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散步的时候,一直在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究竟该怎么理解。
百度一下,最广泛的解释是我们的心应该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事物、情感、观念或信仰,保持心的自由和开放。
但我总感觉不是那么满意。
于是联想到前几天慧海师傅问的一句话:你们觉得心在哪里?
大家都被问住了,因为虽然我们常常把心挂在嘴边,但究竟心在哪,什么是心,没人知道。
心显然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也不是意识。
走着走着,忽然有一个念头,很是满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没那么复杂,就是字面意思,那些无处不在,又无所依附的感觉,正是心的发生与由来。
心本无住,但我们大多时候都让其“住”在某处,而且是住在它不该住的地方。
比如我们常常读不进书,是因为本来应该让心住在看书上,但心却住在声色上。
常常办事不专注,是因为本来应该让心住在办事上,结果它却住在美食上。
常常焦虑,也是因为心被某种情绪控制住了。
《金刚经》原文:“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老子》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经典都是相通的,因为我们总感觉心有所属,没有 get 到心无所住,于是让心住在各种色声香味触法上,导致迷乱,不得专心静心用心。
怎么做到专心静心用心?得能使唤它才行。
正是因为心“应无所住”,没有任何依附和固定的“住所”,所以我们才能随时叫它来,需要心时就能叫它来。
就像旅客,如果有固定的住所,想邀请他到家里来,就很难了,如果他没有固定的住所,才可能随时叫他到任何地方去。
以记之。
现在关注,就是老朋友啦!
推荐阅读
微信公众号 | 三五陈群
写点35岁之前的人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