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例患者,男,49岁,因“骨折后3周,左下肢肿胀2天”入院,经下肢血管彩超,下腔静脉、下肢深静脉、肺动脉三维CT检查明确下腔静脉下段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患者病情复杂,在科主任罗忠山副主任医师带领下共同商讨救治方案,针对患者病情,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研判后,决定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经皮插管溶栓,机械血栓抽吸术。首先经右侧股静脉建立通路,顺利置入下腔静脉滤网,预防血栓脱落引起致命性肺栓塞,为患者建立起一道安全的屏障。随后,由左侧膕静脉入路置入溶栓导管,沿左侧股总静脉至髂总静脉入口、下腔静脉下段血栓区域喷涂尿激酶20万单位溶栓,30分钟后使用机械抽栓装置抽吸150秒,造影显示膕静脉至髂总静脉,下腔静脉血流可,血流通畅,未见造影剂滞留及外溢。在外一科介入手术团队、影像科及手术室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第2天下肢肿胀大幅消退,疼痛完全减轻。
下肢深静脉血栓
知识科普
大通县人民医院外一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形成原因:血液高凝状态:如手术、创伤、长期卧床、恶性肿瘤等情况,可使血液处于容易凝固的状态。例如,经历大手术后,身体的凝血因子会增加,启动凝血机制来防止出血,但这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静脉壁损伤:像静脉穿刺、长期输注刺激性药物等可能损伤静脉内膜,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进而引发血栓。血流缓慢:长时间乘坐飞机或火车(经济舱综合征)、久病卧床等,下肢肌肉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容易在静脉内形成血栓。
症状表现:肿胀:通常是单侧下肢肿胀,多从脚踝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整个下肢都会明显肿胀,皮肤紧绷、发亮。疼痛:小腿肌肉、腹股沟等部位可能出现疼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压痛。皮肤温度升高:由于局部炎症反应,血栓部位的皮肤温度比周围正常皮肤高。皮肤颜色改变:可出现皮肤发红或者青紫。
危害: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脱落,随血流回流至肺部,可阻塞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小的肺栓塞可能仅引起轻微的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而大的肺栓塞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血栓后综合征:长期的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出现下肢水肿、皮肤溃疡、静脉曲张等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超声检查:这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具有无创、便捷等优点,可以清晰地显示静脉内有无血栓以及血栓的部位、大小等。静脉造影:通过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 X 线下观察静脉的形态,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检查。
治疗方式: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使用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溶栓治疗: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使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但有一定的出血风险。手术治疗:包括导管取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下腔静脉滤器可防止血栓脱落进入肺部,但滤器长期留置也可能有并发症。
预防措施:增加活动:对于长期卧床或久坐的人群,应定时活动下肢,如屈伸脚踝、按摩小腿肌肉等。长途旅行时,要适时起身活动。避免血液高凝:术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措施预防血栓,如使用抗凝药物、穿弹力袜等。对于有高凝倾向的人群,如患有恶性肿瘤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预防。保护静脉:避免在下肢静脉进行不必要的穿刺,如需长期输液,尽量选择上肢静脉。
供稿:外一科 马颜祥
编辑:梁秀芬
审核:李忠福
监制:汪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