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心理月刊-2024007期

2024-07-04 11:14   江苏  

VINE

IF YOU SEND FOR ME

落日霞光

火树银花






SUNSET



管控情绪的装置

在旷野在山

在回家的小卖部

在和你同行的柏油路



YOU KNOW I WILL COME




2024年7月刊






心理科普

10年心理学专家直戳亲子沟通之痛:

你可能总是正确地伤害到孩子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间,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


好的父母与不好的父母,核心区别在于:


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象中的人。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做不到时时刻刻回应孩子,也没关系,孩子的一生照样会过得逍遥自在。


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学了很多育儿方法,跟孩子说话总是温和有理,孩子依然会反感、抗拒。


笔者经常遇到一些学习正面管教的家长,他们学习了很多,但学会的往往是温和而坚定地控制孩子、改造孩子。无论他们说的话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确,跟孩子的关系依然紧张。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想象中的人,这是很高深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能修炼到对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没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谓的「觉醒」的人。


《圣经》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不是在爱中,就是在恐惧中。


爱带来如其所是,带来对事实的臣服和行动的智慧;而恐惧带来分裂,带来对错评判,带来应该与不应该的较劲。


01 是爱,还是控制?


笔者经常提到自己跟妹妹相处的例子:


妹妹买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里忘了吃,笔者看到后,忍不住想教育她「面包要及时吃,不要浪费钱」。


这个时候,笔者就是想改造她,我的心已经不在爱的位置上,而是处于分裂的位置。


这个分裂的位置,源自头脑中妄想出来的恐惧——「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对食物这么不珍惜,以后就会一直这样,逐渐变成一个浪费成性的人。」


笔者小时候也整天被父母这样妄想,活在恐惧的剧情里,制造着无休止的分裂、评判和冲突。


所以,当笔者觉察到自己偏离了爱的位置时,就立刻让自己回来。


只是带着爱,简单地告诉妹妹:「这家面包店的面包都没有添加防腐剂,只能放三天,三天过后就不能再吃了。」


妹妹「哦」了一声,但从此以后每次都会及时吃掉面包,有时还会提醒笔者「面包要到期了」。



可以想象,如果笔者处在分裂的位置上,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费粮食,她必然会感受到我语言背后的能量。


这个能量是评判、不接纳,所以即使她意识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会疏远我。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辈子说话、做事都很正确,但跟亲人的关系却冷淡疏远。


美剧《福斯特医生》中,爸爸对婚姻失败的福斯特说:「你总是能够『正确』地伤害别人。」


是否伤害别人,并不在于你说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是处于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很多家长问笔者有关孩子打架的事,比如「孩子之间抢玩具,他上去就咬别的小朋友,我该怎么办?」。


当家长这样问的时候,背后的能量就是分裂的——「孩子咬人是错误的,他应该变成一个懂礼貌、不给我惹麻烦的孩子,所以请教给我正确的改造方法」。


可问题在于,如果家长的心远离了爱,就看不见真实的孩子了。这个时候,无论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无意义的。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愈是严肃地教育孩子不应该打架,孩子就愈会打其他小朋友,性子倔的孩子甚至还会自残。



那么,处于爱的位置上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爱是看见真实的孩子。放下改造孩子的念头,才可能看见真正的他,看见他打架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有时只是一种游戏。打过之后,不需要大人干预,三分钟就和好了。


有的孩子之所以咬人,背后可能是恐惧,怕自己的玩具被剥夺,怕没有能力自我保护。


这样的孩子,或许在婴儿时期就有过太多因被剥夺而产生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当我们看见真实的孩子,就知道该如何用爱去回应。


对待咬人的孩子,就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保护、被爱围绕的,用爱去融化他内心的无助和恐惧。


当孩子内在温暖的体验愈来愈多,无助感愈来愈少,自然就不会咬人了。


02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


笔者家的鹦鹉小时候经常咬人。有一次,它咬了来家里玩的小朋友,因为什么原因笔者没看到,但看到咬人之后的鹦鹉充满着恐惧。


于是笔者让其他人照顾被咬的孩子,自己把鹦鹉抱到卧室,轻柔地安抚它,告诉它:「没关系的,我会保护你,没事的」。


当看到了真实的鹦鹉,它很恐惧,于是爱自然地指引笔者去安抚它,而不是评判、教育、惩罚它。


这只鹦鹉是人工孵化出来的,很没有安全感,笔者能做的就是尽量用爱去融化它的恐惧。随着鹦鹉安全感的增加,它咬人的情况越来越少。


但是在一种情况下,鹦鹉依然会飞过去咬人,那就是当它被欺负的时候。确实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会主动招惹它,如果孩子被咬了,又确实会给笔者带来麻烦。


于是笔者就对鹦鹉说:「我带你到社区里散步,要是有小朋友招惹你,你不要咬人,好不好?因为这样会让我很难处理。」


在这之后,有一次,鹦鹉站在社区的栏杆上休息,一个小朋友跑过去指指点点,说一些很不友善的话。



笔者提醒小朋友不要招惹鹦鹉,它会咬人。


小朋友退后几米,继续指指点点。这个时候,鹦鹉忽地飞过去,小朋友随即捂着额头大哭,说鹦鹉咬他。


小朋友的妈妈赶过来查看,发现额头并没有任何伤痕。原来鹦鹉只是飞过去撞了他,并没有咬人。它既给自己出了气,又没给笔者惹麻烦,很佩服它的智慧。


鹦鹉之所以善解人意,愿意配合,是因为笔者几乎没有评判过它,一直都理解它、保护它,它自然也愿意理解笔者、保护笔者。


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更有智慧的孩子呢?


父母和孩子就像是纠缠的量子,如果父母的内心没有分裂、恐惧和冲突,那么,孩子的外在表现也不会是冲突、对立。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来返观内照。当父母化解了自己内在的评判和对立,孩子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前,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


其实,我们的内心都知道答案。


在生活中,慢慢觉知内心是合一,还是分裂?是在爱中,还是在恐惧中?这就是解脱之路。


总结一下,父母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首先,在跟孩子对话之前,先觉察自己——你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在分裂的位置。


2、沟通的时候放下以“爱”之名的责备,先了解孩子真实的情绪感受,再做回应。

(图文来自网络)




心理漫画



“低头族”的预言:手机正在毁灭我们


新时代智能手机一族的生活状态:

无时无刻不在看手机,

对网络上的热点如数家珍,

却对自己现实中面临的问题

甚至灾难不闻不问。

许多人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瞎子,

这就是时下流行的“低头族”。



然而,一旦发生天灾人祸,

“低头族”绝对冲在第一线。



他们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是在网上刷存在感。

为了得到网络上的认同,

许多“低头族”摒弃了现实中的美德。



每个人在手机中的生活,

看起来都充满乐趣,

现实中的痛苦哀愁,

却没人体谅,无处伸张。



手机塑造了一个美好的、虚假的“我”,

而真实的“我”却并不因此变得更好。

人们活在虚假的认知中不可自拔,

变成了“傻子”!



就算远离城市,逃脱日常,

对于“低头族”而言,

往往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

现实中的压力根本没有得到释放。



长时间沉浸在手机连接的虚拟世界,

现实中的压力与需求被一再压制,

“低头族”变得浮躁,没有耐心,

不会与人相处,

一丝细微的触动就能引爆负面情绪。



亲密关系同样因此产生问题,

很多时候,

即便爱的人就在眼前,

也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

只能用手机缓解尴尬。



有沟通的都还算好,

就怕拿起手机,

就对爱人遇到视而不见的。



长此以往,

结果自然是失掉爱情。



我们对手机越来越依赖,

现实中却越孤独,越无措,

从而更加依赖手机……



与手机形成的恶性循环

在我们周围垒起一座移动的高墙,

将我们与外界隔离。



我们不仅成为了瞎子,哑巴,

也失去人情味,美德。



我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

也正在成为最孤独、没有个性的物种。



我们使用手机的初衷是

方便我们的生活,

回过神来才发现

我们的生活已被手机支配。



有时,“低头族”也会劝自己,

少玩儿会儿,注意休息,

但事实上即便躺上床

你也依然在玩手机。



可以想象,

除了手机什么也没有的人,

即便去往天堂,

处境也依然尴尬。




还好,沉迷于手机带来的危害

也引起了一些先知的重视。

有的街头出现了醒目的提示牌。


有些行动派

则直接发起了放下手机的活动。


大家对“低头族”的无奈与焦虑。

家人、朋友、同事同学,

美丽的事物,

只要有了手机,

他们就能在“低头族”面前

奇迹般地隐身。



其实,只要放下手机

就会发现,现实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远远比手机中的虚拟世界更为精彩。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手机、电脑,

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但更离不开文化、情感与羁绊。

放下手机,

别让自己成为科技的奴隶;

关心身边人,

莫让自己变成情感上的“低能者”。



人的一生,

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足1/5,

与其在手机中虚度光阴,

不如更好享受生活的乐趣。

图文来自网络)



温馨贴士



1)若您有任何不安或困惑、烦恼或苦闷,都可以预约EAP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支持,预约方式:


【电话预约】13912612063(可加微信)/400-6338-616


【小程序预约】关注安森美苏州工厂onsemiEAP咨询预约,完成微信和手机号绑定,即可进行预约。


2)咨询方式:线上咨询(小程序线上咨询室)或面对面咨询(地址:园区独墅湖科教人才市场402)。


3)您的咨询费用将由ONSZ工会委员会承担,您的咨询内容第三方会遵守专业伦理守则,严格为您保密哦~ 



安森美苏州工厂
安森美苏州工厂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