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云静 | 2023年清史研究综述

学术   2024-12-20 20:36   江西  

作者简介:伊云静(1996—),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文章原刊:《清史研究》2024年第6期。



2023年清史研究成果丰硕,各专题均有了进一步推进。宏观层面,学界对研究视野、研究路径、理论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顾、反思与拓展。部分成果力求走出此前分析框架与学术取向的刻板印象,基于实践脉络进一步审视。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及历史地理等方面关注的学术议题日益交汇,对清代历史展开多维透视。微观层面,眼光向下的议题日趋多样,多语种、多类型的史料也得到大力挖掘与利用。清代国家与经济、社会运行实态,知识生产、传播与环流,都得到较多关注。限于学力与篇幅,笔者集中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历史地理与环境五个专题,分而述之。


一、政治史


(一)政治制度与运行

本年度关于清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机构的形成及演变研究成果较多。刘文鹏围绕议复权力机制考察了军机处的实际运行状况和作用,揭示了军机大臣在清代最高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并探讨了军机处创建在清代国家政治体制重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牛贯杰考察了满文在清前期公文奏报系统中的历时性变化。(2)关于内务府,王嘉乐、耿雪考察了康熙朝传教政策变迁中内务府发挥的作用,揭示了康熙朝传教士统御制度存在明显的“内廷化”倾向。(3)关于清代八旗体系,马金柱指出清入关前形成的《无圈点档》是清朝为解决八旗佐领承袭而核查佐领根源事宜的重要依据。(4)苏日朦基于《茂明安佐领根源册》考查了八旗察哈尔所属外藩扎萨克旗佐领的编设与变迁过程。(5)张春阳发现八旗汉军佐领编立与承袭颇具特色,出现了“诸姓宗族”这一特殊的非血缘宗族组织方式。(6)李小雪考察了清初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的编设过程、特点和所属人等身份构成与变化。(7)


梁晓婷考察了乾隆朝奉天两次官制改革基于司法困境的内在关联和影响。(8)苏婷考察了明清时期广东外驻或分防同知、通判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9)哈斯巴根关注了清代口外察哈尔地区的王公牧厂,从政治与行政区划角度阐述了该制度存续的历史意义。(10)刘文华、林浩彬均关注了清末官制改革中各部丞参的设立与存废之争。(11)聂鑫等考察了国会两院制在清末立宪运动议院建设中的实践。(12)周增光考察了清末丙午中央官制变革中新官制草拟、修正与裁定过程中文本的时移性变化和社会反响。(13)王兆刚考察了清末民初地方警察制度的变迁及该制度的实施中基层治理的内卷化。(14)


关于清代政务运作,围绕基础治理与官员考核成果较多。赵士第利用施政书《烹鲜纪略》,探讨了清初华北地区县域社会秩序重建与政务运作。(15)雷炳炎基于《抚吴疏草》,考察了清初对江南州县吏役钱粮侵欠的查处及其难以治理的原因。(16)冯剑辉围绕《裕课清累全案》考察了晚清徽州吏治败坏现象和其主要原因,指出清代胥吏制度和晚清徽州宗族衰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17)王天根利用稀见卷宗《江南安徽府州县各官贤否清册》考察了清代基层官员考核的在地化经验、普遍性指标及其得失。(18)黄心瑜考察了清代都察院弹劾制度程序的形成和其中的权力关系。(19)英卡尔·巴合朱力考察了乾隆朝接待中亚各部朝觐使团礼仪、运作实态及其效用。(20)

(二)政治事件再认识

本年度学界利用满蒙汉文档案文献对明清易代和清初政治事件及相关史事有了进一步厘清。依据新见材料,清前中期政治史中若干问题得到进一步讨论。毛亦可基于《本朝题驳公案》进一步考察了康熙末年长篇“面谕”与第三次立储计划。(21)学者们也对乾隆帝生母姓氏、“佟半朝”祖源、查慎行和查嗣庭相关案、乾隆朝于敏中劾官及死因原委、清代熙春园等进一步考证。(22)


晚清时期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李恭忠以1808年事件中两广总督吴熊光为中心,剖析了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集团对“夷人长技”的认识与应对思路。(23)王宪明、姬泰然驳斥了英国学者蓝诗玲等提出的历史上本无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革命意识形态构建而成的观点。(24)王亚楷、李骛哲基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等历史图像,对鸦片战争中英交涉史实有了进一步认识。(25)李彬梳理了鸦片战争前后中英军事医疗和战时运作,探讨了其时中英双方的差距以及战时医疗中的权谋运作。(26)吉辰介绍了甲午战争孤本史料《津督院往来电》的史料价值。(27)郑泽民梳理了“庚子西狩”期间以电报为中心的行在通讯机制的构建与演变。(28)刘平考察了辛丑和谈惩办“祸首”问题对清朝亲贵集团的冲击、整肃及其影响。(29)马忠文、谢冬荣利用新见吴士鉴密信,认为光绪“病逝说”更贴近历史真相。(30)


关于晚清地方政局与权力结构,崔岷等围绕曾国藩长沙清匪练兵时的境遇,考察了咸丰初年清廷团练大臣策略的结构性困境。(31)韩策对太平天国之后涌现的地方势力及央地关系进行考察,揭示了晚清东南权势转移及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32)邹晗关注了同光年间左宗棠、袁保恒关于西征粮饷事宜冲突背后清廷和湘系的互动及西北军政格局的变动。(33)章成梳理了清廷因应光绪“乙未河湟事变”的历程,考察了晚清西北治理体系的运作与调适。(34)


围绕改良与革命,李永胜考察了光宣之际康梁反袁活动和康有为联美反袁活动,也指出丁未政潮是康梁从联袁到反袁的转折点。(35)尚小明梳理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前留日学界革命团体的衍变。(36)一些学者也探讨了章太炎组建统一党、康梁组建“国民党”的史实。(37)吴义雄考察了美国人荷马李反清思想及其策动的“红龙计划”,展现了清末革命的国际意义。(38)陈丹的专著考察了荷马李参与近代中国变革的历程,揭示了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的复杂关系。(39)段君峰透过南湖炮队事件重新审视了武昌起义前武汉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状况。(40)

(三)法律与司法实践

胡祥雨梳理了清前期的法制变迁,探讨了明清易代时明朝制度与满洲制度的碰撞与融合及清朝满汉法律一元化的确立。(41)宋兴家考察了清代旗奴告主立法的变迁过程,揭示出清前期满汉法律融合的复杂面相。(42)王若时、杨一凡梳理了明清典例食货法律体系的演变脉络,指出《户部则例》的颁布标志着清代新食货典例法律体系的定型。(43)清代法律的多样性受到学者关注。赖惠敏、黄品欣考察了清宫窃盗案的法律使用,并探讨了清代宫廷的监督管理。(44)杨扬以道光朝赖懋端京控图赖案为例,揭示了清代人命案件裁判过程中的复杂性问题。(45)李明考察了刑部说帖的来源及其司法权威的生成。(46)姜金顺、赵晓华指出乾隆朝刑部复核权力的扩张程度不宜过高估计。(47)


关于清朝边疆治理中的司法实践成果较多。张心雨、周建波考证了清前期蒙古死刑制度的发展演变与适用。(48)姬元贞考察了清朝蒙古地区买卖人口的定罪立法与处罚。(49)胡兴东等考察了清代西南地区《土司例纂》的修纂、法律内容及其历史意义。(50)白京兰考察了清代从军府制至建省后伊犁将军司法审判职能的特点及演变过程。(51)惠男、马林莹分别从清代回疆玉石资源管控策略和嘉庆时期清廷对察哈尔黄芪采挖的态度与管理出发考察了清代不同地区的司法实践及律例调适的过程。(52)关于治外法权,潘乐通过1846年康普顿案观察了英国在华治外法权的初期形态。(53)

(四)中外关系

刘洋指出,包括马戛尔尼“驻使”冲突在内的早期中英关系不能简单以传统、现代二元对立关系可以概括。(54)葛夫平利用中法会谈原始记录及《崇厚使法日记》,重新审视了晚清天津教案善后时中法之间的交涉、各自考量与政策。(55)李文杰考察了中英双方围绕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赔款的复杂考量与交涉,指出清政府主动赔款彰显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56)章扬定等探讨了清政府在对法交涉越南问题过程中的态度与努力。(57)郭黎鹏分别以晚清全权大臣的形成、晚清国书与中西国家信息传递方式变迁为个案,关注了清代外交转型中中西方多种因素的参与、调适及列强在华势力的阻碍。(58)


李育民等考察了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派兵条款”的形成,指出该条款是中朝宗藩关系在法理上走向崩溃的重要标志。(59)段红云考察了清代中越藩属关系的确立、内涵及解体。(60)学者们利用外文档案,对近代英法等国对西藏的非法测绘、进藏活动、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期间的劫掠行为及廓尔喀在西藏森巴战争中的角色进行考察与揭露。(61)江家欣指出了以上海英国商会为代表的在华英商、领事协管制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的联系。(62)郑彬彬揭示了晚清琼州开埠背后英方决策的复杂性与列强间的博弈,也指出19世纪英驻华使馆商贸情报的生产和多元流向是英方在东亚构建“信息秩序”的产物。(63)顾跃挺、曹树基、许盘清利用英国藏中文照会原件考察了19世纪末中英铜货索赔案的中、英交涉及中英双方关于西沙群岛主权的立场。(64)

(五)边疆民族史

中国边疆史研究是清史一个重大学术命题。《清史研究》特设“构建清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专栏刊发文章对《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有关新疆、西藏的历史书写进行批评反思。(65)张永江、尹世奇先后以清代军台效力政策与军台台费问题为着眼点,揭示了清代大一统国家“因地制宜,经济务实”的边疆经营逻辑。(66)一些学者从行政制度、政区沿革角度考察了清代对新疆的治理。(67)对西藏的治理及相关制度成果较多。其中于超考察了雍和宫金瓶掣签初掣实践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68)张子新等考察了清代不同时期皇帝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相见礼仪及其衍生礼仪。(69)张楠林指出明清云南改土归流是在“土流并治”管理模式下权力格局的内部调整。(70)苍铭等基于清代广西绿营军驻防与常规军事治理方式剖析了广西内地化进程。(71)


关于海疆治理,刘永连等考察了清末两广总督对东沙、西沙群岛的开发规划、实践和探索。(72)宋可达考察了清代中央及江浙地方七次海域勘界始末,也梳理了清代海洋失事查勘制度的建设过程。(73)高志超认为清人对盛京所属诸海域及范围认知的阶段性变化与清前中期海洋开发与海疆管理体系确立和完善密切相关。(74)

(六)政治文化

政治史与文化史的融合使得清代政治史呈现更加多元面相。朱亦灵考察了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地区屠城现象,并指出其与社会心态、谣言传播、官民关系等社会文化现象有关。(75)惠男认为清廷无意以“传国玉玺”促成蒙古各部承认其统治合法性,且不同时期蒙古文人相关书写演变揭示了蒙古诸部对清朝文化和政治认同的演变。(76)周晟考察了乾隆朝阿桂进贡珍禽尔及其名称与文化符号的由来。(77)姚刚考察了晚清“奏折指南”中呈现的知识图景和时人的文书观念。(78)孙明考察了19世纪士人政治局势观念中从“中叶”到“中兴”的内在转化机制。(79)李欣然跳出中西对立视角考察了甲午前铁路之争,发现甲午前后中国思想界存在的连续性。(80)贾琳考察了清季应试士人群体的科场书写及其所表征的“舆情”,探讨了其与科举改革进程的深层关联。(81)邹小站考察了清末民初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分歧。(82)朱梦中补充考订了《波兰分灭记》成书始末、资料来源、编纂方法等,讨论了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与变法主张。(83)


二、经济史


(一)财政、货币与金融

关于清代财政制度及运行,王嘉乐通过考察清前期内务府造办处经费体系建立过程,探讨了皇室财政收支体系制度演进的逻辑。(84)王春伟梳理了清代步军统领衙门的生息利银,呈现了清政府依靠非正式经费体系以维持运转的状况及其隐患。(85)洪易易从财政体系结构变动视角重新审视了雍正朝耗羡归公及养廉银制度,指出雍正朝地方财政改革公私分离的底层逻辑。(86)李幸揭示了清代火耗归公后两浙帑盐制背后的生财逐利取向。(87)何永智考察了雍正至清末户部饭银与京官养廉银的制度嬗变。(88)陈文慧等基于方志考察了清代州县发商生息现象及其对地方社会治理的影响,指出其间接推动了近代绅商阶层的形成。(89)蒲凤莲等考察了清代孔府差徭优免矛盾、纠葛和央地各方的应对策略。(90)段美欣考察了乾嘉时期米艇引入水师及获得全额报销的曲折过程及其制约因素。(91)米斯琪认为顺直庚子地方赔款筹议与获得公款代偿的过程,反映了清政府维持畿辅稳定、力图两宫尽早回銮的政治意图。(92)


关于盐政,黄国信以“规制生财”揭示了清代盐政的基本目标、特点与性质,并总结了清代盐政运作的内在逻辑和机制的五大原则。(93)卢树鑫考察了晚清福建票盐改革形势下台湾盐务总局及其附属机构的设立、运作实践与局限。(94)顾浩考察了德占时期胶澳盐政的形成过程及其中的权力博弈。(95)黄雅雯以寿光、昌邑二县为例考察了清代前期山东沿海票盐制度的形成过程及不同区域的特点,认为地方社会与朝廷官员共同重塑了清代山东的票盐制度。(96)


关于漕运,阮宝玉梳理了明清时期南粮与北漕供应体制的关系与变化,揭示了南粮体制在明清两代的复杂性。(97)高元杰考察了明清时期回漕现象的根源、操作、应对与影响。(98)吴琦等探讨了清代大运河沿岸漕运剥船的设置与调整,反映了清代社会治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99)郑海涛等认为道光初年漕粮海运顺利施行的关键在于及时调整地方官吏,而非清王朝政治体制的改进。(100)周健考察了晚清江广漕粮采买海运始末及轮船招商局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01)何瑜考察了清代三山五园地区的漕运、本裕仓与丰益仓二官仓及晚清相关历史事件。(102)


关于田赋、关税与厘金,李光伟对清中后期山东田赋蠲缓数额进行计量分析,进而探讨了其与积欠衍生、财政亏空的关联。(103)熊昌锟对江苏、浙江两省厘金的收支数量做出补充与修正,并对厘金的奏报与算法问题进行解释说明。(104)朱义明对清代山东107州县的折亩进行逐一考证,归纳总结出税亩与实亩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清代折亩研究新方法。(105)郭永钦等整理了多个府级地丁税数据,利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清代府级地丁税的空间分异特征。(106)杨国安基于《湘潭赋役成案稿》考察了清代钱粮征收过程中官府与士绅的博弈。(107)赵思渊从税粮催征组织、赋役册籍及相关制度知识三个维度考察了太平天国之后苏南税粮催征体系的重建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108)黄忠鑫利用《增城县清田集》考察了清前期广东增城土地清丈在赋役改革中的作用及其对地方社会的意义。(109)徐伟讨论了清前期孝义乡类姓文册作为赋税征收过程性文书的作用。(110)


关于货币与金融问题,赵士第考察了清前期制钱流通的困境,并探讨了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下清朝对制钱的重整。(111)何永智考察了咸丰朝京师推行铁钱的政治过程,以及圜法改革实践中的困境与应对。(112)熊昌锟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及外国势力、内部困境对中国币制改革筹议与实践的影响,也关注了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度。(113)张安昊考察了清末币制改革中金本位战略目标和银本位战术形成的过程。(114)兰日旭等依据档案和近代报刊考察了长时期庚子赔款中的镑亏数额、产生原因及影响。(115)田牛、袁为鹏考察了晚清币种购买力的变化趋势和晚清通货膨胀的层次性特征。(116)周亚等考察了汉口山西票号辛亥革命前夕的经营状况与市场环境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因应之策,揭示了山西票号拒绝金融转型的原因与意义。(117)

(二)土地、产权与市场

关于土地交易与地权问题,杜正贞考察了清代浙南山区的退契,也探讨了国家赋役制度与“产权”之间的关系。(118)胡铁球等基于《同治兰溪鱼鳞图册》考察了民塘的类型及其体现的水权占有形式、交易形式的差异,揭示了其与政府管理的联系。(119)吴舒岚考察了明清“退契”的概念在田宅交易中的演变,认为这一现象体现了传统土地市场一直存在业主权益保障机制。(120)杨丰宁、于帅分别考察了清代押租制和晚清民国的稍租制,认为其体现了清代不同地区传统土地市场的实际运作及其与金融市场的融通。(121)李学如考证梳理了苏州范氏义庄自宋皇祐元年创建到清光绪二十五年间田产的损益变化,并分析了庄田增损的原因。(122)


关于资本与市场,黄凯凯指出清代皇帑对两淮盐业经济和财政的影响取决于盐商借本付息的方式,也透过扬州盐商的引窝交易探讨了清代资本市场的发育与运行机制。(123)韩燕仪围绕轮规整散考察了清中期政府面对淮盐困境的应对机制和淮盐纲法崩溃的原因。(124)梁若冰等利用清代粮价数据库对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的大米市场进行实证研究,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淮军政治势力扩张带来的市场分割及其长期影响。(125)赵公智等从晋商多地赶会视角考察了清末民初直隶若干市镇之间的商业联系及其与直隶“市镇交易圈”形成的多重联系。(126)赵世瑜以叙永地区为个案考察了清代场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政治力量与商业力量的互动对这一过程的影响。(127)邓前程等考察了雍乾时期四川粮食运销的区域范围、运销方式和市场格局等问题。(128)

(三)工商业与贸易

张富强梳理了以唐廷枢为代表的香山买办群体因经营活动形成的多重身份和其转型为民族资本家的过程。(129)汤开建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为核心考察了清代广东多位行商或家族的商贸活动与事迹。(130)牛澎涛等考察了清政府对胡光墉破产清算案的审理过程,揭示了晚清官商在权力、商业规则空隙之间经商的隐患。(131)杜恂诚考察了19世纪70年代在华外商保险行业的企业制度设置、运行、市场竞争与利润分配。(132)赵国壮诠释了近代中国新糖品分类知识体系形成过程,也考察了近代中国“精洁化”洋糖消费的兴起及其经济意义。(133)李玉从“工业文化”的角度考察了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工业化建设的关系及其对晚清工业文化传播的意义。(134)熊昌锟认为中外修订商约过程中各国要求“华洋合股”合法化并企图利用该方式扩大权利,而中国对“合股”加以限制。(135)


对于清代对外贸易,研究者分别从高丽布、马匹出发考察了中朝贸易的演变过程及其多重影响。(136)张月莹等考察了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东亚三国贸易商圈及其变化。(137)徐百永等考察了近代英国与中国西藏羊毛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影响。(138)崔思朋、仲伟民考察了烟草在中国的传入输出及对中国参与明清时期经济全球化与近代世界形成的影响。(139)刘俊豪指出瑞典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中后期进行了以广州市场为中心的洲际跨洋贸易。(140)


关于清代地区贸易,柳岳武分别考察了清代乌里雅苏台地区和科布多地区的内地商民贸易,讨论了内地商民与清代边疆治理之间的关系。(141)赵珍、王一祎关注了清廷在古城等处征收茶税并完善税制的实践过程。(142)村上卫利用英国领事报告考察了开埠后厦门海关银号的纠纷,探讨了开埠前后清朝贸易管理体制和白银流通情况的变动。(143)王日根考察了明清时期海疆政策与私贸经济背景对东南沿海民众经济生活的形塑。(144)


三、社会史


(一)基层社会治理

本年度,关于清代基层社会的多元治理体系及其实践研究成果较多:陈瑞考察了明清徽州地方社会治安管控问题;白如镜等考察了清代山西市镇“官治”与“民治”相结合的多元治理体系及其实践;常建华利用乾嘉刑科题本分别考察了清中叶广西、贵州地方社会职役活动与官府治理;杨军等考察了清代云南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组织的变迁脉络与动因。(145)耿金认为明清易代中西南地区牛丛的地位变化反映了朝廷治理西南地方社会方式的转变。(146)张科、方玮蓉、马成俊分别考察了晚清循化厅藏族部落纠纷解决的社会过程、循化厅藏族部落冲突的不同类型及解纷机制。(147)吴晓亮等认为清代云南管业执照兼具土地产权保护和国家赋税征管的双重属性,也是边疆社会秩序构建中官民互动协作的产物。(148)


行龙以山西水利社会史为研究案例,指出“以水为中心”可作为一条路径探讨区域社会全面的历史,也可实现从区域到整体的社会史研究目标。(149)张俊峰对山西水利社会的不同类型进行观察,也探究了黄土高原洪灌型水利社会的不确定性。(150)潘春辉考察了清代河西走廊“乌牛坝水案”中官府在应对地方渠坝水利争夺中的对策与做法,揭示了其背后反映的水利治理与地方治理的策略选择。(151)王超宇围绕渠长及其在五台山地区的司水实践,考察了清代至民国时期该地村落水利制度的运行与演进。(152)


对于秘密社会与宗教问题,王笛质疑了哥老会来源于啯噜的结论,也通过对卫大法师“汉留四书”的解读,讨论了袍哥的精神与组织起源。(153)宗教研究中,褚潇白梳理了19世纪末晚清新教传教士对中国民间教派信徒的看法与态度。(154)赵子豪认为鸦片战争前后在华新教传教士对“天主教”教名翻译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其复杂的基督教认同,也借机塑造了国人的基督教认知。(155)在民间信仰方面,刘平利用山东平度大泽山碑铭考察了无生老母信仰民间化的过渡形态。(156)张梦雨考察了清代台湾民间信仰与分类械斗之间的互动关系。(157)

(二)家族、宗族与族群

关于宗族,郑小春等考察了明清徽州的非族冒宗现象、行径及其原因。(158)王日根考察了明末至清代闽南沿海社会变迁后多个家族重修族谱的过程及其社会功能。(159)常春波利用常州府武进县四个家族族谱,讨论了社会阶层与政治话语对家族史构建的影响。(160)杨宇菲考察了明清韩江上游的合姓祠堂现象的发生逻辑及其与流域贸易之间的关系。(161)郭广辉利用成都刘氏族规碑刻考察了清中后期综合性族规的生成、演变过程。(162)戴昇考察了清代徽州宗祠营建修缮的资金筹措与经费管理。(163)


学界还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历史过程。赵晓梅利用文献、物质遗存与口述资料考察了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红瑶族群的认同形成和社会变迁,揭示出了山地族群形成与认同建构的复杂性。(164)唐晓涛、王丹、王志通分别考察了明代以来俍兵俍人民族迁移、近代以来哈萨克族内迁及其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165)张博通过考察清中后期伊克昭盟段黄河水运及其沿岸各族群众的互动,分析了该段黄河的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166)暨爱民在既有成果基础上考察了“苗疆”的空间范围及其文化意义,指出其在政治与族群意义上反映出国家在场或地方的国家形象。(167)

(三)社会群体与社会生活

王静阐释了“童天王”与“童子军”的历史意涵和原因,揭示了童子军的群体特征和科举制之积弊。(168)冯俊利用巴县档案考察了清代中后期重庆武童的备考生活及其集体性色彩。(169)叶鹏利用道光朝翁心存所辑两种生员名册,对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及相关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并利用新估值重新估算了清中后期生员总数。(170)李涛等对传统地方士绅在清末新式小学扩张中的作用进行量化实证研究,认为地方士绅促进而非阻碍了新式小学的发展。(171)


元青考察了晚清“秉笔华士”的薪酬待遇,认为晚清译书活动的开展与译书薪酬的推出推动了传统文士主动参与到传教士主导的译书活动,是晚清中外合作译书热潮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172)王慧颖以清季上海的美国中华协会为切入点,考察了1898年至1905年旅居上海的美商和传教士群体的联合及其与晚清政治及中美关系的联系。(173)李洪锡、张鑫梳理了近代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警察机构的设置沿革、派遣警察的过程,分析了其非法活动的阶段性特点。(174)


关于社会生活,杨剑利从清末关于北京街道改造的论争与实践出发考察了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历程。(175)王刚考察了近代杭州城市粪溺处置的具体路径,认为市政化并不等同于官办化和统一化。(176)裴广强通过梳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煤烟污染治理的实践历程考察了不同社会主体在治理实践中的行为逻辑与互动博弈。(177)一些研究也考察了西洋音乐与近代上海城市声音景观塑造、南京名胜景观与近代城市发展及城市政治文化特点的联系。(178)


四、思想与文化


(一)学术史研究

本年度有关传统学术的研究涉及经学、理学、文学、训诂学、史学等诸多内容。有关桐城文派、乾嘉学派研究成果较多,涉及学术源流、经学的近代转型等诸多方面。(179)盛险峰还考察了乾嘉学派和桐城派关系的多重面相,探讨了传统学术的知识体系、思想结构与衍生逻辑。(180)马子木跳出经史本位,在知识史视域下发现了明末清初学术风气转移背景下时文的主体性与能动性。(181)于磊考察了清圣祖的“伪道学”批判的变动与康熙朝道学的政治境遇。(182)


清代学术史上诸多人物思想研究也进一步深入。李欣然认为姚莹思想反映了道咸以来清代学术向异域开放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与张力。(183)黄燕强考察了康有为如何建构经书系统“六经五记”及其仁学思想,认为其反映了康有为对经学转型的思考。(184)刘岳兵发现了皮锡瑞和晚清的今文经学思想对日本京都中国学的影响。(185)王锐讨论了清末梁启超对世界大势的认识、对国民思想的介绍及二者之间的联系。(186)段炼探讨了在晚清思想危机下严复如何通过西学阅读、翻译等方式对“天演”世界观展开探索。(187)


关于概念与话语,蒋凌楠考察了“阶级”在20世纪初的早期内涵及其近代语义的生成过程。(188)陈思言考察了在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结构和中西新旧观念交织背景下近代“政府”概念的建构过程。(189)黄兴涛、岳忠豪考察了“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这一讽刺性话语在近代中国的起源、传播和使用特点。(190)

(二)文化交流与传播

围绕清代医学、科学思想及西学知识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也涌现较多成果。王沛珊、余新忠考察了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的中西医汇通观的演变,并反思了“科学”话语下的中医现代化。(191)陈明在全球史视野下考察了燕行使臣记录的西洋膏药“得利雅㗆”的源流及其知识与药物在前近代中国的流动。(192)苏日利格对察哈尔格西著《种痘药炮制及吸食法》进行翻译注释,展现了18世纪汉、藏、蒙古之间医学知识的交往交流交融。(193)刘菲雯以传教士编纂西药译著为中心,考察了19世纪中后期西药知识集中引介与传播的历史脉络。(194)叶璐考察了晚清西学汇编丛书中天文学内容,展示了近代天文知识的本土化过程及其在“科学本土化”中的特点与影响。(195)李侃探讨了晚清新教传教士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筛选及其传播西方科学的态度与策略。(196)朱昱坤等以“学术”纲目的衍变为切入点,梳理了“经世文编”接纳西方自然科学的过程。(197)关于中学西传,元青、王钧考察了晚清旅外士人群体的域外传播中国文化活动及其影响。(198)


清代科举研究有了进一步推进。王鸿泰考察了明清士人幼年的童蒙教育的知识取向与对句练习,探析了文人性格的形成与文人文化发展的根源。(199)刘佰合在国家与地方、科举与社会框架中考察了清代安徽科举的整体面貌与变迁过程。(200)孙青考察了晚清科举改制中州县校士馆与新学课艺的发展及其在制度变革与新知传渡中扮演的角色,也考察了近代政体变革的早期知识化与普及方案。(201)王乐鑫考察了清末科举改制中的西史问答。(202)谢乐考察了冯桂芬《重儒官议》所提学校改革方案和戊戌变法期间清廷诸臣对此议的讨论,揭示了晚清文教体系转型的复杂性。(203)

(三)文献研究与历史书写

关于清代历史编纂与历史书写,关康对满文文献《蒙古先祖世系源流》全文汉译并考证,反映了清后期蒙古传统史学的转变。(204)仲岷浩发现《清实录》内阁小红绫本夹签可能与乾隆朝《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编纂有关,深化了对官修史籍成书过程的认识。(205)王嘉川指出《史通》在清代《明史》纂修过程中扮演重要理论指导角色。(206)黄伟等系统梳理了明清土司司所志的概况,并考察了其编纂方式、特点与价值。(207)


本年度学者关注了书籍的生产、印刷和流动。孙岩考察了清前期汉籍入琉球过程及其影响,反思了东亚的“书籍环流”。(208)邹振环以晚清绍兴会文堂书庄和上海会文学社为中心,讨论了清末江南的出版文献和史学传统。(209)漆永祥考察了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在中国的书籍访购、编刻、刊印与交流,驳斥了认为中国对古代朝鲜是强行灌输与文化侵略的观点。(210)许卢峰考察了清末民初“火烧少林寺”神话文本的形成和重构,揭示了这一国族叙事背后从反叛到革命的逻辑演变。(211)


五、历史地理与环境


在历史地理领域,本年度关于古地图与地理文献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清代舆图、明清及近代地理知识、地图测绘技术的传播与转型等问题。林宏通过地图对比考察了瑞士藏康熙朝《坤舆图》的年代、背景及知识来源与传承等问题。(212)朱泓彬以《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为例,观察到清代地理知识在中西之间的环流。(213)孔令伟对苏宁阿所绘《万里回疆图》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18世纪后期清代西域地理知识的发展及清朝基础建设对新疆地景营造的影响。(214)此外,政区与空间的研究也有推进。赵逸才考察了清代县级政区的析分和界线划定,并探讨了清代“分疆画界”的理念与功能。(215)谢长龙考察了清代吉林西部厅州县的设置始末和边界的形成与调整过程,进而探讨了政区边界的形态。(216)张敏梳理和探讨了清代采集人参的范围及其变化过程。(217)


关于气候与灾害问题,胡浩楠考察了晚清时期渭河沿线地区旱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18)牛浪探讨了康熙后期长三角地区旱灾时空发生过程及气候背景。(219)贾国静通过对乾隆后期黄河频繁决溢问题的探析,指出河流环境与河患、河政的交互演化是理解清廷施政与黄河的生命样态的重要维度。(220)张霞考察了清代滹沱河下游的泥沙淤积、河道变迁与政府堤防策略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221)


本年度,学者对清中后期赈灾方式与社会救济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关注到这一时期国家荒政体系衰落的背景下救灾方式与救灾力量的多元化演变。朱浒探讨了西方冲击与社会转型驱动下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222)郝平以灵石县静升村为例,梳理了清中后期山西乡村民间赈济的变迁。(223)陈静考察了1889年华北赈灾委员会的组织运作和官赈、义赈、洋赈在其中呈现的复杂面相。(224)姜博考察了丁戊奇荒中日本商界和在日华商的捐赈活动与清政府的因应。(225)吕霞论述了1906年旧金山地震后清政府对受灾华侨的赈济及在重建中的作用。(226)倪玉平等考察了清代道光十三年水灾所造成的危害及政府应对。(227)


关于疾病医疗史,曲强考察了准噶尔汗国末年西北地区天花疫情暴发及其与社会失序的联系与影响。(228)刘士永等考察了近代上海医官对霍乱致病论的认识与分流,揭示了近代上海已成为国际医学界理论传播、辩驳与验证的重要场域。(229)杜丽红等考察了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各军政署差异化的殖民卫生模式及殖民卫生转型。(230)


关于环境与社会,王大学考察了清代黄淮运志桩联动体系设立的时空过程及其实际作用。(231)许瑶等以清代哈密地区豌豆引种为例,探讨了清代经营新疆过程中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的耦合关系。(232)魏慧芳探讨了清前期宁夏插汉拖辉农地开发与农牧环境变迁的具体过程及影响。(233)历史时期沙洲、水系、水环境等变迁与经济社会的互动也有了进一步关注。王振忠探讨了明清黄河三角洲环境变迁背景下苏北新安镇的盛衰递嬗。(234)敬淼春等考察了明清时期吴江蓄泄水环境与田土格局变动的关系。(235)刘诗古梳理了长江九江段江心洲的自然环境演变与改造,并关注了这一过程与确权过程中人与自然的互动和国家制度扮演的角色。(236)


本年度学界对多个曾为学术热点的研究领域进行回顾,并在方法论与研究视角上思考了深化与拓展之可能。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历史人类学再出发”学术研讨会中,科大卫指出用田野考察的眼光去读文献,可能是历史人类学再出发的一种可行的路径。《史学月刊》围绕义和团研究的路径与新拓展开展专题讨论,学者们都认为清史研究仍待从多角度深耕,在各类史料的梳理中呈现历史的本相。另有学者对近年关于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朝贡体系和“复兴朝贡制度”的研究及论争,从跨学科角度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也指出需在1911年“延长线”上思考辛亥革命。(237)


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对清代历史研究路径的丰富与调整也得到了关注。胡恒、朱浒探讨了数字人文方法应用于清代官僚政治史的价值、路径及挑战。(238)陈必佳、康文林以“中国历史官员数据库——清代缙绅录”项目为例,展示了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应用于探讨清代官员仕途研究的多条路径。(239)毛立平思考了清代性别史研究如何利用数字人文时代的发展机遇来突破史料与研究视野的局限。(240)


本年度清史研究在各个领域均有深化与发展,史料、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均进一步扩展。2023年12月第十三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青年学者论坛”举办,论坛以“建构清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与会学者从资料、理论、方法等角度展开讨论,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本年度相关研究虽然有意识关注了清史的连续性,但清前期与后期大多时候还是各行其是。诸如从清史整体出发阐发中华文明突出特性,(241)以“大分流”讨论为中心对近20年西方学界明清经济史研究的梳理,(242)都是值得进一步提倡的思路。

注释

· (1)刘文鹏:《军机大臣议复机制与清朝国家政治体制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 (2)牛贯杰:《“隔离” 与“汉化” 之外——满文在清前期公文系统中的使用与纠偏》,《安徽史学》2023年第5期。

· (3)王嘉乐、耿雪:《乾纲独断:康熙朝天主教传教政策的制定——以内务府佐理外事为中心》,《清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4)马金柱:《〈无圈点档〉与八旗佐领根源清查》,《历史档案》2023年第3期。

· (5)苏日朦:《清代八旗察哈尔所属外藩扎萨克佐领考论——以茂明安勋旧佐领为例》,《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 (6)张春阳:《八旗汉军的佐领拣放及佐领下“诸姓宗族” ——以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满文印轴为中心》,《历史档案》2023年第2期。

· (7)李小雪:《清初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的编设及所属人等身份构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3期。

· (8)梁晓婷:《乾隆朝奉天两次官制改革探析》,《清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9)苏婷:《明清广东外驻分防同知、通判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3辑。

· (10)哈斯巴根:《清代口外王公牧厂探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 (11)刘文华:《丞参设置与清末官制改革》,《宁夏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林浩彬:《清末官制改革与丞参兴废》,《学术研究》2023年第11期。

· (12)聂鑫、高一宁:《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两院制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 (13)周增光:《丙午中央官制变革再研究——侧重新官制文本制定与反响的探讨》,《清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14)王兆刚:《清末民初地方警察制度与基层治理的内卷化》,《安徽史学》2023年第2期。

· (15)赵士第:《〈烹鲜纪略〉所见清初华北地区的县域治理》,《古代文明》2023年第2期。

· (16)雷炳炎:《清初江南五府之州县吏役钱粮侵欠问题初探——以韩世琦〈抚吴疏草〉题报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7)冯剑辉:《晚清徽州吏治败坏及其成因研究——以〈裕课清累全案〉为中心》,《安徽史学》2023年第2期。

· (18)王天根:《清代官吏考核的在地化与普遍性——以稀见卷宗〈江南安徽府州县各官贤否清册〉为中心》,《安徽史学》2023年第4期。

· (19)黄心瑜:《清代都察院监察的常规与非常规:弹劾制度的程序、实践与权力关系》,《青海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 (20)英卡尔·巴合朱力:《乾隆朝接待中亚各部朝觐使团之礼仪及其效用》,《清史研究》2023年第5期。

· (21)毛亦可:《康熙末年的“面谕” 与第三次立储计划——以〈本朝题驳公案〉新见史料为中心》,《清史研究》2023年第5期。

· (22)王学深:《乾隆帝生母姓氏问题再探讨——从一则新近档案说起》,《清史研究》2023年第6期;杨海英:《清朝“佟半朝” 祖源新探》,《历史档案》2023年第4期;黄一农:《查慎行与查嗣庭兄弟所遭逢的两大案再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6期;刘贝嘉:《于敏中劾官及死因相关问题考述》,《历史档案》2023年第2期;何瑜:《清华校园里的皇家园林再考》,《清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23)李恭忠:《吴熊光之困——鸦片战争前的“夷人长技” 体验》,《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 (24)王宪明、姬泰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历史不容否定——驳英国蓝诗玲等人的荒谬观点》,《史学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25)王亚楷、李骛哲:《图像中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英交涉史实新释》,《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1期。

· (26)李彬:《鸦片战争中英军事医疗比较研究》,《史林》2023年第3期。

· (27)吉辰:《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孤本〈津督院往来电〉考述》,《安徽史学》2023年第2期。

· (28)郑泽民:《“庚子西狩” 时期电报通讯机制考析——以京师与行在的联络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29)刘平:《辛丑和谈对清朝亲贵的冲击与整肃》,《贵州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 (30)马忠文、谢冬荣:《吴士鉴密信所见光绪、慈禧病逝之内情》,《社会科学研究》2023年第5期。

· (31)崔岷、贾健鹏:《清廷团练大臣策略的结构性困境——以曾国藩长沙清匪练兵时的境遇为中心》,《史学月刊》2023年第8期。

· (32)韩策:《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

· (33)邹晗:《从分任到集权:左宗棠、袁保恒之争与同光之交西北军政格局的变动》,《学术研究》2023年第9期。

· (34)章成:《光绪朝“乙未河湟事变” 与晚清西北治理体系的权变》,《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35)李永胜:《两宫崩逝后康梁反对袁世凯活动述论》,《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李永胜:《光宣之交康有为请求美国政府反对袁世凯活动述论》,《史林》2023年第6期;李永胜:《从联袁到反袁:丁未政潮前后康梁对袁世凯态度的变化及其动因》,《学术研究》2023年第3期。

· (36)尚小明:《同盟会成立前留日学界革命团体的衍变》,《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 (37)成棣:《章太炎组建统一党史事考论》,《史学月刊》2023年第9期;安东强:《辛亥革命后康梁组建国民党史实发覆》,《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 (38)吴义雄:《“红龙计划” 与清末革命的域外回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 (39)陈丹:《驼背将军:美国人荷马李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 (40)段君峰:《武昌起义前夕南湖炮队事件再审视》,《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 (41)胡祥雨:《从二元到一元:清前期法制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

· (42)宋兴家:《清代法律的满汉融合——以旗奴告主法律的变迁为中心》,《古代文明》2023年第4期。

· (43)王若时、杨一凡:《明清典例食货法律体系考论》,《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 (44)赖惠敏、黄品欣:《清宫窃盗案之分析》,《清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45)杨扬:《道光朝赖懋端京控图赖案中的司法裁判》,《历史档案》2023年第1期。

· (46)李明:《清代刑部说帖的撰写及司法权威的生成》,《清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47)姜金顺、赵晓华:《清乾隆朝部驳制度之成效析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 (48)张心雨、周建波:《清前期蒙古死刑制度考述(1644—1756)》,《清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49)姬元贞:《清代蒙古地区人口买卖的罪与罚——以土默特司法档案为中心》,《河北学刊》2023年第5期。

· (50)胡兴东、焦磊:《〈土司例纂〉:晚清国家区域法制中最后一部法律修纂考述》,《思想战线》2023年第3期。

· (51)白京兰:《国家法权与边疆治理:清代伊犁将军司法审判职能及变迁》,《西域研究》2023年第1期。

· (52)惠男:《私玉之禁:乾隆时期国家对回疆的资源管控与法律实践》,《清史研究》2023年第2期;马林莹:《牧厂之靖——嘉庆时期察哈尔地方黄芪的采挖、贸易与律例调适》,《清史研究》2023年第1期。

· (53)潘乐:《从康普顿案看英国在华治外法权之早期实施》,《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 (54)刘洋:《马戛尔尼使团“驻使” 问题研究》,《清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55)葛夫平:《天津教案与晚清外交》,《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

· (56)李文杰:《1904年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的赔款问题》,《清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57)章扬定、倪腊松:《硝烟外的“战场”:越南问题谈判中清政府的主张与努力》,《学术研究》2023年第8期。

· (58)郭黎鹏:《论晚清全权大臣的形成》,《史学月刊》2023年第7期;郭黎鹏:《晚清国书与中西国家间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清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59)李育民、匡艳:《宗藩之溃: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派兵条款” 形成考析》,《抗日战争研究》2023年第3期。

· (60)段红云:《藩属体系视阈下的清代中越关系》,《史学集刊》2023年第1期。

· (61)霍仁龙:《19世纪英国在中国西藏东南地区的非法测绘及影响——以河流水系为中心》,《历史地理研究》2023年第3期;刘瑞云、刘晓旭:《19世纪中叶法国人克里克南亚进藏活动史考》,《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佳仁·云丹吉:《遮蔽的罪恶:英军在第二次侵略西藏战争期间的劫掠行为》,《中国藏学》2023年第3期;孙琦:《有关西藏森巴战争的四份廓尔喀文档案研究——兼论廓尔喀在西藏森巴战争中的角色》,《中国藏学》2023年第5期。

· (62)江家欣:《上海英国商会与领事协管制度的兴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63)郑彬彬:《晚清琼州开埠研究(1858—1876)——基于英国档案的考察》,《史学月刊》2023年第1期;郑彬彬:《帝国信息的制作:英驻华使领商贸情报的书写与流播(1834—1875)》,《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 (64)顾跃挺、曹树基、许盘清:《对19世纪末中英铜货索赔案的再研究——法国史料“两广总督称西沙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安南” 的来龙去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 (65)祁美琴、张欢:《对〈剑桥中国晚清史〉新疆历史书写的检讨》,《清史研究》2023年第1期;刘文鹏、姜海若:《是“象征性权威”,还是国家主权再构建?——对〈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有关西藏历史书写的思考》,《清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66)尹世奇、张永江:《军台效力与清代边疆经营》,《清史研究》2023年第1期;张永江、尹世奇:《军台台费与清代边疆经营》,《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

· (67)王启明:《清末东疆“改土归流”:辟展改设鄯善县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4期;鲁靖康:《清代新疆镇迪道再探》,《历史地理研究》2023年第2期;坚强、王金玉:《清代南北疆通道穆素尔达阪路的开辟和利用》,《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 (68)于超:《历史与定制:雍和宫金瓶掣签初掣实践考》,《中国藏学》2023年第4期。

· (69)张子新、张吉会:《清朝皇帝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相见及衍生礼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3期。

· (70)张楠林:《明清时期云南“土流并治” 管理模式与边疆治理逻辑》,《云南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 (71)苍铭、邓平:《军政管理与地方治理:清代广西的内地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72)刘永连、张莉媛:《清末东沙、西沙群岛治理规划和开发模式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4期。

· (73)宋可达:《清代江浙海域勘界考述》,《清史研究》2023年第2期;宋可达:《清代海洋失事查勘制度建设及其困境》,《安徽史学》2023年第2期。

· (74)高志超:《清前中期盛京所属诸海界域的认知及其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4辑。

· (75)朱亦灵:《易代之殇: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屠城事件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 (76)惠男:《清代蒙古文史著对“传国玉玺”的书写》,《历史研究》2023年第5期。

· (77)周晟:《乾隆朝阿桂进尔史事》,《历史档案》2023年第1期。

· (78)姚刚:《晚清“奏折指南”的知识图景及其文书观念》,《档案学研究》2023年第2期。

· (79)孙明:《“中叶”与“中兴”之际——19世纪中国的一个政治逻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 (80)李欣然:《晚清洋务争论者的共同意义世界——以甲午前的铁路之争为例》,《中华文史论丛》2023年第3期。

· (81)贾琳:《清季士人群体的科场书写及其“停科” 效应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82)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6期。

· (83)朱梦中:《康有为进呈书籍〈波兰分灭记〉补考》,《“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9期,2023年。

· (84)王嘉乐:《清前期内务府造办处经费体系的建立》,《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3期;王嘉乐:《清代江南织造公费的源流与府部财权划分》,《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5期。

· (85)王春伟:《清代步军统领衙门经费初探——以生息利银为中心》,《历史档案》2023年第1期。

· (86)洪易易:《公私分离与地方财政的结构性调整——雍正朝地方财政改革的底层逻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 (87)李幸:《清代两浙盐区帑盐制的生财模式和利润流向》,《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88)何永智:《清代户部饭银与京官养廉银制度嬗变》,《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89)陈文慧、燕红忠:《清代发商生息的运营与地方社会治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90)蒲凤莲、吴佩林:《清代孔府差徭优免与央地纠葛》,《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1期。

· (91)段美欣:《乾嘉时期米艇引入水师述略》,《历史档案》2023年第1期。

· (92)米斯琪:《首重京畿:顺直庚子地方赔款的筹付与转变》,《清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93)黄国信:《清代盐政基本原理论纲(1644—1850)》,《清史研究》2023年第6期。

· (94)卢树鑫:《清季台湾盐政改革的实践与局限》,《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 (95)顾浩:《多方博弈下德占时期胶澳盐政的形成与调适》,《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96)黄雅雯:《清前期山东沿海州县票盐制度的重塑——以寿光县、昌邑县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6期。

· (97)阮宝玉:《明清时期南粮与北漕供应体制的关系及其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98)高元杰:《回漕现象与明清京畿粮食市场》,《文史》2023年第2辑。

· (99)吴琦、徐宝成:《清代运河漕运剥船建置述论》,《史学集刊》2023年第4期。

· (100)郑海涛、潘晟:《人事干练:道光初年漕粮海运从被抵制到顺利施行》,《中国农史》2023年第3期。

· (101)周健:《轮船招商局与江广漕粮的采买海运》,《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02)何瑜:《清代三山五园的漕运与官仓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 (103)李光伟:《清中后期山东田赋蠲缓与财政治理》,《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 (104)熊昌锟:《晚清厘金的奏报与收支数量辨正——以江苏、浙江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05)朱义明:《清代山东州县折亩研究方法》,《清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06)郭永钦、袁琳熹:《清代府级地丁税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历史地理研究》2023年第3期。

· (107)杨国安:《〈湘潭赋役成案稿〉所见清代湖南钱粮征收中的官绅博弈》,《清史研究》2023第6期。

· (108)赵思渊:《知识、册籍、组织:19世纪60年代苏南田赋征收体系的重建》,《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2期。

· (109)黄忠鑫:《清前期的土地清丈与地方赋税秩序重建——〈增城县清田集〉探析》,《史林》2023年第1期。

· (110)徐伟:《清前期土地清丈中的类姓文册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永康县孝义乡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5期。

· (111)赵士第:《艰难的复归:清初制钱流通的困境与重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 (112)何永智:《咸丰朝京师铁钱与圜法改制》,《安徽史学》2023年第3期。

· (113)熊昌锟:《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10期;熊昌锟:《近代中国货币本位制度考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 (114)张安昊:《清末国家币制改革中金本位战略及银本位战术的制定与调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15)兰日旭、吴轩、韩晓璇:《庚子赔款中的镑亏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 (116)田牛、袁为鹏:《从“银贵钱贱” 到“银铜皆贱”:晚清通货膨胀层级特征演化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 (117)周亚、贾欣潮:《转型抑或收缩:山西票号对辛亥革命的因应》,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 (118)杜正贞:《“退” 的产权意义——再论浙南山区“退契” 的性质》,《清史研究》2023年第6期;杜正贞:《户籍、地籍与明清以来的山场确权——以东南山区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1期。

· (119)胡铁球、顾晓晓:《晚清兰溪民塘类型与交易方式——以〈同治兰溪鱼鳞图册〉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1期。

· (120)吴舒岚:《明清退契类型及考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121)杨丰宁:《清代湖南的押租制与土地金融》,《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5期;于帅:《从佃户到稍户:晚清民国浙东地区的公产稍租与管理》,《中国农史》2023年第1期。

· (122)李学如:《苏州范氏义庄田亩考述(1049—1899)》,《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5期。

· (123)黄凯凯:《“万岁发的本钱”:清代两淮盐业帑本新考》,《清史研究》2023年第4期;黄凯凯:《清前中期扬州盐商的引窝交易与资本市场》,《史林》2023年第5期。

· (124)韩燕仪:《轮规整散与清中期淮盐困境的应对机制——兼论淮盐纲法崩溃的原因》,《学术研究》2023年第7期。

· (125)梁若冰、谢骐宇:《晚清中央地方关系对市场分割的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 (126)赵公智、刘秋根:《清末民初晋商的夏布贸易网络与直隶中部的市场层级——以万聚恒为重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5期;赵公智、刘秋根:《清末民初直隶中部的“市镇交易圈” ——以晋商的多地赶会为视角的考察》,《人文杂志》2023年第6期。

· (127)赵世瑜:《场、坝与卫、司——川滇黔界邻地区的军政中心与市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 (128)邓前程、朱林:《论清代雍乾时期四川粮食运销》,《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 (129)张富强:《论近代香山买办向民族资产阶级的成功转型——兼论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近代人物的历史地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130)汤开建、李琦琦:《雍乾之际广州对外贸易中的海上巨商陈廷凤研究——清代广州十三行行商研究之一》,《中华文史论丛》2023年第3期。

· (131)牛澎涛、陈先松:《析论清政府对胡光墉破产清算案的审理——以华商股份、行用补水案为中心》,《史林》2023年第1期。

· (132)杜恂诚:《19世纪70年代在华外商保险企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33)赵国壮:《循名责实:近代中国糖品名称衍化及规制》,《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6期;赵国壮:《“精洁化”:近代中国洋糖消费的兴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 (134)李玉:《轮船招商局在晚清工业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刍议》,《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 (135)熊昌锟:《扩张与限制:“华洋合股” 在近代中国的境遇》,《河北学刊》2023年第6期。

· (136)孙雨苗:《明清时期的“高丽布” 》,《古代文明》2023年第4期;孙雨苗:《清宫高丽布的输入及其用途》,《历史档案》2023年第4期;郭思齐、衣保中:《明清时期中朝马匹贸易探析》,《中国农史》2023年第4期。

· (137)张月莹、刁书仁:《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东亚三国的贸易——以北京会同馆和东莱倭馆贸易为中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 (138)徐百永、薛晶:《近代英国与中国西藏羊毛贸易研究》,《中国藏学》2023年第3期。

· (139)崔思朋、仲伟民:《从烟草传入输出看明清时期全球化中的中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 (140)刘俊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以首航活动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41)柳岳武:《边疆治理视角下清代乌里雅苏台地区的内地商民贸易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柳岳武:《清代漠北科布多地区的内地商民贸易及其管理》,《中州学刊》2023年第9期。

· (142)赵珍、王一祎:《清中叶新疆治理与茶叶设局征税》,《西域研究》2023年第3期。

· (143)村上卫:《开埠后厦门海关银号与外商的纠纷——洋银与纹银兑付》,王丹译,《经济社会史评论》2023年第4期。

· (144)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对东南沿海民众经济生活的形塑》,《江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 (145)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境内的社会治安管控——基于组织机构设置与运作视域的考察》,《中国农史》2023年第4期;白如镜、张俊峰:《清代山西市镇管理体系及其基层实践》,《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常建华:《清中叶广西地方社会职役与治理》,《安徽史学》2023年第4期;常建华:《清中叶贵州地方社会职役与治理新探——以乾嘉刑科题本为中心》,《江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杨军、徐超:《清代云南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组织变迁及动因》,《贵州民族研究》2023年第5期。

· (146)耿金:《明清西南地区“牛丛” 问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3期。

· (147)张科:《清末循化厅藏族部落纠纷解决的社会过程——以同光朝卡加与隆哇、沙沟案为例》,《民族研究》2023年第5期;方玮蓉、马成俊:《晚清循化厅藏族部落解纷机制再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2期。

· (148)吴晓亮、段艳萍:《“以期管业” 与“遵额纳粮”:清代云南乡村社会秩序建构中的官民互动》,《思想战线》2023年第5期。

· (149)行龙:《“以水为中心”: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路径》,《史林》2023年第6期。

· (150)张俊峰:《地方水利开发与人水关系变革——基于道光曲沃县“沸泉水利图碑” 的历史考察》,《清史研究》2023第6期;张俊峰:《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洪灌型水利社会的诉讼与秩序——基于明清以来晋南三村的观察》,《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1期。

· (151)潘春辉:《清代河西走廊“乌牛坝水案” 中的官方应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3期。

· (152)王超宇:《渠长与清至民国五台山地区村落水利制度的演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4辑。

· (153)王笛:《“啯匪” 和“会匪”:哥老会起源的新思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王笛:《消失在崇山峻岭:1781年川鄂湘山区啯噜及清廷的围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王笛:《袍哥的精神和组织起源——卫大法师“汉留四书” 的解读》,《安徽史学》2023年第3期。

· (154)褚潇白:《晚清新教传教士眼中的民间教派信徒》,《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3期。

· (155)赵子豪:《鸦片战争前后在华传教士的基督宗教认同与教名翻译》,《清史研究》2023年第5期。

· (156)刘平:《碑林斜阳:无生老母信仰的民间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157)张梦雨:《清代台湾分类械斗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探析》,《民俗研究》2023年第5期。

· (158)郑小春、陶良琴:《徽州的大族修谱与非族冒宗——从乾隆〈官源洪氏总谱〉的纂修谈起》,《史林》2023年第5期。

· (159)王日根:《明末至清代闽南沿海社会变迁与族谱的再造》,《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 (160)常春波:《近代江南族谱中的太平天国战争记忆与书写——以常州府武进县的四个家族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

· (161)杨宇菲:《流动的祖先:韩江上游合姓祠堂与流域贸易》,《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162)郭广辉:《族规生成与社会变迁——以清代中后期成都刘氏族规碑刻为例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 (163)戴昇:《清代徽州宗祠营建修缮的资金筹措与费用开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164)赵晓梅:《族群与域界——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红瑶的社会变迁》,《史林》2023年第6期。

· (165)唐晓涛、王丹:《明代以来广西府江流域的民族迁徙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王志通:《哈萨克族内迁与近代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研究》2023年第3期。

· (166)张博:《清中后期伊克昭盟黄河水运与族际互动》,《安徽史学》2023年第5期。

· (167)暨爱民:《何处是“苗疆” ?——基于地域与族群视角的评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4辑。

· (168)王静:《童子军与童天王:清代科举中的童生及其劣化》,《安徽史学》2023年第2期。

· (169)冯俊:《档案中的武科举:清代中后期重庆武童的备考生活》,《历史档案》2023年第4期。

· (170)叶鹏:《清中后期生员入学年龄新探——读翁心存辑生员名册两种》,《安徽史学》2023年第2期。

· (171)李涛、张军:《旧士绅与新教育:基于清末新式小学扩张的量化考察》,《社会科学》2023年第11期。

· (172)元青:《晚清“秉笔华士” 译书薪酬待遇考述》,《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6期。

· (173)王慧颖:《清季上海的美国人(1898—19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

· (174)李洪锡、张鑫:《近代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警察机构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1期。

· (175)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76)王刚:《另类的市政化:近代杭州城市粪溺处置变迁》,《史林》2023年第1期。

· (177)裴广强:《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煤烟污染治理的实践与困境(1863—194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178)张晓虹、卢杉:《西洋音乐传播与近代上海城市声音景观的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胡箫白:《近代南京的景观营造与城市文化现代转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 (179)徐雁平:《晚清上海与桐城派的“长距离关系” ——基于萧穆光绪年间稿本日记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戚学民、唐铭鸿:《论姚永朴〈文苑列传〉对桐城派史的书写》,《安徽史学》2023年第4期;等等。康宇:《从阮元的经学诠释思想看乾嘉汉学之变新》,《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 (180)盛险峰:《视角与面相:乾嘉学派与桐城派关系的多重释读》,《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2期。

· (181)马子木:《道艺之间:知识史视域下晚明清初时文研究的再思考》,《清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82)于磊:《道学缘何成“伪” ——清圣祖的“伪道学” 批判与康熙朝道学的政治境遇》,《清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183)李欣然:《清代学术的内在理路对姚莹考求异域知识的影响》,《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6期。

· (184)黄燕强:《康有为“六经五记” 与近代经学转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 (185)刘岳兵:《近代湘学与京都中国学——从皮锡瑞到狩野直喜、小岛祐马》,《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186)王锐:《“灭国新法”:清末梁启超对世界大势的剖析》,《人文杂志》2023年第1期;王锐:《“对世界而知有国家” ——清末梁启超“国民” 论述再思》,《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9期。

· (187)段炼:《“由道变俗” 与“道通为一” ——严复的“天演” 译述及其世界观转型》,《安徽史学》2023年第2期。

· (188)蒋凌楠:《“阶级制度” “阶级压迫” 与“阶级斗争” 的历史叙述——20世纪初“阶级” 近代语义的过渡生成》,《史林》2023年第2期。

· (189)陈思言:《“政府” 概念的创制与清末政治改革》,《人文杂志》2023年第8期。

· (190)黄兴涛、岳忠豪:《近代中国“外国月亮比中国圆” 话语考释》,《人文杂志》2023年第4期。

· (191)王沛珊、余新忠:《“科学” 话语下的中医现代化之思——以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的中西医汇通观为中心》,《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5期。

· (192)陈明:《李器之〈一庵燕记〉中的西洋膏药:一个全球史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6期。

· (193)苏日利格:《察哈尔格西著〈种痘药炮制及吸食法〉中医来源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 (194)刘菲雯:《晚清西药知识的引介与传播——以中译西书为考察中心》,《“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21期,2023年。

· (195)叶璐:《晚清西学汇编与天文知识的本土书写》,《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年第12期。

· (196)李侃:《〈地理全志〉所见晚清传教士对科学知识的筛选》,《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1期。

· (197)朱昱坤、聂馥玲:《晚清“经世文编” 的知识分类:一种理解西方科学的方式》,《浙江学刊》2023年第6期。

· (198)元青、王钧:《晚清旅外士人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及其影响》,《史学集刊》2023年第2期。

· (199)王鸿泰:《学属对觇器识——明清士人的启蒙教育、对句练习与文人性格的形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94本第2分,2023年。

· (200)刘佰合:《清代安徽科举研究》,中华书局,2023年。

· (201)孙青:《清末科举改制中的州县校士馆与新学课艺》,《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孙青:《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知识化方案——基于清末民初“国民必读” 类读本的历史观察》,《学海》2023年第4期。

· (202)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中的西史问答》,《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 (203)谢乐:《冯桂芬学校改革方案及其戊戌反响》,《历史档案》2023年第4期。

· (204)关康:《〈蒙古先祖世系源流〉考论》,《清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205)仲岷浩:《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清实录〉内阁小红绫本夹签考》,《清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206)王嘉川:《罔敢不持其律:〈史通〉对清修〈明史〉的重要理论指导》,《学术研究》2023年第5期。

· (207)黄伟、巴兆祥:《明清土司司所志编纂研究》,《中国地方志》2023年第3期。

· (208)孙岩:《“海上书籍之路”:清前期汉籍入琉与福建书籍的供销网络》,《历史档案》2023年第4期。

· (209)邹振环:《清末江南的出版文献与史学传统——以绍兴会文堂书庄和上海会文学社为中心》,《文献》2023年第6期。

· (210)漆永祥:《朝鲜燕行使在中国的书籍访购、编刻、刊印与交流研究》,《文献》2023年第3期。

· (211)许卢峰:《放火的皇帝与革命的会党:清末民初“火烧少林寺” 神话的再解析》,《民俗研究》2023年第2期。

· (212)林宏:《瑞士藏康熙朝〈坤舆图〉初探》,《清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213)朱泓彬:《哥廷根大学藏李明徹〈大清万年一统经纬舆图〉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2辑。

· (214)孔令伟:《苏宁阿〈万里回疆图〉与十八世纪后期清朝的新疆地理知识》,《“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4本第3分,2023年。

· (215)赵逸才:《分疆画界:清代县级政区的析分与界线划定》,《历史地理研究》2023年第1期。

· (216)谢长龙:《清代吉林西部府厅州县边界的形成及其形态》,《历史地理研究》2023年第3期。

· (217)张敏:《清代人参采集范围变迁研究》,《史学集刊》2023年第6期。

· (218)胡浩楠:《晚清渭河沿线地区旱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3辑。

· (219)牛浪:《康熙四十六年长三角地区旱灾与气候背景》,《历史地理研究》2023年第1期。

· (220)贾国静:《河患、河政与河流环境:乾隆后期黄河频繁决溢问题探析》,《求索》2023年第5期。

· (221)张霞:《被锁定的“小黄河”:清代滹沱河下游的泥沙、改道与堤防策略》,《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

· (222)朱浒:《从一尊到多元: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及其意涵》,《史学集刊》2023年第1期。

· (223)郝平:《清中后期山西乡村的民间灾赈——以灵石县静升村为中心》,《贵州社会科学》2023年第12期。

· (224)陈静:《华洋合赈的首次尝试:1889年华北赈灾委员会的探索与困境》,《史林》2023年第2期。

· (225)姜博:《跨界的国家建构:光绪华北旱灾、日本捐赈与清朝外政秩序》,《“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120期,2023年。

· (226)吕霞:《晚清政府的侨务、外务与国际形象的重塑——以1906年旧金山地震赈济为中心的考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227)倪玉平、马振帅:《清代道光“癸巳大水” 研究》,《史学集刊》2023年第5期。

· (228)曲强:《疫病与秩序:准噶尔汗国覆灭前后西北地区的天花疫情》,《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 (229)刘士永、刘豪:《近代上海医官对霍乱致病论的认知与分流——以江海关和工部局为中心(1869—1896)》,《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

· (230)杜丽红、刘嘉:《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殖民卫生》,《广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

· (231)王大学:《清代黄淮运志桩联动体系的时空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清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232)许瑶、赵珍:《清代哈密豌豆供求与农业生态系统调适》,《中国农史》2023年第4期。

· (233)魏慧芳:《清前期宁夏插汉拖辉的农地开发与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3年第4辑。

· (234)王振忠:《明清黄河三角洲环境变迁与苏北新安镇之盛衰递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 (235)敬淼春、胡火金:《明清时期吴江蓄泄水环境与田土变化》,《史林》2023年第2期。

· (236)刘诗古:《“沧海桑田”:近代长江中游的沙洲变迁与滩地开垦》,《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1期。

· (237)章永乐:《重审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清史研究》2023年第1期;李松、卢心语:《国外朝贡制度研究的论争与反思》,《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3年第11期;瞿骏:《在1911年“延长线” 上思考辛亥革命》,《社会科学研究》2023年第1期。

· (238)胡恒、朱浒:《数字人文与清代官僚政治史研究》,《史学月刊》2023年第1期。

· (239)陈必佳、康文林:《数字人文与清代官员仕途研究》,《史学月刊》2023年第4期。

· (240)毛立平:《清代性别史研究何处去》,《清史研究》2023年第3期。

· (241)朱浒:《从清史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历史研究》2023年第4期。

· (242)徐毅、倪玉平:《近二十年西方明清经济史研究——以“大分流” 讨论为中心》,《历史研究》2023年第3期。

来源:史学研究

历史人类学
推送历史人类学、区域史、田野调查、民间文献研究动态,也涉猎历史学、人类学相关学科新书新刊、会议讲座等海内外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