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暖暖的”,他常这么写。在80岁的童自荣看来,写作就是在做事,是一件让自己感到温暖的事。
“很不好意思,因为这本小书惊动大家……”请童自荣录一段视频,他挂着熟悉的谦和微笑,先打起了招呼,倒好像出书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
《八十而已》,童自荣的新书,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天夜光杯封面人物
童自荣所住房子的外立面正好在维修保养,阳光透过脚手架照进来,房间有了一些老电影般的光影。此时耳畔响起吟唱般的优雅颤音,真是一种享受。
一份激励:新书是这样“炼成”的
童自荣是“夜光杯”的老朋友、老作者。今年的一段时间里,熟悉他的影迷、读者也许会有点奇怪,怎么长远不见童先生的文章了呢?
去年11月,童自荣在将迈入八十岁大关之际,有感而发写下了《八十而已》,在“夜光杯”发表。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莫名遭遇了一场缠绵半年的病:睡不着觉,于是成天昏昏沉沉,毫无精神,当然更谈不上写东西了。病因为何?查不出。吃药,亦无效。一直到已恢复的今天,他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的太太杨老师时常需要鼓励他出去走走,恢复精力。但,谈何容易?
在这段难熬的时光里,是女儿童培尔提议:爸爸近些年又写了这么多文章,何不收集起来出一本书?这样可以有件事做,激发思考,也许可以对缓解病情有所帮助。
于是,从牵线联系出版社,到审读、校对……女儿一手包办,在“幕后”付出了大量精力。杨老师说,儿子和我一样是慢性子,女儿则和爸爸一样是个急性子,说干就干。
书名,集体讨论。本来童自荣想叫《“王子”是怎样炼成的》。众所周知,他因华丽的声音和多配王子角色而有“配音王子”的昵称。家人们觉得有点一般。最后兄妹俩同时提议:《八十而已》。简洁,同时也能借文字表达态度:“我还在做着许多梦……我相信,靠努力是可以变成现实的。”一致通过。
确实,八十而已,才刚刚开始呢。童自荣的身体渐渐恢复了。5月,太太陪他从北京开会回来,发近照给我,点评:他上台就变龙。7月,童老师熟悉的手迹又出现在“夜光杯”的办公室里。这次采访时,童老师说自己,“是不是和上次来判若两人?”
他相信,这本书的策划,对自己的康复是起到激励作用的。
当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有什么比来自家人的支持更能鼓舞人心呢?
一段情缘:与“夜光杯”结伴二十六年
家人,是童自荣笔下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我很想就顺着这个话题写下去,不过首先我们还是要稍微插上一笔;当然,也不能说毫无关系。
在采访之前,我找到了童自荣在“夜光杯”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旧报,带了一份复印件去。问童老师,是否还记得这篇是什么?童自荣思忖片刻,“《烦恼突然离去》?”记性真好,很接近了!这是第二篇,第一篇是:《妻子逼我去公园》,刊于1998年11月30日。
如此算来,童自荣与“夜光杯”结缘已有26年了。再数一数,发表的文章已有将近120篇了。尤其最近一些年,童自荣进入了“另类”的创作高峰,每年都有十多篇文章发表在“夜光杯”上。甚至不乏这样的情况:前一篇尚在排版,他就送来了新稿。从回忆上译厂往事,到讨论声音艺术,再到当下的生活经历、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有太多的心声、太多的激情,通过笔尖,喷涌而出。
翻开新书目录,颇觉眼熟,因为其中很多篇什就是选自“夜光杯”。“没有夜光杯,就不会有这本小书。”童自荣客气地说。其实,“夜光杯”更感谢有童老师这样优秀的作者。今年8月阿兰德龙去世,毫无疑问,要写文章,童自荣是最合适的作者。但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我迟疑了。童老师是不用手机的,我想,也许他还不知道这个消息。这样的消息知道了,总是会伤心的。隔了一天,还是打电话去了,只是问安。童老师听出了潜台词,单刀直入:不要不好意思,是要我写写阿兰德龙吧?没问题。第二天一早,他就请太太由微信发来了《我们会漂洋过海来看你》……
一串数字:那些难忘的岁月
谈到译制片,童自荣的话匣子就敞开了。他一辈子魂萦梦绕的上译厂、译制片,总是说不够、写不完、念不尽……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些数字。
比如,12、7、30。12,是他从高中开始做梦,做一个成为配音演员的梦,到最后实现的年数。我好奇,像他这样的嗓音条件,是不是很小就已经受人关注了?童自荣说,倒是没有。一则是他从小内向、不活跃。二则是他从来没有把这个梦跟别人说过。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正好是1966年。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他一直又等了7年之久,才终于有幸走进梦想,进入了上海译制片厂,从此,开始了30余年的配音生涯。
比如,5和3。童自荣最知名的角色当然是“佐罗”,但他大大小小参与的影视作品有千部之多。哪几部最满意?他说,有三类:一是正面角色的《佐罗》《黑郁金香》;二是反派角色,代表作是《蒲田进行曲》;三是喜剧滑稽的角色,比如《茜茜公主》里的博克尔上校。这么多作品,当然不可能都是主角;在能为主角配音之前,他就足足跑了5年龙套,有的甚至是一两句话的小配角。不过,这5年的锻炼,是大有裨益的。他觉得,是老厂长陈叙一在考察他,因为他确实还有很多缺点,需要打磨,“也是一种特殊的栽培”。终于,童自荣得到机会配主角了。那时,老厂长已经很少亲自做执行导演,但童自荣特别记得老厂长的三次进棚把关:第一次,自然是他主角出道的《未来世界》;第二次,《孤星血泪》;第三次,是给日本纪录片《狐狸的故事》配旁白。这是童自荣第一次配旁白,开头第一段,他就连配几次都过不了。老厂长让他跳过这一段,先从下一段录起;等全录完,嗓子松了,情感上来了,再回头录开篇,顺利过关。
一句谢谢:幕后的幕后值得记录
说起老厂长,童自荣永远是无限深情的。当然,还有上译厂的各位师友,他曾在“星期天夜光杯”上,发表过整版关于邱岳峰、毕克、苏秀等的回忆文章;也曾写过杨在葆、赵有亮、杨小勇、佳宁等许多艺术界的师友、同行,他们的品德情操,让他尊敬,感动。
“心里暖暖的”,他常这么写。其实,童自荣在这些年的写作中,想表达谢意的对象,何止是师友呢?现在,可以回到他在“夜光杯”的第一篇文章。在检索之前,我本来以为,他的初始亮相,也许应该是谈译制片吧?没想到,却是写的他与太太温馨、诙谐的生活小故事。而他这些年来的文章里,“老婆大人”经常是主角。这位他爱称为“小秘”的“老三届老高中女生”,本人倒是不希望被写的,在信奉低调做人上,他们步伐一致。但我们要感谢童自荣的“阳奉阴违”,才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多情深趣浓的“幕间喜剧”,看到了为事业而无私付出的“幕后秘辛”——童自荣上一本书叫《让我躲在幕后》,我觉得,其实他的太太,还有一直支持他的家人们,可以称得上是“幕后的幕后”;而他的新书,也许可以有个副标题:《让我记录幕后》。
童自荣不仅写太太,还写坚韧的百岁“漂亮妈妈”和她的言传身教;写两个“小和尚”:可爱的小外孙和小孙子……幸福的一大家。这些充满温馨情趣的家庭故事,让人领略:“王子”也是有“家长里短”的,绝对不是抽象悬空的“明星”,他像我们大家一样,也会有烦恼,也爱开玩笑——记得有一次童老师送稿时提点:“我觉得你的版面太严肃了,还是需要有点活泼幽默的文章才好看。所以我写了这篇东西。”
童自荣与妻子和外孙潼潼
当然,熟悉他的人都晓得,童自荣是个“外柔内刚”的人。他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对阴暗面不忿难忍;反复称颂的,是正气凛然的观念和品格。这就像他曾谈起佐罗时说的,人们喜欢佐罗,也是因喜爱侠义之风。他也极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能引导正面风尚、让人快乐的事。“我还是闲不下来。有些工作在身上,也是灵丹妙药。写写东西,到舞台上参加朗诵,哪怕唱个歌”,尽自己所能,做一点小小的事情。比如他又在考虑,如前几年的那台“向往崇高”朗诵会那样,再策划一台由他自己主持的朗诵会。
写作当然也是一种做事的方式。“希望通过这本书,表达感谢的意思。”童自荣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