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非遗绝代风华,为传统再续荣光——“非遗有乾坤,心手共传承”主题实践团队至关博参学
8月20日上午,“非遗有乾坤,心手共传承”实践团队来到了实践之旅的第四站——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于长安区五台镇南五台山脚下,是全国人大代表王勇超先生对关中地区文物进行抢救性征集收购,民间捐赠及异地迁移建造而成的非国有博物馆,包含历代石雕、砖雕、生产生活遗物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民俗文化展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飞檐斗拱,青砖石刻间,深墙高院中,这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展示着数百年来永恒流传的非遗魅力。在专业的讲解声中,大家参观了耿家宅院、阎家宅院等,学习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的宅院的区别,了解了榫卯结构、朱砂墨、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与演变。身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保护单位,实践团队集中触摸了历史的原物原貌,了解了关中各族人民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审美艺术风情等,收获颇丰。
讲解结束后,下午,实践团队来到biangbiang面制作工坊,满怀期待地和面艺精湛的阿姨一起学习制作biangbiang面。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风味面食,因为制作过程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为了充分了解biangbiang面,阿姨首先拿出两张卡片,一张上面贴了汉字biang,团队成员需要将贴画撕下来,再一笔一划地重新贴在另一张空白卡片上。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不仅牢记了biang字的写法,还明白了biang字是如何被创造的,它作为颇具关中民俗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图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阿姨开始耐心教导大家如何制作biangbiang面,特别是手指应该如何放、拿,讲得格外仔细。除此之外,阿姨还补充了做面食的基本常识和一些小技巧。队员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面团按压、揉捏起来,通过揉、抻、甩、扯等步骤,宽而厚的面条就制作而成了。亲自动手体验的过程让队员们不仅感受到biangbiang面制作的不易,也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非遗有乾坤,心手共传承”。这次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民俗建筑风格的别具匠心,也让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无论是听取讲解还是亲自动手体验,都极大地丰富了队员们的实践经历,真正诠释了“心手共传承”的实践目的。
8月21日,实践团队从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华阴老腔”开始。台上站着几位身穿马褂腰扎布带的老艺人,有的手持月琴,有的怀抱板胡,还有的紧握着锣鼓。当那高亢激昂的旋律响起,整个博物院仿佛都被唤醒了。主唱者扯开嗓子,那声音犹如黄河奔腾,每一个音符都充满力量。台下,团队成员们被这充满生命力的声音所震撼,仿佛看到黄土地上的人们辛勤劳作,勇敢抗争,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书写生活篇章的画面。一曲终了,团队成员们积极踊跃地上台,体验了各种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大家兴致勃勃地聆听老艺人的讲述,纷纷感慨华阴老腔独特的魅力,也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随后,实践团队体验了“拓印”这项非遗文化的制作。拓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文化传承的使者。大家在老师的讲解下进行尝试,亲自体验拓印的过程:首先在拓片喷水,使其表面潮湿。然后将合适的拓纸覆在上面,用喷壶均匀喷洒。接着用刷子拍打使得纸张完全贴近拓片,然后用拓包进行拓印。最后轻轻取下,自然晾干。拓印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历史的传递与延续。当古老的文字与图画跃然纸上,那份跨越时空、传承千年的中华美学让大家震撼不已。
实践的最后,团队成员感受了皮影与剪纸这两项中华优秀非遗文化的魅力。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在专业老师的悉心讲解下,团队成员认真了解了皮影戏的发展历史,学习到陕西作为皮影戏发源地在皮影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团队成员尝试给现有的皮影上色、安装木棍并操作表演。在灯光的照射下,色彩在皮影画中交融出无限的幻想。光影的变化为故事增色,将大家引入一个充满奇妙的艺术空间。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这项非遗背后工匠的精湛工艺与文化情怀,体悟到深厚的传统文化韵味。
剪纸艺术,是一种简单的平面镂花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色彩绚丽的彩色剪纸、线条流畅的单色剪纸、色色相套的套色剪纸各称一类,流传至今。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根据各式图例剪出了自己的作品,深切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历史韵味与艺术魅力,对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生生不息有了深刻难忘的体验与感悟。
在此次旅行中,团队成员们亲身体验了华阴老腔、拓印、皮影和剪纸这四项非遗文化。“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场身心一体的实践活动让大家更加明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艰辛与不易。通过我们的实践,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发更多中华儿女为它们的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 | 实践团
图片 | 王心怡
排版 | 张璇
审核 | 王小兰 何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