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之父陈振龙

文摘   2024-11-23 00:00   内蒙古  

我们知道,番薯在全国多地普及,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重要粮食作物。番薯或者是地瓜、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其他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合作为主食食用。食用番薯可以补充营养物质、增强饱腹感、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辅助减肥。番薯不仅在中国南方有“一造番薯半年粮”的说法,还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并且其根、茎、叶也可作为优良的饲料‌。总之,番薯不仅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还具有多种健康益处,适合作为主食食用。

那么,究竟番薯有何而来?据说,红薯原产于南美洲,是印第安人长期培育的作物之一。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红薯被欧洲探险者带到世界各地。那么,我国是怎样引进番薯的?明朝时期福建人‌陈振龙,因从菲律宾引进番薯或者红薯并成功推广种植,对中国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番薯之父。陈振龙,约154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区青桥村,自幼饱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然而,由于科举不顺,他转而从商,前往菲律宾吕宋岛经商‌。在吕宋岛,陈振龙发现了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的朱薯或者红薯,并学习了其种植方法。1593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薯藤藏匿在吸水绳中,成功带回福州,并在家中试种成功。当时福建遭遇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金学曾批准试种,结果番薯大获成功,解决了当地的粮食危机‌。

当时菲律宾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任何人出入菲律宾都要经过西班牙人的严格检查,而红薯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西班牙明令禁止任何人将其携带出境,如有违反就地处决!真是冒着杀头的风险,带回了中国和祖国,真不愧为中国农业引进做出贡献的英雄。他的勇敢和智慧不仅拯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振龙的贡献不仅限于福建,他及其子孙还将番薯种植技术传播到浙江、山东等地,使番薯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福州人建立了报功祠和先薯亭,以表彰他对中国农业的巨大贡献‌。后来,各地百姓为感谢陈振龙冒死将红薯带回国的丰功伟绩,在多地建起祠堂,以示纪念。当然,现在他的祠堂几乎都被拆除了。想想,世间的祠堂没了不要紧,但我们心中要有,那些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永远要活在人们的心里。

在陈振龙的推荐下,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推广甘薯,让各县广为栽种,从而拯救了无数生灵。人们为了感谢和赞美甘薯,又称它为金薯。在乾隆时期刊刻的《金薯传习录》中,有这样一首《金薯诗》,其中两句这样写道:“金公莅闽疆,一一传法则。”“金公”就是金学曾,这句诗的意思是金学曾去福建,给百姓们一一传授种植甘薯的方法。清代道光年间,福州乌山建成“先薯祠”,纪念陈振龙父子与金学曾引种红薯、拯救灾民的功德。民国时,改祠为亭,称“先薯亭”。先薯亭上楹联之所写:“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郭沫若为了颂扬把红薯引进中国的陈振龙的功绩,赋词一首《满江红》:挟入藤篮试密航, 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人谁识?金田遍野映阳光, 番禺岛外皆同味。三百年来养四亿, 天下惊!

今天我们看到的先薯亭,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改建而成,然后又在2009年进行了修葺,悬起的新匾联由书法家陈奋武题匾,陈章汉撰联并书写,同时还新立《先薯亭记》碑,郑重记述了这一段重要历史。陈振龙之举,可谓泽被苍生,功德无量,当被后人永远感恩和铭记。

鲁建军
抒发情感,书写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