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藏着孩子一生的认知和命运,也蕴含孩子的灾祸福祉。父母在情绪上不断成长,为自己不舒服,为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与教育。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提问: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厌恶”父母?总是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然后各种管束、不停地批评,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不允许孩子表达孩子自己的喜欢,一定要以他们为中心;伤心了,他们只会说“小孩子有什么烦恼”;考不好也会说“这么笨,以后怎么办?”这样的孩子心中怎么会有爱?
错位的爱,才会让孩子收起心中的感恩之情,然后用冷漠去对待父母。尤其是父母做了这6件事,证明你的爱正在错位,孩子会让他越来越讨厌你。
爱争对错的父母
让孩子输掉自主权
有网友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女儿去买衣服,妈妈看中一条裙子,想让孩子试试。被拒绝的妈妈将女儿骂了一顿,逼着女儿买了一件不喜欢的衣服。很多陷入亲子关系的怨恨、冲突、苦恼,都是因为父母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来:这样的争论,就像一场关于“权力争夺”,让亲子关系陷入“双输”的局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因为被迫输掉权力,他们就会出现“报复行为”:·8-10岁,言行上的愤怒:或者打碎东西、摔门、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以此来反抗。再严重一点,孩子就会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沉迷游戏等不良行为。![]()
孩子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他战胜父母的过程。所以,如果你执着于是非层面的权力斗争,结果父母必将是惨败。
身为父母,我们不能专制,所以真不能总是执着于一个问题的主动权。有些事情,父母需要“让一让”给孩子一定的掌控感,他才愿意和你亲近。多给孩子允许,孩子的自主感才能发展出来,孩子的天赋也才有可能发挥出来。
总是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
你是否听过类似这样的话:
我打你、骂你,都是为了让你以后好好做人,你怎么就不懂呢?
“我都是为了你”这句话,孩子听了无数遍,却也被摧毁了无数遍。我对他这么好,他应该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是他不孝。父母如果以“爱”和“付出”的名义,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感到内疚和不安,从而不得不顺从他们的意愿。殊不知,父母的这些行为是对孩子的一种道德绑架,它所含射出来的定义是: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和期待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失去自主权;父母对孩子能力弱化,认为孩子不听自己的会有坏的结果,以及对孩子价值感的贬低。
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痛苦而压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会慢慢选择逃离父母,从而讨厌与父母相处。![]()
父母应该是孩子能量的赋予者,给孩子的应该是爱与力量。所以父母要给足孩子信任与自由,才能培养出并肩同行的孩子。
哄骗孩子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是:童年时,父母未兑现的承诺是什么?
我爸跟我说上初中前的暑假带我去广州旅游,可是直到我大学毕业,他还没带我去过,所以我不相信他说的任何话;初三那年答应我考上重点就去扬州玩,拿到成绩单兴冲冲等兑现,得到的是轻描淡写一句“下次吧”。后来,我和朋友游览了很多山河,唯独不再想去扬州;小学五年级,参加了英语竞赛,爸妈说考区域第一就给我买自行车,然后我考了区域第一,父母却说:你读书天经地义,需要什么奖励,我都没要你给我辛苦费。从那时候就不咋听父母话了,反正他们也不会兑现承诺。……
我们发现,当父母对孩子承诺,孩子满怀期待地去努力,父母却食言时,就像一盆冷水似地浇灭孩子的所有热情。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出尔反尔的父母,很容易养出有精神病的孩子。同时,孩子会对父母失去信任感:总觉得,反正父母答应我的也做不到,我也没必要去努力。你对孩子撒一次谎,孩子都会用终生来治愈。
![]()
读书时,母亲逼她跳舞,就算她故意剪掉舞蹈服,母亲也不肯放过。初中时,有一个玩得特别好的朋友,就因为成绩不好,就被母亲逼着断交。平时还不准她待在房间里,只要不是写作业,她就必须在客厅待着……我的母亲,她的大脑像一扇密不透风的门,将一切与她三观不符的观念决绝地拒之门外;整个青春期我都活得特别窒息,总觉得这条生命是她的。
看了她的故事,我明白了孩子在成长中最讨厌父母的样子就是:什么都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不太会询问孩子的意见;父母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把自己的情绪看得很重要,一切让自己不顺心的事,都是孩子的错……
这些行为,明面看是父母自私,内里却是在把孩子向问题孩子的方向推进。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当一个孩子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没有掌控力的时候,他的内心会变成:一种自卑又压抑的人,但凡抓住一个机会,就逃得远远的,再也不想回家;另一种是心生怨恨、偏激叛逆,和父母对着干,变成父母眼中的“坏孩子”。
如果孩子的自由被父母“杀掉”,他的人生将会一片黑暗。
经常数落孩子
让孩子失去价值感
一个得了三年重度抑郁症的男孩,他的患病诱因是:父母的指责太多。生活里的各种小事,像衣服没叠好、东西没放对地方,都可能引来父母的一顿唠叨指责。长期这样,男孩心理的压力就被膨胀得越来越大,最终陷入了重度抑郁。男孩说:我一听见父母说话就害怕,很多次我都想用胶带粘住他们的嘴。因为教育中不断充斥着谩骂、数落、否定和贬低,其实就是父母把自己的坏情绪倒给孩子,然后带给孩子的是“三重伤害”:有研究表明:自尊心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抑制不良言行的精神力量。当父母贬低、数落,就是在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无法在别人面前抬头。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的,如果总是否定孩子,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当父母数落得多了,孩子只能被动承受来自父母的压力,也无法对这些行为作出反抗时,就会用消极、逃避、愤怒的方式做出反抗。最后陷入无尽的内耗,然后倍感孤独。
敷衍孩子
让孩子关闭心门
孩子说“我好累”时,他们会说“小孩子有什么可累的,你去看看工地上的工人,你还有脸叫苦?”孩子想聊天时,父母听着,却只会说“嗯、好的、知道了”等简洁的语言。这样的父母,看似是在回应孩子,实际上缺乏共情能力,它就像一场“无声的暴力”,不知不觉中在伤害孩子。这个男孩带着深深的不安和绝望走进咨询室,却说不出父母有什么不好的,可是他的话很戳心。他说:我父母不打我,但是他们却很“暴力”,我总感觉他们在用一把“钝刀”在我身上不停地划,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是痛感却很真实。”因为父母的每一次漠视,都会让孩子觉得:原来,我并不那么重要。没有与孩子同频道的交流,孩子便会关上心门,他会觉得:父母离我很远,我很孤独。指的是:父母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交流,把重点放在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上。![]()
父母应当学会转变角色,从监督者变为倾听者,给孩子足够的耐心,让孩子感受到爱与被重视,他才会用心去爱你。
在《养儿育女中长大》这本书里有这么一句话: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令人欣然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比。”
父母的爱藏着孩子一生的认知和命运,也蕴含孩子的灾祸福祉。孩子做错的事,我们引导他纠正行为但不否认孩子的品格,让他感觉被接纳。父母与孩子,双方有着强烈的血缘纽带,我们要给这份关系赋予意义,那就好好去爱他。
![]()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