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郑春霞在《你几岁,我就几岁》这本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的孩子和父母有共同语言,而有的早早地关起了心门”。为了找到答案,她搜集了100位妈妈的育儿故事编写了这本书。看完了这100个妈妈的育儿故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把它总结成了4个字。
情绪要“忍”
不用坏脾气伤害孩子
她说:大宝一直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很多时候根本不听我的。上幼儿园时,每到星期一穿校服的日子他都很抗拒,我很多次都有发火的冲动。于是我恨恨地瞪着他说“我不管你了,你爱穿不穿”,而这个时候他就会发脾气,甚至还在地上打滚。每一次我都忍住脾气,在心里叹一口气,将他抱起来哄。儿子喜欢把玩具和绘本扔得到处都是,让他收拾,吼再多遍也无济于事,孩子只会无视我。当时的我,很想发脾气,但是嘴里一直在想“亲生的、亲生的……”,忍耐着发火的冲动。她说:作为妈妈,我们要学会忍耐,忍耐孩子的脾气,要忍耐着自己不发脾气。然而,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像张雨妈妈一样能忍住脾气,反而将情绪教育作为主体。孩子作业写得墨迹,就会一顿哇哇大吼;犯了一点小错误就会又打又骂……蒙台梭利博士说: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他受到伤害、暴力或其他障碍的影响,他就会变得畏手畏脚,自卑而敏感。尤其是在孩子需要安全感的年龄,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温柔地教养。但是这里的“忍”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要让孩子为所欲为,而是要学会正确处理情绪。当孩子有一点小错误时,多问一句“为什么”,用鼓励和表扬替代指责和否定;戒掉消极的态度,如果你很累,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但不要用负能量去波及孩子。
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学会去爱你。
行动要“懒”
让孩子学会自律
儿子是长辈眼里勤快懂事的好孩子,是老师认可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很多人问我怎么教育孩子的?孩子做作业时,我懒得管了,让他自己独立地完成,自己发现错误自己去改正。一段时间之后,他变得主动了,每天不需要督促,自己就能主动学习,还改掉了一贯拖拉的毛病。我会经常喊他做家务,他刚开始也不愿意做,但是当我一说“妈妈很累”的时候,他就会去做。父母有时候真的不必太“着急”,你越急孩子反而越差劲。是啊,孩子本来就“慢”,你一唠叨、说教,反而压垮了他的自觉性。沈奕斐教授在书中提到弗洛伊德的一个理论,即人的人格分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指人都有好吃懒做的本性,而“自我”则负责“教育”“本我”。比如我们想偷懒时,“自我”则会提醒我们“不能再偷懒了,否则事情会变糟糕”。 刚开始“本我”不会听,但是当“本我”发现不及时做时会产生不利的后果,就会相信“自我”。当一个孩子磨蹭、不听话时,父母的唠叨其实并不管用。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和锻炼,才能实现自我管理,从而造就强大的“自我”。在幼儿阶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
孩子磨蹭,就随他去,当他因为磨蹭而付出代价时,他自然就会改变;孩子犯错了,不要去说教,让他自己去承担错误才能激发他的改变。我们要让孩子去体会道理,他才能真正觉醒。
安全感“陪”,
与给孩子建立亲密感
上初中时,女儿好不容易考上了杭州的外国语学校,却又要离我们更远了,因为那所学校必须住校。当时我挺担心的,因为以前虽然陪伴得也更少,但是也没有分开过一天,所以我担心她不能独立。为了训练女儿的独立能力,在那一年的暑假,我故意把她送到外婆家,很少回去看她。![]()
从那以后,她的成绩就下滑得厉害,学习也不再那么专注。我多次提醒她,她根本听不进,我把手机藏起来,她便四处找,找不到还跟我吵,脾气还越来越大了。为了帮助女儿打开眼界,假期我带她去了新加坡和印尼旅游。在那里我陪她看日出、玩沙子、捡贝壳,陪她谈理想,做规划。陪伴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好方式,它带给孩子的安全感是无法替代。在一次演讲中,俞敏洪道出了一个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面对的事实:“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远远低于城市里尖子班的学生。”研究发现,和城市里尖子班的学生相比,偏远农村留守孩子的智力水平竟然差了一大截。“我认为至少在12岁之前,孩子不应该离开父母身边。”
因为一旦父母的陪伴缺席,会在孩子身上看到很多问题。比如:自私冷漠、性格孤僻、自卑敏感,还可能因为没有父母的正确指引不断地犯错。当你跟孩子一起玩,陪孩子学习,都是在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人际社交能力等。0-4岁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最为强烈,所以对“爱”的渴望也表现得很期待。
父母要尽可能地多给孩子留一点时间,为他搭建足够了安全感。沟通要学会“听”,
与孩子零距离相处
女儿非常调皮,经常在外搞破坏,大家都给她贴上了“捣蛋”的标签。面对大家的指责,她哭着诉说:“你们大人就爱撒谎,为什么我妈妈的电话打不通,我都跟别的小朋友打架了,她都不来。”原来,那一次是因为她找不到我,打架只不过是想让我去看看她。出了事,你们从来不会听我解释,明明没做错还要不停地打我,为什么你们每次都不会听我说?但是,我们总会捂住耳朵和眼睛,孩子的每一次犯错,我们都只知道去指责他。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它才在孩子身上开出“罚单”:容易自我怀疑和否定,自卑、认为自己不好、不值得被爱。为人父母后,还会在无意识中,将这种缺失传递给孩子;内心情感得不到释放,他们经常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感觉,就很难体会到被爱的感觉。
美国有个霍桑工厂,环境一流,设备齐全,福利制度好。但是员工积极性很差,整日愤愤不平。于是,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找来一批心理专家, 让他们和工厂的两万多名工人谈话。一方面,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发泄,不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另一方面,孩子会信任家长,愿意和家长分享心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凡事不要一来就教育,先听一听孩子的声音,这才是亲子关系的“无距离相处”之道。只有倾听了,你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注和理解他。倾听是连接亲子沟通的唯一“法门”。
![]()
给孩子多一点时间“解释”彼此关系越亲密,他就越信任你。孩子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身醒悟,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 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还在为如何与孩子沟通而犯愁吗?
别担心,这里有一份珍贵的成长课程等你来领!
30节父母成长进阶课,
让你轻松应对孩子教育挑战!💪
扫码添加老师微信,回复【孩子】
免费领取这门珍贵的课程!
机会难得,千万不要错过!
↓↓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