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什么?

文摘   2023-04-08 15:18   江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源:即刻

上周,我的大舅母感染甲流,外加有基础疾病,没能扛过这一劫,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也是继爷爷去世后,第一位离开我们的亲人。

事发实在过于太突然,以至于我和妈妈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的第一反应是,先别让外公外婆知道,他们恰巧也患了感冒,上吐下泻,千万不要因此加重病情。

当晚是个雨夜,当我和妈妈赶到医院时,大舅母已停止呼吸,躺在病床上了。表姐和表弟蹲在床头边哭边喊醒一醒,瞬间破防,红了眼眶,硬是把眼泪又憋回肚中。因为我还有任务要完成,必须马上负责开车,协助大姨、我妈和大舅舅一起回家打包了很多大舅母的衣物。他们准备连夜赶回外婆家。

这也就意味着,这事还是瞒不住外公外婆,他们也要一夜无眠了,我生怕外公外婆身体抗不住,内心多了几分担忧,直到得知同行的大姨父带了大药箱及吊针吊瓶,我才彻底放心,也为家族里有医生感到庆幸

其实从医院回来的那天晚上起,我就有种虚无感,竟主动给我妈说起我的银行卡密码,没想到,我刚说一半,老妈也报出她的工资卡密码。原来我们的密码都一样,对视苦笑几秒后,我又快速陷入伤感的沉默之中,我才意识到自己几乎没有其他可供“交代”的身外之物了。

上周末,我和爸妈一起去外婆家参加了大舅母的葬礼。因为表姐的两个娃,比较小,一个4岁,1个快1岁,我帮忙带娃,便没有参加黎明的下葬仪式。我的第二次泪奔,发生在小侄子用小手打了几下小侄女的肩膀时,小侄女气鼓鼓地说:“我要告诉妈妈,让妈妈、外婆打你……”童言无忌的小侄女还不知道她外婆,也就是大舅母已去世,更没察觉到她已经不会在出现了。

这也让我真正思考,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死亡教育?

都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但面对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都不知道的情况,我们到底怎么样才算过好了每一天?在人终有一死面前,到底怎样才能活出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

人在巨大的悲伤面前会失语。我面对表弟和表姐,始终都不敢说一句安慰的话,因为任何话语都太轻了,我能做的只有拍拍他们的肩膀,督促他们多吃点饭,注意休息。我明白,接下来的路,只能靠他们自己坚强往前走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和至亲告别,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课题。只有在这种时候,我才能理解到40岁中年人的苦涩与压力,他们多么希望父母老得慢一点,活得久一点,而孩子能长得快一点,再快一点。那种真正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会让一个中年人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你的人生就有了来处,而且有了灵魂安放的地方;父母走了,你的人生就属于你自己的了,前面的家就断了联系,只剩下属于你自己的归途。——《孝心无价》毕淑敏。


这让我想起王小波曾在书中写道:“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王小波一直是那个永远特立独行、永远保持生猛的人,他一生虽短暂,但活出了最清醒最纯粹的自己。而我们普通人在谈论死亡时,究竟在谈什么?是痛苦,是恐惧?是遗憾,是悲伤?是敬畏,是勇敢?也许这些都是。


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最重要的仍然是还活着的我们;最应该坚信的仍然是,就算一切都在无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具有巨大生命力的人仍然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愿还活着的我们,加油。



PS:王小波,中国当代学者、著名作家。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



FIN.




微信公众号 | 三五陈群

写点35岁之前遇到的人和事


三五陈群
写点 35 岁之前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