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新传高频考点专题(一)新闻真实性!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08-07 17:57   江苏  

(节选自2025版《武大新传高频考点及学术热点专题》有删减!)正在修订中!

    新闻真实是新闻最重要的特征,学姐今天将专题中的新闻真实性推送给大家,大家可以参考理解。

一、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含义

(一)含义

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具有两重含义的。

第一重含义:每个单篇的新闻报道必须完全符合新闻事实。就是要求单篇新闻报道做到准确。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所报道的具体事实要准确无误,五个“W”要完全真实可靠,不可虚构、捏造。其次,所涉及的概括事实也必须真实,能准确地、客观地反映被概括的事实的全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第二重含义:要求每个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连续不断地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即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做到全面的反映,能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这两种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同。前者为狭义真实,即单篇报道的真实;后者为广义真实,即整个新闻报道达到的真实。每一个单篇报道都达到狭义真实是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达到广义真实的前提,没有狭义真实,就没有广义真实但是,所有的单篇报道都达到了狭义真实,并不等于就做到了广义真实。仅有事实准确还不够,因为它可能是片面的,而不能给人们展示整个社会的真实画面。广义真实要求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否则人们仍然有理由批评报道不真实。

(二)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

新闻的真实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新闻的具体真实,还包括新闻的整体真实。新闻的具体真实,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新闻的整体真实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不是针对具体一篇新闻报道,它是指由众多的报道同一内容反映同一现象的一篇篇具体新闻组合而成的全体新闻,全体新闻描绘着报道对象的整体面貌,如果全体新闻如实描绘了报道对象的整体面貌,我们就说新闻传播达到了整体真实。如果没有如实描绘反映对象的整体面貌,那么即使构成全体新闻的每一则具体新闻都是真实的,我们也说新闻传播在整体上是失实的,即没有达到整体真实。

新闻的整体真实和具体真实构成了新闻的全面真实,我们在判断一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不仅要分析它的具体真实,核对这篇报道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构成新闻的细节因素,还要分析它的整体真实,看看这篇报道的内容或者所反映的现象是否与社会事实相符,是否存在夸大事实或者以偏概全的现象。一篇新闻报道如果只做到了具体真实,也就是说它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是真实的,但是这篇新闻所反映的现象是与现实不相符的,这样的新闻就不能称为是真实的。反之亦然,在一篇新闻做到整体真实的情况下,更应该苛求细节的真实,也就是更要保证具体真实。

(三)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具体真实:

1.新闻要素准确无误;2.新闻引用材料准确可靠(数据、事例)3.新闻背景材料完全真实;

4.解释和概括合乎逻辑.

整体真实

1.真实:事实真实+过程真实2.全面:时空;好坏;真假3.深刻:因果联系+发展趋向

(四)关于新闻真实性的错误认识

1本质真实

①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的新闻真实,不能只停留在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有人认为,本质真实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特色,只有用正确的政治立场报道和分析事物才能做到真正的真实;

有人认为,为了表现本质真实,应该在新闻报道中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用真相、必然性的事实。

分析我们不赞成本质真实的观点,因为本质真实的主张不符合新闻工作的特点,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无益的。

第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迅速作出符合事实真象的报道,而不能等到对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清楚以后再去报道。对一个事物本质的揭示,是通过对一个事物多方面的现象加以研究、分析以后才能认识到的,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都不可能在一个事实发生以后立即通过对多方面现象的分析而揭示其本质;同样,对事物规律的揭示,也是在一个事物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以后才能完成的,如果等到事物运动完成以后再去报道,那么,新闻就将成为历史了。因此,要求一篇新闻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是不真实的看法是不符合新闻工作的实际的。

第二,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只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而不是报道者所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第三,判断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并不取决于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是真相还是假象。因为假象也是作为一种事实而存在的,新闻报道如实地报道了这种事实,就新闻报道来讲,它仍旧是真实的。如果我们硬是要要求每个报道者在每次新闻报道时都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随时去揭露假象,否则报道便是不真实的,那实际上是在取消新闻报道。至于以偶然性还是必然性的事实去作为衡量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则更不可取,不仅偶然性的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往往是具有极高新闻价值因而被大量报道的事实,如果说对这样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是不真实的,更是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常识的。

第四,要求新闻报道做到本质真实,在实践中常为主观主义的新闻报道大开方便之门。尽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但因为本质是不可能用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带有主观色彩,常常会被人作任意的解释,致使有人会把主观需要当作本质,把符合这种主观需要的看作是本质真实的。

第五,本质真实的提法本身也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事物只有现象才是具体可感的,而本质则是抽象的,对于本质的把握是通过对具体可感的现象加以归纳、演绎所得出的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只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深刻与不深刻的区别,而不存在真实与不真实的问题。

鉴于把本质真实作为衡量一篇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的主张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因此,有人又主张本质真实是对整个新闻报道的要求,而且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应该说,一个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的整个新闻报道不仅可能,而且应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只要它准确地报道每一个事件,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就会自然地被揭示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被完整地揭示出来。被完整揭示出来的全部事实当然就包含着有关这种事实的本质认识。但是,不能把揭示事物的本质当作整个新闻报道的出发点,而应该看作是真实的新闻报道的自然结果,因为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而不是相反。应以十分明确的准确全面的概念来作为衡量新闻报道真实与否的标准,准确来衡量单篇新闻报道,以全面来衡量整个新闻报道。宏观真实论

2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指记者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没有采访到的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将其作为事实来报道。

主张合理想象论的观点认为,记者不可能对事件和人物的细节都一一采访到,写稿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细节进行合理想象,并认为这种做法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合理的。

实际上,合理想象的观点是主张在新闻报道中可以用文学的虚构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报道特定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是必须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的,而不允许以推测和想象为依据,尽管这种推测和想象从逻辑上是合理的。因此,合理想象论是违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的错误观点。

3有闻必录

有闻必录是早期西方新闻学中一种关于真实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只要听见某人讲过或见之于某种材料的事实或者情况,新闻传播媒介就可以加以报道,至于所报道事实的真实性,报道者可以不承担责任。

第二种:认为新闻传播媒介不应该以本身的利害关系和主观因素来取舍新闻,而应该尽可能将所得到的重要的新闻如实刊登出来。

分析:如果按照第一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表面上似乎是主张新闻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对真实性无严格要求,所以容易适得其反。如果按照第二种表述的意思,所谓有闻必录似乎主张抛开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甚至主观感受,完全按照新闻价值来报道新闻,事实上完全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

无论按照哪一种解释,对于有闻必录应该做出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必须有所,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新闻传播者利用这个口号作为揭露反动统治的掩护,发挥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主张录,否认了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和选择性,采取对新闻的真实性不负责任的态度,成为虚假新闻的庇护所。因此,在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上不宜提倡。

有闻必录

过去的新闻理论教材里,有闻必录是指只要有人讲过或见之于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采访者即可持之为据,照录报道,而不对所报道事情的真假负责。这里的有闻必录是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一种扭曲理解。②新闻报道的全面性是指新闻报道要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片面报道是指对新闻事实的描述不完整而未能够还其以本来面目、不能够将新闻事实真实展现在受众面前。隐匿事实,是指那些题材重大的事实的隐匿不报,这些事实具有重要性、显著性的特点,备受人们关注,是不能、也无法隐匿不报的。③在这里,需要区分一下新闻报道全面性和有闻必录的涵义:我们说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就不能隐匿事实,并不是指要做到有闻必录。有闻必录是资本主义新闻理论的观点,资本主义新闻理论认为凡事发生的事实都是新闻媒介应该报道的内容,这种观点忽略了对事件新闻价值的评价,否认新闻媒介报道的倾向性,在闻必录是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为了争取话语权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意义,但随着各资本主义政权的确立及其对新闻媒介报道管理的加强,有闻必录在西方也早已成为过气理论了。

我们所讲的隐匿不报,仅仅是针对那些题材重大的事实。这些事实具有重要性、显著性的特点,具有非常强的新闻价值,备受人们关注,比如说非典事件、比如说矿难,如果隐匿不报,反而会引起社会舆论的批评,影响新闻媒介的形象。但是对于纷纭世界里发生的众多的其它事件,报与不报,要看新闻记者对其新闻价值的判断,对其价值的判断则要看新闻记者的倾向性及新闻敏感了。因此,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有闻必录涵义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补充事例:

2003年《青年参考》的一篇关于大学生卖淫问题的报道招致激烈批评。辩护者的主要理由是,该报道是真实的,因为报道以实地采访为依据,“8%-10%”的大学女生卖淫,“25%”的大学女生做三陪等情节更是一个口述实录。其报道是有来由的并非存在捏造,该报道就无可厚非。

辨析:记者是生活的记录者,记录是记者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但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或者权利重于义务,就会完全背离维持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对记者来说,与记录的权利是相对应的义务就是判断。毕竟生活是复杂的,记者看到的、听到的往往也是复杂的,往往可能只是表象,甚至可能是假象。这就要求记者对他所要记录的各类现象进行判断,而不是有闻必录。如果把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等同于有闻必录,必然的归宿就是把严肃的新闻降低为流言蜚语,甚至降低为造谣诽谤。该报道的记者则是客观上用笔谋杀大学女生的集体名誉,使她们几乎每个人都背上了难以洗刷的嫌疑和耻辱---用一个未予证实、道听途说的“8%-10%”“25%”

另外,这名记者根本就没有隐匿权意识,为了证明自己的报道有依据,而将新闻线索提供者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和盘托出,使完全无辜的新闻线索提供者不得不承担完全没有必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其轻诺寡信、惟我中心的实用心态,其对人的权利的漠视、对人的命运的漠视,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诚然,新闻工作者必须固守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原则,但其尤其需要固守人道的原则。以人道关怀为最基本的判断尺度,对生活的记录才会是公正的,才能建筑新闻真实、新闻自由的大厦。没有人道关怀,新闻真实、新闻自由必然要蜕变为一种绝对权力。先做人,再做记者。

其他:

1、 新闻报道能否达到新闻事实?

新闻报道新闻事实的完全相符是无法证实的伪命题。新闻报道就是意义,它是构成性的,发生的那个事实就是指称,它是客观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意义永远不能抵达事实本身。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并不是对事实的完全复原,而是新闻报道所表述出来的事实

2、 假新闻是不是就是谎言?

假新闻,并不一定都是假的,而是它报道是不是片面,片面的也算是真实的,但却不是

我们说的真实的。同时,假新闻,也有宏观的假新闻,虽然每一篇报道都是真实的,但从总体上来看,却又忽视了别的方面,也存在宏观失真的情况。因此,假新闻不一定是谎言,但谎言被当成真实情况报道,一定会造成假新闻。如北京纸包子假新闻。

3、 假象该不该报道?

因为假象也是作为一种事实而存在的,新闻报道如实地报道了这种事实,就新闻报道来讲,它仍旧是真实的。如果我们硬是要要求每个报道者在每次新闻报道时都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随时去揭露假象,否则报道便是不真实的,那实际上是在取消新闻报道。至于以偶然性还是必然性的事实去作为衡量报道是否真实的标准,则更不可取,不仅偶然性的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往往是具有极高新闻价值因而被大量报道的事实,如果说对这样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是不真实的,更是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常识的。

(五)新闻报道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区别

新闻报道和文学都以社会生活为反映对象,都要求作出真实的反映,但二者真实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首先,从反映方式上看,新闻报道是再现社会生活,因此,要求它准确、全面地把社会生活中的实情报道出来,它的报道必须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决不允许虚构和合理想象。而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表现。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是建立在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的基础上的。作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通过对大量生活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创造出可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具体的艺术形象。

其次,从人们对二者真实的要求看,人们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可靠。这种要求是和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直接相关联的。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要了解环境变化,消除或者减少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并根据对环境变化的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如果新闻报道不可靠,则会增加人们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人们行为的失误。因此,人们是从实用的、直接的功利目的的角度来要求新闻报道的。而人们对文学的要求则是真实可信

第三,从二者力求达到的真实的高度看,新闻报道要求达到的是生活的真实,只要它对生活的反映是准确、全面的,它所报道的是与生活的情景完全相符合的,它就达到了真实的要求。而文学则要求达到艺术的真实,它不必和生活中的情景完全相符。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品质

人类社会新闻现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人类初期的新闻活动,还是我们今天的新闻活动,都是为了了解环境的变化,以使人们能够在环境中有效的生活。不管人们对新闻如何定义,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新闻或者新闻报道的基本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闻报道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以满足人们了解环境变化的需要,这是新闻活动的最主要任务和最根本的特点,也是新闻活动,乃至新闻事业所以产生、发展的基础。新闻报道如果不能真实地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便无法使人真实地了解环境,而不了解环境,人们就无法在环境中有效地生存,这样,新闻报道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真实地进行报道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基础,新闻报道的其它诸种功能和作用,如引导舆论的作用,宣传教育的作用,知识和娱乐的作用,等等,全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二)新闻传播事业必须真实的原因

首先,从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来看,新闻是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有关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在事实和新闻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本源的东西,是起决定作用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是对事实的反映。因此,新闻必须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其次,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是主动的、不断深入的。因此,新闻传播事业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实际,而且要能动地指导实际;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方面,而且要反映事物的总体;不仅要反映此事物,还有反映其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使得事实与新闻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联系,也使得新闻真实性问题呈现出多种层面。

再次,从新闻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来看,受众了解和接受新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外界的新情况,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大量地、迅速地、及时地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各个方面的需求。如果新闻传播的是虚假信息,必然会失去对媒介的信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

(三)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党走。

3、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党和人民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是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四)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新闻真实决定新闻是否能够成立,它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无论对媒介还是对新闻的影响力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1.新闻的生命线

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和特有优势,是构成新闻的基础,失去了真实,事实就不再是新闻。

2.媒介生存的条件

缺乏真实,新闻媒介无法取得公众的信任;真实是媒介赖以生存的土壤,坚持新闻真实提高了媒介的公信力,赢得了受众,维护了媒体的尊严和力量。

3.决定人民的创造力

适应环境变动、做出恰当环境决策的前提;产生教育和启迪力量,生产生活中发挥创造力

4.认识真理的途径

坚持新闻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是战胜社会邪恶的武器

三、新闻真实是相对的

(一)新闻真实受到各种自然制约(陈力丹论新闻真实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传媒并非人们所说的,是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按照世界本来的多样性反映社会现实。(新闻报道不是太阳,不可能普照大地,把一切都照亮,让人们把一切都看清;它只可能成为探照灯,照亮世界的最新变化和人们最关心的事情。)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传媒报道的新闻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些事实因为被媒体关注而得到放大,另一些事实则因为没有被媒体关注而销声匿迹。媒介世界现实世界并不等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媒介世界里。例如,各类盛大的体育赛事的报道。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显然,在所有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的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例如,某空难的报道,细节上一开始的死亡人数和事故原因都只是估计,与后来的真正的结果有所处入,然而,几乎没有人会指责这样的报道失实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前面是从传媒和具体报道者的角度来说的,此条从接受者角度来看新闻真实。

我们生活中有一句话信不信由你,真实的效果是通过传受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的,传受双方彼此信任,受方就会认为是真实的,否则相反。在新闻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的观点跟我的对立,你报道的事实我总会认为不够真实。或媒介本身的公信力不高,受众对其报道的新闻也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太可信。例如,200341日,网络媒体首先报道了张国荣自杀一事,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怀疑它的真实性。

4、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作为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新闻真实受一定文化、价值观、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作为主导信息系统运行的传媒,其本身处于特定的社会大系统内,必然会受其他系统的影响。1958年的浮夸风。在新闻实践中,这是一种由特定的制度性指导思想带来的体制性失实,反映了新闻真实在价值判断上的相对性。同时,新闻传播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在无限事实和有限梁道的矛盾中,选择是一种必然。要选择,就要有一定的标准,而标准的形成是历史的、文化的、利益等的诸因素交杂的产物。

5、传播符合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二)新闻真实性原则与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是由传播者来构建的,同时传播活动是双向的,它是以受众为存在的基本前提,所以拟态环境也需要受众的解读。传者一方面要考虑选择什么事件作为新闻报道,另一方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什么时间报道,这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更关系到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若受众对拟态环境的解读和自然环境最大程度的相似,则认为此新闻具有真实性;若与自然环境有较大偏差,则对真实性产生怀疑。

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新闻真实是相对的,非纯客观的。真实性常常受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因记者的阅历、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等而使信息得到不同取舍和解读,使其与客观真实有所出入,这赋予了新闻一定的内涵和精神,因此实际中,新闻真实不仅取决于事件真实存在与否,也取决于传播方法,即对拟态环境的构建。

四、新闻失实的表现、原因和对策

(一)新闻失实的表现

新闻失实,又叫假新闻,从广义上说是指新闻传播者和新闻传播媒介由于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而造成的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虚假反映。从狭义上说,是指某一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

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种类型。所谓故意失实,是指由于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品质低劣,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凭空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这是新闻失实中影响最为恶劣、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所谓非故意事实,是指由于新闻工作者作风马虎、知识水平不高或工作经验不足(新闻和文学的区别)而造成的虚假新闻。

新闻失实的表现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况: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其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事其人,但出于需要而往往拔高或贬低。例如,对先进人物的报道,批评报道中写的坏人坏事。

3、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把过去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相混淆,或者把众人的事实和某个人的事实相混淆,把彼人和此人的事实相混淆。

4、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5、不懂装懂,因果不符。

6、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P.S重点要提的点:新闻伦理与新闻真实性的冲突

1)媒体行为与真实性的冲突:追求社会效应与真实性的冲突;制造社会热点新闻与真实性的冲突;面对负面消息,媒体失语;

2)手段与目的的矛盾:隐性采访

(二)新闻失实的原因

1当下虚假新闻的社会语境。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新世纪以来的新闻失实则

主要是由于媒介消费主义的泛滥和大众社会消费文化的流行。消费主义文化崇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强调在消费中的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他们将大众的一切欲望统统打上合情合理的标签,把人们引入消费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新闻媒体与消费主义合谋,将新闻的真实性蒙上阴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追新猎奇,追求轰动效应。第二、以商业利润为目的,为了利益团体代言,忽视其它议题关注较少,如农村问题,养老,等等。

2媒体层面的原因。这主要是媒体的规范与记者的职业操守缺失造成的。同时,行业竞争激烈,造成行为氛围浮躁。如广州之前的两家主要纸媒的竞争。

3政府方面的原因。出于宣传需要,不断制造典型,而往往过度拔高与事实不相符。同时,政治权力的过度控制,为新闻失实提供了土壤。如,2012年《经济观察报》的一篇报道《筹建三大集团铁道部政企分开》曾轰动一时,,铁道部出面澄清、相关部门处理之后,但今天再来看,这则报道似乎又有些正确。

4把关人作用的缺失,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传播信息,传播素质良莠不齐。相关监管部门政治管控过度,但对其它监管,始对新闻广告、商业虚假宣传的监管又过于放松。造成监管效果不佳。

5利益的倾斜。向广告主屈服,追逐功利。

补充:

1.新闻失实的客观原因

1)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产生特定历史时期的时尚,受这种心理支配,传播媒介和传播者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这方面的轰动新闻。

2)新闻传播事业处于社会信息传递的枢纽地位,社会上各种不同势力都要利用新闻传播事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强制或利诱媒介让新闻失实。

3)新闻线人的出现拓展了新闻来源,与媒介和受众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也为假新闻打开了方便之门。

4)把关人从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考虑,使把关成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

5)党政主管部门或新闻单位对新闻失实处理轻描淡写,助长歪风。

2.新闻失实的主观原因

1)采访不深入,通稿不注意校对。

2)思想方法片面,为突出主题而不惜随意吹嘘或贬低。

3)不懂新闻的特点,不区分新闻和文学,写新闻合理想象

4)个人记者自私自利心严重,收到社会上权威或金钱诱惑,造成新闻失实。

(三)新闻失实的影响

1、虚假新闻对公民权利的影响。尤其是对公民知情权和名誉权。

2、新闻失实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如一些网络水军,发布假消息,导致媒体跟进,造成社会恐慌。同时,媒体又为了自身利益对广告户虚假宣传。

(四)新闻失实的对策

1生产者层面:一是加强强化职业道德规范。二是提升业务水平。三是主管部门、主

流传媒应主动担负责任。

2接受者层面:一是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二是提高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让新闻失实或者说是假新闻,止于智者。

3他律层面:一是政府要加强行政监管。二是行业组织要提高规范能力,尤其是记协。三是出台相关的法律,尤其是记者法。

也可以这样写:

首先,建立和健全法律规范,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对造成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

要处以重罚,必要时要予以法律制裁。

其次,媒体机构要做好监管。对可能造成失实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凡有失实报道。

再次,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加强社会舆论对新闻机构的监督,毫不留情地揭露从事不真实报道的新闻机构,使之处于广泛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

第五,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第六、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要引导良好性竞争,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内耗。避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制造假新闻

补充

1.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保证新闻事业能够按照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大胆负责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建立和健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的法律规范,以保护坚持真理、坚持真实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对造成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要处以重罚,必要时要予以法律制裁。对提供假材料、假报道的人,要追究法律责任;

3.加强社会舆论对新闻机构的监督,毫不留情地揭露从事不真实报道的新闻机构;

4.加强新闻机构自身的横向监督,开展报道真实新闻、善尽社会责任的良性竞争;

5.新闻单位应加强工作责任制,对可能造成失实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凡有失实报道,应毫不掩饰地在原版、原位置及时更正,并真实说明失实的原因,诚恳地作出自我批评。

6.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7.改变对新闻报道一次完成的老观念,提倡多采用连续报道、多方位的报道,通过新闻机构的有机运动,把全部事实完整地揭示出来。

(五)新闻真实性具体实现的途径

1、看新闻报道是否呈现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坚持客观性原则。

2、看报道是否直接用引号指明这是消息来源而非记者主观断言。

3、看报道是否依据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即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

五、新媒体与新闻真实

(一)新媒体有利于新闻不断接近真实

1、新媒体能以最快的速度以及海量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为新闻接近真实提供

了可能性。

2、新媒体(尤其是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讨论的平台,不同的声音、多样的信息有利于去伪存真。这其中会形成意见领袖,形成二级传播。

3、新媒体能先入为主报道新闻,抢占真实的先机,使事。实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传播扩散开去。

(二)新媒体失实

1、表现:第一,视觉时代的新闻失实,主要是:真图挪用,PS假图,等等。第二,全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无序。造成网络水军盛行。

2、原因:1把关人作用的缺失;2)网民媒介素养缺失;3)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

4、利益的推波助澜。

六、新闻真实与重点理论的关联

(一)新闻真实性与解码编码理论

在意义生产的过程中,事件又处于什么位置呢?我们认为,实存的事件,只是构建意义

的元素,也就是霍尔所说的用来编码的基本元素。霍尔的认识很明确,新闻报道中乃至任何传播活动中的历史事件,并不是真实的核心内容,它只是用来编码的基本因素构成,而真正的事实则存在于以编码这些事件的话语系统规则、社会关系背景以及政治权力构成等因素,在这些系统的操纵下,新闻则植入了它自己的真实性内容。所以,真实性其实就是社会关系的构成。

(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与维护新闻真实性

1、新闻专业主义在理论上大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追求报道的客观公正,一是职业的伦

理道德。新闻专业主义的业务要求:专业更专与技能融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纲领:新闻自由与客观公正。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纲领:服务公众与社会责任

2、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造成新闻失实。一、媒介越位造成新闻失实。包括:媒介审判,新闻侵权。二、业务失位。如假新闻、有偿新闻,等造成新闻实失。这里要提一点,新闻的宏观失实,也会造成新闻失实。三、责任缺失造成新闻失实。低俗新闻、新闻炒作等等。四是草根传播者的失序也造成了新闻失实。偏激行为、民族主义,等等。

(三)拟态环境与新闻真实性

拟态环境是由通过传播来构建的,这里会提到一个现实建构的问题。它是一个互动

兼双向的过程,一是传播者传播新闻,并以此构建一个媒介化的社会,同时,受众对这个媒介化的社会进行理解,并将拟态环境当成现实环境。因此,受众在这一建构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以受众为存在为基本前提,所以拟态环境也需要受众的解读。

因此,传者一方面要考虑选择什么事件作为新闻报道,另一方面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什么时间报道,这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更关系到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若受众对拟态环境的解读和自然环境最大程度的相似,则认为此新闻具有真实性;若与自然环境有较大偏差,则对真实性产生怀疑。

(四)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

1、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新闻和娱乐的融合虽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也对创新新闻报道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我们在享受娱乐化带来的快乐时,也应认识到它的弊病。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模糊了事实性真实的界限,通过技术的多样化使再现真实与新闻本真真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软新闻

或是将硬新闻软化。有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问新闻的真实性,只求震撼力,或者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挖掘别人的隐私,这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与价值。不管娱乐致死的预言会不会成为现实,电视新闻媒介都应该控制媒介的娱乐化倾向,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超出了,就会走向反面。

2、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的平衡之道:第一,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第二,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素质。第三,观众进行有效的监督。

(五)有偿新闻的解读

1.表现:新闻机构或参编人员因接受财物或其他利益,以新闻形式发布信息。

2.实质:新闻报道权的商品化,是用金钱或其他利益来获取新闻报道,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

3.危害

1)直接危害了新闻事业本身,凡有偿新闻不可能不掺假,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

2)伤害了公众的感情,严重降低了媒介的公信力;

3)严重干扰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某些利益,记者放弃应有的原则立场,置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混淆视听。

4)是新闻媒介建设的腐蚀剂,对客观事实的颠覆,对新闻伦理的背叛

4防范措施:

1)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新闻职业规范;

2)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3)媒介自省,行业自律,弘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源头堵住有偿新闻;

4)完善社会监督,通过公众的眼睛使新闻工作者自重。

(六)传媒假事件

传媒假事件,即传媒可以制造或推动了事实的发展,然后报道该事实。本来事实很小,没有新闻价值,媒体推动事实的发展,或者事实不存在,媒体找个由头,制造真实,然后再去报道。这种新闻是不真实的。假事件是假新闻中的一类,但是表现形式和假新闻有些不同。

1.含义:传媒假事件是指一些传媒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或增加美誉度,以弘扬主旋律的名义,策划、推动的事实。

2.表现形式:某些街头采访、领导的表演、传媒推动事实发展、陷阱新闻

3.假的特征:

(1)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这种重合是传媒角色的错位,不可避免的损害了新闻客观性。

(2)导演事件

是指传媒及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行为流程、存在状态进行设计安排。

(3)事件媒介化

即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传媒运用处理新闻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进行诠释,或通过报道框架,提供给受众一种经传媒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

(4)暧昧的真实

这些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只有传媒的推动策划才能发生。传媒是在构建社会真实,这种由传媒构建的社会真实,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媒介所掌控的,所以称之为暧昧的真实。

(5)隐藏的动机

主要包括:一是形式上的宣传动机;二是公关动机;三是职业主义动机媒介假事件由于消息来源是传媒自身,构成了独家新闻,为记者所热衷。

七、延伸知识点:

(一)媒介化的社会与社会化的媒介

媒介化社会,简单地说,是指媒介所建构起来的社会。媒介化社会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

的媒介化。传媒影响力与日俱增是媒介化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在以媒介为构造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在媒介深刻影响下的媒介人,对于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世界的想象主要由媒介来构建,同时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当今媒介化生存的方式使人们越来越依靠媒介去获知信息、认知社会,媒介化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国家和个人都无法拒绝媒介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大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技术支撑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每一个人都可能只喜欢一种媒介,而忽视别的媒介,因此需要媒介融合);二是受众对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必要性前提;三是现

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环境化展示了巨大的媒体影响力和建构性,是媒介化社会的必然性后果。

对于网络时代的海量信息而言,更需要严谨的科学认识态度,把布满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青苔的新闻信息通过严格甄别和验证,还原出新闻真实的本来面目。洞穴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摹本化的世界,在网络这一被碎片化拟态环境中如何寻求新闻真实就变得极为重要。

(二)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论视野中的几个新问题

1.“有机真实进入新的有机方式

有机真实,是杨保军老师根据马克思报刊有机运动与人民报刊有机整体思想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由多元新闻生产、新闻传播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过程中共同呈现、塑造、建构出的新闻真实。

就现实人类新闻活动来看,新闻真实越来越表现为一种过程真实,特别是越来越表现为多元传播主体共同再现、塑造的真实。也就是说,新闻真实是各种传播主体有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新闻认知过程,也是这种认知的结果表现。

2.“前瞻真实成为新的新闻真实类型

前瞻真实,是指对未来可能真实的一种预测或估计,但这样的预测或估计基于当下的基本事实,可以说是对当下事实特别是对隐在的或潜在的苗头、因素等未来演变发展可能趋势的描述与预判。

新闻真实强调面向过去,即新闻报道是否反映了既往事实既在事实的真实面目;新闻最重要的价值指向,依然是当下的现实和新近的未来,使人们在知情中获得更稳定的认知与安然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安排自己的可能思想与行为。

3.整体真实获得新的实现可能

第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介形式的不断产生与广泛运用,已经造就了媒介社会化的基本状态,初步形成了一个共享新闻资源、共产新闻文本、共绘新闻图景的共同主体时代。

第二,更具体也更深入地看,正是人类整体的技术进步特别是新的传播技术、报道技术、报道方法的支持,使整体真实的实现可能性得以增强。

4.“真实确证面临新的方法困境

这里所说的真实确证,说完整点就是新闻真实的确证,是指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证实问题,特别是指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断修正问题。在新媒介环境下,依托于不同形态、样式的媒介,不同类型的新闻传播主体间可以展开互清互证;比如依赖民众传播主体,通过他们的新闻发现、新闻传播,与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尤其是那些有争议的相对比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报道中,常常生成比较激烈的新闻竞争场面,从而形成一种传统新闻业时代不可想象的互相置疑、互清互证新闻真实性的场景。

(三)融媒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新视阈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延伸: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推动下,内容、技术、渠道、终端、组织等不同层面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过程,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介融合有一个基本要义:一个共同的技术平台以及传媒内容在多媒体平台的流动。

融媒时代如何坚守并实现新闻真实

1.重视新媒体的纠错机制;——网络自我澄清机制

2.先核实,再发布;——争夺时效性,也要坚守新闻真实

3.增强公众媒介素养;——鉴别能力

4.警惕游戏化、娱乐化的过度使用.——勿忘出发点

【观点辨析】一、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事实,即现象真实;

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符合。新闻真实性是指按照事物本来面貌进行报道,忠于客观实际的性质与程度,包括单篇新闻报道的真实,即微观真实,与媒体一段时间以来一系列报道整体的真实,即宏观真实。新闻真实不只是准确,而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她是报道与公众、被报道者以及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题中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符合,与社会生活本质符合的说法不再是讨论表层新闻真实性,涉及到哲学中的真实。

但是这种本质真实论的说法在理论上不可能,在实践中也不可能,理由如下:理论上,首先,新闻本质真实的提法有问题,本质是抽象的,本质的把握是通过现象得出的认识结果,这种认识没有真实不真实之说。其次,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与社会生活本质相符,违背了哲学常识,假象也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反映。

实践中,首先新闻报道基本要求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件,进行符合事实真相的报道,而不是等到事实本质出现再报道,新闻的时效性不允许。其次新闻真实性常受记者主观因素影响,会因记者的阅历、文化素养不同而使信息得到不同取舍,解读。使其与新闻真实性偏离。记者作为主体认识活动,决定了第一时间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讨论:“新闻真实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观点

1.新闻真实既是主观范畴,又是客观范畴,体现为反映的结果与被反映的事实的一致性。

2.新闻真实首先属于客观范畴。新闻真实是第二性的东西,受第一性的新闻事实制约。新闻真实给人们揭示的是事物的实在性,离开客观事实,新闻真实无从产生。

3.新闻真实又是主观范畴,因为它是记者正确认识的结果。没有记者的采访、分析、综合这类主观行为,新闻真实是不会出现的;也会因为不同记者的阅历、思维的不同,而使信息得到不同的取舍、解读,使其与客观真实有所出入。因此新闻真实在实际中不仅取决于客观事实,也取决于传播方法,即对拟态环境的建构


珞珈传播
专注武大新传考研,珞珈传播期待与你共赏武大三月樱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