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教授采戴尔•尼利说:“办公室是一种工具,我们需要像对待其它支持我们远程工作的数字工具一样看待办公室。如果我们把办公室视为工具就会意识到它们主要用于协作和创新。我们去办公室是为了进行创造性工作,而不仅仅是完成在家能做的日常任务。因此去办公室整天盯着屏幕和在家一样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对此感到厌烦。因此办公室应该用于相互联系进行创新工作以及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希望新员工能更多地来办公室,将办公室视为工具而非目的地。这种思维转变将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以更高效的方式利用空间。”
我觉得这个理解或呼声非常解渴,可能正中我所处的当下境况。后疫情时代,很多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把居家办公作为了一种常态选择,因为每个人选择的时间不一样,意味着大家出现在办公室的交集概率降低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更少了,似乎管理的界限也更远了,人情味也更淡了,这也无形增加了沟通成本、降低了团队信任。而人本质还是群居动物,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生存还是情感都是需要同类的链接的,否则个体就是孤岛,不利于自我发展和健康,就像是早年大清的闭关锁国一样,我们还沾沾自喜万邦来朝,其实已经落后西方世界一大截了。
采戴尔•尼利认为要把办公室视为工具,用来实现更需要线下面对面的场景激发大家的协作和创新。与其说办公室是一种工具,不如说是一种环境或氛围,就像学校一样,它提供的就是学习、学术、科研、活动的环境或氛围。想必大家都深有同感,一方面离开学校后的学习成本非常昂贵,另一方面离开学校后的学习效果非常糟糕。想想你报过的培训班、办过的健身卡、在哪里看了多少本书、在哪里开展了实验试错。
正如马斯克所言的“正确的反馈循环”,我们的认知、行为、思想等等都需要有及时的反馈来确认、纠偏、强化,最终形成一个个闭环并螺旋上升,否则就像石沉大海、不知所踪。而最有效、最及时的反馈肯定是来自面对面的场合,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次点头、一段沉默、一场欢笑,这是隔着冰冷的屏幕会被削弱的反馈。
所以,结合实际行业工作的特点,有很多工作其实是可以取消办公室的,那它的价值必然也很低;也有很多工作是非常依赖面对面碰撞的思维火花,这就是更高价值的创新创造行为。对公司或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那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