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大师都从自然汲取灵感,到底怎么做到的?

文摘   职场   2024-05-21 19:47   江西  
上饶·云心谷
我曾经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自然非常不屑一顾,它实在太普通了,我们对这个词太熟悉了,以至于非常容易无视它的存在,无视它真正的价值
老子“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经典例子无须赘述;王阳明贬至龙场,深入自然,目见荒荒,心向明日张,最终悟出“格物致知”的真谛,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国内外还有无数因与自然结缘最后有所成的例子。
为何古往今来,这么多大师悟道大成,基本都与自然息息相关?而我们除了寻求疗愈,除了养心静气,始终难以真正从自然中获得些什么呢?
也许是看自然的角度不对,我认为自然并非只是背景,而是灵感源泉。
怎样才能摆对姿势,从自然中获得这种灵感力量?我想就我个人这一年来的深入体验,来分享下我自己的一家之言。

首先,要身入自然。自然表面上是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如果说其中蕴含巨大能量,那也要看得见才行,看得见的前提是,知道自己身在自然之中,如果感知不到这点,那无疑是与夏虫言冰。
一年前,我把工作辞了,一年来有大把时间和机会接触自然,这也是最大的收获,体验了一些曾经无法体会的感觉。我参与了一些培训,盖娅自然学校的自然体验师课,让我体验到了什么是舒服的状态。
自然观察的最佳场地就在身边,我也很认同著名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的一个观点:专注于家乡,而不是远方我们身边有大量看起来熟悉的自然物,其实我们对它们一点都不了解。如果只专注远方,就注定要等待,要向往,而进入自然这件事当下即可完成。
身入自然,并不需要一个特定的道场或优美的风光,你站在哪棵树下,哪棵树就是菩提。

其次,要深入自然。就像交朋友一样,要成为好朋友,就必须深入交心,而与自然这个朋友交心,我们少了很多风险,至少不用担心交友不慎。
何谓深入?保持一点耐心,去看不同的树,以及不同树的叶子、果实和花,这么做的目的不是去叫出它们的名字,不是背下来它们属于什么科、什么属,这太难了,我到现在也记不住几种,目的是帮助自己思考。
以加强逻辑思维为例,有一种我很受用的逻辑思维叫树状思维,有主干有分支,主次分明,但只有我昂首观察一棵大朴树时,我才对这种思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促进了我的记忆。
如果别人告诉你要具备树状思维,那么你验证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自去仔细看看真实的树长啥样。

最后,要跳出自然。深入后为何要跳出?如果不跳出,大概有两种走向,一是走向小资情调,天天看花看草,好似不务正业;是走向成佛成道,天人合一,直接飞升。但我们都是凡人,还要考虑点实际的,要跳出来,跳出来之后,再跟自己的当下相结合。
市面上很多知识理论,自己原先习得的经验,都可在自然中找到并得到印证,比如说话要有结构,讲层次,自然中的天地人就是最好的层次,上接宏观,下接地气,人在其中。
我的当下是在研究教育,何为教育?通过阳台种菜这件事,我认识到最好的教育就是顺应万物生长规律,帮助其成长,让种子慢慢结果。经过种子种植到长大结果的过程,我更加直观、更加体验式地发现,任何事要拿到结果,就必须相信规律,相信时间。

自然是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也是知识与灵感的源泉。如果这世上真存在真理,那么它一定也是自然生长的。
基于此,为了练习表达,督促自我学习,我每次发朋友圈只要带风景自然景观的,都不会只发图不说话,或者单纯只说风景多美之类的话,都会写点什么,关于自身,关于业务,关于成长。
自然是旧相识,不是新朋友,不要一直忽略这位老朋友的存在。当下社会环境复杂,自然环境相对淳朴换个角度,换种方式走进自然,日积月累,意义自然浮现。

现在关注,就是老朋友啦!

-推荐阅读
2024年,开始告别打卡式旅游
今年共记录780条笔记,分享60条精选
2023:凛冬将至,轻盐低糖,稳中求变


微信公众号 | 三五陈群

重返自然,野蛮成长


三五陈群
写点 35 岁之前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