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攀登雄伟壮丽、以“险”著称的华山,是那些攀登者的背影,不断激励我向上、向上……
去华山,在瓦庙沟索道口排队时,我被一位老太太的背影吸引了。她一边随着大队人马向前移动,一边与前后的游客津津有味地攀谈。我好奇地打听这位老太的年龄,已78岁了,家就在附近,经常要去华山北峰走走看看。年轻时走路,现在年龄大了,就乘一段索道再走。我心里不觉一震,多么令人佩服的坚持啊!看到悬在千山万壑之上的索道,我的心跳开始加快,然而眼前老太从容登上索道仓的背影仿佛让我服了镇定剂一般,我开始笑着从容面对眼前险峻神奇的华山了。
攀登者的背影是需要仰视的,人流如织的华山对于攀登者的背影几乎是全景式的缩放。来到北峰,仅仅徘徊在比较开阔的地方仰视群峰和攀爬者的背影,还不能体会到华山的险峻。经过擦耳崖时,山路窄得只能容下一人经过,下面就是万丈深渊,眼神绝不能东张西望,只好小心翼翼地跟着前面的人流背影向前攀去。来到智取华山的险要处,是一堵近乎垂直的光光的石壁,两侧仅有向上攀爬的铁锁,我近距离地看到了向上攀登的背影:身体微曲,手脚并用,匍匐向上,那是对山的高度虔诚,是对人心智的磨砺,一次、两次……甚至挑战多次,游客才勇敢地站在了高处。可见,攀登也需要技巧,需要力量。不少游客看到此情此景,吓得折路返回了。
有道是无限风光在险远,我们翻过一座山坳,远远地看到与山体垂直的两道天梯耸入云霄。秋阳当空照,天梯上的人流背影鲜亮,简直就像两串缓缓移动的彩色蚂蚁。近了,来到山坳登梯的平地上,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这里几乎成了一条好吃街,只见又一拨游客悻悻地向原路折回。为了攀越更高,探访更险要的风光,我们团队21人除了3人就此打住外,其余的已毫不犹豫地向天梯攀去。前面的背影就是旗帜,再胆小的人也可以挑战自己,勇敢尝试。我知道,这时尤其需要毅力和韧劲,还要有平和的心态,一着急腿就会发软,脚就会不听使唤,后面的游客就会看到自己歪歪扭扭怯懦的背影。一旦上了梯子就只能向前,向上,是不能后退的。我紧跟前面攀登的背影,一心一意,一步一步谨慎地向前挪去。终于在精疲力尽时,我和队友到达了高高在上如宫殿般华丽的金锁台,然而,这,还不是华山的最高点。我看到更多的游客留在了这里,我那灌了铅似的双腿几乎迈不开步了。是继续攀爬呢,还是留在这里休息一会就下山呢?正在犹豫不决时,一道登山的花甲之年的柳老师,乐观的态度和稳健的身影感染了我。我咬咬嘴唇,决定继续与他们一起攀登更高更远的西峰。
在攀向更高的山峰时,柳老师的背影一直是我的路标,山路时而陡峭,时而缓急,欣赏着自然的美景,呼吸着穿透肺叶的清新,几乎忘却了腿脚的酸疼。山上的植被更浓了,山道上的人也越来越少,下午四时许,秋天的山林已经有了薄薄的雾霭。越向上雾气越浓,随着山风飘散成浓得化不开的云,小心踩过一道倾斜向上的裸石路面,我们直奔西峰山顶而去。一座雄伟庄严的古庙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先前的雾气突然消散了似的,两棵遒劲的古树遮天蔽日,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到达西峰的游客。翻过古庙,我们看到了一块高耸入云的巨石,上面正有零星的攀登者的背影。不用提醒,我们自觉地排着队列,仿佛等待最后神圣的检阅,依次经过一道窄窄的关口,我们向那最高点缓缓攀去。一个个攀登者的背影,显得凝重而庄严。在大石的中间,我们振臂欢呼,开怀尽兴之余,请人摁下了精彩的一瞬。站在西峰的最高处遥望远远的侧对面,那是气势雄伟的南天门,山尖拨开层层雾霭,在秋日的晴空下,熠熠生辉,那遥远瑰丽的南天门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下山的背影是寥寥落落的,回头看看来路,才真正明白华山险峻的用意。那堵垂直的石壁,那长长的耸入云霄的天梯,何尝不是造物主对人本能的检阅和考验呢?是那些攀登者的背影,成为后来者的路标,一路攀去,不畏险阻,只因高处的视野更开阔,登高的心胸更豁达,脚下的道路更坚实。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责 编:钟 斌
张 亚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