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神明”之我见

健康   2024-11-03 15:53   中国  




“心主神明”见于《内经》,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重要概念。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使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达到较为完善的统一,正确理解“心主神明”的内涵,是继承、挖掘和探讨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课题。

心主神明的基本概念


“心主神明”,关键是对“心”与“神”的理解和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亦曰:“心藏神。”还如《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历史上很多著名医家曾对“心主神明”作过精辟的阐述。如徐灵胎说:“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张景岳亦谓:“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一直被后代医家所推崇,也不断得到引用、继承、发展。

“心主神明”所指的“心”,非现代医学所指的器官中之心脏,它所概括的心的功能及作用,也并非今天所讲的心脏本身功能和作用。所指的“神”,亦非神灵之神。中医所指的“心”与“神”实际上包括了大脑和大脑功能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的发源地,即藏神的地方。《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意即心有接受外界信息,并能产生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使人对外界的事物,自然环境作出反应的作用。著名医家张介宾也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情志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所发。”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产生也归属于心主神明的作用,归结于大脑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即大脑生理功能正常,人就精神振奋,情志清晰,思维敏捷,能应变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反之,就会导致人的思维混乱,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精神萎靡不振,健忘善变,与社会、自然环境不能协调。

心主神明的内涵

归纳起来,心主神明,一是人体生命活动表现,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反应记录。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谓:“得神者昌,失精者亡。”《灵枢·天平论》亦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二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等。《灵枢·五色论》指出:“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素问·灵兰秘典论》亦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神的产生与形的关系



“心主神明”认为,神是与从生命存在时开始的。《灵枢·本神篇》谓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神相搏谓之神。”已阐述了这个道理。

从胎儿呱呱坠地之日起,人们就开始注意小儿的神态、神色、精神、眼神、神貌等,无不用“神”字来概括,说明神是生命活动的象征。人的目光语言、形体动作、思维精神,乃至于人的面色、肌肤中,无不蕴含神气。正由于神存在的这种广泛性,才使神在诊断上具有独特的临床意义。

神是先天之精生成的,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灵枢·平人绝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的存在以水谷精微为物质基础,人体的精须依附于人的形体而存在,而不是一种虚幻、超脱于躯体之外而存在的某种灵魂。只有形体的存在,才有神的化生,才能体现神的活力。也就是说,神、形不可分离。张景岳曰:“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说明中医学的“心主神明”论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立论基础。

“心”在人体中的主导地位

心主神明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与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枢的理论一致。

《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所舍也。”张景岳曰:“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都由心来支配,通过“心主神明”使人体保持一个统一的、和谐的体系。《灵枢·口问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强调精神内守于心,以御外邪内侵,护卫人体,防止精神方面的疾病产生。

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

这个问题常常是攻击中医者的口实,学习中医者的疑惑。

不要说反对中医者和中医初学者,对这个问题不能理解,就是清代的著名医家、《医林改错》的作者,临床上仍然在广泛使用的血府逐瘀汤等著名方剂的创立者王清任对这个问题也是含含糊糊,不明不白。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曾经也看过一些维护中医经典理论的人对此所作的解释,但都有一些隔靴搔痒的感觉。

和这个问题相类似的还有到底是脾主吸收还是小肠主吸收?等等。其实,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理解中医的五脏学说。

人的机体是一个平衡系统。一个平衡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有且只有五个。所以,五行学说是五行,不是四行,也不是六行或七行。因此,人体内部的所有功能按照其在维持机体平衡中的所起的作用特点可以划分为五大类。所以中医的五脏学说是五脏,既不是四脏,也不是六脏或七脏。

这里的脏已经不再是解剖学上的哪个具体的器官了,而是一个功能集合体,代表着一群相类似的功能。只要在维护机体平衡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无论是否属于同一个器官的功能都被归类到同一脏;即使是同一器官所具备的功能,如果它们在维护机体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也要分属不同的脏。

比如中医的脾脏,并不是单指胃后面的那个褐色的长条形器官,而是包括胃、小肠、大肠、消化腺、肝脏、心脏等器官中所有和消化吸收利用营养有关的功能的集合。

中医的心脏在五行中属火,凡属于向外的、亢奋的、温热的、明亮的这些功能都归类到心脏中。因此,心主神明。也就是说,中医的五脏学说把脑器官中有关思维、认知的这些功能归类到了心脏。

这个道理现在是讲明白了。在具体器官上,脑器官有主神明的功能,但是中医把脑器官的这部分功能划归到五脏中的心脏了。

临床指导意义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你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既然你也承认是脑这个器官有主神明的功能,为什么还要说心主神明,仅仅为了维护中医经典的尊严吗?还是对临床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

这里我只是简单地提醒大家两点:一,脑有主神明的功能,但并不能说脑的全部功能就是主神明;二,神明的功能很大部分属于脑器官,但并不是全部就属于脑器官。

认识到这两点,对临床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1、不会一看到神志方面的疾病就把病位完全局限在脑。很多躁狂症,西医始终在脑器官的功能上转来转去,找不到真实的病因,也没找到好的治疗方法,中医用承气汤一通大便,病就好了。说明了什么?说明病位不在脑器官。单《伤寒论》中提示的神志方面的疾病病位不在脑部的就有下焦蓄血、热入血室等等。只要能影响到五行中“火”这一行,就都有可能导致神志方面的疾病。

2、 不会一看到脑部疾病就考虑哪些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就不可能对脑部疾病有效等等。脑的大部分功能属于中医的心脏,中药中归于心经的药物都可以作用到脑。脑为髓之海,脑实质需要肾精的滋养,肾属水,在人体的下部,靠心火的引导才能上达脑部。所以,脑萎缩、脑肿瘤等疾病,应该从中医的心肾两脏找病因。

否定心主神明的危害


很多人对五脏学说的这种归纳方法不适应,有的是不理解,认为这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导致的错误认识,所以,当西医的解剖学发展起来以后,就希望把这些功能还原到各个器官中去,这中间就包括前文提到的著名中医王清任。但是这些做法不仅没有使中医科学化,而且使中医在解决具体临床问题上失去了很多优势。

中医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认识疾病的理论、治法到方剂 、选药各个步骤都是一脉相承的系统理论,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改了,其他的环节就无法对应起来。

比如,把中医的五脏学说按照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进行改造,那么按照这样的理论认识疾病,就无法和中医学的经典的方剂、中药理论相衔接;把中药按照现代药理学进行改造,也无法和经典的中医理论相衔接。

“脑主神明”并不局限于仅仅取代“心主神明”这一孤立事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已成体系、各具理论又密切相关的中医学术将带来全面性的解构和破坏。

如果脑主了神明,孰又为君主之官呢?如果脑主了神明,是不是中医的肺主气,司呼吸可以修改为:气管,肺泡主气,司呼吸;脾不主运化,胃和小肠主运化;肾不主生殖,睾丸前列腺主生殖呢?那么肝也不主疏泄,由谁来主疏泻呢?中医理论可以一改到底了!

如果脑主了神明,中医的药物归经理论你又如何解释?如何修改?是不是把所有归心经的药物都要归为脑经了啊!

中医是一门很专业的学科,没有文史哲的良好基础,很难理解中医,更不要说是学好中医了. 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 一知半解,是不可能学懂中医的. 拿西医之心去理解心主神明,没有必要的文字功底,无法理解中医古藉原意,弄不懂神明是什么意思, 怎么不会产生谬误!

心主神明这一中医最基本的理论尚且有如此大的曲解,其它理论就可想而知了,在现代人眼里,不求甚解,肆意歪曲经典著作,也是造成今天中医难以继承发展、造成后学无所适从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脑主神明” 实因近代神经解剖学的传入而起。因此,“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是源于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脑主神明”只是源于西医学的一种观点 。心主神明而不是脑主神明,是由传统文化中心的重要性及藏象学说所决定的。

现代医学证明:心脏和大脑在血液供应上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如果大脑失去了功能,心脏照样可以跳动,维持生命(比如植物人);而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脑亦随之死亡,生命活动随之终结。真是:“人无心,还能活吗?”又怎么能说,脑主神明,脑是生命的主宰呢?  

建国以后几十年的事实已经证明,像不按照经典中医的六经辨证或者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治疗,而是选择那些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抗病毒药理作用的中药来治疗感冒这样类似的做法在临床上疗效非常有限。所谓中医要现代化而不能西医化就是针对这类大大削弱中医疗效的做法提出的。   

研究发展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才是继承发展中医的当务之急!

中医理论产生于两千年前,不可否认的是,中医理论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完善. 但是应该认识到,有错误也很正常.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可能有总是完美正确无误的理论。因此才需要我辈后学继承祖先遗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应该注意的是,探讨研究中医学术理论,必须站在中医的位置上,理解和掌握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才能领会中医学术的真谛,类似此次心主神明的辩论 , 如果用西医套中医 ,否定心主神明,取代以脑主神明只会使中医理论不伦不类。发展 必须立足于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充实才能使中医得到真正的发展,轻言否定和重构中医理论不是明智之举。拿西医的解剖器官来与中医的脏腑对号入座,这样就难免牛头不对马嘴而致生错误。

现今中医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研究的战略失误所造成的,而这个发展研究的战略,应该回归到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来。就比如心主神明的问题,命门问题,三焦问题等等基本的理论,中医界应该达成共识,以免得给不怀好意的人以口实。

中医学两千多年来不断在发展,有些理论看似落后实则先进,但无可否认,两千多年来中医学只在“量变”中发展壮大,却未发生“质”的飞跃。20世纪中医处于被怀疑、被轻视、歧视和排斥达半个多世纪,而20世纪的自然科学无法给中医以帮助,有的只能是给中医以阻力或微不足道的助力,估计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会给中医带来极大的帮助,中医药学与新科技相结合,会给中医学带来“质变”式的飞跃的发展,当然,这是在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下的飞跃发展。绝非是拿西医学说得以改造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推荐阅读

揭秘道家奇术,七星灯添油续命真法!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

证道之旅☯心月

康寿之道
汇聚各家医学养生之妙招,追求健康完美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