信仰,这是传统心学的理念。
人,随着文化层次提升的越高,其认识的宽度也会越宽,其对祠堂这个物质产物与精神信仰相结合,就产生出了文化的不同层次的认知。因此,文化水平适中间那一类人,普遍会把祠堂文化归类于政治主流文化,因此,一千多年来,祠堂文化便会归类于儒文化。几千年的儒文化渗入祠堂文化之中,在固有认知的情形下,深受儒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把祠堂文化归类入儒文化,并将祠堂中提倡的儒文化中的“孝悌”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似乎也顺理成章。但其使人忘记了一个事实,传统儒文化,其产生,远远迟于祠堂文化。

儒文化服务于统治者,传统的统治者消失了,儒文化其实也失去了主流的地位,随之而来的唯物主义的认知成为主流的知识认知,儒文化中的很多知识,成为过时的知识。新知识与一脉相传的传统文化结合,为新文化提动无限动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便成了文化复兴需要在文化的传承性上解决的文化的大融合。祠堂文化再归类于儒家文化,也就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祠堂文化的发展。这种认知,可追溯至文化更深的源头。
因此,比较中性的那一类人,如果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话,便把祠堂文化归类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当然,也有人简单觉得只是宗族文化的下面分支。一些死板的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只是众多建筑文化中的一个分类文化。认为祠堂文化是一类建筑文化,肯定就执着于祠堂建筑的物质属性来说,类似于建筑设计类。对祠堂文化的活动和它产生设计、建筑造型的文化认知上来说,似乎不包括人类的思想认识。这也只是对建筑的衍生和变化来分析产生变化的历史因素,只是用知识来代替文化的人性感知。
就像讲佛,如果只说佛的形象,历史知识和其它表现一样,并没有把精神信仰的促人生发的佛性作为核心来更理解佛文化一样。
祠堂里可作佛法的道场,可否将祠堂归于佛教文化之下呢?
祠堂里可作道教作法的道场,可否将祠堂归于道教文化之下呢?
也有人会把祠堂文化归类于佛和道融合的一种文化。
抛开这些牵强附会的说法,在日常的老百姓当中,祠堂也有厅堂、会客室等的功能,更有当成办学的功能,祠堂文化的说法便可各执一词了。

从中国文明的发端,看祠堂进化的形态来看待祠堂文化,是不是觉得当成一种家的生活的文化需求来思索。从中国人上万年的进化史来看祠堂,其文化的发展,就是为了人类绵衍和文化传承为核心在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进化。因此,我们应该认认真真把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大文化种类来去系统性的进行理解。
寻其文脉,一个更大的文化,要足够全面概括的话,那就应属于传统文化中“道”文化的种类,起于无知而繁盛于文明的兴盛。
是什么样的“道”文化呢?老子《道德经》就讲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觉得这个解释就很好的描述了祠堂文化的特性。因为从小的家庭来说,他的厅堂也是祠堂。就一个姓氏来说,只有这个姓氏共同祭祖的地方才能称为祠堂。对一个村庄来说,整个村那怕是多姓,一起做祭祀,办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公房,就是祠堂。祠堂规制上的分类,则可以有多姓家庭汇合成一个区域形成的公房来供奉祠堂。若一个地区成为一个城市,还会有类似庙堂的机构——城隍。城隍庙脱离于民间祠堂,但又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关系。大村以姓氏分,大姓又以房分,主干分枝,有儒家尊卑秩序,有法家的规矩。围绕祠堂发展,形成了一姓一俗,一姓多族,一村一俗等等,祠堂文化的文化融合性所产生出来文明特性,唯“道”可解。
从祠堂这个通俗的分解来看,有一个村的共用公堂,或者说一个片区的共用公堂,算是标准的祠堂。一个村有好多个姓氏,随着这个村子里面的各个姓氏都自建祠堂之后,又会分开,那么就各个姓氏的祠堂其实是说人数达到一定之后,会分出新的祠塘。

从一个家族来说,血脉源流为体系供奉的祠堂有时只要这个家族出现一个大人物,而他大人物的后人往往以这个大人物作为一个榜样来建设祠堂,以文明传承的属性来团结族人,供奉公堂,亦称之为公祠,也有作宗祠。这样多形态,祠堂文化所代表的意义和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便又包罗万象了。

众所周知,从历史的渊源上来说,当你一个家族上溯到很远很远的时候。他们从最原始的那个祠堂所延伸出来的文化。形成一个个支脉等之后衍生出来的各个祠堂又会因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发展出不一样的文明,形成不同层次的文化分支。
当然,再怎么分析,祠堂承载的公堂的性质,始终如一。而且这个公堂是民间的带有一定公共分享性质的公堂。因此围绕着这个公堂形成了一村一俗的这个概念。这也算是“道”的概念下的衍生产物。
你会很神奇的发现,祠堂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承载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复归于一”的感觉。
祠堂里所展现人类的生与死,从生的“一”到“死”的归一,形成的整个循环。从它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来看,和儒文化有完全不同文化性质。
儒文化以“礼”、“教”的确立来建立起一套迎合社会统治需要的道德规范,来推动建立起相应的社会秩序的文化来推动社会发展。因此,祠堂文化并没有以儒文化的核心来进行发展。相反它是以“家”为单位的发展概念来进行。
祠堂文化以发展家族和村落来演绎,和共产主义中的个体融入实体的文明进化方式,非常类似。
天人合一的“道”,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的同理之心的文化认识上来理解和领悟,一个人有限一生的使命,融入一地一姓无限的生命轮回之中。
生于自然,融入自然,记录过程,抽条联线,《村》志会含祠堂谱谍的理论基础,也就这样产生了。
祠堂里面进行的悲、欢、离、合或许就是人的一生。生的庆生,死的忌日,在祠堂里完成,这也是祠堂作为民俗建筑的文化内蕴。
从这些方面来理解,把祠堂文化当成“人”之“道”,纪念,成长与化生的“道”场,这种来理解文化,归入“道”文化体系的祠堂文化,更有发展的潜力和融合力。

声明:图片引用自公共网络,如有侵权,请宽容谅解,如需删除,请告知!

专辑推荐

1、《红色心学》 2、《解读道德经》 

3、红色文化  4、产业研究

作者简介:杨小兵,男,笔名“文东”,江西瑞金人,《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研究人员,勤于笔耕,各种著述颇丰,长期从事广告策划、地方史志研究。从事过江门潮连地方文化挖掘推广,传统村落的打造,乡村振兴文史梳理等工程;是《瑞金祠堂志》、《瑞金九堡镇志》主编;深度参与《瑞金人物志》、《瑞金扶贫志》等地方部门史志的编纂工作。主要社会哲学著述《解读老子道德经》获得同业的广泛认何,曾被评为网络必读的十大《道德经》解读作品,长期在UC等的手机同类词条搜索排名靠前。《红色心学》著述集也获得业界一致好评。其它诗、词、赋、散文、杂文、红色文化文化等系列文章皆获得同仁的高度认可,有长篇小说《网游之道行天下》等试笔作品近二百多万字。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瑞金市红与虹红色产业创新研究院

红色产业创新研究院
红色产业创新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交流咨询、泛党政空间建设与运营研究、开展红色文化讲座。提供红色产业发展解决方案。创作、研究、调查并进行理论认证,提供红色文化发展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