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周鸿祎自传,打破了对老周的一些偏见

文摘   职场   2024-01-15 20:03   江西  


周末在家读完周鸿祎的“口述历史”自传《超越好奇》,挺意外的跟以往读传记的感受有所不同,结合他最近在公开场合的表现,种不同,我想就在于接地气。

而国外那些硅谷企业家传记,虽精彩,富有传奇,但各种场景都挺遥远的

此前,我一直觉得老周比较僵化,传统而好斗,刻板而不善,我想了下原因,可能一是与他形象有关,嘴巴虽快但身体动作很慢;二与 360 的业务有关,虽然如今已收敛不少,但各种需要百度才知道关闭方法的弹窗广告还是挺让人无语的。

读完这本书,打破了一些偏见,对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了解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形容为僵化,相反一路都在寻找突破,敢打敢拼。

看来大佬们如果传记写好,是有益于观众人缘的。

这本自传分“创业”与“成长”两部分,没有过多宏大叙事,甚至自爆了不少糗事。具体内容,大家感兴趣的话可自己去读,去体会,不想买纸质书的话,像微信读书京东读书等 app 都有电子版。我主要分享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1,找人生方向这件事,周鸿祎确实如有神助了。

字里行间,虽然老周多次表现出从小经济并不宽裕,但作为一个 70 后,能出身体制家庭,在衣食之余,还能有机会在初中就接触计算机,这个信息差,已经相当牛逼了。

能在非常小的时候接触计算机,执着于计算机专业,就完胜我们很多在高考填志愿时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毕业后都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有什么用的后辈强很多。

虽然他中途想过当作家,想过出国留学,但内心对计算机隐隐而明确的热爱,始终在前牵引,让他的求学和实践生涯都围绕计算机进行。

关于方向,有很多人是需要另外找别人咨询诊断的,被问及能使自己保持热情的事情是什么,也无法完全确认。

相比之下,老周从很小的时候就绕过了这个人生难关,“方向”和“专业”冥冥中早已确定,方向就是自己创业,专业就是计算机。

在书里面,他反复提到《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所描绘的场景:

“几个年轻人辞去安稳、清闲的工作,一起创立公司做软件,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累的发疯的时候去北戴河游泳,忙的时候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做事,他们都是产品主义者,有明确的目标。”

这就是他对方向的具象化。这个方法我觉得可以借鉴,有助于让方向从模糊变得具体。

我自己对方向的理解是,一个人在独处时,在完全没有外部力量影响或牵引时,也可以静下来去干的事情。


2,给公司取名字这件事,随意点也没事。

我读完这本书创业部分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在 360 之前,老周给公司给产品取名也太随意了,什么“信心公司”“飞扬”“因特国风”,确实够特立独行。

但这并不影响他从中赚到钱,说明业务才是最重要的,取名这件事没啥好纠结的。意义会延迟赋予,历史会自己纠错。


3,不要学人家的成功路径,多体会坚韧、坚持和相信的意义。

有改革开放的东风,那个年代真是互联网创业的好年代,老周也不辞篇幅讲到这方面,让人感觉遍地都是可以融的钱。在市场得到验证之前,研发产品、拉融资、推动市场成了大家共同的路径。如今时代早已不同,市场需求也迭代了好几代,这种路径的直接参考意义有限,但周鸿祎面对混沌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坚持和相信,是令人至今动容的。

跟所有传记类书一样,这本书自然也有滤镜的成分,但在读者领受说教之余而不反感,还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真诚,就很不容易了。

为了让大众加深记忆,也相传为了不让大家念错他的名字,周鸿祎用一身红衣作为他本人的超级符号,这个做法挺有效的,他也一直活跃在大家跟前。

360目前重心是政企业务,对于toC市场一直增长乏力,曾试图做过手机,但最终放弃了。未来难以预料,这位一直在一线创业场上拼杀的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虽然早已名利双收,但然不打算凭此退隐落幕,依然在不断探索新的机会。

这很符合书里面老周所体现出来的形象。


FIN.觉得有用点个关注吧


-推荐阅读

2024年,开始告别打卡式旅游

今年共记录780条笔记,分享60条精选

2023:凛冬将至,轻盐低糖,稳中求变

四月读书有感:成年人必须要有投资意识



微信公众号 | 三五陈群

写点35岁之前的事

三五陈群
写点 35 岁之前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