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人究竟都具备哪些特点呢?其实,他们往往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心里不装事。有些人,在大众眼中或许是恶人、坏人,但他们却偏偏能活得很长久。就像梅艳芳的母亲,虽然常被指责自私自利、没心没肺,可她就是能活得比许多人都要久。这不禁让人深思,好人并不一定长命,坏人也不一定短寿,真正决定寿命长短的,往往是那份心里不装事、看得开的豁达态度。
试想,如果一个好人总是为各种琐事牵肠挂肚,为别人的事情操心劳神,那么他很可能因为过度的忧虑和负担而折损寿命。反之,一个坏人如果总是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满,那么他也同样难以享受到长寿的福祉。只有那些万事不挂心、心态平和的人,才能真正地活得长久。你或许可以骂他们自私、没责任、甩手掌柜,但他们却往往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他们深知,内心的宁静才是长寿的秘诀。
有些人看似脾气大、易爆,但如果他们只是口直心快,发脾气后从不往心里去,说完就忘,那么这样的人也往往能够活得长久。因为生命的长短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而善恶则是社会规律所评判的,脾气性格的好坏只是个人特点,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影响寿命的,是人心中的那份宁静与淡泊。
正如《修道真言·白玉蟾》所言:“要令闻见是非,不入于心。是心不外受,名日虚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只有让心灵保持虚空、不受外界干扰,才能让生命之道自然而然地入驻其中。
此外,字与思想之间的差异也值得我们深思。字虽然简洁明了,但却往往无法完全传达出人内心的丰富思想。字只是两个简单的符号,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却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认知。而由于每个人的认知都有限且不同,因此思想上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
不同的方式或许能够达成相同的结果,就像朔本清源和天地同力一样,虽然表述不同,但指向的却是同一个目标。然而,这种未来的变数却往往因为认知的不同而难以被他人所理解。我说朔本清源,我知其意,但你却未必能懂我所知。同样,我说天地同力,我知其妙,但你也未必能领略我所见。
字与思想之间的隔膜,归根结底是认知不同所导致的框架差异。因此,在没有心灵交流的情况下,人类为何要停止认知呢?即使有了心灵交流,人人都能见到圣人的智慧,也仍然不能停止对世界的认知。因为停止认知,就意味着对生命的亵渎。反驳是尊重的开始,但如果不能从反驳中汲取营养,那么就只能是在浪费时间。
我虽识字不多,读书也有限,但我始终在读书的路上前行,也在认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因为我知道,停止思考,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荐读:道家添油续命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