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蓝字“图述百闻”+关注,便于查阅本公众号的所有文章
题记:
2014年1月20日,我有幸随瑶学专家郑艳琼父女来到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桐冲口村,感受原生态的瑶族“年味”。
千年瑶寨桐冲口村是江华德高望重的瑶学启明星郑德宏老先生的故乡,这里山清水秀,一条冯河(也称瑶人河)横在瑶寨之中蜿蜒而下,给瑶寨平添了几分美感。
走进原生态的瑶寨,一切都让我感到新奇,恨不能把所有的所见所闻都用镜头定格下来。从此,我把这里作为自己长期关注的摄影专题,几乎每年都会去到那里,用相机记录桐冲口的变化,成为千年勉瑶古寨桐冲口脱贫前后的见证人。
一直很想了解少数民族的过年习俗,2014年1月20日,我有幸随瑶学专家郑艳琼父女来到了千年瑶寨——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桐冲口村体验“年味”。
从瑶人河的西侧望过去,桐冲口村的东侧好像是个水陆洲。
我去的地方是江华德高望重的瑶学启明星郑德宏老先生的故乡,这里山清水秀,一条冯河(也称瑶人河)横在瑶寨之中蜿蜒而下,给瑶寨平添了几分美感。
此行不仅仅是品了“年味”,还荣幸地见到了瑶族的歌妈(即瑶族“歌后”的意思)赵庚妹,并听她即兴演唱原生态的瑶歌。
赵庚妹老师的丈夫不时地在一旁给我讲他夫人的故事,让我更多地了解到,赵老师是《盘王大歌》的传承人,她不仅能演唱各种调式的瑶歌,而且能即兴应对各种调式的瑶歌。
过年了,孩子们好开心!
10年后,这4个孩子已长大,后续有介绍到他们各自的现状。
德高望重的瑶学启明星郑德宏老先生是广西瑶学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瑶族文化研究中心顾问、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学研究学会顾问,他毕生研究瑶族文化,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书籍有:
整理译释《盘王大歌》上、下集,51万字,书号:ISBN7—80520—026—2\1·17。
整理编注《瑶人经书》(合作),37万字,书号:ISBN7—80665—064—4 。
主编《湖南瑶族风情》(合作),29万字,书号:ISBN978—7—80761—132—5\G·697。
合作编写《湖南瑶族奏铛田野调查》,51万字,书号:ISBN978—7—80761—446—3--\G·867。
合作整编《湖南江华原生态歌舞集》,46万字,书号:ISBN978—80761—727—3\G·1024。
由于郑老搜集整理瑶族历史文化成绩显著,2001年3月《湖南日报》双休刊以“瑶族文化的掘宝人”为题,记民俗学者郑德宏发表文章;2012年湖南《民族论坛》以“薪火相传,开启尘封的美丽”发表文章,先后选入《中国文艺家传集》、《湖南当代文艺家传略》、《中国地方史志主编名录》、《中华人物辞海》等;2011年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授予郑德宏老先生“瑶族文化传承突出贡献者”称号。
郑德宏老先生向我介绍歌妈赵庚妹老师。
德高望重的瑶学专家郑德宏老先生告诉我,当年赵庚妹老师才14岁,是他发现赵老师有副天生的好嗓子,多次登门做通她父母的工作,让她来唱歌,使赵庚妹老师有机会于60年代,代表江华的瑶族人到北京参加全国的少数民族调演活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赵庚妹老师在一旁说,郑老是她的引路人。当年她才14岁,是郑老到她家反复做她父母的工作,让她去北京唱瑶歌。
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64年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节目调演的情景,她当时演唱的是原生态纳发唱腔《瑶歌唱给主席听》。
歌词是:
站在瑶山望北京,
瑶歌唱给主席听,
山高路远难听见,
千里相隔心连心。
赵老师先后四次参加过全国性的大型演出,退休前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图书馆馆长,现在是西南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
杀年猪是瑶族过年习俗的一大环节。瑶族人过了腊月二十四就要杀年猪准备过年,杀猪时间,逢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不能宰杀。因“六”代表“六畜兴旺”之意,六畜都宰杀完了,谈何兴旺?八为死日,死日杀猪,就会惹来今后喂猪死的灾祸。过年宰杀的其它家畜日子也是这样,遇上这两日不能动刀。
杀猪时必须抬到堂屋放在长櫈上杀,猪杀死放倒时,众人齐喊“三百六十斤”,意思是主人勤奋养了大猪,以后年年养大猪,一天长一斤,一年三百六十天,猪就长成三百六十斤的美好愿望。猪杀死后,主人即用钱纸裹上猪血贴于神台下离地大约五十公分左右的地方,告诉祖先今年杀大猪过年全靠祖先保佑,并保佑以后年年杀大猪。然后主人拿着喂猪的潲瓢杀猪主刀的人用杀猪刀割一点猪的上嘴唇和猪尾尖放进瓢里,主人拿着潲瓢和沾有猪血的钱纸往猪栏走去,边走边“怒怒”的喊着大猪回栏了,然后把钱纸贴于栏门上,将潲瓢放在猪栏里学作平常喂猪时的样子喂猪,表示来年喂猪猪大的美好愿望。
磨豆浆
做豆腐
过年打糍粑是瑶族人的传统之一。
乡亲们在做糍粑。
郑艳林(右一)穿的这套瑶族服装是她们家祖传的手工瑶绣服饰,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仍保存得很好。
做果子(用糯米粉做成不同形状的花样后,再用油炸着吃)。
舞狮拜年
打长鼓拜年
瑶族长鼓舞,中国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瑶语叫“挨汪都”,又称“打横鼓”“调花鼓”。
瑶家姐妹在土筑房的木阳台上合影留念,这栋房子现在已成了“醉喜多土菜馆”。
分工协作忙“年饭”。
在堂屋摆起了长桌宴
郑老和弟弟在交谈
郑老抱着小重孙来张合影
百年土楼的灶屋歌堂:
坐歌堂是江华瑶族过年习俗的一个重要部分,过年或婚庆,大家都围坐在灶屋或篝火旁唱歌。灶屋歌堂的程序有11个:
1、起歌堂(立歌堂)
2、安主人
3、贺主人
4、请歌
5、接歌
6、奉茶、奉烟
7、交情、交友
8、收歌
9、谢主人、
10、挽留 11、送歌 灶屋歌堂是坐歌堂的形式之一,一般唱古歌、谜语歌、生产歌(二十四节气),不唱情歌。
篝火歌堂
篝火歌堂是坐歌堂的形式之一,古歌、谜语歌、生产歌(二十四节气),情歌等都能唱。
瑶山的早晨好冷啊,地上一层厚厚的白霜,冻得我时不时地在原地跺脚。
瑶寨古老的木楼。
瑶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这是当年新建的文化中心。
瑶家阿妹郑英教我打长鼓,但“看事容易做事难”, 自以为有舞蹈基础,应该一学就会。谁知看似简单的动作,我做起来好别扭。
自这次去了千年瑶寨后,我几乎每年都会去一、两次,喜欢大山深处的瑶人真诚淳朴,关注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请在文末右下角点亮【点赞+在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