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秘鲁

文摘   2024-11-19 00:02   内蒙古  


近期,“秘鲁以最高规格礼遇迎接中国贵宾”的话题在网络上掀起热议。秘鲁共和国,简称秘鲁(Peru),坐落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南美洲的西部,与中国相隔约17000公里。也是被称为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而近期备受瞩目的,是秘鲁人民对中国的深厚友谊,他们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老乡”。

早在400多年前,中秘两国人民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马尼拉大帆船”即“中国之船”开启了友好交往。1849年10月,75名华工乘船抵达秘鲁卡亚俄港。这被视为秘鲁华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19世纪中期的中国拥有4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1/3。然而,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得大清帝国陷入动荡之中。为了谋生,许多南方穷苦民众选择前往美洲打工挣钱。很快,数十万名来自广东和福建的华工从澳门、香港、厦门等地涌入秘鲁,从事苦力劳动。他们被称为“卖猪仔”,在钦查群岛的鸟粪厂、塔拉帕卡-阿塔卡硝石矿区、太平洋沿岸的甘蔗和棉花种植园等地干着重活累活。此外,他们还在山区修建铁路,为秘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1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中国人远赴秘鲁,在这片热土上寻觅幸福生活。

除了上世纪的华人劳工对秘鲁文化的影响,在两个古老文明之间,似乎还另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据后人研究发现,两国不少“文明的巧合”诞生时间要远远早于华工的到来。“殷人东渡”的说法最早是在1761年由一位法国学者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他认为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殷商的一支遗民可能渡海逃亡。19 世纪的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也提出同样的设想,认为这批人或许在途中遭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相比于“殷人东渡”,学者更认可的美洲原住民来自于约15000年前穿过白令海峡的蒙古利亚(即黄种人),早在殷商时代的万年之前。

根据2023年的数据,拥有中国血统的秘鲁人已超过300万,约占秘鲁全国总人口的10%。也就是说,在秘鲁,每十个居民中就有一位拥有中国血统。在秘鲁,“老乡”一词已成为中国后裔的专属称谓。秘鲁是华人最早到达的拉美国家之一。秘鲁人以西班牙语“老乡”一词称呼华人,中华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当地生活。而中国广东话中的“Chifa(食饭)”一词,在秘鲁,特指中餐厅。这些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秘鲁人民对中国的深厚情感,也见证了中秘两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友好交往与相互融合。

秘鲁国会今年5月表决通过一项法案,决定将每年2月1日定为“秘中友谊日”。秘鲁还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最早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同中国签署一揽子自由贸易协定的拉美国家。中秘同为环太平洋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两国相互理解,密切合作。进入新时代,中秘友谊跨越太平洋,历久弥新。作为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要项目、南美首个智慧港口,钱凯港的建成有助于秘鲁构建从沿海到内陆、从秘鲁到拉美和加勒比其他国家的立体、多元、高效互联互通格局,打造以钱凯港为起点的“新时代的印加古道”,带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整体发展和一体化建设。

还有更为有趣的是,为什么“秘鲁”念 bìlǔ,而非 mìlǔ ?因为一个国名,“秘”成了多音字?很多人对于秘鲁的第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秘”在这里念作“bì”。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秘鲁”是“秘bì”唯一的使用场景,再无别的用法,看起来像是以一己之力将“秘”改成了多音字。“秘鲁”这个唯一的例外,其实是唯一的“正统”遗存。中国人最早认识秘鲁,是在明代传教士艾儒略所著的《职方外纪》中,当时它还被书作“孛露”,“孛”念作“bèi”,与原文 Peru 的西班牙语发音(p发b音)颇为相似。而到了清代,Peru 拥有了正式的译名“秘鲁”。同治十二年的《秘鲁国志略》中,秘字形与现今无异。这个译名一说受到了粤语中“秘”念作“běi”的影响,因为当时移民秘鲁的中国人多为来自广东地区。由于“秘鲁”只能读成“bìlǔ”才能与 Peru 对应,因此在不修改译名的情况下,规定“秘”为多音字,仅在国名秘鲁的读音中念作“bì”。这段演化可以称得上一桩趣事了。也是中秘关系最伟大的创意和创造。

拉美朋友常说,“没有勇气的人,永远不会攀山渡海”。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秘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务实合作又一次推向新高度,引领建设开放型亚太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鲁建军
抒发情感,书写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