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石,民族团结之根本,精神力量之灵魂。通过精心推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这不仅有助于培育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更能为打造和谐友爱、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在中小学校中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民族大任。中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通过文化育人、情感育人,加强思政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掘各类课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加强课程思政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讲好课,上好课,挖掘课,传授课,课堂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旋律和主平台。抓住课堂,抓住学生,就是抓住了核心和要义,抓住了根本和根基。
二是强化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培训拓展教师知识储备,强化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认知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此外,组建多学科教师团队,强化交叉学科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研科研能力。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政课教师,每一课程都要融入思政,更要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单打一,不能单打一,要让每一位教师懂思政和铸牢意识,更要做合格的传播和教授思政和铸牢意识的行家里手。其中就是融入日常教学和课堂之中很重要,不可忽略和忽视,培养人人都是思政和铸牢意识老师,全体师生成为思政和铸牢意识的落实者、领悟者和忠诚者。
三是创新实践育人路径。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分众化、互动式、精准性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融入党日团日队日、主题班会等活动。利用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等教育基地,通过场景式、沉浸式、交互式学习,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所谓创新载体和路径,那就是全方位、立体式、深入化,在学校中的一切活动中,都要融入思政和铸牢意识,才能深入到师生人心中去,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和目标。
四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景观、公共空间等合理布设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突出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利用校训、校徽、校歌、校刊、板报、校园广播、文化墙等载体,发挥教室、阅览室、走廊等场所的润育功能,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通过民族和校园文化的相融入,让学生深刻领悟“天下大同,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认知,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是加强顶层系统设计。学校领导重视是关键,也是推动落实的力度的基础和前提。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和各类活动之中,持续深化师生的领悟和实践能力。更要在系统设计铸牢意识和思政课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入和嵌入,运用身边人、身边事、校本教材等等方式和渠道,让思政和铸牢意识深入师生心目中,行动中。更要健全育人机制,鼓励支持相关课题申报,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会,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让思政课和铸牢意识在探究之中得以升华和深化。
通过五个和五种方式和途径,中小学校就要和就能实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