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流淌于平原上的运河,是人类突破自然限制、创造美好生存条件的结晶。没有想到有一天,我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竟然理解了与家乡一样的运河……小陈刚到巴基斯坦的时候,曾经希望跟我一起开车从北部红其拉甫口岸,一路南下到卡拉奇,我笑着说你这是想重走当年的嬉皮士之路啊。当然,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巴基斯坦的高速没有国内严格,人们可以停在路边休息,换个人继续开,甚至偶尔会有人徒步穿越高速。而且巴基斯坦的高速过路费很便宜,三百公里,不到1000卢比,二十几块钱。我很喜欢旁遮普,因为高速两边一望无际的乡村平原,给我一种回到了家乡长三角的感觉。费萨拉巴德类似“八卦城”的街景。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我要去的费萨拉巴德位于旁遮普省中部,在省会拉合尔的西南方向,是巴基斯坦第三大城市、工业中心,人口900多万,与南京相当。前往费萨拉巴德的M4(费萨拉巴德-木尔坦)高速是双向四车道,比M2(伊斯兰堡-拉合尔)高速少一个车道,体感是左侧慢车道路面比较坑坑洼洼,可能是大车走得比较多,路面状况欠佳。快到费萨拉巴德时,可以看到路边现代化厂房林立,这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工业区M-3工业城经济特区,位于高速旁边,交通方便。其中有一些厂房窗户敞开着,没有装修完成,看上去并没有人使用。不过由于这边的房子经常出现没有封窗,或者没有封顶的状况,所以我也不敢确定。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这座城市的风格与拉合尔接近,老房子都是英属印度时期的印度-撒拉逊风格,略显陈旧的城市建设混着灰尘与热浪侵袭而来。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费萨拉巴德最有名的大学,就是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这是巴基斯坦占地面积最大的大学,也是农牧业方面的顶尖学府,成立于1906年,是英属印度第一所农业高等院校,也是我所见的巴基斯坦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大学之一。被本地牛牛围观。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中国鸡。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拉草料车的小毛驴。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学校的老校舍,是很典型的拉合尔一带的红砖建筑,外表保存还不错,里面正在改建成一个博物馆。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找到了一张这栋建筑的老照片,1906年莱亚尔布尔农业学院成立后不久的样子: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费萨拉巴德原名莱亚尔布尔,成立于1896年,以当时的旁遮普省副总督詹姆斯·莱亚尔(Sir James Broadwood Lyall)命名。现在这个名字费萨拉巴德,是1977年改的,为了纪念沙特国王费萨尔。殖民地官员庞普·杨 (Sir Pomp Young) 做了城市规划,以钟楼为市中心,向八个方向往外延伸,通向八个不同的市场,形成一个英国的米字旗。钟楼旁的街区。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钟楼周围也比较破旧。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我对这个米字旗街区的照片印象很深,原以为非常宏伟,实际感受颇为失望,街区很短,路两边都是商铺,人满为患,很挤很难走。不仅人多,很多货物和车也占了街道。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走过这片米字旗区域后,我们参观了莱亚尔布尔博物馆。博物馆不大,时间匆忙,我们只是简单扫过,印象最深的是这个锯鳐的鼻子还是喙制成的剑: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我以为这是南亚传统的东西,上面是鳄鱼牙齿啥的,但回来查了一下,貌似不是……总之费萨拉巴德作为工业中心,历史文化景点大概就能追溯到殖民时期,并不悠久,不太值得单独跑一趟。毕竟如果看殖民时期的建筑、遗迹的话,卡拉奇会更多更有意义。(不构成旅行建议)费萨的麦当劳布置得相当棒,不得不说美国人挺厉害,竟然成为了出门在外的标配。上次我们跟一位常年到处跑的朋友吃饭,他直说吃麦当劳就行,因为怕拉肚子。虽然肯德基与麦当劳齐名,但我在巴基斯坦的肯德基吃拉过,所以从此之后只信任麦当劳了。为什么英属印度第一所农业院校诞生在费萨拉巴德呢?这就不得不说到费萨拉巴德的地理位置与诞生由来。旁遮普的意思就是“五河平原”,也就是由印度河的五条支流组成的一片平原。费萨拉巴德位于从北向南第二条河奇纳布河和第三条河拉维河的中间,也就是说,离这两条大河都不算近。五河之地旁遮普。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在古代,只有河流两岸才有人烟和城市(当然河道也经常变迁)。费萨拉巴德离奇纳布河40公里左右,水源稀少,年降水量不到400毫米,而且主要集中在6-8月的季风雨季,所以这里只居住着一些半游牧部落,人口不多。(400毫米在中国是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一线,是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1849年第二次英国-锡克战争之后,东印度公司吞并了旁遮普大多数地区。这是一块硬骨头,是次大陆最晚落入英国控制的地区之一。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次大陆的殖民地被移交给英国王室统治。从1885年开始,英属印度政府开始在西旁遮普地区(大概是现巴基斯坦境内的旁遮普省)修建运河殖民地。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奇纳布殖民地,包括了现在费萨拉巴德的大多数地区,费萨拉巴德当时还叫莱亚尔布尔(Lyallpur),是运河殖民地总部所在地。被殖民前的西旁遮普典型植被。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什么叫运河殖民地呢?顾名思义,就是修建常年运河,将五条河的水引到之前到不了地方,从而增加可耕作土地的面积。中国人对修运河不要太熟悉,从大禹治水到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与河道相生就刻入了我们民族的基因。第一,英国人发现,他们新征服的西旁遮普地区河流之间存在大量未开垦的荒地,为游牧部落提供了藏身之处,成为潜在和未知的危险。而这片荒地名义上归属英印政府,是他们可以掌控的。
第二,印度民族大起义时,英国从拉合尔征调了大量来自旁遮普的锡克教军队前往德里进行镇压,战后需要安置这些锡克教士兵,让他们解甲归田。而当时拉合尔、阿姆利则一带已经人满为患,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分配。第三,出于经济的考虑,英国人希望稳定并提升旁遮普的农业产量,增加收入,毕竟占领殖民地是为了赚钱,谁也不想做赔本生意。同时由于1837年印度出现大饥荒,英国希望能够加强农业的稳定性。第四,出于控制阿富汗的军事战略考虑,英国人希望修通从北印度到旁遮普到白沙瓦的交通网络,尤其是铁路,但单纯为了军事目的修建铁路成本过高。殖民后的西旁遮普景象。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就这样,英国人通过大修运河殖民地,控制了水源和土地,然后招纳会种地的旁遮普地主和农民成建制地迁入,同时给一批军人或退伍老兵分地,造就了一批忠于自己的旁遮普封建领主。修运河的同时,英国还通过修铁路和公路网,控制了交通,不仅便于军事行动,也便于将殖民地的农作物运往卡拉奇等港口出口创收。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当然,大修运河殖民地的过程中,英国人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引进的农作物品种不适应当地,导致产量低下且不稳定,比如引进的工具、耕作技术不好用,比如土地税收制度不合理,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比如运河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还有自然排水系统瘫痪,造成内涝。面对这种种问题,英国人在1906年创建了莱亚尔布尔农业学院,也就是今天的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1904年的奇那布运河殖民地。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站在田地里,整个人都被炙烤着。作为一个在长三角平原长大的人,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更黄、更干燥,走起路来尘土飞扬,路边的沟渠里也没有水,看上去更加焦渴难耐。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俯瞰费萨拉巴德周围,可以看到村子就是一个又一个的chak加数字编号。chak这个词在旁遮普语中是水井里打水用的轮子的意思,历史上,每个村庄分配一口水井,最后,水井的编号就成为了村庄的名字。这有点像北京的“胡同”这个单词,最早也是蒙古语中“水井”的意思。我以前一直以为江苏的水乡是天然形成的,但回想起来,一河两岸的人家,纵横密布的水田,田边铺上石板的水渠……这些河要么横着要么竖着,很规整,应该跟费萨拉巴德的村子一样,都是经过挖掘和改造的人工运河和沟渠。中国江苏农村。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没想到,我竟然有一天通过理解异国他乡,理解了家乡。只不过,从体感来看,费萨这片土地,还是比江苏更加炎热、干旱,实际上,当年肥沃的运河殖民地,如今确实正在陷入水资源危机中。没有去北方之前,我从未感受过“缺水”。毕竟长三角,河网密布,极目所见,总是有水的。直到去了北京,有一天突然觉得到处都是桥,桥下却只有路,没有水,有一种搁浅的窒息感。而跟费萨拉巴德的朋友聊天,能明显感受到一说到水,他们就有点急,一边望向车窗外干枯的水渠和扬起的土灰,一边皱着眉头强调雨季的时候没有这么干。实际上作为一个炎热的半干旱地区,“粮仓”旁遮普平原虽然看上去富庶,但这里的农业灌溉都靠印度河的季风雨和冰川融水,以及早已被过度开采和污染的地下水,这显然是有限且可耗尽的。这当中涉及的问题也很复杂,比如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沟渠衬砌缺乏,极端天气增多带来的自然灾害,还有与印度的《印度河河水条约》,毕竟印度河的上游都还在印度……千头万绪,很难理清。与浩瀚的历史相比,这片被人类修运河改造出来的沃土确实只是眨眼一瞬,一位朋友说,他的爷爷是家族里第一代定居费萨拉巴德的。从这个方面来说,所有的费萨拉巴德人都是“新居民”。看着窗外沟渠上扬起的土,此时热得发昏的我,也跟这片土地一样渴。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曾经在这里繁盛的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及传说中消失的哈克拉古河……我的心中有担忧,但也希望今天的人们可以做得更好。本文转载自“春野渡”微信公众号2025年1月2日文章,原标题为《曾经的运河殖民地费萨拉巴德,何去何从?》
本期编辑:王璇卿
本期审核: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