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本埠唯一仍在生产的百年企业-雷打石瓷厂

文摘   2024-07-28 07:59   湖南  

▲点击上面的蓝字“图述百闻”+关注,便于查阅本公众号的所有文章。

2020年9月22日适逢秋分节气,我和几位影友专程到天元区石三门农业公园采风,返回时路过雷打石镇,特意到雷打石瓷厂去看了看。

天元区雷打石镇是株洲的古镇,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贸易以水运为主,雷打石镇曾是湘江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雷打石瓷厂创建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醴陵人张秉钧是瓷厂的主要创始人。张秉钧从小在醴陵一瓷器厂学艺,因勤奋好学深得老板赏识。雷打石水运发达,老板选择在雷打石建立分厂,于是派遣张秉钧负责筹建工作,主持规划设计和日常工作安排。

据悉,上世纪60年代,雷打石瓷厂主要生产毛主席像章,单是像章规格就有60多种;80年代以后才改为生产民用瓷,90年代中期,瓷厂职工人数达1500多人。2002年,雷打石瓷厂改制后,更名为“奔鹿瓷厂”,主要生产工业与民用瓷,产品远销俄罗斯、西亚、东南亚等国家,2012年销售额逾2千万元。

雷打石瓷厂是株洲本埠唯一仍在生产的百年企业,见证了雷打石镇的百年乡村振兴史。

我们去的那天厂里不上班,只有门卫和几个值班的人在留守,我们几个人刚走到大门口就被拦住了,当我们说明来意后,门卫值班的人同意让我们进到前面的车间看看,但强调不要到里面的车间去,说是里面已经很久没生产了,并再三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

既然进去了,当然想要看得全一些。我要用相机定格雷打石瓷厂的这些老厂房、老车间,见证时代的更迭交替,见证瓷厂的荣辱兴衰。进到车间,我一路边走边拍,当我们还在门卫指定的地方拍摄时,就有人进来催我们离开。像捉迷藏似的,趁着他在赶其他几位影友时,我一个人悄悄地溜到里面的车间去看了看。在这过程中,手机铃声响个不停,不时有影友催促,要我赶紧出来。不得已,我只好匆匆走马观花地拍了一些纪录片。留下遗憾!

▲大门左侧是雷打石瓷厂门市部,上面加上了其他名号经营部的标牌。年代已久、油漆已脱落的大门紧闭。

▲大门门楼的门楣上,“工业学大庆”的几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见,但雷打石瓷厂的招牌已被“株洲县奔鹿瓷厂”取代。

▲雷打石瓷厂的大门,“奔鹿瓷厂”的招牌很醒目。

奔鹿瓷厂的董事长陈志明是1983年顶职进厂工作的(“职工退休顶职”是80年代初期的一种过渡政策,即:符合条件的职工子女,可以顶替父母的职位参加工作)。他的父辈、祖父都是厂里的老员工,因而他对瓷厂很有感情。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雷打石瓷厂走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陈志明觉得百年瓷厂不能因为破产改制在我们这一辈断了炉火。于是,他于2002年,毅然买下了雷打石瓷厂,将其更名为奔鹿瓷厂。

▲走进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苏式砖瓦厂房墙体上,用白色瓷片拼成的“靠质量求生,向管理要效益,扩市场求发展”的字样。

▲交通标志两边的15公里、3米的字样仍可辨认。

▲女浴室

我用相机定格雷打石瓷厂的这些老厂房、老车间,见证时代的更迭交替,见证瓷厂的荣辱兴衰。

生产车间的大门上“抓革命,促生产”上面的那个大字,估计没几个人能认出来。

▲雷打石瓷厂的电影院,分上下两层。当年,电影院的二楼是放映厅,一楼大门前的四根圆立柱,将其分隔成三个门出入,观众在楼下买票上二楼看电影。那年代,稍大一点的工厂,内部的生活设施都较齐备,工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在厂区内解决,工厂与工人的生活几乎融为一体,闲时到电影院看场电影,是一周内最大的消遣和享受,简单而充实。虽不富足,但工人们幸福指数高。

▲电影院石柱上的“公用电话”“公司餐厅”等文字,记录着这里曾经的历史变迁。

▲“奔鹿瓷厂”生产的这些餐具,畅销农村市场。

请在文末右下角点亮【点赞+在看】

图述百闻
用琴声陶冶情操,用镜头捕捉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