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不只是滴滴造车的救世主!
汽车
2024-08-27 23:58
天津
不知不觉,“PPT造车”、“新势力三傻”之一的小鹏,成立至今也整整第10个年头了(众所周知,自黑不算黑)。雷军、王传福、黄仁勋、朱华荣、周鸿祎等和汽车领域相关的大佬们,也纷纷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在发布会台前,回顾起造车过往的何小鹏数度哽咽:“不是我们这一群人创造了时代,而是时代号召了我们。”但不管怎么说,号称“开启AI智驾时代”、也预热了小半年的重磅车型MONA M03,今天终于落地了:而且相比预售时的价格,足足低了1.6万元!于是,台下发出了一片片的欢呼声,震得人耳膜有些生疼。不过呢?看到这台车的定位和造型,相信有些小伙伴会开始怀疑:在这里可以很负责任地说,M03和“纯血小鹏”的P5不同,它是小鹏和滴滴“混血”的产物!用的也是滴滴团队搭建的架构,而不是小鹏自己的扶摇架构2.0。这从很多地方都可以得到证实,就比如M03的动力电池用的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此前从来没有在小鹏的车型上出现过:电机也没有用小鹏自研的XPower动力总成,而是用的菲仕绿能和苏州汇川的供应商方案。而除了“你好小P”这个语音唤醒词和还不错的交互体验以外,车机UI和小鹏的在售车型也有所不同:最后盘下来会发现,M03与小鹏现款车型重叠的部分,似乎只剩智驾系统了。当然,何小鹏在这次M03发布会上也不止一次提到了“滴滴”,以及“共同研发”等词。不管怎么样,对于目前的小鹏而言,把销量提上去是当务之急,毕竟“2014届电动三傻”之中,理想已经月销5万辆,蔚来最近也稳定在了2万辆左右。
而小鹏虽然去年一靠G6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月销连续冲顶2万台。但显然今年受到友商冲击之后,似乎有些热度减退,销量又回到了1万辆上下。毫无疑问,如今的小鹏亟需一款像去年G6一样,能把量走起来的车,而M03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全村的希望”。那么今天,社长就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小鹏和滴滴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MONA诞生究竟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又能有几分胜算?
说起小鹏MONA品牌以及M03的由来,就不得不说一下当年滴滴造车那些事了。
当年滴滴之所以能从众多租车软件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强大的运营能力,硬生生通过“价格战”把友商都拖死了,才发展到了现在。不过滴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7年一共亏了500亿……除了打车/拼车/代驾/骑车/顺风车这些传统出行业务之外,还面向车主拓展了加油/充电、洗车、租车、卖车等一条龙服务,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头部效应。但滴滴认为这还不够,他们希望通过定制车型的方式,让租车产品走向高端化,从而产生更多的利润。于是,滴滴跟车企的接洽就变得频繁了起来。2017年,滴滴创始人程维找到了李想,俩人谈妥之后决定共同开发一款纯电MPV,专门面向“优享”和“拼车”业务,底盘架构直接用理想ONE同款。从合照可见,李想当时有多开心。毕竟当时理想还只是个估值只有2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而滴滴是估值超过580亿美元的超级巨头。简直就是理想在抱滴滴的大腿啊!紧接着2018年,滴滴和理想合资成立了桔电出行,但后续却雷声大雨点小,合作车型一直都没能落地。仅过了不到5年的时间,桔电出行就破产重整了。
至于,滴滴和理想的合作黄了的原因,有人猜测与美团入股理想有关——“入股理想那段时间,美团上线了网约车业务,明摆着打算要抢滴滴的生意。这件事让程维特别不爽,觉得理想有‘劈腿’嫌疑,然后就对合作进行了冷处理……”当然猜测归猜测,具体原因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滴滴并没有放弃合作造车这条路,于是程维就找到了“船夫哥”。实际上,程维跟王传福关系一直都挺不错的,2015年前后滴滴采购过不少比亚迪的混动车,算是比亚迪的大客户。而王传福在一次圆桌论坛上还曾公开为滴滴应援,称“滴滴的网约车一定会是乘用车电动化的先锋部队”。滴滴和比亚迪的合作进展可以说非常之顺利,2020年双方签署合作后,只用了11个月就落地了一款产品——比亚迪D1。(用时如此之短,比亚迪的造车实力和双方推进的意愿可见一斑)而比亚迪D1作为一款只卖12万元的纯电MPV,性价比可谓非常突出,以至于很多人预期它会成为爆款中的爆款。但万万没想到,紧接着滴滴发展历史上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就来了——滴滴旗下的25个APP全部被下架“一锅端”,市值一夜之间蒸发了500亿!而滴滴原本计划大量采购的比亚迪D1、也就是准备卖给或者租给平台司机的王牌车型,也因需求降低而不得不大幅度缩减。而已经造出来的车只好尝试放到C端市场上,卖给个人用户。也不可能按原先走滴滴“渠道价”,所以D1的定价涨到了15.78万元,性价比优势不再之后,也就没能受到家庭用户的青睐。最终,比亚迪D1的累计销量没能达到5万辆,也宣告了双方合作的终局。
2021年对于国内科技巨头来说,是个极不平凡的一年。华为被美国制裁加码,小米被美国认定为“涉 军 企业”,滴滴也因数据问题遭遇退市风波。
在危机之下如何破局?巨头们无一例外的都想到了一块——造车。华为在经过多轮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坚决不造车;而小米则毅然决然的踏入了造车这条路。程维经过先后与理想和比亚迪的两次接洽合作后发现,滴滴在与车企的合作过程中,实际话语权是很低的,要想闯出一片天,必然不能把命运交到他人手里。于是,滴滴做出了和小米一样的决定,必须要自己造车。2021年4月,滴滴内部成立了名为“达芬奇”的造车项目。一年时间里,滴滴造车团队疯狂挖人扩张,规模一度达到1700多人,跟小米汽车基本上是同等规模,一共花了34个亿进去,造车项目代号正是小鹏现在的“MONA”。起初MONA项目进展相当迅速,整车造型、技术架构、底盘软硬件等等都弄得有模有样,营销和售后人员也搭建到位,几乎到了给个厂子就能造工程样车的程度。滴滴原本的打算,是收购国机智骏的赣州工厂获取造车资质。但那段时间很多新势力都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导致独立建厂拿资质几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小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建厂,大手一挥——630个亿就砸进去了。可滴滴手头哪有小米那么富裕,2021年亏了493个亿,2022年又亏了238个亿……
但付出那么多资源组建的技术团队和框架,说扔就扔太可惜了,所以滴滴就寻思着把滴滴造车剩余的那点“家底”打包卖出去。
说到滴滴为什么会相中小鹏,而不是造车底蕴更强的传统车企?我想大概是因为,一是小鹏恰好是国内做智驾最领先的企业之一,与自家网约车系统合作,更容易实现智能驾驶的普及。二是小鹏在发布重磅车型G6之后,还被大众集团相中签了深度合作,生存危机方面暂时不用担心。小鹏并没有拒绝滴滴,毕竟多一个合作伙伴意味着多一点抗风险能力嘛?滴滴则表示无所谓,既然给不出现金,那就“卖身”吧。于是,小鹏就以自己3.25%的股份,作价58.35亿港元,将滴滴达芬奇项目的团队、车型和技术整体打包收购了。值得一提的是,有媒体报道,这场交易并不是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一场分成四个阶段的对赌协议——第一阶段,是把原本滴滴达芬奇团队整体转移到小鹏旗下;第二阶段是MONA的第一款车型实现量产。前不久,这两个阶段刚刚实现。小鹏也趁机发布公告称,完成了对滴滴3.25%的股权交割。而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属于小鹏对滴滴提出的股权激励。在小鹏M03新车上市的13个月内,滴滴平台累计采购10万辆MONA车型,会触发第三阶段指标:小鹏对滴滴发行1405万股。如果到了第二年,MONA车型在滴滴平台还能卖出10万辆以上,则满足第四阶段:小鹏再对滴滴发行1428万股。现阶段来看,滴滴与小鹏的合作并不是蔚来和江淮那种甲方乙方的代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滴滴既是小鹏的大股东,也是小鹏的下游客户。
假设对赌协议能顺利达成的话,毫无疑问对于小鹏来说将是重大利好,对滴滴来说也是稳赚不赔,大概率是一场“双赢”。毕竟年销高达10万辆的稳定需求,对于小鹏来说确实能解决燃眉之急;而滴滴则能通过小鹏的接手变废为宝,从烧钱的项目转变成对造车业务的投资。但这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滴滴怎么在B端市场“推销”M0NA?毕竟网约车市场的产品选择权,某种程度上也是掌控在司机们手里的。所以M0NA的产品力仍然是重中之重:至少要在与埃安S、比亚迪秦等同级别有先发优势的车型竞争中获胜,才有机会闯出一片天。在10-15万元这个级别,M03最能打的亮点当属智能化,尤其是特斯拉同款,基于纯视觉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同级唯一,没有竞争对手。社长觉得相比家庭用户,智驾对于长时间开车的司机或许更有吸引力。相信大家在深夜打车的时候也偶尔会遇到“打瞌睡”的司机,他们真的太需要解放精力了。所以M0NA能不能在B端走红,主要得看后续滴滴能不能在宣传上把智驾这个卖点打入司机的心里。进一步来说,这也算是小鹏向Robotaxi方向迈出的一小步尝试,毕竟大模型智驾能力的提升,是需要海量数据才能“喂大”的。而网约车司机的高强度行车,恰恰是获取数据的绝佳载体。
虽然有滴滴作为B端市场兜底,M0NA销量大概率不会太差,但小鹏必然不希望M03只是面向B端的产品,C端用户才是M03更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何小鹏在介绍M03用户画像时,认为年轻和人首购、智能升级换购和新生家庭增购群体,将会是M03的主要用户群体,反而整场发布会对B端群体只字未提。这并不是何小鹏在刻意“避重就轻”,想把产品体现得更高大上一些。实际上M03在很多设计和配置上,都确确实实是在为C端用户打造的。比如说,M03配备了四音区语音座舱,这个配置网约车显然是用不上的。再比如,M03在音响系统上做了相当大的优化,我有次去店里静态体验了一番,声音质感上甚至比自家的G6表现还要好。同时配合定制化可调节车机桌面,能实现音乐声浪在中控屏上直观显示。当然,还有一个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也是看起来“最没有卵用的功能”——电子木鱼。可以看到,M03配备了很多特有的,能提供更多“情绪价值”的配置,恰恰说明它并不是一款简单粗暴的B端车,而是真真正正面向私人用户的智能汽车产品。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小鹏称在与滴滴“共同研发”M03过程中,总共投入了40亿元。小鹏并不只是把滴滴的方案简单做个代工,而是将滴滴和小鹏造车的理念相融合,取长补短。
同一款产品,既面向B端又面向C端,假如真遇到产能紧缺的情况,小鹏会优先供应谁?这时,C端用户又是否可能遇到提车周期长的问题?是否会进而影响用户体验和口碑?所以,如何做好“BC”两端的供应平衡,是接下来小鹏必须要考虑的事。总体看下来,小鹏只要不犯太过致命的错误,M0NA大概率能把小鹏整体的销量拉起来。
回忆起整整10年造车历程,造车新势力一度从300多家,急剧缩减到最后屈指可数的几家,而小鹏也有好几次都“站在了ICU大门口”。何小鹏表示,能活下来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特别感谢一路上支持小鹏的投资人和车主。不过何小鹏也明白,接下来的10年竞争将比前一个10年更残酷:“未来10年,中国汽车主流品牌也许只剩7家。”小鹏回答,下一阶段他们将从欧洲起步,拥抱全球市场。未来全球市场将占到小鹏销量的一半以上。
此外,小鹏也将始终贯彻科技创新的理念,持续投入研发。包括但不限于智能驾驶、自研芯片、人形机器人以及飞行汽车。
小鹏下一个10年的目标是,未来出行的探索者——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也就是“MONA”的缩写,“Made Of New AI”。
最后,附上我认为整场发布会最动人的一句话:
“在血海中游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何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