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2025版《武大新传高频考点及学术热点专题》有删减!)正在修订中!
学姐今天将专题中的新闻客观推送给大家,大家可以参考理解。
一、客观性原则的定义、基本内容、要求
(一)定义:
1.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阐述(童兵)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指通过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等手段,运用事实的自身逻辑力量显现新闻传播所显示的倾向性,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
2.两个层面陈力丹
理念层面:职业理念:指新闻从业者要有向公众客观地、不带偏见地报告事实,而且相信能够把事实和关于事实的价值和对事实的评价分开
操作层面:报道方式:1、将事实和意见分开(修饰词、套语)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中立词)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的机会
(二)新闻客观性原理的涵义
所谓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是一种不受新闻人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对实际发生的事件与牵扯到的人物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的分析与报道,给受众提供最真实,最原始的新闻事件的文体。具体来讲,可以从3个层次来分析新闻客观性的概念。
1、作为业务规范和叙事框架,即站在新闻文本生产实践的角度,将新闻客观性视为新
闻报道和编辑的原则、方法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一套具体的新闻写作样式。
2、作为策略仪式。记者崇尚价值中立、形式平衡的客观报道,其真实意图在于尽量回避对事实真相进行评估,以在规定的截止时间之前发稿;尽量避免得罪权势阶层,以规避法庭纠纷等职业风险。同时,对于媒体组织来说,通过采用客观性这一通则,也可有效地确保新闻生产流程的高效,降低运作成本和控制难度。
3、作为专业信念。新闻客观性原理有四个基本要件,即事实、价值、准确、公正。事实是新闻客观性原理的构成要素;价值是新闻客观性原理的现实影响;准确是新闻客观性原理的实践原则;公正是新闻客观性原理的基本立场。
(三)要求
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在于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和态度都应该客观公正。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事实要准确。新闻报道应着眼于客观地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真实准确。这是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基础。
其次,叙述要全面。事物包括各个方面,有正面、反面和侧面,新闻报道应努力将事物的全貌反映出来。特别是涉及到有争议的问题时,应该尽量提供争论双方的观点。另外,在处理各类消息的总量时,记者特别是编辑应该注意平衡处理的原则,免得厚此薄彼,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这是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高层次要求。用全面公开的信息传播来消解偏狭的新闻运作机制所带来的片面传播,并呈现道德偏见的罪恶。
再次,态度要公正。新闻报道必须出以公心,不为压力所屈服,不为利益所驱使,不为情绪所左右,坚持站在公正的立场,实事求是地报道和反映事物。这是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
最后,应该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而且这些“事实材料”最好指出消息来源。这是把握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策略方法。
(四)新闻客观性原理的操作原则
1、五W+H原则(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事实要准确。新闻报道应着眼于客观地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真实准确。这是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基础。
2、事实与意见分开。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不应以主观意见代替客观事实,更不应因主观意见而影响如实反映事实。
3、呈现多方的代表意见,叙述要全面。应该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而且这些“事实材料”最好指出消息来源。使用引语,说明信息来源。尽量使用当事人的原话,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引用要避免“合理想象”。同时,引用真实,禁止道听途说不加鉴别的引用和断章取义。
二、新闻传播必须客观的原因(童)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而不是虚构、捏造的。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即作者的立场观点不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直接讲话,而是依靠事实的客观陈述表达出来的。报道者应善于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
首先是因为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事实都是客观实在物,人们可以感知的,因而新闻应该做到与事实保持一致。
其次因为只有客观传播的新闻,才有力量。人民对新闻传播有兴趣,表示关注,主要由于他们期望通过阅听新闻之后,能及时了解各种信息,并使自己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而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所阅听的新闻是不客观的,同事实的原貌不一致,不仅达不到原本的目的,还可能因受到误导而遭受损失。这样,受众不仅对这类新闻会失去兴趣,对其媒介的可靠性也会产生怀疑。
还因为通过客观报道而显示的新闻倾向性,易于与乐于被受众接受,从而实现传播者的功利目的。客观性报道主张将传播者的主张和观点,隐匿于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运用事实的自身逻辑力量来显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这样受众在接受一种事实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另一种观点。
还因为,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是新闻记者成熟与老练的标志之一。一个初出道的记者,也许会在新闻报道中直接站出来说话,表白自己的观点,而一个老到的记者,他会把自己隐藏在事实背后,运用事实内含的逻辑说服力,显示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三、 对客观性原则的评价(效用)(蔡)
(一)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第一、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即使他真诚地想要客观报道,但是他本人已经被先前的经营和生活环境规定好了,建构好了。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
第二、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
第三、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
第四、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传媒提供的“事实”,但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即使记者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仍然难以让每个受众都感到客观。
(二)作用:
1.客观性原则能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良好的作用。
2.作为一项专业理念,它为新闻传播这提供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使他们为维持社会现状的基本形态而工作。作为一项新闻作法的技巧,它可以为受众提供充分的消息,并给新闻事实涉及的双方当事人提供答辩的机会。(不管新闻客观性怎样受到怀疑,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或追求,现在依然是人们评判新闻工作的一种原则,因而被称为“一个不会死的上帝。”)
3.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并影响读者。新闻传播事业是为受众服务的,并通过这种服务影响受众的态度。但是,受众所需要的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客观公正的事实。客观性原则正好尊重和满足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有助于取得受众的信任。
4.有利于媒体的自我发展和保护。保护新闻机构的利益,可以使其免受其他权利的打击报复,并增强可信度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帮助扩大发行量,带来广告收入。对于传播者,客观性可以使其免除主观判断的责任,免受偏见和责备。
补充:新闻客观性原理的功能
目前,新闻学界将新闻客观性原理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性可以给其载体带来经济利益。这点从新闻客观性原理的产生中可见一斑。
2、客观性可以使其载体免受来自其他社会机构和利益集团的操纵。
3、客观性可以为其载体提供一种策略模式,从而避免因侵权而陷入诉讼纠纷,要实现新
闻客观性原理的功能,离开新闻客观性原理的事实、准确、价值、公正是无法办到的。只有在新闻采编写的实践操作中,时刻遵守四要件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其功能"如今许多新闻机
构疲于诉讼,有立法欠缺的原因,也有新闻机构自身违背客观性原理的原因。
四、客观性原则是相对的(童、蔡)
事实上完全的客观性报道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从客观方面来看,新闻传播事业不可能脱离其他各个社会行业而独立存在和随心所欲地工作,它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
从主观方面来看,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实不可能持纯客观的态度。一个人总是社会的人,他是立足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个体经验之上的。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之下,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合法的偏见”或者局限性。当新闻记者客观地看待社会事物时,他也不可能消除或者排除这种偏见或者局限性,只是有意无意地将它们隐藏起来。
从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方面(科学方法)来看,新闻记者所面对的人和事不可能是自然科学研究所面对的纯客观事物,而是浸染了意义的事实。在这里,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是不可分的,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完全搬入社会科学的新闻传播事业研究之中。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用所谓“纯客观”来掩盖倾向性,而应将客观性与倾向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
世间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无以计数,新闻传播媒介由于自身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闻必录”,只能有选择地报道。而选择什么样的事实加以报道,以及怎样报道,完全由人的主观判断决定,这样就产生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一方面表现在新闻报道者作为某一阶级、政党、团体的政治代言人,在选择事实和报道新闻时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反映出本阶级、政党或者团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新闻报道者还会因为自身已经形成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思维定势,在新闻报道中,这种思维定势是会自然流露出来的。
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性,是指新闻所具有的能够影响受众思想和行动的客观功能。有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作用。
●客观性与倾向性并不矛盾
既然承认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指导性,那么在对待客观性原则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同时反对客观和主观主义两种倾向。其实,坚持客观性和倾向性是不矛盾的,其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客观与立场并不矛盾
新闻传播不必也不会每条新闻都有立场,即使有立场的新闻,也不一定采取作者直接站出来说话以现实立场与倾向的方法。客观与立场并不矛盾,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倾向,如果通过客观报道,即通过对事实的精心选择与组织,通过对事实的忠实而具体的表述,完全可以甚至更加出色地表达出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主张新闻只记录发生的事实,不主张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与组织。我们所提出的客观报道原则,同客观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客观报道是通过对事实的精心选择与精心安排,借客观叙述的形式,巧妙地渗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客观主义搞的是所谓“纯客观”,这种作法,或者是不负责任,对受众不加正确引导,或者是别有他图。客观主义也叫“自然主义”,主张在新闻报道中,不分主次,不区分现象与本质,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材料罗列在一起,以示其客观性。显然,实行这种主张,不仅完不成新闻传播的角色任务,受众的正当要求得不到真正的满足,还会被人利用。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并不是要求纯粹客观,而是基于人的主观性而又超越主观性去达到与客观相一致的这样一种理性原则。所谓客观报道要求的“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和“一般公正”,无疑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正是因为人存在这样的理性要求,才会制约过于主观的煽情主义的泛滥,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寻求可拓展的空间。无论新闻客观性存在与否,人们公认它都必须作为新闻的业务原则去追求,也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报道理念。
主观主义,(新新闻主义)与客观主义倾向相反,新闻报道中主观主义倾向,完全从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性出发,只强调立场、观点,不善于用事实说话,不愿意做客观报道。其是错误的,因为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和臆想出发。有其的传播者们习惯于用经验主义的态度选择材料和拼凑材料来说明自己先验的观点。这种报道往往容易给人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非但达不到预想的传播效果,反而会造成群众的逆反心里。可见,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主义倾向不但不能发挥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性作用,反而会贬损其威信。
五、新闻客观性的产生和发展
(一)背景
1.便士报的出现: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这就要改变过去政论宣传与意见表达混杂在一起的报道方式。
2.经济发展:工商业经济发展,推动广告业的发展,使报刊廉价化、平民化。
3.科技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
4.政治民主化的完成:近代大众报业以新闻自由为基础,新闻自由以政治民主为前提。
5.哲学上:哲学认识对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二)客观性的产生
新闻客观性原理并不是因为某个新闻天才突发奇想而产生,它产生于新闻实践,并在新闻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完善"本文也正是着重从新闻客观性原理的实践角度去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形成,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人马利特。19世纪,新闻客观性原理带着商业色彩的胎记诞生于美国,基本上可以说它是对美国政党报纸深刻反省的产物。报纸的言论就必须超越党派,在保持中立的状态下,赢得广泛的读者。他们了解到广大读者最关心、最注重的是新闻事实,而不是借以发挥的观点由此,客观报道应运而生。
技术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一是电报技术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电报太贵,因此,要简洁,将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放在开头,也就是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并尽可能的删除修饰性的词语和其他人的评价。
二是照相技术对新闻客观性的促进作用。
三是实证主义的出现。实证主义常常采用的实地调查的方式,这就促进了新闻客观性所要求的实地采访原则,因而实证主义思想与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新闻的客观报道。
四是“意见的自由市场”的影响。意见的自由市场”的观点源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他在他的著作《论出版自由》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二)新闻客观性原理在西方的阶段性发展和表现形式
1、20世纪20年代,解释性报道(interpretive reporting)兴起,这种报道设计出一些特殊的显示客观性的新闻种类:背景材料!专栏分析!电视的杂志节目等等,将解释性内容小心地插入双方的观点和新闻报道之间"新闻学者认为,解释性报道仍属于客观性的一种报道方法。
2、随后,调查性新闻(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发起,此种样式的新闻更多的是对报道事实的增强,它告诉公众的,不是简单的!表面的事实,而是新闻工作者积极参与!深入发掘的结果,是以思想和观点为导向!以隐藏的内幕为内容的对重大事实的揭露"调查性报道,特别是搜寻丑闻的调查性新闻,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扒类”新闻(muckraking journalism)郭镇之也认为,揭丑报道遵循客观性的常规,采取的方式也是客观报道。
3、此外,“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的报道方法也名重一时,它关注新闻事件背后的内幕,以独特的主观方式观察,以文学化的笔法报道。这种评论式的报道方法很有感染力,但也带来对“新闻”本质的争议,它还带来“小报式的”煽情主义倾向和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弊端。“新新闻主义”兴起的同时,一种特别注重技术及其客观性的社会调查性新闻也发展起来,这就是精确新闻主义(Reeision journalism).精确新闻主义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专门以“硬数据”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以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六、新闻客观性难以实现的原因
新闻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原则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以 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演变不曾中断。但是,在 新闻客观性的演变过程中,却不乏外界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质疑,尤其是在新闻客观性经历 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麦卡锡风波以后,学界和业界都对新闻客观性原则提出异议,这些不同的 声音对新闻客观性原则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 国内的政治因素:政府凭借权利影响新闻界,使新闻客观性无法达成。
1917 年,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参战后一周,美国总统威尔逊就下令成 立公共新闻委员会,其职责就是发布关于战争的消息,协调政府的新闻工作,在政府和报纸 之间搭建桥梁,主要任务就是宣传。一方面,美国记者们发现自己作为欧洲的战地记者成 了军事检查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他们又成了美国国内外宣传机器的代理人。同时,在二 战期间,战时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如拉斯韦尔,等等。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学者 哈罗德-D-拉斯维尔的名著《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这是他 1926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
2、 国际利益因素:不同的国家立场,使新闻难以做到客观。
如,最近 FOX 主持辱华事件。这个每年都有。包括叶诗文事件。即使是同一事件,报道 的立场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如,BBC 对新闻客观性强调是最多的,但经常做不怎么 客观的事。如今年“马航”事件,污蔑中国救援队导致救援不力,等等。
3、 经济因素。
广告主的广告投放,以及利益活动方。如党报,腾讯。等等。会造成新 闻客观性的异化。
4、记者的选择与编辑部的方针,导致新闻客观性难以实现。同时,地方政治势力的影 响,如宣传部领导干涉报纸的报道内容以及报道形式。一些媒体也会迎合当地领导的喜好。
★总结:
1、新闻客观性缺失的影响:(1)影响受众对客观世界的判断;(2)形成、维护刻板成
见。
2、从理念、规范和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新闻客观性的差异, 以期求得新闻客观 性的大义。一是作为一种理念的新闻客观性:如超越党派的理论;二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 新闻客观性。这个主要是在制定一种行业、职业规范标准;三是作为一种报道方法的新闻客 观性,操作方式。如新新闻主义。
3、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呈现事实真相之时, 对客观性保持必要的尊重并努力付诸 实践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七、对新闻客观性的重建
单波老师从精神交往的角度,认为客观报道是一种体现自由经济生产方式 上的物质生产中的精神生产。他认为在自由主义经济背景,客观报道是一种必 然。他认为只要回归到精神交往,就能发现客观性超越历史的意义。
1、时至今日,关于新闻的客观性原则的研究成果已是相当丰厚,但在理论上,人们要 么从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哲学等层面否定新闻的客观性,要么仅仅从理想化、规 范化、报导方法等层面加以讨论。在前一种探讨中,新闻的客观性不复存在,而在后一种论说中,新闻的客观性仅仅成了一种理想的追求、一种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一种具 体的操作规范,丝毫不关涉学理上的意义。毫无疑问,简单的否定无助于解释新闻的客观存在,无以说明交往中的人对客观 性 的期待,无法回答这样一种提问:如果宣布客观性原则死亡,那么还有更能体现新 闻 传播特性的原则来代替它吗?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认为客观性原则还可以作为新闻传播的理念、信条和规则存 在 下去,那显然要从学理上重构新闻的客观性原理,并使之足以消除人们对客观报导 的 迷思。
2、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人文基础
只要追溯客观性报导的源起,一般学者就会把目光投向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新闻界,当时那里正处于由政党报纸向廉价报纸(或称便士报)的转变时期。美国的 大 多数报刊开始摆脱对政治团体的政治与经济依附,将新闻作为普通人的消费品推向 市 场,按经济规律独立经营报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报业逐渐发展出一套以提高地 位 和报酬为目的的新闻专业理念,其中包括了客观报导原则。其发展逻辑是:要盈利 必 须大量发行,而要大量发行,报纸言论又必须超越党派,在保持中立的状态下赢得 广 泛的读者,由此客观报导应运而生。特别是 1848 年由《太阳报》等六家报纸出资组 建 的「海港新闻社」(后改称「美联社」),为使自己的新闻能被各种立场不同的报 纸 所采用,从而降低成本,不得不采取中立、平衡的客观写作方式报导新闻。
那么,我们能否据此断定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源于报纸的市场化运作呢?不错,新 闻 传播的客观报导方式与人的物质活动发生着历史性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一定的精神生产与一定的物质关系相适应。马克思在分析英国《泰晤士报》所运用 的 客观、公正、平衡的报导原则时,也承认它是各种经济、政治利益相互牵制和综合 作 用的结果,是考虑报纸发行量和自身利益的结果,认为有些以公正面目出现在报刊 上 的报导,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并非当事人真的出于公正。按照这样 一 种分析,似乎只有走向对新闻的客观性原则的否定。然而,马克思并未这样做,相 反, 他认为客观、公正是所有报刊应当共同遵守的原则,是自由地报导新闻的前提, 是保 障人的说话权利的一种姿态,是更好的适应人们接受信息时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方 式。尽管他认为报纸的经济利益与党派利益对客观报导施加了强大的的影响,但他也 承认存在着一些忠于自己职责的有产阶级作家和报刊撰稿人,他们真正地出以公心, 来全 面地表达或反映客观事实的各个方面,不论事实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不愉快 的。
理性本身也不是孤绝的,因为理性主体不是抽象的思维主体,而是有生命的、有 情感的、活的东西 ,也就是说,理性本身也不能完全脱离人的情感。显然,把客观报 导规定为科学的、 精确的、非人情的、不带个人意见描写,恰好是违反理性的。
(扫描进店购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