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读书有感:成年人必须要有投资意识

文摘   生活   2023-04-28 22:12   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看书不求快,也快不了,多年实践表明,一个月2本可能最合适,所以给自己定了每月读2本的小目标。人过三十,得继续保持对知识的摄入,再化用费曼学习法,每月将读书感受写下来。读加写,把书的作用发挥极致。

四月读了两本书:孟岩的《投资第一课》、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前者已读完,后者会在这个月读完。

这两本完全不挨边的书,给我最大的感受竟然都是:成年人必须要有投资意识。

《投资第一课》,正如书名所表达的,讲了投资基础知识,以及拥有投资意识的好处。

表达很接地气,作者真诚分享了他多年沉淀下来的投资理念和成果,从投资结果看,他是成功的。而我作为投资小白,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投资的好处,并且加深了对一些重要投资概念的印象,整体阅读感受还挺不错的,有几点特别打动我,我凭记忆自己总结了一下:

1.当闪电劈下来时,确保自己在场;哪怕是长期投资,产生绝大部分收益的时间也是短短那几天而已;做运营增长也同理,增长从来不是线性的,爆款效应带来了绝大部分增长;

2.投资成功,是我们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之后,自然的结果;

3.投资活动并非要在别人的游戏中打败他们,而是要在自己的游戏中控制好自己。——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

这本书显然是给写投资初学者看的,有些复杂抽象的概念也并没有讲透彻,点到为止。也不必期望看完这本书就可以从投资中赚到钱,我认为,这也是无法在任何其他投资书籍中所能求得的结果。

而《斯通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截至我目前的阅读进度,他的人生大概是这样的:

1.出生小农场,对未来充满迷茫;

2.举全家之力因缘巧合考上大学,父母对他的期望是读完大学后回到农场帮忙,此时的斯通纳对未来也没什么概念,也许正如父母期望那样,读完书毕业后回农场帮父母干活也未尝不可;

3.上大学期间,第一次感受到农场之外的新天地,思想剧烈转变,明确毕业后不想也不可能再回到农场了;

4.毕业后留校执教,遇到一见钟情的富家女子,以令人意外的速度如愿与她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

5.最初的激情去,夫妻俩过得很拧巴;在35岁左右的年纪,斯通纳背上房贷,既要养育孩子,又要面对一地鸡毛的家庭生活,偏偏此时父亲意外去世,这是十足的“中年危机”;

6.开始寻找存在意义,意识到女儿和教书就是他人生最大意义,当老师这么多年,居然才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找到这层意义后,开始发现不仅生活下去是可能的,甚至偶尔有些欢乐也是可能的;

7.目前我就读到这里,不过作者早在开篇就已交代了斯通纳的结局:1891年出生,一直在母校工作,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

我查了下,《斯通纳》是在1956年出版的,主人公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通纳对人生缺乏规划,我才读到一半,就已感受到生活给他的拳拳重击,来自择业,婚姻,育儿,房贷,养老,宏观环境(当时世界还在打仗)的组合拳,拳拳到肉。

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已全然不同,但这些拳法好像有点熟悉?

我不禁想,从投资角度来看,主人公威廉·斯通纳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者“,缺乏投资意识。

如果他有投资意识,不在自己完全没能力买大洋房的时候购置房产,而是将自己体面的大学老师工资分为四个账户:保险保障、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他的人生会不会好一点?如果他有一点投资理念,在很多事情出现不良征兆的时候就及时干预甚至止损,他的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几乎每一次生活出现明显不良迹象,他总是沉默寡言,默默接受或承受。

这两本书本无交集,但二者所传递的思想却在我脑中交汇,让我对投资与人生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可千万不能过成斯通纳这样。我称之为“漫游读书法”,重要的不是怎么读,读本身才是重要读,不同作者的思想会在读者脑海交叉漫游,最终产生仅属他自己的、有用的东西。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投资成功。读这两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成年人必须具备投资意识。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找来读一读,第一本体会什么是更好的,第二本体会什么是糟糕的。

就说到这,我继续去读《斯通纳》了,读完看会不会有全新的感受。


FIN.






微信公众号 | 三五陈群

写点35岁之前遇到的人和事

三五陈群
写点 35 岁之前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