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当了15年心理咨询师,我终于发现东亚孩子为什么都是“玻璃心”……
教育
2025-01-24 19:01
北京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
“联盟”
,记得加
★星标★
作者:
卯卯
来源:阅读第一
对于东亚家庭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房间里的大象”。
它触目惊心地存在着,却又被明目张胆地忽视了。
直到近些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才终于稍稍摆脱了被误解和污名化的局面,被社会以及家长们重视起来,摆在明面上开始讨论。
作为物质条件最为优越、接收信息量最大的一代人,当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极为复杂,也很难被父母辈所理解。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病了?
在前不久的EduKnow直播间,我们请来了拥有
15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心理科普大V的
严艺家
,讲述了心理咨询从业者眼中,东亚小孩应该如何找到“精神落脚点”。
严艺家
- 15年从业经验,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科普大V
- UCL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博士在读
- 两位小留学生的妈妈
东亚小孩
有不同的脆弱
全球的青少年都在面临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困扰,但东亚家庭有哪些特殊之处,又有哪些不一样的问题?
首先,东亚家庭常见「代际养育」的关系,即由祖父母辈带孩子长大。
代际养育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被祖父母辈宠爱长大的孩子,往往非常有自信,被满足得很好,他们就像是在童年时被植入一个内在的程序,就是“不论我怎么做,都会有人觉得我很棒;我想要什么,都能得到”。这将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理底气。
但与此同时,正因他们被满足得很好,缺乏“自然受挫”的经验,所以到了人际关系和认知学习更复杂的小学高年级乃至初中阶段,在需要处理很多挫折时,很遇到困难,索性选择躺平放弃。
此外,这一代的父母很多自己就是独生子女,
也就非常习惯于一种叙事逻辑:大部分别人有的东西我也有,因为他们并不是在一个需要和兄弟姐妹竞争的环境下长大。
所以当这群父母开始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孩子,甚至要养育多个孩子时,他们是缺乏参照物的。
当看到别人家孩子拥有一些自家娃没有的东西,或是达到特有的成就时,这群父母该如何应对自家孩子没有的这种落差感,也是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代东亚父母独有的困境。
不过,东亚的环境下,对于特定的物质滥用管控相当有力。
国内很少会看到未成年酒精滥用、药物滥用甚至帮派等问题,这也降低了很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
在这些特殊的条件下,东亚小孩的精神困境也是“独一份”的。
首先是东亚小孩的试错成本更高。
在国内时,严艺家以及很多同行在帮助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时,都有一种感觉:大家在和时间赛跑。
东亚孩子的成长路径是相当线性的,中学、大学、读研、就业,总体上“按部就班”,一旦差上一两年,似乎就会与他人脱节。
但这种压力在海外会小很多,很多孩子可以选择非线性的发展路径。比如高中毕业后先去读个预科,或者先工作两年再升学,不是非要马上去读大学。但目前在国内大家的观念还是很难转变成这样。
其次是国内家长们对于心理和精神健康的认知依然在起步阶段。
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父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积极重视起来,但很多家长自己也很难得到好的精神支持,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更遑论去对待孩子。
此外,很多孩子的童年阶段是被压缩的,而青春期又是滞后的。
如何理解“压缩”和“滞后”?孩子6-10岁的阶段理应是求知欲爆棚、需要大量玩耍空间的阶段,但东亚孩子进入小学后课间休息时间少,课业压力大,这部分心智功能发育的必备阶段就丧失了。
很多家长问孩子的自驱力去哪儿了。从严艺家的专业角度来看,自驱力很多时候其实来源于“玩”,但如果孩子连玩的空间都没有,到青春期就会丧失自驱力。
而青春期本应是叛逆的年纪。观察过多国文化后,严艺家发现,任何文化背景下12岁以上的孩子身上,都有“青春期”的味道,但在国内却未必如此。国内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处于非常压抑、以活着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发展状态中。
现在很多家长真的是倾尽全力给孩子创造了特别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忽略了一点:
当我们提供给孩子一种截然不同于我们自己小时候的教育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移民体验”,就好比把孩子送到另一个星球上,而这个星球是我们从没去过的。
这确实是家长们眼中“更好的教育”,但我们随之要接受的就是此后我们在文化层面上势必只能活在两个星球上了,亲子之间的爱是真实的,但隔阂也是真实的。
从培养“人味儿”开始
父母要学会“爱人先爱己”
去年热议的巴黎奥运会,也引发了许多教育话题。
很多大家热议的奥运选手身上,尤其突出的就是
“人味儿”
。他们心态更松弛、并没有被高压卷坏的感觉。
比如媒体大肆报道的郑钦文父亲的教育方式,在严艺家的专业认知看来,如果在郑钦文的成长环境中只有父亲的严格和高压,是很难养成这种“人味儿”的。也许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她的母亲中和缓冲了父亲的严格。
此外,郑钦文还在西班牙呆了很久,而这期间她每天只训练2小时,可见她的教练应该也是张弛有度的。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
如果说家中有一个特别“鸡血”的爸爸或妈妈,那另一个人需要“对冲”一下的,正如一个化学公式需要彼此配平。当“鸡血”的一方力量过于强大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风险的。
抛去这些理论来看,严艺家本身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认为
“真实感”
至关重要。
养孩子的过程当中,你要面对一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想象出来的孩子;你要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自我感动的自己;你要面对一个真实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理想中的社会。
面对真实,奠定了养育的基础。很多教育中不如人意的状态,恰恰是真实感出了问题。
很多家长自认为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包裹了尊重的控制”——但这比明晃晃的控制欲更可怕!
明摆着要控制孩子的父母,最多被孩子嫌烦;但如果家长用漂亮的话术包裹着控制欲去跟孩子沟通,他不仅觉得你烦,还会内疚和自我攻击,“爸妈都这么用心来对我了,为什么我还那么烦ta?我是不是很糟糕?是不是对不起他们?”
家长也很委屈,都这么用心跟孩子沟通了,为什么还是“把天聊死”了?
这就涉及真实感的问题。父母可以尝试直截了当和孩子沟通——想象一下你和老板或者上司沟通,不会直接指手画脚、也不会不经邀请就去提建议,但出现问题时你也会想办法平等地去向他提出——用这种思维沟通就好。
真实感同样适用于做家长的“爱自己”。爱人先爱己,这一点在养育孩子身上同理。
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压力也很大,
当爸爸妈妈自身的脆弱无处安放时,孩子的脆弱又何以安放呢?
照顾好自己,是作为家长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这就要求我们面对自身的情感、局限、资源和愿望。比如过去很多父母会觉得不能表现出来对孩子的心疼,这样可以让孩子坚强起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真实”的瞬间,因为你是可以告诉孩子你很心疼、同时支持孩子爬起来的。
我们在养育孩子时会预加很多刻板印象和假设,这些其实是给孩子和自己的枷锁。一旦放下这些,亲子关系会顺畅很多。
在儿童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位“祖师奶奶”——安娜·弗洛伊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她给孩子做心理治疗的工作习惯是,
边打毛衣边和孩子说话
。
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其实很值得家长们和孩子沟通时借鉴。
首先,青少年大脑发育过程中,有一个“中线部位”,致使他们很容易对他人的目光焦虑,不喜欢被盯着。要是跟他说:“你过来跟我聊一聊。”孩子压力会很大。
但如果沟通的场景变成做饭、散步或者开车时,并不是盯着孩子说话,感觉会好很多。
其次,很多父母过于依赖一些教育知识,说话恨不得句句“套公式”。当我们一句自以为是天衣无缝的一句话来开启对话时,这其中的控制感已经会让孩子很不爽了。
“织毛衣聊天”首先是暗示了孩子,父母自己也有手头上的事在做,孩子不必为父母接下来的情绪状态负责;其次,亲子如果坐在一起看手机,彼此都很难情绪上平静,但如果一起下棋、做饭之类,沟通的场域会更平静祥和。
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但要多和孩子说“废话”
在流行的各种育儿理论中,有一条被很多家长奉为圭臬:“和孩子做朋友。”
但从严艺家的专业视角来看,
健康的育儿关系中,一定有上下位的关系,亲子之间不能是完全平等的状态,家长对孩子有管教的义务。
身在英国,严艺家目睹了很多西方文化中完全遵循“平等”的亲子关系。就比如中高考这种事件,父母也完全交给孩子自己做主。
青少年是很难准备好承担这么大责任的,当父母看似如朋友般支持孩子一切决定的时候,孩子内在的感觉其实很不安。十几岁的孩子,需要的是有一个人给他指导,帮助找资源和搞定很多事情。
此外,一个健康发展的孩子势必会有自己的秘密。如果和朋友关系一样,事无巨细都告诉父母,心里边界感未确定,家庭代际关系混乱,也许会出现情感脆弱的妈妈需要孩子反过来照顾她,或是情绪暴躁的爸爸需要孩子自我压抑来讨好他,孩子反而成为照顾者。
东亚文化中的辈分关系很值得肯定,我们也要清楚这是为了更好地呵护孩子,而不是抑制孩子。
学会和孩子一起“玩”也很重要。
严艺家有时候会问家长,“你和孩子上一次在一起玩是什么时候?”
孩子年龄越小,这个问题越容易回答,过了8岁就很难答上来了。
在家庭中有两类对话,一类是“功能性对话”,维系家庭的不断发展,比如孩子今天要上什么兴趣班,我怎么送你去,哪个科目最近学得如何,等等。
还有一类往往被忽略、也是孩子特别渴望的,“休闲类及关系类对话”,就可以算是“一起玩”的范畴。比如谈论一部电影、一本书,问孩子喜欢什么明星,同学之间流行的是什么。
当下很多中产乃至富裕家庭的孩子了,从小锦衣玉食长大,但心智时间却往往处于“贫困户”状态。
有种现象叫做affluent neglect,即“情感漠视”,指的就是富裕或中产家庭中被冷落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给孩子提供了全方位最好的东西,但恰恰缺少了无条件的情感联系和支持。这类家庭的对话都是功能性的,几乎没有休闲娱乐性的“废话”。
很多富家孩子的愿望往往是父母猜不到的简单,在应有尽有的家庭中,孩子最需要的却是基础的与父母的情感联结。
很多家长在外打拼时会自动带上“面具”,铁面无私地处理很多事情,但面对孩子时要意识到,孩子不是员工或合伙人,需要展现出家长作为人的有情感的一面。
当下不少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地方,是上一代人很难理解的。比如现在四五十岁的这一代家长,在青春期阶段并没有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存在。而当下的孩子如果玩社交媒体,遭遇网暴或者类似问题,父母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有什么严重的。
两代人认知的错位经常导致,富足家庭的孩子也依然会出现心理问题,因为家庭内部的心理空间可能是匮乏的。
看完100本育儿书
但依然当不好父母
走进书店,能看到琳琅满目的教育类“指南书”。但家长们却往往是看的越多越糊涂——有时候觉得书中有几条挺有效的,但隔天好像又没用了。
真实才是亲密关系的基础。
没有任何标准答案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为什么明明懂很多道理,但还是当不好家长?
首先,每个孩子都太不一样了。有的孩子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有的本身有一些神经多样性需求,比如说ADHD;有的孩子处于家庭经历巨大变化的阶段……每个孩子在当下的需求和发展状态都很不一样。
其次也是前面提到过的:
用糖衣爆炮弹包裹的控制,甚至比控制本身更糟糕,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不仅被控制了,我还不能发脾气。
在严艺家的工作经历中,看到对孩子来说最可怕的父母,并不是所谓“恶贯满盈”的父母,反而是那种看起来很好,但糟糕起来也非常坏的,摇摆在两极之间。
这样的父母始终会给孩子一种幻想,“只要我做的更好一点,爸爸妈妈就不会对我生气;只要我表现更好一点,ta就不会展现出可怕一面。”好中有坏、坏中有好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反而是最大的。
最后,明白道理和实际应用是很不一样的。就好比我们没办法通过看美发美容的教科书学会剪头发,必须自己上手,去真实的操作,去犯错、总结、复盘、不断练习,才能真正学会怎么样去剪头发。
育儿也是这样,千万不要认为听课或看书就能帮你成为好父母。我们必须不断地真实地经历这些东西,包括去经历自己身为一个人的感觉——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情感都不能真实面对,连自己的脆弱不能自我容忍,更难给孩子空间在我们面前表现出脆弱和沮丧了。
回顾和家长们打交道的经历,严艺家说:
“当爸爸妈妈们来找我时,他们会以为我听完他们说的东西,会给他们12345的具体方案,或者劈头盖脸把他们骂一顿。
但其实我真正愿意做的是,
让家长体验被好好倾听、不加批判地倾听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被好奇的感觉,哪怕你觉得自己做的很糟糕,但是别人会告诉你说没关系、再多告诉我一点,这样的体验。
当家长能够有这部分体验的时候,他才能把这种体验带给孩子。”
文章来源:阅读第一。
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gcocp
【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由华夏思源发起。「华夏思源成立于2009年,已累计培养心理学爱好者近百万学员」 联盟致力于为每一位心理学爱好者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赋能;我们会提供:行业动态、心理知识、亲子教育、婚姻家庭等好文及优质课程;欢迎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
妈妈的情绪,爸爸的格局,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
婚姻的残酷真相:和谁结婚,都是跟自己过
能提供这五种情绪价值父母,越容易培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越早看到越好
最顶级的强者思维:允许一切发生
冬季感到抑郁时,可以做的5件小事
当了15年心理咨询师,我终于发现东亚孩子为什么都是“玻璃心”……
先处理心情,再管孩子(父母必读)
“36岁上班族靠心理咨询逆天改命,赚到钱了!”零基础上岸真实备考经历分享!(超全)
发现一个残忍的真相:一个家庭里,几乎所有夫妻关系的变坏,都是从“吃不到一起,玩不到一起,聊不到一起开始的!”
经常内耗的人,要学会用屁股替代脑子
被中国父母“捧上天”的教育,实则垃圾教育
孩子厌学的底层原因,90%的家长都弄错了......
如何在经济寒冬中保持好心态:看看心理咨询师提出的这8个实用策略!
俞敏洪: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不是成绩退步,不是父母离婚,而是……
心理学家荣格:你在童年时期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和命运!
孩子是吸收父母的情绪长大的(深度好文)
儿子休学1年,打骂收手机都没用!学会“预制返校法”后,成功返校3个月了
心理学家:了解惊人的“霍桑效应”后,孩子会越来越爱你!所有父母一定要看
2025年,改命最好的方式,就这一句话
张雪峰“闯祸”言论,女儿随便混本科,上亿存款跟她走…有钱人给娃兜底,普通家庭咋办
“和青春期的儿子讲了两个小时的道理后,孩子把我拉黑了”
推荐就业!既能帮助孩子又能搞钱!高考志愿规划师高级实操班火热招生中!
疯癫的教育现状:老师不像老师,家长不像家长,学生不像学生......
看过100位妈妈的教育经验发现:亲子关系最好的状态,其实就这四个字
这本书,半年只读了一半,却治好了我的纠结......
杨绛:女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辈子都没弄明白,你只是孩子的母亲,是老公的合作伙伴,在这个世界上,终其一生都是你一个人
一个人陷入“工作性抑郁”的六大迹象
4个让你每天过得更开心的小技巧
如果青春期孩子脾气暴、不听话,说明你的沟通方式该变了(父母必看)
真正的高手,都把人生看做一场无限游戏
这6件事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讨厌”你
不要做父母的拯救者(深刻)
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太震撼,父母必看)
经常被“洗脑”的孩子,大脑会发生惊人变化!这3种话要常对孩子说
零基础拿下心理咨询证书全攻略|2025上岸真实备考经历分享!(超全)
你的孩子会感恩还是白眼狼,看一段接孩子放学视频就知道了......
父母越追求完美,孩子可能越糟糕......
“我都成长了为什么还痛苦? ” 也许你误解了心理学
惊人的“煤气灯效应”:不停消耗你的人,关系再好,也要远离
低谷时,请相信《人间值得》
人到中年,停止内耗,适度外耗
“我的心里有只怪兽” :这11幅漫画,让你理解最常见的心理疾病
“我终于把女儿吼成了废物.......”
这,才是2025年第一大瓜!
一个贫穷农民的意外走红:人生最好的活法,就这4个字
“自杀前,我妈叫我千万别和心理医生说实话”
新的一年,不要让别人乱了自己的节奏(精辟)
2024全面大总结,2025置顶新三观!(太精辟了)
在育儿感到焦虑时,这些漫画收藏起来看看
凌晨2点,翻看了18岁儿子的朋友圈后,我崩溃了......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