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跟大家分享了一下肺癌靶向治疗的知识。有一位朋友私信跟我说,她父亲肺癌晚期,没做基因检测就用了靶向药。她问我是不是主管医生诊疗不规范?我详细问了一下,她父亲用的药物叫:安罗替尼。这个药还真的不用做基因检测。因为靶向治疗中有一类药物确实不用做基因检测。今天我们就讲讲这类特殊的靶向药------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
肺癌细胞是一些“冲破细胞凋亡周期桎梏,获得无限增殖的永生能力”的细胞。它们要无限地生长下去,充足的氧气、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它们也会产生很多代谢产物。氧气、营养物质的供给和代谢产物的运输都离不开血管。所以,肺癌细胞通过一些生物学行为促进周围形成丰富的血管,胸部CT上显示的“血管集束征”就是肿瘤周围血管生长的影像学表现。而且,这些新生的血管也是肺癌细胞转移的重要途径。所以,如果能有效抑制这些血管的生成,就能将肺癌“饿死”,从而达到治疗肺癌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顾名思义就是一类专门抑制肿瘤周围血管生长的药物,这种药物也有其针对的固定“靶位点”,所以也将他们归类为靶向药物的一种。因为恶性肿瘤都有促使肿瘤周围血管生长的特点,所有恶性肿瘤基本都存在目前发现的相关靶位点,所以目前应用这类药物不需要精准的基因检测。
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的分类:第一类是大分子单抗,作用靶点唯一,需要静脉注射给药(比如:贝伐珠单抗、雷莫珠单抗等);第二类是小分子抑制剂,作用靶点多样,一般是口服给药(比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卡博替尼、凡德替尼、阿帕替尼、索凡替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呋喹替尼、帕唑帕尼、阿昔替尼、尼拉尼布、西地尼布、安罗替尼等)。
应用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1.目前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不需要基因检测,同时也说明这种治疗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无法精准选择对抗血管生成治疗敏感的患者,使这种药物的治疗精准性较差,使机体正常的血管生长也被抑制,带来较大的毒副作用,同时也很难精准监测抗血管治疗的疗效;
2.肺癌根治性治疗(如根治手术)后的患者,不建议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作为预防肺癌复发或转移的治疗手段;
3.单纯的抗血管生成疗法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疗效有限,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将抗血管疗法与放化疗、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显著提升后者的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4.耐药性也是广泛存在的一大问题,所以联合用药才是最好的治疗手段,这样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5.应用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是在微观层面上饿死肺癌细胞,并不需要患者少吃饭、少吃肉!
以上就是抗血管生成类的靶向药物的一些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门诊:周五下午、周六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