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心脑血管似人体防御塔之核心,凛凛寒风,如同无形推手,对心脑血管系统发起了严峻挑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冬季需高度警惕,做好防寒预警,守护好我们的健康防御塔。
血管犹如一条条输送生命能量的管道,寒冷会使其收缩变窄,这就好比原本宽阔的河道突然变窄,水流压力必然增大。血压也会随之急剧上升,心脏和大脑作为身体的“司令部”和“动力源”,承受的压力陡然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所以,防寒保暖是冬季心脑血管健康的首要任务。
一、装备
要风度,不要温度?先算算自己的年龄!
外出时,务必全副武装。帽子、围巾、手套,这些保暖小物件能有效减少热量从头部、颈部和手部散失。厚外套和保暖鞋袜则为身体躯干部位和双脚提供温暖屏障。要知道,头部血管丰富且离心脏较远,热量容易散失,而脚部神经末梢众多且血液循环相对较慢,保暖不当也会给心脑血管带来不良影响!
二、运动
适度运动也是冬季心脑血管保健的关键。
冬季运动恰似在寒冷中为身体注入活力,但需把握好分寸。应选择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如上午 9 - 11 点或下午 3 - 5 点进行锻炼。运动项目推荐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较为缓和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出汗、但未感到过度疲劳为宜,运动时间控制在 30 - 60 分钟。
运动前的热身如同为身体的“引擎”预热,能有效预防肌肉拉伤和心血管意外;运动后的拉伸放松,则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身体恢复。
三、饮食
饮食在冬季心脑血管防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就像是为心脑血管健康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豆类等食物的摄入,能助力降低血脂、稳定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钠盐摄入,每天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食用过多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糕点、糖果等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
冬季气候干燥,人体水分散失快,充足的水分摄入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每天饮水量应保持在 1500 - 1700 毫升,以温开水、淡茶为佳。用健康的饮食供给心脑血管系统所需的能量。
四、情绪
情绪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冬季日照时间短,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而不良情绪会引发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开朗、平和的心态至关重要。
舒缓压力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聊天、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放松心情。同时,保证每晚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如同身体的“修复大师”,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维护心脑血管健康。就像庄周梦蝶般,在心态的平和梦境里,让心脑血管远离不良情绪的“魔障”。
五、用药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规范用药治疗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遵医嘱,切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高血压患者需定期测量血压,依据血压变化调整降压药物剂量;冠心病患者应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脂药、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等;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血糖水平,正确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若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六、体检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规范用药治疗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遵医嘱,切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高血压患者需定期测量血压,依据血压变化调整降压药物剂量;冠心病患者应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脂药、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等;糖尿病患者要合理控制血糖水平,正确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若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图文来源: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撰稿作者:健康教育科 王雪
素材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健康公益科普教育;如侵权,请联系我们
星标提示:因公众号推送文章规则改变,若不想错过最新健康文章,请设置本公众号为星标账号(只需3步,详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