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的房企年报季,有个特征:
绝大多数的上市民营房企接连出险,业绩变脸,年报只能当个“丧事”办,一切从简;
而少了民营房企竞争的央国企,在楼市里大杀四方,年报更是办成了庆功宴,主打一个全面上涨。
不过,今年的房企年报季,央国企似乎也开始分化成了两个阵营。
有的持续盈利,有的已经开始亏损。
注:不完全统计结果,A股选取归母净利润指标,对应港股选取股东应占溢利指标。
从已经发布年报的几家头部央国企业绩来看,招商蛇口、绿城中国、华润置地、越秀地产在净利润方面都保持了盈利状态。
不过,相较而言,金茂却有点“掉队”了。
实际上,在3月初,金茂就发布了盈利警告,当时预期2023年所有者应占亏损约为67亿元,相比2022年同期溢利19.8亿元,亏损较为明显,净利润下降幅度达到-438%。
如今,经审核的年报披露,金茂并未翻盘。
对于亏损的原因,金茂表示,主要因房地产行业下行,导致集团及部分联管及合营企业项目计提减值,以及物业开发项目收入和毛利率下降等因素影响。
归咎于大环境不好确实是一个因素,但在同样的环境下,其他头部央国企大多都实现了正向盈利,那些亏损的央国企的确该反思下了。
说实话,这些央国企,股东穿透都是国资委,个顶个的不差钱,背后的资源也都是一大把,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其实就在管理层。
谁赚钱了,谁亏钱了,考验的就是央国企掌舵人的战略眼光与运营能力。
具体到房地产而言,对于这些央国企掌门人,最大的考验就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拿多少货值的地。
炸天团注意到,头部的央国企比如保利、中海、华润、招商,他们的投资区域非常聚焦,基本是锁定一、二线重点城市进行狙击。
在一些高能级城市的拿地排行榜单上,这几大央企都排在前列。
比如上海拿地金额最高的是华润,218亿元;
杭州拿地金额最高的是绿城,246亿元;
北京拿地金额最高的是中海,232亿元;
广州拿地金额最高的是保利,180亿元;
成都和南京拿地金额靠前的也基本是这几家企业。
很明显,在民营房企基本退出了土地市场后,面对广袤的市场机遇,这些头部央国企并没有四面开花,而是将目标聚焦到了更少数的高能级城市。
在正确的城市里越聚焦越正确。
或许,去年才在上海恢复拿地资格的中海最有体会。
3月28日,中海在上海的豪宅项目顺昌玖里开盘,即便套均总价4000万,开盘一把清,当日销售金额高达196亿元。
不出意外,这也将成为今年全国的销冠楼盘。
事实上,这种体会金茂也曾体验过。
早些年,金茂在上海的大宁金茂府也是轰动一时,而金茂也借此不仅成为上海销冠,更是成为最有品牌美誉度的房企之一。
不过,很遗憾的是,金茂没多久就变换了打法,热衷于在相对低能级的城市里复制过去的成功。
举个简单的数据,去年金茂权益拿地金额超过200亿元,投资力度算是相当不错了,然而在各个高能级城市的拿地排行榜TOP10中,均未找到金茂的身影。
金茂去哪了呢?
从公开资料和机构数据中梳理了下,基本上集中在天津、青岛、宁波、金华等地,比如,2023年金茂在天津拿地金额为67.7亿元,位列当地TOP1。
这些城市不能说不好,只是在当下的环境下,整体而言,这些城市的项目与一线城市相比,流速可能没那么快。
炸天团粗略统计了下机构数据,虽然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但是头部的央国企大多数还是实现了销售额的正增长。
注: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机构
比如越秀地产2023年的销售额同比增幅还是两位数,中海地产在销售额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也维持了5%左右的增长。
在头部央企里,只有金茂和保利发展去年销售业绩是同比下滑的,而其中,金茂的销售业绩同比降幅最大。
事实上,单就产品打造能力和项目营销能力而言,金茂在众多央国企里绝对是出类拔萃的。
之所以现在业绩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骤降,最大的根源或许也出自管理层前些年的战略布局。
面对颓势,金茂想到的做法就是调整人员和组织。
去年年底,金茂宣布撤销多个城市公司,改由区域公司管理,同时被撤销的城市公司总经理基本都被免去了相关职务。
在调整组织之后,今年3月,金茂新任命了一位首席营销官——李剑,据公开资料显示,李剑是海南省发展控股总经理助理,更是曾在龙湖有过15年的履职经历。
据李剑的一位前下属表示,他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做工程出身,很专业也很敬业,而且李剑是做过总经理的人,这样的人再回过头来看营销是更高维的思考,更会带着经营视角。
该人士直言,能请到李剑也是金茂的运气,李剑跟陶天海都是做实事的人,儒雅又专业。
李剑的到来或许能给金茂的业绩提升带来一些想象空间。
不过,企业能走多远,终究还是取决于掌舵者的战略思维。
金茂,是该变一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