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的时候,Dan突然发信息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今年的Tiomila。这一邀请来的很突然,但就像去年他问我要不要跑Jukola时一样,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Spotify上有一个定向播客叫 "Navigator Diary",里面的主持人Will每次都会采访不同的定向选手,并问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如果你只能在世锦赛和Jukola/Tiomila/O-Ringen之间二选一的话,你会选择哪个?”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选择了后者,足见这三大赛事在定向人心中的份量。在斯堪的纳维亚,赢得一场Tiomila是值得所有定向人铭记一生的荣耀,也是大大小小的俱乐部在北欧漫长的冬夜里组织的一次次艰苦的训练背后最主要的动力来源。
封面图、上图及本文中相同水印的图片来源@woasfoto (https://galleri.woasfoto.se/2024-10-mila)
我最早知道Tiomila应该是2018年,当时还在读本科的我在宿舍无意间看到当年Tiomila的赛后回顾视频,漆黑的森林被头灯的洪流点亮的场景让我深受震撼——原来定向还可以是这样的。当时的我肯定无法相信六年后我可以在那年的场地亲身体验Tiomila。所以,当参加今年的Tiomila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时,我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今年的Tiomila在 Stockholm 以南约50KM的 Nynäshamn 举办。六年前,10MILA 2018在同一片场地举办,因此这个名字对于很多瑞典选手来说并不陌生。这块场地的特点是地形破碎,等高线细节众多,而且遍布数米高的陡崖。长点穿越时的方向控制至关重要,否则容易犯平行错误;而接近点位时则需要时刻确认站立点,否则容易在点位附近浪费大量的时间。
10MILA 2018 全点图 图片来源 omaps.worldofo.com
根据赛前主办方发布的信息和各方的分析,10MILA 2024使用的地图将在老图的基础上增加大湖(上图标题下方处)西北侧的部分,而这一部分与湖以南的部分相比相对不那么破碎,因此总体难度较低,但是同时也对跑速和方向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湖南侧的部分则是Nynäshamn的精华和真正的挑战所在。此外,由于2018年的路线总体上呈顺时针方向展开,因此今年的路线设计者大概会在新增部分的基础上逆时针设计路线,而实际比赛的路线也证实了这一预测。
我们的队伍是一支三校联队,然而就在比赛前一周,Are在踢球时不幸拉伤了脚踝无法参赛,因此我们通过runners pool找到了来自Stockholm的瑞典大叔Cristian填补了空缺。
图片来源 10mila.se
我们的队伍由三名女生和七名男生组成(根据Tiomila的规则,女子可以参加男子接力),而如何安排棒次成为了赛前最主要的考量之一。今年的Tiomila不同于以往,男子接力的出发时间大幅提前到下午17:30(作为参考,10MILA 2023男子接力的出发时间是20:30,甚至比今年预计的第三棒最早完赛时间还要晚一个小时)。在前三棒结束后男子接力的比赛将会暂停,以此为自Tiomila创办以来首次在夜间集体出发的女子接力的前两棒留出空档。随后,男子接力将在十一点半重启,在随后的一个小时里,排名靠前的队伍以追逐制的形式出发,而前三棒之后落后领先队伍超过一小时的队伍则在00:30第二次集体出发。五月份的Stockholm日落时间是20:40左右,因此前三棒的角逐大概率会在有光照的场景下进行。
第一棒集体出发,但是路线分叉,因此需要派出体能和心理素质都较为突出的选手,他/她既需要在出发之后的人群中占据较好的位置,又需要顶住集体出发的压力和紧张感而不被其他分叉的选手干扰。第二棒和第三棒的直线距离较短,且尚处于白天,因此适合安排队伍中实力相对较弱的选手上场。第四棒 (långa natten,意为"长夜") 是Tiomila最iconic的棒次之一,以直线距离长、路线不分叉以及完全在夜间进行而闻名。由于赛制的改变,我们队伍大概会在这一棒次获得第二次集体出发的机会,因此应该安排体能最强的选手参加这一棒次的角逐来弥补前三棒损失的时间。第五至第七棒理论上仍然是夜间定向且路线均分叉,所以需要安排技术能力强的选手参加。第九棒和第十棒的直线距离都超过10K,仅次于第四棒,实力强的选手可以在这两棒为队伍扩大领先优势或是缩小与领跑者的差距,因此应该由队伍中的王牌压轴。
赛前,我们在群聊中举行了一次关于自己意向棒次的投票,我投了第四棒、第五棒、第六棒和第九棒,当时的想法是:优先夜间棒次,因为夜间定向是Tiomila的灵魂;如果不能跑夜间棒次的话则优先跑距离长的棒次。意外的是队友竟然直接选择了让我跑第四棒(Sam在赛前集训时跟我说他觉得我的体能状态是队伍里最好的。显然他对我的体能状态有误解hh)。其实投票时我就希望能跑långa natten,但是也做好了让出这一棒次的准备,现在既然难得的机会摆在面前,我自然就大大方方地接受了 但是赛前的一个月因为种种原因跑量堪忧,因此这一棒次本身的挑战和队友对我的信任也就转变成了赛前压力的一部分。
赛前三周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增加跑量,同时注意休息和恢复。比赛在周六举行,而我在周三中午到Stockholm,因此有四天的时间熟悉地形。
赛前准备
周三抵达后先到Airbnb入住,然后就马不停蹄地前往老城和Sam, Dan以及Matt汇合。他们三人都已经来过多次,而我则是第一次到瑞典,一切都很新鲜。今年Tiomila官方训练的场地有很大一部分都在Stockholm,交通和食宿都很方便,因此我们自然要充分利用一切训练的机会。在老城逛了一圈后我们就启程前往场地 Mörtsjön。
周三的训练时间点掐得特别好: 抵达训练地点,换完衣服,再慢跑到图上起点,热身完毕,天色才刚刚开始变黑。队友考虑到我要集体出发,因此主动提出要四人同时出发(训练提供的路线都是分叉的)
根据自己去年在北欧赛前训练的经验,我第一场训练一般都会迷得一塌糊涂 而且从今年年初到五月我一共才跑了两次夜间定向,所以训练开始前我就已经调整好了心理预期:前几个点放慢节奏,充分感受地形的特点。但是打开头灯的那一刻内心还是忍不住躁动起来。
由于下车的公交站离图上起点很远,所以我们调整了顺序,7号点变成了训练的第一个点。为了保证按时完成训练(以便赶上回家的末班车),集体出发后先打7-8-9-10,10号点汇合。一开始训练的第一感觉就是比例尺不适应。而且由于是夜间,实际上更容易出现距离没有跑够的状况,10号点我就在离点位20米左右的地方开始怀疑自己而折返,浪费了大量时间。最终到10号点时候其他三位队友都已经到了。技术有点生疏,但总体上还可以接受,毕竟这只是第一场训练。
第二部分的点位是10-11-12-1-2。就在这个时候,在同一个场地训练的🇫🇮芬兰俱乐部开始追上我们了,于是我们也趁机体验了一下跟着火车飞驰的感觉。11号点很顺利,但是12号点并没有出现在自己预期的地方,随后就开始不断地自我怀疑,并开始在点位附近来回地搜索。
12号点实地站着一个戴着头灯的芬兰人,我从他身旁跑过时和他面面相觑,当时以为他也和我一样找不到点位,事后才反应过来他应该是在等着提醒他的队友12号点不翼而飞了。
训练中的实际点位如图,由一个反光棒和红白相间的彩带组成,部分点位会有代码。Tiomila比赛时的点位也是带反光条的,但是反光效果并不像之前在10MILA TV上看到的那么强,只有在很接近点位的情况下才能看到
事实证明,自信心对夜间定向至关重要,一旦开始自我怀疑而注意力不集中时,即使方向保持得还行也会觉得自己跑偏了。这场训练剩下的部分就是在强烈的自我怀疑和到处瞎转中结束的,我们四个人最后不得不提前结束训练,一路狂奔才勉强赶上了末班车,到家已经是00:30了。第一场训练算是当头棒喝,我也开始担心自己周六晚上到底能不能跑下来了
这次的Airbnb订在Stockholm北边,虽然离市区近,但是离几个训练场地都很远,一来一回要好几个小时,因此一天两练不太可行。所以随后的两天我决定和队友分头行动,自行安排训练。第二天的训练场地Linneaberg与第一天相比更破碎,长条形的谷地或是空旷地等大的参照物更少。经历了第一天的打击后,我很自觉地把训练时间调整到白天,希望能找回一点自信
结果,第二场训练的第一个点就丢了现在反思这场训练,主要问题还是对自己精确读图的能力过于自信而没有时刻检查指北针和行进方向。在破碎而平坦的地形中出现方向偏差而没有及时修正后很容易就会酿成更大的错误,而丢失站立点后想重新定位难度可想而知。浪费了十几分钟后,我终于决定回到起点重新出发。意外的是之后跑得相对顺得多,在天黑前完成了整条路线(本来已经做好了半路打开头灯的准备)。
这条路线的挑战从5号点才开始,特别是9-10-11。在体力下降的情况下想要保持高强度的读图和图地对照十分困难,而这又是这种类型场地时刻要求的。
周五的训练则是重返Mörtsjön,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十分神奇的是前天的10号点这次从另一个方向进点又没有顺利找到 路上还遇到一家野猪从前方五十米处飞驰而过,把自己吓了一大跳。回到家后看自己的轨迹,犯错的主要原因是在穿越10号点南侧的沼泽时(实地比图上显示的要更密)方向没有控制好跑到平行的谷地里去了。
队友在周五晚上就已经抵达Nynäshamn了,而我则等到周六早上才从Stockholm南下与大部队汇合。我们今年幸运地订到了抢手的hard surface,离arena只有大约10分钟的步行距离,十分方便。今年Tiomila组委会除了Stockholm的场地外还在Nynäshamn比赛场地的附近提供了两张高度相关的训练图以及提供计时服务的open course,以此方便参赛队伍的备战。由于到的较晚,赛前Nynäshamn附近的场地只能选择其中一块了(因为还要考虑到训练结束后休息和恢复的时间)。此外,经过前几天的训练,足底已经开始有反应了,所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度训练和受伤。
在Nynäsgården火车站下车的时候看到站台上那么多背着大包小包的定向选手,比赛的感觉瞬间变得真实了。抵达住宿地办理完入住后就赶去南边的场地Lövhagen训练。越早结束训练,留给恢复的时间就越多。抵达起点后顺利找到了队友事先藏好的地图,有不同长度的路线可供选择。理智告诉我应该选短的那条,稍微熟悉下场地、热热身即可,但是路上的风景和场地实在太过于梦幻,所以还是没忍住选择了较长的那条
远处的房子都在图上
8号点碰到了Venla Harju,克制住内心的激动跟跑了一会
比赛经过
Lövhagen的训练结束之后,周六白天剩下的任务就只有一个:争分夺秒地恢复。我知道,和去年Jukola一样,即使白天不休息,晚上的路线我还是能跑下来,但那样的情况下我肯定不会处于最佳状态。为了为队友争取更好的出发位置,也为了自己能够不留遗憾,我必须心无旁骛地专注在休息和调整状态上。所以简单的午饭后我就躺到了睡袋里——尽管我知道自己肯定睡不着,但是还是能让腿恢复恢复。早上直线距离6.4KM的路线跑完还是明显有感觉的。这样安排的代价是错过了Ungdomskavlen(青年接力?)的比赛。前前后后一共躺了两个多小时,数次尝试入睡失败,但是感觉身体确实恢复了一些。
下午17:30的男子集体出发是必然不能错过的,因为这是Tiomila赛制调整之后的第一场重要实验。五点左右体育场内的人潮就开始自觉地向起点的方向移动。在Tiomila的现场,伴随着广播里解说激情澎湃的声音漫步,时刻追踪大屏幕上赛事的进展,感受随着一个个赛事节点而到来的现场氛围的起伏波动,你会感觉自己仿佛和场内的所有人都处于同频共振的状态,这种大赛才能带来的奇妙感觉真的永生难忘。
男子接力出发前一刻起点的人群
到达起点时最佳的观赛位置已经被北欧人占领完了在起跑线上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只能在Strava和ins上见到的定向人的身影,但是感觉他们又是如此的熟悉,仿佛只是隔了一段时间没有见到的老朋友。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顶尖队伍安排了同样的选手跑第一棒——尽管比赛场景已经从夜间切换到了白天。或许对于这些队伍来说,第一棒选手的经验本身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超过了单纯的夜间定向的能力。因为第一棒并不仅仅关系到选手个人的技术发挥,更是队伍与队伍之间的较量。而一个好的开局对于赢得Tiomila至关重要。你或许不能在任何一棒赢得比赛,但可以轻易地在任何一棒输掉比赛。
10MILA 2024 男子接力 集体出发
下午17点30分,10MILA 2024鸣枪起跑。出发前,起点的人群随着现场播放的音乐一起鼓掌的场景让我瞬间从午休后的疲倦中清醒了过来。It's getting real now! 男子接力出发不久后,我们一行人随着反向移动的人群回到了大本营。剩下来的数小时是在跟踪大屏幕上的轨迹、刷新手机上的实时成绩以及坐在田径场的草地上听现场解说中度过的。我比之前自己预想的要更放松,或许是因为知道自己还有很久才出发,又或许是因为已经彻底沉浸在Tiomila独特的氛围中了。
NTNUI最终没能成功卫冕,但他们今年的表现绝对值得骄傲。这是一支永远年轻的队伍,也是一支一直能给人灵感和鼓舞人前行的队伍。
10MILA 2024男子接力重启
在观摩完领先队伍的出发后,对于我来说剩下的就只有一项任务:充分热身。五月份的瑞典晚上还是很冷,因此花了好一会才勉强热身完毕。由于我的棒次沿途至少会经过三个水站,因此除了之前提到的能量胶外并不需要额外携带饮料,因此我决定放弃背包,把头灯的电池装在电池背心里。赛前由于担心头灯的电池不足以支撑跑完全程,所以用上衣口袋剩下的空间携带了备用头灯。比赛完成后主头灯实际的电量不足20%,这意味着如果我失误更多的话确实会有可能面临头灯电量耗尽的风险,但是当时并没有担心这一点,而是全身心专注于即将到临的比赛上。有意思的一点是,集体出发的队伍在排队时可以自愿选择站立的位置。而瑞典大叔们在排队时都很客气,所以我就顺势排到了第四排。出发前内心很平静,提前三十秒打开GPS,剩下的就是等待发令枪一声枪响了。
10MILA 2024男子接力第四棒集体出发 (vågstart) 视频来源 fb@OK Alsjö-Örby
出发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在大部队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配速的位置。大部队移动的速度比我预想中要快,所在在出发之后的通道上我掉到了队伍的中后段。但是好在1号点离起点有一段距离,所以这一段路正好可以用来调整状态。1-8号点之前看到的预测一样都分布在湖的北边,相对比较友好。这一段我慢慢地向队伍的前部挪动,但是配速不敢提太多,因为真正的挑战在后半段。
图片来源 livelox 下同
8号点和9号点用来从湖的北侧过渡到南侧,之后的10号点是这条路线中第一个真正有路线选择的点:可以选择沿靠左侧的公路走,也可以沿靠右侧输电线,但是后者进点的难度明显较高。当然不管哪种选择,沿途都许多的micro routechoices。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左侧的路线。
9号点地图翻面之后我大致扫了一眼剩下的路线:11-16号点基本由一系列短点组成,是整条路线难度技术难度最高的部分。而之后的17号点是整条路线最长的点,且起到了从南侧向终点附近区域过渡的功能。因此11-16这一部分应该要适当降低配速,避免出现大的技术失误。到这里为止我总共路过了两个水站,两次都只喝了运动饮料而没有喝水。这个时候肚子开始隐隐作痛,下次比赛要记得避免只喝高浓度的运动饮料🤕
10号点之后大家的路线选择明显都开始变得保守起来,11号点选择直穿的选手很少。在高强度的比赛环境下,不受身边其他选手的干扰而独立选择并执行不同的路线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绝对的自信。这是我之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2号点是第一个明显的失误。穿过浅绿到达12、13号点所在的山脚下时大家纷纷停下了脚步重新定位,很好玩我根据植被和当时右手边的谷地才反应过来自己在哪。个人认为比较稳妥的选择是从11号点出来穿过输电线所在的走廊之后向右侧直穿,然后再沿着鞍部和谷地到点。但是坐在屏幕前分析是一回事,实地跑起来到底如何则是另一回事了。
17号点的跑法很明确:尽可能快地上路,然后把配速提起来。我选择了靠右侧的路线,基本上全程都可以跑路。这里配速开始逐渐变得暴力,队伍也开始慢慢分化。17号点之后还有两个难度不小的点,因此理论上应该适当控制配速防止头脑过热,但是被黑夜吞噬的恐惧让我在公路上跑出了四分以内的配速 神奇的是当时感觉心率还行,或许大比赛更容易激发状态吧。
之后的18号点打得很顺利,但是19号点再次犯了大错。在19号点西侧的山头搜索无果下到小路上之后我才大概反应过来自己在哪,但是当时以为自己在与实际位置相比更偏北侧的位置,所以应该往东侧上山就能到点。上山后直到跑到靠19号点南侧狭长的山头才重新定位。整场比赛大部分损失的时间都出现在短点上,侧面反映出自己对站立点的把握的精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长点上靠体能拉开的差距在这里很快就损失殆尽 剩下的部分就是全力冲刺,把图交给第五棒的Cristian。第四棒的直线距离为14.3K,我的实际跑动距离为18.16K,用时2:01:57,好于赛前的预期,但是跑完的第一反应还是不满意,感觉还有很多需要反思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遗憾的是终点之后地图马上被收走了,而周天比赛结束后我们并没有拿到原来的地图,而是拿到了一本集合了男子、女子和青年接力的全点图的手册,需要自己在手册上把自己的路线画出来。这或许整个赛事最让我失望的一点。作为对比,Jukola赛后每人会领到一张全新的、与实际使用的地图完全一样的路线图和一张单独的全点图。
比赛之后原计划休息两小时,然后回到终点看男子接力冠军冲线。但是冠军Stora Tuna比主办方的预期要早得多,睡醒时领先的队伍都已经跑完了
几个小时之后,Tove Alexandersson领衔的Stora Tuna女队又摘得了女子接力的桂冠。这一天对于Stora Tuna来说绝对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不仅女队以令人意外的巨大优势赢得了比赛,男队更是时隔一个甲子再次问鼎Tiomila。近年来Stora Tuna在Jukola上连续四年夺冠,但是在主场作战的Tiomila上则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失误而痛失冠军。简单来说,在Jukola夺冠只需要七位优秀的选手就够了,而Tiomila则需要十棒齐心协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后者对俱乐部的积淀和综合实力的要求更为苛刻。
有意思的是,周五下午,在作为赛前预热活动的Studio Tiomila上,解说Per Forsberg找出了Stora Tuna六十年前夺冠时在赛前发布的俱乐部内部“赛事公告”,正好可以借用来当作今年Tiomila比赛经历的注脚:
不要在你的棒次之前侃侃而谈,而应该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以便你在出发时能够真的收束精神并充分热身。
而且要牢记你必须无条件地获得一个良好的开局,以便你能更沉着镇定,并且在接下来的路段也精准到达点位。
假设你即使有了如上的准备还是失误了,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开始无目的地游荡,而是应该真正地冷静下来,并思考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以便你还有机会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修正错误。
没有人必须赢得任何一棒。
如果所有人都时不时为了安全而牺牲几秒钟,但是在剩下的部分全力以赴,那么我们就将毫无疑问地处于巅峰。
旁记
2020年瑞典定协在当年的年度大会之后修订了竞赛规程,强调了瑞典定向赛事中男子和女子组别的性别平等问题。作为这一修订的结果,在瑞典近年来的重大定向赛事上,男子组别和女子组别的胜出时间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作为回应,Tiomila理事会(Tiomila这一赛事最早的发起者和持有者,由来自首都Stockholm及附近的九家定向俱乐部组成)决定在2024年大刀阔斧地对Tiomila的赛制进行改革。最大的变化是女子接力增加了一棒,从五棒变为六棒,且前两棒的比赛时间从下午改到了晚上,这意味着在女子选手第一次有了在Tiomila挑战夜间定向的机会。
但是这一激进的变革也意味着男子组别的路线长度被大大压缩,且男子和女子接力在三棒和两棒之后分别都要经历数小时的停摆。这也是今年的Tiomila最为人诟病的地方:Tiomila十棒的距离相加只有80KM左右,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短的一届Tiomila,甚至比今年稍晚举办的只有七棒的Jukola还要短上几公里;两次停摆的初衷是为了让女子接力也获得更多的关注,但是男子-女子-男子-女子的频繁切换让观赛者有些目不暇接;更重要的是,两次停摆对于很多参赛者来说意味着他/她们失去了把地图亲手交到下一棒队友手中的机会,原来连续完整的接力被强行分割成了两部分。
从去年10mila 2024的赛制确定以来,瑞典国内就不乏批评的声音。瑞典国家队的领队Kalle Dahlin就在瑞典的一家报纸上(见上图)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样的改革让男子接力和女子接力两者都变得更无趣了(Dahlin用了löjligt(英语的ridiculous?)这个词来形容今年的路线长度——“跑完一条六、七公里的路线的要求并不高。就算我已经50岁了而且是个瘸子也可以做到” )
从我个人体验的角度出发,原本完整的接力被割裂成两部分确实让赛事本身失去了一部分接力赛的魅力。晚上12点30的集体出发感觉更像是前三棒之后的另一场比赛。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赛事回放中看到有史以来首次在夜间举办的女子接力还是会让人热血沸腾。
Tiomila本身作为一项经典赛事想要继续发展和延续下去必然要做出新的尝试和改变。今年的赛制变革或许不是参赛者或观赛者最想看到的安排,也不是一场跨度接近24小时的大型接力赛在赛事组织层面的最优解,但瑞典定向敢于做出改变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的勇气本身或许是这项运动能够在这一国度蓬勃发展背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 * *
10MILA 2024比赛结束到今天已经整整三个星期了,但我还处于post-Tiomila depression的支配下。这或许就是Tiomila的魔力吧。唯一的解药可能是再来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