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 | 随水:独自进藏遛娃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下)

学术   2025-01-04 22:44   陕西  



本文共34948
阅读预计约30分钟

作者 | 随水

编辑 | 单敏敏

审核 | 范家菀




点击查看往期▼

亲历 | 随水:独自进藏遛娃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上)


我鼓励馒头跟当地孩子玩,但他似乎不太愿意。我总觉得,馒头原本就该生长在这种地方。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目录
1 忧虑
2 计划
3 成都
4 晕车
5 调整
6 适应
7 奇缘
8 南下
9 盲区
10 秘境
11 拉萨
12 尾声




*注:本篇为下半部分,上半部分请见文首/文末相关阅读链接(或点击直达)


七、奇缘


抵达宗萨沟的第二天白天,我们开车到多瀑沟景区休闲了一天。多瀑沟是麦宿镇北边、雀儿山南麓的一座山谷,景美人少,堪称世外秘境。从钦乐到多瀑沟公路的尽头大约10公里,我只给馒头贴了一个晕车贴;虽然进沟的路况不太好,馒头倒也没有晕车,摆脱晕车药的试验宣告成功。

那天房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老曾和彩鸿支起天幕、搭好桌椅、煮上火锅,偷得浮生半日闲。当天在多瀑沟里除了我们之外只遇到一辆游客自驾车,相当于包场;馒头在风景如画的雀儿山脚下骑车、挖沙、剥树皮、看土拨鼠,中午很听话地在车上睡了个午觉,父慈子孝其乐融融。


清晨带着馒头在村里转了转。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宗萨沟的村庄还是挺原生态的,没有被彩钢瓦屋顶一统江湖。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随处可见的雪雉。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进入多瀑沟景区。去年来还不用门票,今年开始收门票了,40块一个人。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房车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露营野餐,可以用大功率电器(老曾无人机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对火锅不为所动,还是要吃他的苏打饼干。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房车另外一个方便之处在于车上有微波炉有洗手池,临时加热用餐很方便,还能洗手洗碗。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在多瀑沟里见到了土拨鼠,又想去摸。当然土拨鼠一来他摸不到,二来这玩意儿可能携带狂犬病毒,我也不敢让他摸。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看着馒头剥树皮,想起我自己小时候,也很喜欢剥路边梧桐树的树皮。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这个地方非常适合挖沙。我跟馒头有约在先,需要水爸爸帮你去提,不能自己去打水;不能把自己弄湿,否则挖沙活动就到此结束。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如此人间仙境,馒头不会多看一眼风景,一门心思只有挖沙,挖了一个多小时还不肯走。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海拔4千多米的小溪里有鱼,馒头用饼干喂小鱼。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第一次看到真实的牛头骨。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们则享受着多瀑沟的风光与宁静。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这里森林资源丰富,牧人小屋都是用木头搭建。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多瀑沟走到底就是雀儿山。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如果翻过这边的山口,可以直接到G317国道。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多瀑沟与G317的相对位置示意。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晚上回到钦乐吃完饭,老曾直接回房间整理白天拍摄的素材去了,我、馒头和彩鸿依然留在客厅里。我特别喜欢钦乐家的大客厅,藏式装修风格,同时融合了现代化的便利。一整排书柜有许多我很感兴趣的书籍,中间的原木大桌可以供10个人同时用餐、围坐聊天,边上的茶几和沙发又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空间。按照我原来的设想,假如咱们全家来这里小住,这个客厅可以提供十分舒服的写作环境。

馒头在茶几上玩主人家两个儿子的玩具,彩鸿则在主桌上剥石榴吃。到了钦乐这边,馒头各种水果吃了个够,他简直把这里当自己家一样(确切地说,他无论到哪里都当成自己家),龙眼、石榴、苹果轮番吃,把人家放了很久、部分已经霉变长毛的龙眼吃得干干净净,吃完了还问我要。龙眼这玩意儿麦宿镇上倒还真是买不到,说是德格县城买来的。


这是我第一次去钦乐民宿拍的客厅,主要是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客厅的格局——中间大桌,边上都是茶几。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在玩七巧板。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彩鸿在大桌子上剥石榴。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大约晚上8点左右,来了三个跟我们一样的住客——这是除我们之外唯一一拨其他客人。其中一个客人戴着眼镜和鸭舌帽,长得斯斯文文白白净净像个汉族人,但开口却直接跟达瓦卓玛说起了康区这边当地的藏语。这些客人围坐在了彩鸿背后的一张茶几,过了一会儿达瓦送来了热茶,并告诉他们晚饭马上会准备好。

我看着那张茶几有点矮,喝茶聊天没问题,但假如吃饭的话恐怕得要弯着腰,会不太舒服。于是我叫彩鸿换到边上来剥石榴,把大桌让给人家吃饭。彩鸿之前背对着人家没注意,转过头一看立马明白了我的意思,动手转移阵地。

那三个客人也特别客气,连声说没关系、在小桌上吃饭不碍事。但我是真觉得我们吃完了饭还占着大桌、让别人在小桌子上弯着腰吃饭特别不好,坚持让他们搬到大桌上来。于是相互说了几句客气话之后,他们半推半就坐到大桌上;而我们几个则在他们开饭之前撤回了楼上的房间,免得坐在边上让人家说话不自在。

对我来说,这不过是习惯性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我们明天一大早就要离开,说不定都不会再见到那三个客人……却没想到因此结了一场善缘。

馒头那天晚上没吃过主食,回房间换好睡衣睡裤躺床上看了一会儿动画片,9点左右突然跟我说要下楼去客厅找东西吃——没办法,我只能给他套一件衣服陪他下楼来。

回到客厅,那几位客人已经吃完了晚饭,跟我们之前一样闲坐着享受茶余饭后的时光;馒头也坐到了大桌边上喝牛奶、吃“卡赛”(一种藏式油炸面点)。


左下角那个就是馒头下来找的食物“卡赛”。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那位之前一进门就跟达瓦说藏语的客人主动来跟我们搭话,他跟我说的是一口字正腔圆但偶尔带有藏式语法习惯的汉语(藏语语法中主谓宾顺序跟汉语不同)——

“你们是来旅游的吗?”
“是的。”
“喜欢来这边藏区吗?”
“喜欢,当然喜欢!你应该是藏族吧?”
“是的,我是藏族。以前来过藏区吗?”

既然对方是藏族,我直接对他交了底:“来过,经常来!我太太拉达那边的,你知道拉达吗?就是印度那边的……”

标准藏语中管拉达克叫“拉达”,但很多藏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个地方。那人一听我说“拉达”颇为吃惊,顿时瞪大了眼睛:“拉达知道!知道!那很好啊!真好……”

“所以这个小孩儿其实是半个拉达。”

他边上的一个同伴原本埋头在手机上处理消息,此时抬起头来接了话:“哟,一个拉达克人容易见,半个拉达克人倒是第一次见。”

我说:“我上次还在这里见到了半个不丹人呢!就是在这里。”
那人说:“半个不丹人也容易见。半个拉达克人真的是没见过。”

听他这样说,我就知道他们这几个人不简单。因为在国内,无论是“一个拉达克人”还是“半个不丹人”都绝不容易见到。后来我得知,这位同伴看起来跟我差不多年纪,然而他早在1999年就已经去过拉达克,而且还是骑自行车走马列公路去的,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他刷新了我所知的中国人去拉达克的时间记录,之前我一直以为2004年张超音和王心阳踏足列城,是中国人第一次去拉达克。他第一次来宗萨沟则是20年前,达瓦卓玛听到后惊呆了,抓着头想了半天自己20年前在干嘛……果然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出门在外还是该时刻保持低调谦逊。

面对这样几个深不可测的“世外高人”,我说了一句回想起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情商特别高的话:“能找来宗萨沟这个地方的,一般不会是普通的游客,都是骨灰级藏区玩家。”——不卑不亢地把对方和自己一块儿捧了一遍。

然后我又加了一句:“这地方也算是个革命老区了。”

这句话是我用来试探对方深浅的,对藏地历史不了解的人不会知道,宗萨沟在1956年初川西叛乱时发生过武装暴动,中央“民主改革”工作组的干部在暴动中被杀害……川西叛乱产生的恐慌情绪向卫藏蔓延,可以说是后来1959年拉萨事件的最主要诱因。没想到对面那位藏族客人听我这样一说,先是一愣,然后立刻瞪大了眼睛点头称是。

他听懂了。

不过那藏族客人显然不敢在这敏感问题上继续展开,转移话题问道:“你们接下来去哪儿呢?”我说我这次主要是因为看了《雪域求法记》之后想走一下川藏中线,也就是当年汉人喇嘛洛桑珍珠(即邢肃芝)走过的那条路,从昌都、边坝、嘉黎到拉萨。

那位同伴又插话了:“那你们应该去转扎日神山啊!”——邢肃芝最重要的一个壮举是转完了扎日神山,是有史以来空前绝后唯一一个完成转山的汉人。

我笑着说:“扎日神山去过了呀!但转不了啊!”

我们这段对话,简直就像在对暗号一样,假如没有一些相关背景知识以及阅历的话,有些话可能就会接不上。“暗号”对上了,大家的距离自然拉近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话匣子一打开,发现大家果然都是一个圈子的人,有好几个共同认识的朋友。我们不仅有着共通的知识背景,许多观念也很相似。

于是我跟这位同伴加上了微信,他叫托尼,比我年长6岁,人家不但出道早,对藏区的熟悉程度也令人发指;日常爱好就是极限越野,在没路的地方找路,想方设法去各种难去的地方。他的人脉关系自然也是神通广大,因为藏区的某些地方,不是光有越野车就能去的……

聊了一会儿馒头要回房睡觉,于是咱们就各自撤了。我回去越想越觉得这几个人应该不是普通人,那位藏族朋友虽然戴着帽子,但明显可以看到他剃过光头,他的夹克衫下面穿着一件深红色的汗衫——在藏区一般只有出家人会穿深红色,因此我基本可以断定他是个僧人。然而从他的言谈举止,以及他随行同伴的“规格”,恐怕是个“级别”很高的僧人。我在跟他们讲行程的时候,说到我可能会从直贡梯寺去一趟林周县的热振寺。藏族朋友立马说他跟热振活佛很熟,去热振寺的话告诉他,只要热振活佛在寺庙里,他可以安排我们见活佛——热振作为曾经的四大摄政活佛之一,也算是藏区的大活佛;能跟热振活佛“很熟”的人,自然不简单。

因此第二天吃早饭碰到他们的时候,我直截了当问托尼:“跟你们一起的这位,应该是某位仁波切吧?”

那位藏族朋友神情顿时变得凝重尴尬,托尼则哈哈一笑,手机上发了一条百度百科的链接给我——我果然猜中了。眼前这位不仅是仁波切(指藏传佛教中德高望重改的上师),而且还是由十世班禅大师生前亲自认定册封的“珠古”(意为“转世人、再来人”),叫本仓活佛,全称“真身第七世本仓·索朗益西·智美华丹活佛”,主管石渠县46座寺院,身兼石渠县人大副主任……藏区的活佛很多,很多寺庙都有自己的活佛,但这可是一位正儿八经的大活佛,要是搁在清朝或民国属于“呼图克图”级别的,所以才会需要由班禅大师来认定。

这位本仓活佛2岁就被选为了转世灵童,一辈子被人当吉祥物一样捧着供着,走到哪儿都有大批信众夹道欢迎顶礼膜拜。对于这样一种生活,他本人是有些苦闷的,因此前一天中午在托尼的协助下,偷偷从寺院溜了出来——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跑出来玩,第一个目的地就是宗萨沟。然而跑出来才半天就遇上我,还被我撞破了身份。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奇缘,对他又何尝不是。

其实吧,我对“活佛”“仁波切”之类身份,本来就是祛魅的。我先前也认识一些活佛仁波切,对他们仅有一种类似于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而不会像一些信徒那样把他们当作“神”来顶礼膜拜。在我看来,无论多大的活佛,本质上还是跟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要吃喝拉撒、会生老病死的凡夫俗子,他们私底下就是一个普通人,在信众面前更像是一种“角色扮演”。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大和尚的文章叫做《黄金牢笼里的囚徒》(因为内容敏感已删,外网可以搜到),把他们的身不由己写得很清楚,归根结底他们的命运从来都不是自己选择的。

所以吧,我特别能够理解这位乔装打扮溜出来玩的活佛,把“黄金牢笼里的囚徒”这个比喻跟他一说,他简直太有共鸣。前一天晚上聊天时,我能感到这位藏族朋友是个对佛法十分恭敬虔诚之人,但我还是直言不讳地谈了许多自己对藏传佛教以及佛法的很多观点。比方说我强调自己“信佛但不信教”,经常诽谤三宝;我承认藏传佛教有很多好的东西,但也有很多背离佛法教义的私货;我说生活中处处可以修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修行;真正的修佛之人应该让身边所有人都感到很舒服,而不应该让别人觉得你很奇怪;有些修佛之人对佛菩萨无比恭敬,却对身边人乃至自己父母十分刻薄,这种都算不上真正的修佛……我的这些观点,基本上都得到了他的赞同。知道了他是仁波切,我照样有啥说啥,才不会像韦小宝得知康熙身份后那样,立刻有了尊卑高下的分别心……

我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本仓活佛如释重负。他这样的身份地位,身边多的是对他溜须拍马千依百顺的盲目信众,少的是我这种能够平等相交、把他当作普通人看待的朋友。


跟本仓活佛合了个影。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八、南下


鉴于托尼对藏区的熟悉,从麦宿出发前我们向他请教了一个行程相关的问题:我们接下去要继续沿着G317去孜珠寺,当中肯定需要住一站。我们这个房车开的比较慢,一天开到昌都时间有点长,那么在江达之后、昌都之前,路上有什么地方可以住?

结果托尼说,上孜珠寺的路长年累月被上去的越野车压得一塌糊涂,政府又不给修,所以路况很差;这两天孜珠寺下了雪,你们房车不一定开得上去。他建议我们跟他们一样今天去巴塘,从白玉那边走G215国道去巴塘,路上有一个叫巴巴沟的地方,里面有一座蓝松湖非常漂亮……进蓝松湖的路很烂,如果我们的车开不进去,到时候可以在他们车上挤一挤把我们带进去(他们是一辆V8引擎的道奇RAM皮卡);我们车不妨早上先走,他们上午在宗萨沟看完再来追我们。

本仓活佛也表示,短暂的缘聚尚未尽兴,希望能与我们在巴塘再见,晚上一起吃个饭。

我跟老曾一合计,这种机会难得,行程变更一下倒是没啥,只是下到巴塘的话就得走G318国道。我俩都对G318有着严重的心理阴影,各种妖魔鬼怪横行,体验差到令人发指,因而有些犹豫。

托尼得知我们的顾虑后又说:没关系,G318川藏南线别走两头就行(成都到理塘以及拉萨到然乌这两段),我们只需要走巴塘到芒康这一百多公里的G318,到了芒康之后就可以走芒察公路到察雅,真正的川藏中线一般都是从芒察公路开始。按照我们原来的行程本来到不了察雅,结果托尼说察雅那边有一座藏东最古老的寺院,里面有吐蕃时期的造像,这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还建议我们住宿不要住在察雅县城,赶到吉塘镇有一家条件很好的温泉酒店……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让人盛情难却,于是我们便一脚油门往巴塘去了。

这天是我们从成都出发的第五天,经过了前几天的“坐车训练”,按理说馒头应该已经不会再晕车了。之所以会晕车,一般都是前庭系统过于敏感造成的;但人的前庭会自我调节,不太可能一直坐车一直晕。我在钦乐跟达瓦卓玛交流小孩坐车的问题,他们那边的人哪怕只是去个县城也得开很长时间的山路,她说小孩子都晕车,晕个四五天以后自然就好了。

由于担心给馒头“下药”之后他又一睡不醒,从那天开始我只给他贴晕车贴。事实证明馒头确实已经适应了山路的颠簸,别说是晕车药了,甚至连晕车贴都已经不需要了。后来的行程中,再烂的路他都没晕过车,晕车这个大难题算是解决了。但馒头有时候会使坏,当他坐车坐烦、想要下来玩,就会宣称着说自己“不舒服”“晕车”。但我知道,他真正晕车的时候,压根儿连话都说不出、动都动不了;一边在车里头上脚下翻跟头,一边说自己晕车不舒服,那绝对是演技拙劣的装病。

不过呢,出于对晕车的心理阴影,贴上晕车贴成了他坐车前的一种仪式。回上海之后第二天,我心想他肯定不可能再晕车了,开车带他出去时没贴晕车贴(其实在藏区的时候,坐短途就没给他贴),没想到他在车后座哭啊闹啊,说自己坐车难受要晕车要吐……我淡定地跟爷爷奶奶说,不要担心,他闹得动就说明没事儿,纯粹是心理作用。

另一方面,旅行到第五天,同伴之间原本有些磕磕绊绊的需求冲突也得到了解决。比方说,老曾的主要诉求是无人机航拍,对航拍极其狂热的,他这次前后一个月拍了6TB的素材,平均每天要拍200GB素材(作为对比,我半个月手机、相机、无人机加在一起只拍了300多GB),路上看到好的景色就要随时停车飞无人机。

老读者应该都知道,我其实也是无人机航拍爱好者,但这次我的主要任务是遛娃。假如我不管馒头只顾自己飞无人机,他必定会作妖——宗科乡早上,我刚把无人机飞上去,馒头就玩水弄湿了衣服;卡萨湖畔,我刚把无人机飞上去,馒头就站上了一人高的墙头……因此后来老曾飞的时候,我为了看管馒头只好不飞;我通常只有趁着馒头睡觉才能飞一把,或者老曾一边开车我一边跟飞。每次老曾要停车飞无人机时,我的内心都是焦灼的——完了!又要下车跟馒头周旋半小时!

第五天开始我们找到一个“皆大欢喜”的模式——老曾停车飞无人机时,彩鸿先陪着馒头在边上找个地方挖沙挖土;我抓紧时间飞个十来分钟无人机,然后替换彩鸿继续陪馒头玩。只要有沙土可挖,馒头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很长时间,而且也不会乱跑。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要控制他玩水。假如附近有水,馒头随时可能化身为闹海的魔童哪吒,搞得一片狼藉;但只要现场没水,他就掀不起多大的风浪……那么彩鸿能得着啥好处呢?——我们会把拍的照片都分享给她。


每当我们飞无人机,就让馒头挖沙,大家都满足了。这张是我用无人机拍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跟老曾经常双机同时出动(彩鸿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当天出发后发生了个小插曲,从麦宿镇上开出去没多久,老曾飞无人机的时候炸机了。幸运的是,他炸机的地方距离公路不远,而且炸机之后无人机并没有断电失联,依然能够定位出炸机的大概位置。只是那个地方有点高,山路湿滑不太好上去。于是我帮他到村里找了俩当地人,谈好三百块钱让他们爬上山找无人机,居然把无人机完好无损地找了回来——只能说炸机炸得比较巧,大概是直接撞在了灌木丛里。

我跟老曾两个人一共带了4架无人机,17块电池。长途自驾旅拍,两架无人机是标配,车上得有一架备用的,因为你永远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炸机。老曾后来又炸了一次机,虽然飞机捡了回来,但把下传感器摔坏了,这种时候备用机的巨大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无人机拍摄就好像现代战争的超视距远程打击,会完全改变拍摄方式;假如半路上无人机折损,相当于一夜之间从远程打击回到近身肉搏的冷兵器时代,顿时觉得索然无味。

我们那天决定变更行程之后,心想着反正到巴塘的路程很短,因此出发得比较晚。然而路上炸机、找飞机前前后后耽误了一个小时,后来又在金沙江边上让馒头挖了会儿沙,再加上房车本身开得没小车快,到白玉县城吃午饭的时候已经将近下午2点。


老曾给当地老乡描述无人机的大致位置。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这俩哥们只花了十来分钟就把无人机找回来了,真的是佩服。找无人机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在这种杂乱的环境,有时候无人机就在你眼前都不一定能看到。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开到金沙江边上,让馒头休息一会儿挖个沙。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老曾飞无人机拍了个金沙江全景(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们正在县城路边的饭店吃着饭,托尼和本仓活佛居然走了进来——他们走马观花看完了宗萨沟,刚好也到白玉县吃饭,看到我们显眼的房车停在路边,于是就进来找我们了。

我们吃完饭后赶紧笨鸟先飞,还是很快被他们V8引擎的皮卡给追上了。原本说好的是我们在巴巴沟入口等他们,结果变成了他们在入口等了我们将近半小时。
巴巴沟是一座大落差的峡谷,沟里的水确实特别漂亮,或许是由于特有矿物质的原因,路边的山泉小溪都是蓝色的。但眼下这里正在修公路修景区,非常难走,老曾凭借着高超的车技居然把房车开了上去。蓝松湖是巴巴沟深处的一座堰塞湖,夹在两边的峭壁中间。我们去时下着雨——藏区的大多数高原湖在下雨的时候都是灰色,而这座湖泊即便在雨天也是绿松石般的色彩,不难想象天晴时有多惊艳。

一路的颠簸好不容易到了蓝松湖,没有把馒头颠吐,倒是把他给颠睡着了。老曾冒雨飞了两次无人机,而我却因为馒头在我身上睡觉的缘故,到了蓝松湖边都没法儿下车看一眼,当真是望“湖”兴叹。


白玉县城吃饭时候又碰到托尼他们(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跟着托尼的车,我们进了巴巴沟。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巴巴沟里的水非常蓝,有点像九寨沟。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摩崖石刻都是新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来到蓝松湖边,大家下车拍照。我下不去,只能拍大家。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阴雨天能够如此水色,蓝松湖确实与众不同(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在我身上睡觉,让我动弹不得。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观赏蓝松湖360度全景(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托尼他们到这里看一眼打个卡就走了,老曾航拍显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因此我们从巴巴沟出来比托尼他们晚了至少半小时,到巴塘更是晚了整整一个小时,直到8点才进宾馆。由于我们这天从白玉出发后,路上基本没怎么停;而到蓝松湖的时候又刚好在下雨,没啥机会给馒头下车放风。坐车坐到后来他真的是有点坐不住了,一直问我还有多久到,我只好看着导航上的剩余时间给他念倒计时,不断安抚他。

为了等我们一起,本仓活佛他们都还没吃饭,让我们很不好意思,放下行李便赶紧下楼赴宴。活佛跟我们吃一样的东西,除了鱼虾之外没有忌口,我对此并不意外——藏地很多僧人都不持斋,我从前跟别的活佛吃饭,他们也是大快朵颐肉食。在这高原寒苦之地,人本身就需要高热量的肉类来维持生存;在从前物资匮乏的时代,更是容不得在食物上挑三拣四……因此藏传佛教发展出了一些“许可”吃肉的方便法门,譬如念一段经文感谢死去的动物用身体供养自己云云。


晚上跟仁波切吃了顿饭(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由于馒头吵着要回房,那天的饭局结束得有点仓促,未能尽兴。后来托尼和仁波切先后在10月18号和19号到了拉萨,并邀请我参加他们20号在拉萨的一个活动,可惜我19号一早就要飞回上海,与他们在拉萨擦肩而过。不过像我这样经常往藏区跑,山水总会有相逢。

我正是在10月12号,也就是从巴塘出发那天决定了19号回上海,并订好了机票。一来接到开发商通知,说是年底要交房的经适房可以去看房了,排给我的时间是10月20号下午1点半(详见《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穷人》);二来20号家里也正好有点别的事情,我妈催着我回去。曾经想着要跟老曾走完全程的雄心壮志,已然被各种残酷的现实打击得千疮百孔;经历了前两天险些中途下撤的危机,更是觉得现在能够继续跟老曾走下去就已经赚到,期望值大大降低,只想顺顺利利平平安安抵达拉萨。

对于能否到拉萨,在巴塘的时候我基本上已经有了九成九的把握——过了巴塘即将进入西藏地界,川藏行程差不多过半,馒头也已基本适应了公路旅行的节奏,后面应该不会再发生需要紧急下撤的情况了,因此可以放心把回程机票订好。

确定了回程时间后,我把剩下的路程捋了一遍。截至到巴塘,我们已经完全偏离了原定计划——壤塘没去、炉霍没住,最离谱的是居然下到了G318……按照从托尼那边得到的几个信息——其一,孜珠寺路太烂就不用去了;其二,边坝那边的萨普神山现在只能坐景区车进去,而且最近那边在闹熊灾,似乎没啥太大意思;其三,边坝到嘉黎通了隧道,不用再翻夏贡拉,如果赶路的话从边坝一天就能干到拉萨。

所以呢,我们打算接下去沿着G349一条道走到拉萨,12号住察雅(托尼推荐住吉塘,我们觉得路程有点长),13号住边坝,14号住嘉黎,15号就能到拉萨;16、17、18号有三天时间带馒头在拉萨,那是绰绰有余了。


我重新计划从巴塘走川藏中线,四天就能到拉萨。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不过G349国道的起点是芒康,所以我们还得先沿着G318走一段到芒康。

话说这是我第四次陆路走川藏到拉萨,但巴塘我却只来过两次。第一次是2010年骑行川藏线,中规中矩全程都沿着G318国道走。那会儿G318无论是骑行客还是自驾车都很少,藏区县城普遍只有一条沿着国道的主路、普遍没有红绿灯,跟现在的乡镇差不多。我对巴塘几乎没留下啥印象,只记得过了海子山姐妹湖之后一路下坡就溜到巴塘了。

第二次是2013年带摄影团包车走川藏,从理塘南下去了稻城、香格里拉、德钦飞来寺,然后再从滇藏线经过盐井回到芒康,刚好把理塘到芒康这一段给绕开了。第三次是2023年西部考察自驾走川藏,原计划本想要重温一下G318川藏南线,没想到G318已面目全非,一路都在施工、堵车,最可怕是那些不懂规矩的内地司机加塞逆行……走到理塘忍无可忍,一怒之下临时改变行程,退订了巴塘的酒店,南下乡城、德荣到云南,最后走了丙察察进藏。(推荐阅读《此生必驾318,开到一半想回家》)

这次我有心绕着G318走,车上贴着“此生恨驾318”的大字,却因偶遇仁波切一行人故地重游了巴塘。


连我们小区电瓶车都有“此生必驾318”的涂装,已然成为滥觞。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去年特地做了几张“此生恨驾318”的贴纸,这次给老曾的车贴上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巴塘如今是G318上的热门住宿点,因为这里刚好是川藏南线的一个“洼地”——前有海拔4000米的理塘,后有3900米的芒康,大部分人都会愿意赶一赶路,住到海拔仅2600米的巴塘。尽管已经过了十一黄金周,这里的住宿仍十分紧张。托尼他们订酒店时,一开始问的两家都住满了,问到第三家才找有房间。

因此,我们第二天从巴塘出发时颇为忐忑不安——虽然托尼说川藏南线只有两头难走,但我从来不敢低估中国人民扎堆儿的能力,做好了路上堵车的准备。

结果没想到巴塘到芒康这段G318的车子真的很少,就是正常的国道车流量,看来巴塘的大部分自驾车都是往成都或者云南方向走的,毕竟川西和大香格里拉环线的景点更为集中。我们在西藏和四川的分界点——金沙江大桥“西藏欢迎您”的牌匾下面拍了好一会儿照片,居然都没有车经过,以至于让我怀疑是不是走了个假的川藏南线。

时隔14年重走巴塘到芒康这段路,还是让我挺感触的。G318重修一新,如今的金沙江大桥也是新修的,老国道的大桥只剩几根桥墩,立在滚滚金沙江水中。从前由川入藏的登记检查站正是位于竹巴龙乡老金沙江大桥的桥头,只有一个简陋板房,登不登记全靠自觉,防君子不防小人。那会儿住宿登记也不严格,我在路上遇到过台湾同胞、马来西亚华人、新加坡华人,仗着自己长着中国脸、说着中国话,哪怕没有身份证都能随便走陆路进藏。现在新的检查站设在分界点之后好几十公里的海通沟兵站,跟进出拉萨的检查站一样,开车窗刷脸即可,无需再查验证件,而且也没有打开后备箱检查——以前有段时间,陆路进藏的检查站会查你有没有携带散装汽油,如果查到会要求你全部加到油箱里,加不完只能扔掉或者送给后面的车。


巴塘酒店窗外就能看到这几个字,让我一阵胆寒。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酒店门口还搞了个汉藏文版本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今日巴塘相当繁华。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开上G318路过金沙江水电站(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不知为何,巴塘这边的检查站进出都无人值守。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来到竹巴笼的岔路口,继续往南沿着G215到云南,而我们要过江进西藏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金沙江是四川和西藏行政上的分界线。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从前的金沙江老桥已被拆除。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当天一路都是雨雪,我们基本没怎么停车,在快到芒康的宗拉山口,馒头生平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雪。我出发前就跟馒头说,这次会带他看雪玩雪,这一承诺得到兑现。10月藏区下雪的概率很高,我们走的又是海拔落差巨大的横断山脉,碰不到下雪那才是咄咄怪事。受全球暖化影响,今年气候颇为反常,不但降温比往常晚了十天半个月,而且10月份还打雷下暴雨。


在宗拉山遇到了路上的第一场雪。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这是老曾10月底回到甘孜拍到的秋色,黄叶比往年晚了半个月(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芒康吃过午饭之后我们转上G349,正式进入我的盲区。

九、盲区


G349可谓是秘境中的秘境,长期以来受到的关注度都相当低,无论是这条国道本身还是沿途察雅、洛隆等县城,估计绝大多数人都闻所未闻。托尼跟我说过,G349现在整体都很好开,除了芒康到察雅会有一段冻土烂路,当年修这个豆腐渣工程的交通厅领导已经被抓了。果然,一进入察雅地界,就开始了大弹坑路,路况之差超乎想象——这么说吧,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这么烂的国道了,比我们去宗萨沟时原本想走的那条县道近路还烂,我去年走的未铺装丙察察线都比这条路要好开。这条路其实铺过柏油路面,但很明显路基偷工减料,上面的柏油路路面压坏冻坏之后,下头直接就是烂泥,时不时搞个让人措手不及的大坑,很多地方需要非常精准地知道自己车轮的位置才能避免刮底盘。


刚开上G349,路况极佳。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但这段路一直很少人走显然是有原因的,长期以来山多路烂,很快给了我们颜色看。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有很多地方,路面都被压烂,处处是陷阱。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通过这段视频你可以观察到,我们过烂路时候不得不放慢速度。视频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沿途的村庄相当原生态,在藏区已经不多见。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停车尿尿,给他去摸了一下雪(彩鸿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这段烂路不仅比托尼描述的更烂,而且距离也相当长。我们的房车本来就开得慢,在烂路上更是只能蜗行。我估摸着按照这个速度开到察雅县又得晚上七八点,这样终日赶路实在太疲劳,而且享受不到旅行的乐趣,于是想找找看察雅县城之前有啥地方能住。

如今藏区的县城,住宿条件都绝对有保障,毕竟县政府得搞接待嘛,总得有一两个撑得起门面的高规格酒店。但县城以下的住宿条件就不好说了,个别热门景区的“乡”和“村”会有不错的民宿酒店,但像G349这种冷门线路,指望不上那些原生态的“乡、村”,无论如何得要找个“镇”才行。我们看到沿途路牌上有个叫做“香堆旅游特色小镇”的地方,于是寻思着是不是可以住到香堆镇上,

在看到路牌之前,我从来没听过香堆这个地方。香堆跟我们第一天住的日斯满巴碉房一样,要离开主路从一条岔路进去10公里左右。有过了日斯满巴碉房恶劣住宿的“惨痛教训”,这次我肯定要先确认好镇上的住宿条件,然后再决定是否去那里。

跟日斯满巴碉房一样,高德地图上搜索不到香堆镇的酒店,搜索显示最近的酒店是在贡觉县和察雅县,放大香堆镇的地图也没找到任何住宿的标记。我偏不信邪了,难道一个镇会连一家住宿都没有?于是在地图上找了一家香堆镇的小饭店,按照上面留的电话打了过去——这种事情最靠谱的就是找个在那边的当地人问一下。

果然,这种小地方的人都互相认识,饭店老板直接报给我了宾馆老板的电话;我打过去确认有标间,于是决定了当天住到香堆镇上去。

我得说,香堆是我们行程中的一个意外收获,“旅游特色小镇”并非瞎吹(相比之下,察雅的“吉塘旅游特色小镇”就没啥看的),这地方居然是一座藏式古城

这样说吧,藏地货真价实的“古城”其实相当稀有,因为藏地本来“城镇”就很少。拉萨八廓街那一带虽然是古城,但由于拉萨经历过大拆大建,八廓街周边除了少数几栋贵族大院是古建之外,大部分都是新建的,从前拉萨古城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你们看到的很多所谓“古城”,说白了都是经过重新规划设计、钢筋混凝土的“横店影视城”。在香堆之前,我只见过两个保存相对完好、相对还算原生态的藏式古城,一是木斯塘的珞曼塘,二是拉达克列城。丽江古城严格来说属于纳西文化,工布江达的太昭古城则规模实在是有点小,

而香堆这个地方,简直就有一种列城的既视感!

香堆古城围绕着香堆寺修建在一座山坡上,不少房子都是用石块和泥砖搭建的,城区没有经过规划,完全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有种无序的美感。由于高低错落的地形,古城里面只有极少的几条路能走车,路也非常窄小。香堆寺占据着古城最高最显眼的位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吐蕃时期,可惜最古老的向康大殿如今只剩一堆残垣,边上的几座大殿都是新修的。

香堆古城之所以能够保存得相对完好,恐怕最主要还是因为这里的与世隔绝。察雅县本来就是藏东最偏远的县城之一,在公路没有修好之前,从察雅县城到香堆镇的80公里山路要开将近一天。这座古城位于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山区腹地,极难抵达因而发展滞后。

但香堆本身倒还真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沿着险峻的峡谷公路开进来,到了这边一下子豁然开朗,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冲击出了一片丰饶的谷地。最教人喜出望外的是,我们一整天路上都是阴雨,到了香堆突然云开雾散,夕阳柔和的光辉从云间缝隙洒落到古城,留下了一个极美的第一印象。


除了山上没有宫殿之外,香堆的格局真的就跟列城很像。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古城里的民居都是比较老式的,用的阿嘎土屋顶。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观赏360度全景。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然而当我们开进香堆古城,一些不太美好的细节不容分说地闯入了眼帘。

在找宾馆订房间的时候,我就已经调查清楚了——整个香堆一共只有两家宾馆,都自称有标间。我们住的那家叫“香堆宾馆”(高德地图在香堆镇搜“宾馆”搜不到,但搜“香堆宾馆”的话有定位,备注了“疑似关闭”),因为听这名字就像是当地最好的,够得上“政府接待”标准。跑到实地一看,宾馆的位置倒是没话说,在古城的正中心,但那环境和条件实在是一言难尽。

由于多年来的与世隔绝,香堆镇目前还没来得及对古城进行大规模翻新和旅游开发,因此古城的环境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脏乱差;再加上刚下过雨,街上到处是泥泞,感觉好像穿越回到了十年前的藏区。虽说国家花了大力气精准扶贫,在古城外围修建了崭新的安置房,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从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上改变当地人恐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我见多了老少边穷的地方,并不会对此大惊小怪;馒头一下车,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当地孩子在路边玩,脏得就好像一把用了许多年的拖把。馒头顿时看呆了,非常大声地问我:“那个人怎么这么脏呀?”街边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我们,虽说童言无忌,还是搞得我十分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

走进香堆宾馆一看,果然就是十多年前招待所的水平,估计也已经开业十多年没装修过了,还是用钥匙开门的;卫生间门外的地板被水泡烂,补了又补。我为了把两张床拼起来陪馒头睡觉,自然得要拉动其中一张——不拉倒还好,一拉把床底下多年不见天日的垃圾给拉了出来,扫了满满一簸箕。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细看古城,会觉得有点脏乱差,有点像我十年前去的大凉山。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老板开门见山告诉我们,眼下镇上在搞自来水管网改造,白天停水,晚上会不会有水不知道——言下之意就是可能洗不了澡。不过呢,他给每个房间准备好了一大桶生活用水和一小桶饮用水……事到如今,那也只好将就一晚。不能洗澡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藏区本来就不用天天洗澡。

已经做好了没有自来水的心理准备,没想到晚上倒是来了水。我问馒头要不要洗澡,他直接拒绝了,并且连着三天不肯洗澡,后来我才搞明白原因……

我在这次出门之前,一直都认为孩子的适应力是很强的,搁什么样的条件都能住,挑三拣四嫌这嫌那都是大人才有的毛病,所以我过去特别鄙视那种觉得带了孩子出门就非要住五星级酒店的家长。

我曾经还天真地以为带孩子出门吃苦可以锻炼孩子,然而现实给我上了一课——没苦硬吃哪儿是在锻炼孩子,这明明就是在锻炼家长,废爹啊!

别人家的小孩儿怎么样我不敢说,像馒头这样的孩子确实什么样的住宿条件都能适应,对睡觉的地方没啥要求。我们住日斯满巴碉房那晚,馒头一点都不嫌那里简陋,躺下就睡。但对于大人来讲,绝对是住在条件越好的酒店,带孩子就越轻松。

带孩子说白了就一件事——如何尽可能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消耗Ta的精力与时间。好的酒店通常有更多游乐设施、更大的空间、更安全的环境,能够更有效地给小孩儿放电……所以带孩子出门住好酒店,本质上是家长花钱买省心。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我以后带着孩子出门,也会尽可能住好酒店;我绝不是担心孩子吃不了苦,纯粹因为我自己想轻松点啊!假如小孩儿因此变得骄奢淫逸,那只能说是副作用。

具体到这次旅行——比方说,我虽然带了平板电脑给他看动画片,但平板这个东西肯定还是少看为好。有些新装修的酒店有智能电视,我就会花9块9买一个月儿童会员(开通连续包月一般第一个月只要9.9元,开通之后关闭自动扣费即可;手机投屏当然也可以,但经常会投不了,稳定性不如直接买个会员),让他在大电视上看动画片。虽然买一个月会员只看一晚上很浪费,在我看来,能够花上9块9让他一晚上不看平板电脑那就很值。有了娃之后,尤其是送娃上过4000多块钱一个月的托班之后,消费观念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对于我这种上有老下有小又当爹又当妈的中年男人而言,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只要能有片刻安宁,我就会愿意花钱。


花9块9让馒头远离平板电脑我觉得很值。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又比方说,馒头特别喜欢玩水,连公共厕所的水龙头都不放过那种。假如酒店有浴缸或游泳池,可以打发掉他很多时间。我这次出来住的酒店都没有浴缸和游泳池,不过好一点的酒店会有宽大的淋浴房,他能在里面玩水玩很长时间,而我则能利用这些时间做很多事情。

馒头虽然不会直接挑剔宾馆的好坏,但他显然不喜欢淋浴跟马桶在一块儿的设计。我们从香堆开始,连续三晚住的地方都没有干湿分离的卫生间,于是他连续三天宣布不洗澡(玩水);直到终于住上了干湿分离卫生间的酒店,他才开开心心去洗澡了。

另外一件诡异事情是,我们住宿条件不太好的这三天,馒头居然连续三天晚上都尿了床!后来住上他愿意洗澡的好酒店就不尿了……老父亲真有些崩溃啊,天天要收拾他的烂摊子、洗他尿湿的裤子,白天房车里永远晾着他的睡衣睡裤。
除了挑剔洗澡的地方,馒头还挑拉屎的地方。

这已经是本文第三次谈到重口味的拉屎问题了,可人生在世不就是吃喝拉撒这么点事儿嘛!出门在外,厕所以及上厕所时间的管理,会对旅行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馒头自从会自己拉屎以来,都是坐在马桶上拉的。我这次出来专门带了个便携的折叠式儿童马桶圈,适合幼儿的小屁股,收起来只有一巴掌大小。这个马桶圈很好用,馒头自己也会装。但问题在于,这玩意儿只能用在现成的抽水马桶上,然而川藏一路除了宾馆卫生间,压根儿找不到马桶。馒头没有固定的拉屎时间,经常会半路上突然要拉屎;老曾的小房车上原本有个移动马桶,由于这次行李太多被他拆掉了——就算有,我也不会让他在车里拉,这得多大味儿!让车里的其他人怎么办?

其实吧,我知道有一种折叠式户外儿童马桶,套上垃圾袋免清洗,放在车上也不占地方,随时随地都能用。但我出发前是这样想的——馒头既没有野外拉屎的经验,也缺乏蹲着拉屎的技巧,这次索性就让他学习体验一下纯天然的如厕方式。藏区嘛,别说小孩子了,就连我们大人都是直接路边解决的。

从成都出发第一天路上,他没有拉屎;晚上在日斯满巴碉房的民宿,他本来想拉的,一看是个蹲厕,而且还脏,硬生生把屎给憋了回去。我心想反正他当天吃的东西都晕车吐掉了,不拉就不拉吧。

但拉屎这事儿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迟早都是要面对的。第二天路上,我们停车的时候他说要拉屎,刚好附近有个厕所,是那种典型的藏区恐怖公厕。我说你不如直接在路边拉吧,这厕所太脏了。他不信邪,非要进去看,看完之后沉默地走了出来,决定还是在露天解决。这是馒头有生以来第一次蹲着拉屎,完全不得要领,得拉着我的手才能保持平衡,费了好大劲儿撇出一根大条来。后来在宗萨沟、海通沟的路边,也先后拉过两次“野屎”,但他总是掌握不了平衡,得要我拉着他。


我带的儿童马桶垫圈。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多瀑沟里的公厕,在藏区算是中等水平。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一看里面是旱厕,就不肯上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他这样在路边拉过几次,必须要我拉着他(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给他擦屁股的时候,他会抱着我的脚踝(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按照我的设想,这样多实践几次,他自然就掌握蹲厕技巧了;没想到路途的后半程,他居然出现了“技能退化”——接连着两天,他明明说要拉屎,却蹲着涨红了脸拉不出,愣是能把屎憋到有马桶的地方再拉……海通沟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蹲着拉出来过。最让我恼火的是后来有一次外面下着大雨,他说要拉屎,我只好冒雨带着他在路边拉,身上都淋湿了也没见屎拉出来。

总之吧,这次旅行我观察到了小孩儿的另一种“适应力”——没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他宁愿饿肚子都可以不吃饭;没有宽大的淋浴房,他宁愿脏着都可以不洗澡;没有坐便马桶,他宁愿憋着都可以不拉屎……对此,我只能认为,我这次带他去的地方条件还不够艰苦,他还有挑三拣四的余地。人的潜能需要用极限环境来逼迫,记得2009年我去稻城亚丁徒步大转山,走的不是景区里面的常规线路,而是三座神山的外圈,前后8天没洗澡。最后走出来的地方是亚丁西边的卡斯村,得知村子的河边有一口温泉,跑去一看是个脸盆大小的水坑。但我实在顾不上了,光天化日之下在这脸盆大小的水坑里,把全身上下95%的部位都洗了一遍。

香堆那晚虽然条件有点差,我们倒还算睡得安稳;然而老曾却出现了严重的腹泻,上了七八趟厕所。我们前一天晚上吃的东西都一样,始终没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腹泻加上夜里没睡好,让老曾变得十分虚弱,我们只好再次重新计划行程。假如我自己一个人来到香堆,肯定会在这里住两晚——花半天时间探索一下香堆古城,再花半天时间去一下距离这边约20公里的仁达村,托尼提到的藏东地区最早也是唯一的吐蕃时期石刻正是在那里。但眼下这个情况,老曾自然是不愿在此地久留,他说如果我要去看石刻可以上午自己去,中午回来接上他走就行。我心想又没法儿把馒头留在这里,我要是一个人开车带着馒头这个累赘去看石刻,谁知道半路会闹出啥幺蛾子,索性作罢,大家共同进退早点离开这里算了。
就这样,好不容易到了香堆古城,我居然都没时间自由自在地到古城里逛一逛。在出发之前,我心有不甘地绕着古城中心佛殿的转经道走了一圈——当然是扛着馒头走的。
这转经道就像一个低配版的八廓街,每天早晚都有很多人在这里转经。我在古城里的餐馆吃了点早餐,跟四川老板随便聊了几句。他跟我吐槽说这里的人观念太陈腐,在他店里打工的藏族阿姐,天天劝儿子出家做喇嘛,跟她儿子说喇嘛吃得好住得好钱也多……政教合一的旧西藏,喇嘛确实高人一等,穷人家的孩子出家为僧是阶级跃升的捷径;但2024年还有人抱有这样的想法,其封闭落后可见一斑。香堆古城最好的建筑,不是镇政府也不是党群服务中心,而是金碧辉煌高高在上的寺院大殿,然后才是古城里的学校,难怪当地人会想要把孩子送去出家;由此也不难想象,当地人有点钱恐怕都捐给了寺院,宗教势力在这里依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香堆古城中心的“八廓街”。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古城中心拉康的酥油灯房。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拉康门口看了一眼,没进去。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转经道两边有些房屋相当旧式。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香堆古城上层和下层泾渭分明,寺庙是全城最好的建筑,也占据着最好的位置。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由于前一天未能按计划赶到察雅,这天肯定是到不了边坝了,于是我们把目的地设定在边坝之前的洛隆县城。老曾那天一来状态极差,二来他喝了藿香正气水止泻——那玩意儿含酒精,喝过之后理论上不能开车。于是我跟馒头商量,说伯伯生病了,爸爸要帮他开车,让彩鸿陪你坐在后面好不好?馒头居然被说通答应了!我本来只能趁他睡觉的时候替老曾开一会儿车,从那天起我基本上随时都可以跟老曾轮换,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

我们花了近2个小时才从香堆镇开到察雅县城,在察雅县城买到了久违的藏区青苹果。这种青苹果是我的最爱,其貌不扬,味道也不算很甜,但有一种特有的香味。十多年前国庆期间到川西,街边集市随处可见青苹果,只要1块钱一斤,我通常会直接买个20斤扔在车上慢慢吃。这几年再到川西,我却没见着这种青苹果。为此我特地问了当地人,当地人告诉我,这种苹果个头小、产量少,所以人们现在都改种其他品种了……我对此深表遗憾,没想到在偏远的察雅这边倒是见着了。


察雅附近的山,有着显著的沉积岩分层。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时隔多年,又见到了让我心心念念的藏区青苹果。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离开察雅县城又开了1个多小时,将近中午12点才抵达吉塘镇——按照托尼建议,我们应该前一天就住到吉塘镇的,他的车速跟我们的车速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吉塘镇的食宿条件比香堆镇要强得多,这地方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吉塘刚好位于藏东的十字路口——G349川藏中线与G214滇藏线在此相交,北边不远是昌都和G317川藏北线;南边不远就是邦达机场和G318川藏南线,著名的怒江72拐正是在这段附近。

我们上午除了让馒头在澜沧江边上挖了会儿沙之外,基本没怎么停车。下午途径浪拉山、邦达草原,景色一下子变得大美,老曾经过休息也缓过来了,一路航拍走走停停,结果又没能按照计划赶到洛隆。跟前一天一样,傍晚5点左右我们在G349沿途、怒江沿岸一个叫做马利镇的地方住了下来。马利镇住宿情况跟香堆镇相仿,全镇只有一家名为“宾馆”实为“招待所”的嘉玉宾馆。嘉玉宾馆得名于怒江上游最重要的过河点——嘉玉桥,曾是十八军进藏的交通咽喉。香堆宾馆房费128块,嘉玉宾馆房费130块,半斤八两,不过后者的条件好上那么一丢丢,主要是卫生条件略胜一筹,但床底下也是藏着堆积如山的垃圾……

住在马利镇除了时间上的考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这里位于怒江边,海拔只有3200米,不会太冷,夜里也可以比较舒服。对于馒头来讲,住在马利镇还是很开心的——宾馆院子里有水可以玩,镇上没啥机动车可以在宽大的马路上骑车;最重要的是,街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大牲口走来走去!当馒头看到一头母驴带着一头小毛驴在大街上走,简直开心坏了,一直骑车跟着牠们。我真心觉得,像馒头这么喜欢各种动物,没有生在牧区放牛放羊实在可惜了。


澜沧江边带馒头走个吊桥。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继续在澜沧江边上挖沙。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邦达草原。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过了吉塘镇之后会来到分岔路口,直走G318,右转G349。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路边侧翻倾覆的大货车,说明这里路况很好,车子可以开得很快。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一路翻越横断山脉。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上午还在澜沧江边,下午就来到了怒江边,继续挖沙。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当晚我们住在马利镇上,馒头玩了个痛快。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在日斯满巴碉房玩水把自己弄湿的水管就是类似于这样的,但我依然会给他机会学习使用这种水管,把自己弄湿过一次,第二次他就知道要小心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街上追毛驴。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被当地小孩儿围观。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追车一镜到底,大家可以感受下一个三岁孩子的“高超”车技。视频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连着两天没能赶到预定的目的地,次日我们赶了个早,不到9点便从马利镇出发。人算不如天算——前一天山上下了大雪,路上美景应不暇接,遇到了少有的高原雪后云海佛光,无人机几乎一直在天上拍拍拍,再加上去了个三色湖景区,导航显示228公里4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走走停停愣是开了10个小时。如果不是因为边坝县城之前没有可以住宿的镇子,我们大概又会在半路住下。

我们抵达边坝县城将近晚上7点。一路西行,边坝县城的经度跟林芝相仿,已经十分接近拉萨,跟上海有2个小时时差,到县城时天还亮着。

终于,出发以来第一次,我可以在繁华的大县城逛一逛、补给一下物资了。


从马利镇出发后山上遇到雪后晨雾。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难得一见的高原云海。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查看全景你还能看到佛光(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又翻了一座山。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G349沿线,边坝是最努力发展旅游业的,不忘在路边搞宣传。但其实边坝县城甚至都不在G349国道上。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巴里拉山口是洛隆和边坝的分界点。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边坝这边是红土地貌。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发展边坝,教育先行”。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观赏巴里拉山全景(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三色湖距离边坝一小时车程,也需要岔路进去十几公里。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老实说这三色湖让人有点失望,其中一个湖是屎黄色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三色湖比较有特色的是城堡遗址。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边坝三色湖全景(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在三色湖边、夏贡拉大雪山下挖沙。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下面放几张从三色湖到边坝沿途的风光。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一路上最美的地方,馒头都在挖沙,可能是史上逼格最高的挖沙之旅。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由于一路都在不断改变行程计划,我们之前住的地方之中,只有甘孜和巴塘是县城。甘孜那天馒头晕车,进了酒店就没再出来;巴塘那天到得太晚,也没机会出门;再后来两天住的都是小镇,温饱有余小康不足。到了边坝县,我们几个就好像乡下人进城,顿时觉得这里灯红酒绿一派繁华,要好好腐败一下。

从麦宿出发时,我在当地超市补给了两包奶酪棒,到这会儿已经吃光了。边坝这边不但有奶酪棒,而且还是妙可蓝多的汪汪队包装,立马买了两包,足够吃到拉萨。不出我所料的是,当奶酪棒实现了充分供应之后,馒头就再也没吃过,这些边坝买的奶酪棒直到现在还在我上海家中的冰箱里。

除了奶酪棒之外,馒头一直嚷嚷着要吃龙眼——自从在钦乐民宿吃过龙眼之后,把他馋虫给吊了起来。但龙眼这玩意儿,在川藏沿线还真是不容易找,直到边坝才在水果店里看到,15块钱一斤,新鲜度自然不能指望,果肉很多都干了。但要知道这可是边坝啊,曾是藏区最艰苦偏远的地方之一啊!边坝人民吃上龙眼,客观来讲比长安的杨贵妃吃上岭南的荔枝更难……这正是藏区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除了龙眼之外,边坝水果店里还有新鲜的草莓,超市里有他心心念念的鸡腿(尽管是真空包装的),想吃的东西几乎全都吃到了。

扛着馒头在县城东奔西走采购完东西,总算能坐下来吃饭了。不料没吃几口,馒头说要拉屎,不肯在饭店的卫生间蹲坑拉,我只好放下碗筷扛着他一路小跑回酒店让他上厕所……虽然这一圈的路不算很长,但架不住海拔高加上走得快,把我累得够呛。


边坝县城位于S303省道,需要偏离G349国道十公里左右。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我们眼里这就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市。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给大家开开眼,藏区最偏远的地方之一,居然都有立体停车场。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看着这繁华的街道,我恨不得立即进行大采购。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边坝县城,基本上馒头想吃的东西都吃到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这一路上,彩鸿好几次批评我太宠馒头的,到哪儿都扛着他,他要什么都给他。关于扛着他的原因,前文已经解释过。至于“有求必应”,其实也并非如此——我有一个原则就是别来跟我撒泼耍赖无理取闹,哭闹在我面前完全不起作用,越哭我越不理你;想要什么东西就好好说话,有些要求眼下无法满足,你就必须要学会等待。

在我看来,人类幼崽是一种聪明而又邪恶的生物,他们非常会拿捏大人、试探你的底线,守住底线极其重要。老实说,我在路上确实有过那么几次逼近耐心的极限,恶向胆边生,好想暴打他一顿,但这种念头最终还是被我强压了下来(你如果问我为什么想揍他,我其实也说不出来,可能只是因为在我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馒头还精力旺盛跟我胡搅蛮缠搞事情)。我跟馒头之间都是有商有量的,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尊重,这样他今后才能懂得如何平等地尊重别人;你不对他使用暴力,他今后才不会把暴力当作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我跟彩鸿说,你主要是因为没见过馒头原来的样子,他其实已经比刚出门的时候进步很多了。客观来讲,他在旅行中的表现确实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有进步;他有尚未适应的地方,也有已经适应好了的方面。比方说一开始他不让我飞无人机、也不让我开车,但慢慢就跟他说通了、愿意配合了,能够体谅大人了;又比方说,一开始我们大家吃饭时候,要他安安静静坐在边上难如登天,但后来他就能坐得住了,耐心变得越来越好……当然,这中间也有利诱的缘故,我路上一直跟他说,只要他“表现好”,到了住的地方就让伯伯去给他“拿玩具快递”。

在育儿观念上,我是那种愿意冒一定风险去试错的家长,因为我认为“绝对安全”本身就是一种反自然的环境,我只要保证安全相对可控、不出人命就行。比方说外面的流浪猫让孩子摸一摸死不了的,我们跟动物一起生活了几千年的时间,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去医院打个疫苗;掉在地上过的东西吃一吃也死不了的,我们拥有干净安全的饮水不过才几十年时间……孩子不摔不痛不生病不犯错怎么可能长得大?
我知道一定会有家长无法接受我去吃早饭时单独把馒头留在房间里的做法,但这既然是他自己要求的,就应该让他试试看,假如永远都不放手,他如何能够变得独立?更何况我离开房间的时候,馒头还会主动跟我说:“我很勇敢的,一个人不怕的。”很多时候,放手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表达信任的方式——我相信你长大了,可以管好自己了,那就请你证明给我看。通过适当的放手,我一路上看着馒头的独立性和自律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聪明而又邪恶的人类幼崽同时也有着强大的可塑性,前提是你要给予足够的耐心等他慢慢长大,并愿意让他去试错。

十、秘境


次日从边坝出发,终于要翻越夏贡拉大雪山了。路牌显示到嘉黎230公里,到拉萨512公里,确实一天就能到,这主要归功于2024年9月29号——也就是半个月前刚刚正式通车的夏贡拉隧道。

夏贡拉隧道的通车,让我既遗憾又庆幸。我想走G349国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感受一下“入藏第一险”的传奇雪山夏贡拉,你或许没有听说过“夏贡拉”的名字,但你应该听过“念青唐古拉”(不要跟唐古拉山脉搞混)。打开中国的卫星地图,最大最白的那一片雪山,便是念青唐古拉山脉,这座山脉是雅鲁藏布水系与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最高峰在纳木错南岸,但念青唐古拉最核心的区域其实正是夏贡拉大雪山;念青唐古拉是整个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冰川最为密集的区域,有多达7080条冰川,近年来网红打卡地萨普神山、我们前一天去的边坝三色湖,都围绕在夏贡拉大雪山周边。
虽然G318和G317都绕开了夏贡拉,但在传统上,翻越夏贡拉才是从康区到卫藏的最短路线——更何况历史上很多时候,现在的川藏南线波密一带,都被当地土王所控制,不受西藏地方政府节制,难以通行。邢肃芝在《雪域求法记》中详细记述了翻越夏贡拉的经历,令我神往不已。


伟大的中国基建,让天堑变通途。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的最西边,夏贡拉才是其核心。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夏贡拉隧道(黄色)的开通,省下了半天车程。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十八军进藏后勤补给,当年靠牦牛将物资运过夏贡拉。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老的G349国道需要翻越5289米的夏贡拉垭口,夏贡拉隧道的通车意味着我将无缘一睹夏贡拉的险峻。但是吧,老国道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都会大雪封山无法通行,我们走夏贡拉那天正好下着大雪,要是隧道没通的话,大概率压根儿过不了夏贡拉、到不了嘉黎县,只能取道比如县、那曲市,走青藏线到拉萨。

如此一来,我必将错过嘉黎这个绝世宝藏。

此行G349川藏中线探路,路上有两大意外收获的惊喜,其一是前面说到过的香堆古城,其二便是夏贡拉到嘉黎县这段路上的炯拉错国家湿地公园、尼屋乡、独俊大峡谷带给我的接连不断的视觉冲击。

之前跟托尼商讨行程的时候,他跟我粗略描述过嘉黎的特殊性。首先,嘉黎县属于那曲地区,但嘉黎是那曲唯一一个长树的地方,海拔虽高却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这是因为嘉黎位于易贡藏布的上游,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易贡藏布一路北上(易贡藏布是雅鲁藏布的支流),能够抵达的最顶点正是嘉黎县,因此雨水出奇的丰沛。如果有四驱越野车的话,可以沿着易贡藏布边上的烂路从嘉黎一直顺流而下开到G318国道,开出来的地方正是通麦附近的排龙天险。由是之故,嘉黎县有片地区的气候跟林芝相仿,每年春天桃花极美,看过嘉黎的桃花,就再也看不上林芝桃花了……


这张地图可以清晰看到,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沿着易贡藏布是最顺的一条路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尼屋乡的桃花。图源:8264网站,作者:背包走天涯


喜马拉雅其实早就开了一个口子,只是青藏高原太过宽广,暖湿气流终究无法抵达昆仑山脉以北。图源:8264网站,作者:背包走天涯

我们这个季节显然跟桃花无缘,所以并未对嘉黎风光抱太大期望,更何况那天一路上还雨雪交加。

然而那天清晨刚开出边坝,我们就被雪后的山间晨雾给美哭了!前一天从马利镇出来,也在路上拍到雪后的云海和佛光——雨雪天气,往往有机会遇到极具戏剧性的壮美风光。

G349除了芒康到察雅有段烂路之外,整体路况极佳,翻越夏贡拉轻而易举,不知不觉就爬升到了位于海拔4400米左右的夏贡拉隧道口——隧道的通车,仅仅在垂直高度上就能少爬升900米。夏贡拉这座曾经的天堑,就像川西的二郎山、鹧鸪山、雀儿山一样,已然变作通途。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藏人管这叫群山献哈达。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夏贡拉上山路上的养路队。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山上一片云雾加大雪。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穿过夏贡拉隧道之后,雪下得更大了,我知道继续往低海拔走恐怕就没有积雪了,于是找了个地方让馒头下来玩雪。玩雪的地方边上刚好有一户牧民,牧民家里刚好有个跟馒头年纪相仿的小男孩,在征得了同意之后,我带着馒头进到牧民家中参观,想让他了解一下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的生活方式。然而馒头似乎被牧民家中幽暗的环境吓到了,不敢在屋中久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家的糌粑,突然跟我说要吃芝麻糊……我说这外面冰天雪地的让我上哪儿去找芝麻糊,这不是开玩笑嘛!馒头却一直把芝麻糊记在心上,后来在拉萨终于得偿所愿。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这次玩雪终于让馒头知道了什么叫做冰冷刺骨。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牧民家的孩子跟馒头一样大。我觉得馒头完全也可能生在这样的家庭。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牧民家中,感觉他有点胆怯。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突然跟我说要吃芝麻糊……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沿着G349下山,大雪变作大雨,山峰全都被云雾所笼罩。山下是一片开阔的河谷,修建有景区观景台,名曰“炯拉错国家湿地公园”。此时正是层林尽染的秋色,风光级别大约能与稻城亚丁的洛绒牛场相媲美。

炯拉错湿地得名于附近的冰川湖泊炯拉错,需要从金岭乡开一段岔路进去才能到湖边。这类湖泊在藏地随处可见,再加上天公不作美,我们直接就略过了。让我们深感震撼的,是湿地之后经过的两段鬼斧神工的大峡谷,云雾缭绕松柏苍健,隐隐有种黄山的气象。

沿着易贡藏布上游支流霞曲,我们一路下到尼屋乡,这里正是托尼所说的“世外桃源”,被360度的全景雪山环抱,海拔却只有3100多米。如果大家想看一下“喜马拉雅挖个缺口”会产生什么样的气候效应,来这里就知道了。这段的风光实在美得不似人间,即便外面下着大雨,我跟老曾还是冒雨把无人机飞出去航拍了好几次——大疆从未宣传过其产品的防水性,然而经过我们的亲测,无论是御3无人机还是OSMO pocket3,都能够在大雨外加高速行驶的恶劣环境中长时间稳定工作。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炯拉错是一座冰川末端的高原湖泊。图源:8264网站,作者:背包走天涯

炯拉错湿地(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沿途的村庄(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非常惊艳的峡谷。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老曾装在车头的OSMO Pocket3,双重稳定装置,真的稳如老狗,在车里用手机遥控。即便顶着大雨也没掉链子,防水性有些出乎意料。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尼屋乡全景(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沿途通东村全景(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下午2点多,我们在尼屋乡吃上了午饭,饭后沿着易贡藏布上游的独俊大峡谷不断往上爬升,路上航拍了两段,终于在傍晚5点三刻抵达了海拔4500米的嘉黎县。

鉴于嘉黎县的高海拔,我们住了个全程最贵的酒店——300块一晚的财康大酒店。这是我要求的,表面上我跟大家说的理由是这里海拔高气温低,万一住得差了,晚上供水供暖掉链子,冻出病来得不偿失;实际上就是我自己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受够了每天住破招待所,希望带娃能够带得轻松一些。我们这次旅行非常省钱,路上有钱花不出去,我们父子俩半个月总花费含机票都没超过1万块,食宿杂项加在一起也就三四千,倒是来回机票花了五千多。另外我可以跟大家汇报一下,馒头同学在4500米的海拔完全无感,照样活蹦乱跳。不过我们已经在高原上呆了一个多星期,本来就完全适应好了,血氧饱和度始终维持在99%。

嘉黎县尽管偏远,但毕竟是个县城,基建一点都不含糊。县城里的安置房规格很高,全是精装修小高层电梯房,政府给配套好家电家具,搬迁来的那曲牧民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看得我都有些羡慕嫉妒。过去这种老少边穷的苦寒之地,如今全都在“共同富裕”的政策下一步登天,最能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其实就是他们。


从尼屋乡到嘉黎这段是沿着易贡藏布的独俊大峡谷。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无人机视角(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360度全景。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独俊大峡谷的易贡藏布大拐弯(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嘉黎县。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嘉黎县边上的一座高原湖。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县城里的安置房小区。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此时的馒头已经对在大街上溜达的牦牛见怪不怪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说好带他来吃苦的,结果他在海拔4500米、白雪皑皑的县城里吃着草莓。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老曾到了嘉黎县城之后,还在回味这一路上奇绝的风景。他说明天把我们送到拉萨之后,打算再开回来,好好在这里拍个几天。我说你何必一来一回这么折腾?不仅路上得多花两天时间,人也辛苦。反正只剩两百多公里路了,明天我们自己找个车去拉萨,你留在这里继续拍不就完了?一直拍到你觉得拍够为止。(前面放的有些照片,都是老曾后来折回去天气好的时候拍的)

于是次日早上,我和彩鸿从老曾车里取下在拉萨期间要用的行李,其他扔在车上让他带回上海。酒店前台帮忙找了辆车,直奔拉萨。

嘉黎县已经高达4500米,从县城开出去之后海拔还在不断爬升,居然翻过了一个5300多米的垭口。我心想难怪嘉黎这个地方与世隔绝,在夏贡拉隧道通车之前,进出嘉黎三条路,有两条都要翻5300米的垭口;唯一一条沿着易贡藏布的低海拔通道,却又是地质灾害频发。易贡藏布的峡谷通道走人畜没问题,对机动车则很不友好。藏区修公路,一般都是宁可翻高山、不愿穿峡谷,峡谷里头落石塌方山体滑坡路基垮塌,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你辛辛苦苦修起来的路化为乌有。因此我问了好几个拉萨的朋友,甚至是在那曲工作过的朋友,他们都从未到过距离拉萨仅200多公里的嘉黎县。不过呢,如今G349路况这么好,今后来这里的人一定会多起来。

从嘉黎去拉萨的路上,我原本计划要去泡一下大名鼎鼎的德仲温泉。德仲温泉就在直贡梯寺边上,岔路进去8公里,我对其慕名已久,却从未有机会去。到现场一看,德仲温泉在山谷底下,得要从停车场走下去,泡完还要再走上来。馒头不肯自己走,于是我索性不泡了——海拔4400米的地方让我扛着他这样上下一趟,又是典型的“没苦硬吃”,泡温泉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被虐,还不如早点去温暖、繁华的大拉萨。


我们自己找了个车从嘉黎去拉萨。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嘉黎隶属于那曲,有路可以直接去那曲。我们要左转往墨竹工卡方向。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下面放几张路上那曲草原的风光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让馒头最后玩一次雪。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当地是牧区,这一个个小方块是牧民搜集的牛粪,用作燃料。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沿着G349的徒步朝圣群众。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们在直贡梯寺下面的城镇吃午饭,镇上的电瓶车居然又是“此生必驾318”。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直贡梯寺下面,馒头第一次进藏式茶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在吃午饭的时候突然说要吃橘子,带他到隔壁的水果粮油店,顺利找到橘子。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一看德仲温泉要爬山,我决定放弃不泡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拍张到此一游照(彩鸿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G349即将到达墨竹工卡前的最后一个景点——宗孜寺。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观赏360度全景。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写到这里,给大家列一下我这次的实际行程,总共约2500公里,大家可以跟括号里面原先“拟定”的行程进行对比。虽然中间偏离得很厉害,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正道”。
10月7号,成都-马尔康-宗科乡(成都-马尔康)
10月8号,宗科乡-炉霍-甘孜(马尔康-壤塘-棒托寺-炉霍)
10月9号,甘孜-马尼干戈-G215-宗萨沟麦宿镇(炉霍-甘孜-马尼干戈-灯龙乡-宗萨沟麦宿镇)
10月10号,麦宿镇-多瀑沟-麦宿镇
10月11号,麦宿镇-白玉-巴塘(麦宿镇-岗拖-江达-昌都)
10月12号,巴塘-芒康-香堆镇(昌都-类乌齐-孜珠寺)
10月13号,香堆镇-察雅-吉塘镇-马利镇(孜珠寺-边坝)
10月14号,马利镇-洛隆-三色湖-边坝(边坝-萨普神山-边坝)
10月15号,边坝-夏贡拉-嘉黎
10月16号,嘉黎-德仲温泉-拉萨(嘉黎-德仲温泉-热振寺)


我这一路的行程热力图,在巴塘这里绕了一段路。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给所有能读到这里的读者送福利,这是老曾拍摄剪辑的视频,包括了他回程路上拍的素材。他最后没走丙察察,还是从G317回来了。视频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天真地以为只要到了拉萨就能轻松了,万万没想到,整个旅程最终极的挑战还在前头等着我……

十一、拉萨

离开德仲温泉后,我接手了方向盘。司机今天还要赶回嘉黎,让他休息一会儿。从直贡梯到拉萨这段路我之前走过,开起来驾轻就熟连导航都不用,在墨竹工卡上了高速很快就抵达拉萨。我订的酒店在布达拉宫后面,本想图个地理位置的便利;没想到今年拉萨到处在施工开挖,“重灾区”正是布达拉宫后面的林廓北路。在那酒店住了一晚之后实在受不了外面的尘土飞扬与施工噪音,第二天就退房了。


这次由于拉萨到处在施工,城区里面的游玩体验非常差。幸好去年岳父母来的时候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抵达拉萨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馒头到布达拉宫前面打个卡发给我太太,于是又当起了“人肉童车”,扛着馒头从布达拉宫背后走到北京中路康昂多路口,拍了张到此一游照。然后晚上跟拉萨朋友吃了个饭,倒也算顺利。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馒头带到了布达拉宫前。真心感觉比我当年骑行川藏线还要累得多,心累——馒头状态不好的时候我担心,他状态好的时候我又要操心(彩鸿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到拉萨的第二天,馒头一早就吵着要去商场里的游乐园玩。其实吧,他路上就说了好几次要去游乐园。可问题是,川藏路上再繁华的县城,也不可能有综合性大型购物中心啊!让我上哪儿去找游乐园?我只能许诺等到了拉萨就带他去——馒头知道“拉萨”吗?当然知道,因为我一路都在给他灌输“拉萨”这个概念。

如果要在拉萨找室内游乐园,非神力时代广场和万达广场莫属。然而神力时代正在施工装修,拉萨的两家万达广场,分别开在东郊和柳梧。我们住的地方距离东郊万达近一些,于是决定带他去东郊万达。

跟老曾分道扬镳意味着我们到拉萨就没车可用了,不过没关系,拉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共享电单车。扫码开一辆电单车,让馒头站在前面踏板上,穿梭在日光之城的街头,岂不爽哉?10月的拉萨还不算太冷,很适合骑电单车。

于是早上9点半刚过,我就带他出门找了一辆共享电单车前往东郊万达。但我低估了一件事,那就是拉萨的日夜温差。

10月份的拉萨确实还不冷——除了早晚。我们没有穿够衣服,这一大早的骑着电单车在街上那可太冷了!连向来不怕冷的馒头在车上都要脸朝后站抱着我。我一方面放慢车速,另一方面骑一段就找个有太阳的地方晒一会儿让身体回暖,才能避免冻僵。

我出门的时候没多想,满以为拉萨万达会跟内地商场一样10点开门营业。然而骑在路上时看着繁忙的上班通勤人员突然觉得不对劲——拉萨的9点半可不就相当于上海7点半嘛!这边的商场恐怕没那么早开吧?打开高德地图一查,万达果然要到11点才开门!看来至少这会儿是去不成了。

可既然出都出来了,好不容易冒着寒风骑了这么远,我可不想现在就骑回去,于是半路上还了车,扛着馒头开始City Walk。当天上午的City Walk强度不大,从纳金路藏热路口到江苏路林聚路口,走了半个多小时,让太阳晒着背总算是还了魂。中午回到房间收拾行李“搬家”,重新入住了城南生态园路上的一家酒店。


低估了日夜温差,早上出门骑电瓶车穿少了。这点衣服走路是不冷的,但骑车很冷。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带着馒头City Walk。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由于上午东郊万达没去成,我计划中午直接带馒头、彩鸿一起去柳梧万达,找个游乐园让他玩,我们大人顺便可以在那里吃午饭。万达结束之后我打算去附近的南山公园,一番雄心壮志地想要把馒头扛上“万岁山”(得名于山上“祖国万岁”的大字),在那边打卡一张拉萨全景。

有人可能会说,到了拉萨难道不是应该去八廓街、大昭寺、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嘛,去万达广场这种地方何必要到拉萨?

各位有所不知,一来我们走川藏远道而来,藏区的风光实在已经看得审美疲劳,这种时候迫切需要一些现代化、高大上的场所,让我们感受一下文明世界的人间烟火;二来我跟彩鸿都几刷过拉萨,对拉萨早已没了强烈的探索欲望,我跟馒头回去后,彩鸿还会一个人在拉萨待几天,有的是时间慢慢逛;三来馒头对人文景点毫无兴趣,我上次西部考察细看了几十座寺庙,这次带着馒头一座都没去,整个拉萨我只打算带他打卡布达拉宫广场和大昭寺广场,免得给自己找麻烦。

没想到的是,柳梧万达居然没有室内儿童乐园——想想也是,藏区这种地方有广阔的天地可供孩子玩耍,到处都有真砂石,谁还要去游乐园里玩塑料沙?柳梧火车站那边其实有一个露天的大型露天游乐场,里面有摩天轮海盗船之类的设施,每次经过看起来都很萧条,似乎也没什么人去。

实在找不到游乐园馒头也没办法,作为对失信于他的补偿,只好给他买了个玩具。有了新玩具之后,我跟彩鸿才能安安静静的吃上一顿午饭。

吃完午饭馒头跟我说要“敲古代的东西”——我跟大家解释一下,我也是自己带孩子之后才知道,这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挖宝游戏”。其实就是一块石膏,里面藏了一些小玩意儿,可能是塑料的恐龙骨架,也可能是塑料宝石,还可能是一些玩具。敲起来有点像开盲盒,同时满足了人类天生的破坏欲和赌性,馒头对这玩意儿特别上头。这种“挖宝游戏”的石膏,在不少儿童乐园可以现场付钱敲,也可以在线上或线下买到,当然是自己买更便宜。后来由于馒头玩得实在太多,爷爷索性买了石膏粉自己来做石膏块,里面藏一些小东西,这是最经济实惠的方案。

我一路上对馒头的策略是这样的:对他提出的物质要求不直接拒绝,而是带他去找去看,找到就给他买;当他亲眼看到没有,自然会死心。之前他要吃奶酪棒、龙眼,都是这样的策略。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策略,导致了我对馒头“野化失败”——因为现在藏区真的很少有东西是找不到的。

我先是带着馒头去了万达广场的名创优品连锁店,没找到他要的“古代的东西”;我又带他在万达广场地下层的永辉超市逛了一圈,居然被他眼尖看到了“挖宝游戏”的石膏,只好给他买一块,让他在商场外的露天广场捯饬,换我们半小时清静。


带馒头到柳梧万达找游乐园。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游乐园没找到,买了个玩具。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现在小孩很喜欢玩的挖宝游戏,这是他在成都商场里“挖宝”。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去馒头十分熟悉的永辉超市里采购了一些物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得偿所愿找了挖宝玩具。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玩着玩着就开始使用暴力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万达广场结束后,我们已经提不起劲儿再去南山公园了,“雄心壮志”烟消云散,径直打了个车回酒店房间休息。缓过劲儿来之后,傍晚扛着馒头去了大昭寺广场。

从我们住的生态园路走去大昭寺不远,到大昭寺打卡属于“政治任务”,不管怎么说馒头也算是“半个拉达克人”,大昭寺作为拉达克佛教徒心目中最重要的圣地,带他到这里来一趟还是很有意义的。我指着上次岳父母磕长头的地方,告诉他外公外婆也在这里磕过头,他对此似懂非懂。

给馒头打卡并不是件容易事,大家别看我给馒头拍了那么多照片,事实上他非常不配合拍照,全靠眼疾手快抓拍。你要好好给他拍一张到此一游照,他经常会故意把头扭过去不看你,必须在他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赶紧拍好。


给馒头拍个打卡照其实很难(彩鸿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一年前外公外婆在此磕过头。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八廓街上的新晋“网红羊”。十几年前八廓街就有个老太太牵着羊转经,老人老羊已经被新人新羊所取代。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不知道咋地突然跳起了“霹雳舞”。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旁若无人的童真。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太太看了这段视频说,馒头是在以他自己的方式“磕长头”。视频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打完卡放他自由之后,馒头在大昭寺广场上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娱乐项目——挖沙。

大昭寺广场上那里有沙可挖呢?——花坛,而且还是正对警务站大门口的花坛。馒头对警务站视而不见,进进出出的警务人员对他挖土也视而不见,只提醒了一句爬栏杆时候注意安全。既然得到了警务人员的默许,那我也就随他去了。

我觉得吧,同时在黄浦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大昭寺门口挖过沙的人,馒头可能是古往今来第一人。接下去的目标是带他去恒河、印度河、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边上继续他的挖沙大业……


公然在大昭寺警务站门口“搞破坏”。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其实当时翻进花坛里玩的孩子,并不止他一个,是当地孩子的常态,所以花坛里的草都被踩秃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晚上去吃了拉萨著名的措姆凉粉,发这张照片纯粹因为馒头的表情很好玩。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10月17号,在拉萨的第一个白天就这样混了过去,带馒头出门三次,走了13356步。看起来似乎不多,但要知道至少有一大半的步数,我都是扛着馒头走的。

10月18号是我们在拉萨的最后一个白天,要完成另外一项“政治任务”——打卡布达拉宫。

抵达拉萨那天匆匆忙忙在街头拍的照片当然不能算,那只是为了宣告我终于成功把馒头带到了拉萨。我太太的要求是让我把馒头带到布达拉宫里面去,因为去年带岳父母到拉萨,他们印象最深的活动就是参观布达拉宫。老实说,布达拉宫里面确实珍宝无数意义非凡,尤其那些造像汇聚了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顶级精品,很值得好好研究琢磨;但游览布达拉宫的体验实在是不太好,开放的区域相当有限,一路上都被后面的人推着走,根本没时间细看;还有无数工作人员盯着你禁止拍照,所以我完全不想再去受罪。

我跟我太太说,把馒头带进布达拉宫有什么意义呢?他对里面的东西完全不感兴趣,而且我也没有办法给他在里面拍照留念,还不如在外面拍些照片就好。她终于妥协,不再要求我带馒头上去。

我在本文一开始就提到过,我的计划是想要让馒头在布达拉宫前的北京路上,摆拍一张骑行的照片,以呼应他老爸2010年在同一位置拍的骑行照。但去过拉萨的人都知道,布达拉宫广场区域的戒备极为森严,如何带着自行车抵达那个位置成了最大的难题。以馒头目前的骑行水平,我眼下还不敢带着他在拉萨车来车往的大马路上直接骑过去——我最怕的倒不是安全问题,而是他有可能骑到一半突然撂担子说不骑了,这烂摊子可不好收拾。

之前我跟老曾商讨过一个方案:他开着房车到布宫前面,打双跳临时停车一分钟,把我跟馒头还有自行车放下来,然后把车开到前面去等我们;下车之后直接让馒头往前骑,我在边上跟着跑,见机抓拍或者摆拍。

由于老曾没跟我们一起来拉萨,这个方案自然是黄了。我在拉萨虽然有其他朋友,但不大好意思麻烦别人来协助我们这场有风险的“表演”,于是作罢。

当然,我也会尊重馒头自己的想法。

我用了一个馒头比较能够理解的概念来介绍布达拉宫——一座城堡,真正的城堡。馒头这种逢高必爬的性格,一见到布宫就嚷嚷着要上去。我说要上去可以,你得自己走,这么高我可背不动你;然后远远指着那些正在往上爬的“小蚂蚁”们说:“你看,别人都是自己爬上去的,你也得自己爬。”馒头听我这样一说,终于不再吵着要上去了。

18号上午,我带着馒头去了布宫广场,好不容易抓拍到几张打卡照。打完卡之后,他发现了布宫广场池塘里的鸭子和鲤鱼,看得兴致勃勃。我灵机一动给自己挖了个坑——既然不爬布达拉宫,那倒不如带馒头绕着布宫转经道走一圈吧?布宫背后的龙王潭公园肯定有鱼有水鸟,可以带他去看看,湖里面好像还能划船……这不就把时间打发了吗?


上午开了一辆电单车,骑到了布达拉宫西侧的停车点。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这小子一到空旷的地方就开始撒欢。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2023年12月妹妹在这里拍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最感兴趣的是布宫广场的鸭子。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于是我们通过过街地道从广场来到了布达拉宫这边,开始走转经道。走过布宫转经道的人都知道那条路有多长,更别提我还得扛着他在公园里东奔西走。公园里的游船没有开放,打发时间的如意算盘失算;我中午在布宫东侧的茶馆里吃了藏面,馒头非要吃炸鸡,于是我又扛着他一路走到大昭寺广场的德克士店;炸鸡吃到一半他突然要拉屎,只好再从大昭寺广场赶回酒店……

那天我一共走了15343步,其中一万一千多步都集中在上午这段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扛着馒头。回到酒店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虚脱感,比去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那天的一万五千步要累得多,浑身酸痛无力好像被人暴打了一顿,在床上躺了近两个小时才缓过来,差点就以为自己要生病了——这是来自馒头的暴击、来自高原的暴击,也是来自岁月的暴击。虽然我平时一直注重体能锻炼,但四十多岁的年纪终究没法儿跟二十多岁时相比,感觉体能恢复要比从前慢很多。我30岁之前从来不睡午觉,40岁之前从来不喝咖啡,现在又睡午觉又喝咖啡才能保持精力。2023年12月全家来拉萨那次,我在4500米海拔背着妹妹爬上爬下都远没有这次累。因为一周岁的妹妹只相当于一件“行李”,馒头却有各种各样的脑洞大开的奇思怪想,会指挥你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样,就差拿根鞭子抽着我走了。


那天上午背着馒头走的路程。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带他走一下转经道(彩鸿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也算是重走一下外公外婆之路。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各种奇出怪样的动作。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前一年外公外婆在差不多的位置。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龙王潭公园看鸭子。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非要喝消防龙头下面浇花的水,冷水下肚回去腹泻了三次……好事儿,长记性了,以后知道不能喝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布宫东边民航总局附近的茶馆打卡。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回来看照片发现打卡打错了,上次带岳父母去的是隔壁一家。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神力时代广场门口的天桥打卡。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也是为了致敬一下去年那次拉萨行。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吃上了炸鸡。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拉萨的最后一个傍晚,我回了一点血,带他去仙足岛绿道骑了个车。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2010年第一次来拉萨住的就是仙足岛,如今的仙足岛早已物非人非。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最后在拉萨河边上挖个沙。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回来路上见到爆米花机,这玩意儿现在大城市里也见不着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说真的,我在拉萨期间最后悔的就是干嘛要在这里呆两个白天,速战速决一天搞定打卡赶紧回上海不好嘛!不过我也庆幸只在拉萨呆了两天,而不是原来打算的三四五天,终于快要解脱了……至于馒头,他才不要回家呢,还想继续野在外面旅游,只是老父亲的血槽已经清空,实在带不动他了。不过我也得说,经过了此行川藏的“极限挑战”,似乎提高了我的“最大生命值”以及“抗击打能力”,回到上海之后我一个人带两个娃出去玩竟然觉得毫无压力——上海的很多公共设施都是“儿童友好型”,相比藏区各种省心省力,难怪我太太迫不及待要带着妹妹从拉达克回上海。

我在《拉达克岳父母东游记(二)拉萨寻根》一文中就曾说过,亏得当时馒头没一起去拉萨,否则我可能就没法儿活着回来了——现在看来这真不是玩笑话。

但也是我活该,自作自受自找苦吃。


送上一张最新版的拉萨全景(老曾拍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十二、尾声

当晚老曾结束了嘉黎的拍摄,到拉萨与我们汇合,吃了一顿散伙饭。饭后我便打车去了山南的贡嘎镇,住在机场边上的商务酒店,只要几分钟就能到航站楼。

我们是19号早上9点半起飞的航班,经常跑机场的出租车司机师傅说,这个点的飞机,早上7点从拉萨走就行了,一般人家只有6、7点的航班才会住到机场边上。我苦笑,我说我以前自己坐早上6点多飞阿里的航班,都不会专门住到机场,可这不是怕小孩儿早上起不来嘛!

馒头一路上渐渐适应了西部地区晚起晚睡的作息,早上经常要睡到8点多才醒。19号早上7点半,我喊馒头起床,果然睡得跟死猪似的。我洗漱打包好之后,硬把他拽起来套上衣服裤子鞋子,一手抱着他,一手拖着行李下楼坐车去机场。我最庆幸的是把无人机、相机之类外挂小包都扔到了老曾的车上,让我得以轻装上阵对付馒头。馒头半梦半醒之间哭喊着“要奶奶”,我说我们回家你就见到奶奶了。

经历了十几天历练,馒头已然适应了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相比上海到成都那段不堪回首的旅程,带他坐飞机回上海简直“轻而易举”。


回来坐飞机比去的时候安分了不少。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没有任何一张机上小广告能够逃过馒头的魔爪。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就问你怕不怕。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终于回来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回顾这一路,馒头虽然没能在物质层面上适应藏区的环境,还是一样的骄奢淫逸好逸恶劳;但他无论是独立性还是服从性,无论是对他人的体谅还是对世界的理解,都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我从不指望他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在我看来育儿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大工程,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去影响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要做一个那样的人。比方说馒头相比其他孩子缺乏耐心和专注力,我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他改变他。随着他逐渐长大,我买了各种搭建类玩具——我来搭,搭好了给他玩。虽然他现在不会搭,但他一直在边上看我耐心细致地做搭建,自然而然会产生兴趣并想要模仿,慢慢就会主动要求尝试一些简单的搭建。性格这个东西固然有七分与生俱来,仍有三分可以靠后天塑造。

但是我也发现,育儿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很多得到普遍认同的做法亦会有其两面性。比方说是否应当跟小孩儿分床睡,在中西文化中就有着极大分歧。欧美主张培养孩子独立性,一生下来就跟婴儿分床,独立性是练出来了,但可能的副作用是跟父母不亲近、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当然,如果孩子长到很大依然跟妈妈睡觉,也容易成为“巨婴”。

是否要让家里的老人参与带孩子,同样存在两面性。我这次一个人带着馒头出来,不敢说把他调教好了,但至少跟在家里时候相比有着很大的进步,吃饭穿衣都可以自理;然而一回到家里,前功尽弃,吃饭非要奶奶喂,还会提各种花式要求。我的态度是——他不好好自己吃饭就别吃,饿了自然会吃,饿不着的。但奶奶可不答应,觉得我把她宝贝孙子带出去一趟都饿瘦了。


馒头跟我出门是这样是吃饭的。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或者就是这样。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回家以后就变成这样了……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还有这样。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在外面旅行期间,我对馒头的教育纠正也要容易得多,无论他如何撒泼,一些不能妥协的事情我都有自己的底线;我批评他的时候,他也无处可躲,只能接受改正。但回到家之后,我不给他买的东西,他可以去找爷爷要;我批评教育他稍微话说得重了一些,他就会逃去奶奶那里……老人无底限的纵容使得我很难纠正他的一些行为,为了这种事情跟家里老人吵架又容易爆发家庭矛盾,很难处理。

不过吧,后来我听到一个育儿心理学家的说法,他说老人娇惯孩子固然有弊端、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差,但小孩儿如果跟祖父母的关系亲,能降低青春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会跟父母的关系紧张,Ta的很多话可能会无人可讲。这时候孩子如果有祖父母这根用来倾诉的“疏通管道”,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这一说法我不置可否,持保留态度,毕竟我家还没经历到这一阶段。

又比方说,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怎么才算是个“度”呢?

我这个人天生喜欢整理东西、喜欢秩序感,看不得东西乱糟糟。馒头简直是秩序的敌人,什么东西到他手上就变的一团糟。那么问题就来了,他倒出来弄乱的玩具,在他不肯收也不在乎的情况下,我是否应该帮他整理?

我过去一直觉得,每次我帮他收好,对他来说是一种示范,让他知道玩具应该这样收好。但后来我发现,我的“示范”成了“养懒汉”,他知道如果他把玩具弄乱,最后一定是我看不下去帮他收掉。对此我有些没辙,目前只能做到从源头上阻止,比方说他如果把玩具倒得一地,我就会惩罚他一个星期不许玩这盒玩具,甚至直接把他乱扔乱放的玩具扔掉;如果他把我给他搭建的乐高弄坏,我就会在一段时间内拒绝再给他做新的……现在他至少知道不能动不动就把玩具倒一地,不能随便弄坏搭好的积木。

再比方说“穷养”和“富养”的争议吧,也是一个“度”的问题。

我在文章开头就提到过现在孩子由于物质太丰富,完全不懂得惜物。我们家养馒头在某种意义上应该算是“富养”的,在他的认知中各种东西都很容易就能买到,而他也完全不懂赚钱的辛苦,自然导致了他不爱惜东西,无论是玩具还是食物,都有很大的消耗和浪费。不过吧,我发现富养也不完全都是弊端——可能正是因为平时物质欲望能够得到满足,一来他对物质没那么贪,在分享的时候会比较慷慨;二来他跟小朋友社交的时候会有一种优越感,性格上自尊自信。

之所以要“穷养”一般来说是为了让孩子保持饥渴,不在竞争中失去“抢食”的能力。虽说相比这种“竞争力”,我更希望他拥有乐于布施分享的慷慨品性,毕竟佛陀悉达多·乔达摩就是通过“富养”养出来的。但我同时也对物质过于丰富存在另一种忧虑,毕竟“富养”的孩子更多是成为败家子不是佛陀——假如“满足”和“优越感”一旦不能维持,会不会造成他的心理失衡呢?过度的“自尊”和“自信”,会不会让他热衷于虚荣和攀比呢?我这次带他走川藏,本意正是让他体验一下物质匮乏的环境,不料如今藏区也已物质极大丰富,看来只能明年让他去印度体验了。

还比方说吧,现在都说教育孩子要以赞美和鼓励为主,不要去打压他。可是怎么鼓励才算是个度呢?只鼓励不打击会不会最后让他变得不知羞耻不分黑白呢?

老实说,我觉得现在馒头就有点不知羞耻——知道自己不好的地方,嬉皮笑脸屡教不改;不会的东西大大方方承认不会,不想做的事情就推说累,然后让你来做……自己做不好的时候就气急败坏往边上一扔,但却一点都不觉得做不好有什么问题。

鼓励教育眼下相当主流,但我总觉得为了维护孩子自尊心而一味地赞美鼓励,可能是要出问题的。大家看最提倡“无脑赞美”的美国,现在都已经变得以丑为美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了。但是吧,你让我用“激将法”贬损孩子来激发他的好胜心,我似乎也做不到……我自己就是被“激将法”激大的,花了大半辈子才治愈了童年如影随形的羞耻感。

我只能说,育儿理论在实践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调整平衡。有道是千人千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例如我家的哥哥和妹妹的性格就截然不同,如何可能用同样的方法和尺度对待?

回到上海之后,我跟着馒头参加了他们幼儿园的秋游,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集体秋游。在活动中,通过和其他孩子的行为进行对比,我确认了馒头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异类。他一直说不喜欢上幼儿园、幼儿园规矩多,跟他一起参加过集体活动之后我终于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了。

在他上幼儿园之前,我之前一直担心他没有办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之前他上的是民办托班,老师肯定得要无微不至才能留住“客源”,饶是如此都会隔三差五跟我告状;到了公立幼儿园,老师们都是打工人,不可能像托班里那么细心体贴,我非常担心馒头这种奇葩会不会被幼儿园“退货”。因此我原本打算馒头入学之后给老师送点“红包”,让她们对馒头“特别照顾”一下。想不到现在学校抓廉洁抓得极严,连教师节都不许老师收任何东西,像我们这种人生地不熟的新生家长“红包”完全送不进去。不过我还是忐忑不安地跟老师特地提了一下,馒头这个孩子有些ADHD的症状,让老师帮忙留心。

结果没想到他在幼儿园里的表现还是挺不错的,并没有非常出格的举动。我从他上托班起,就做好了他在外面闯祸赔钱的准备,截至目前他唯一让我赔钱的,就是有一次不小心碰坏了同学的视力矫正眼镜,而且并非他故意。老师跟我反馈说,馒头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没有到需要对他进行医疗干预的地步;而且吧,馒头虽然精力旺盛,但没有暴力行为的倾向,不会去伤害别人,并不存在社交问题。

不过我观察到,他在幼儿园里服从老师指令时——比方说老师要求大家排好队,他就会眼神呆滞游离,苦着一副脸,完全没有平时那种生气;大家一起集体做操的时候,别的孩子都能给出适当的反馈,他尽管站在那里没有乱跑,却自娱自乐神游天外,仿佛不在现场似的。

我只能说,馒头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的表现跟家里判若两人。他出去秋游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我在的关系,展现出了他真实的那一面,幼儿园老师看到他放飞自我的样子颇有些意外,说他平时并不是这样的——那也就是说,他在幼儿园里很可能是被压抑着的。


至少目前看来,馒头在幼儿园里是不开心的。视频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我陪着一起参加幼儿园的秋游,馒头才展现出了他的“真面目”。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通过跟其他孩子对比,我发现他真的是各种特立独行,不肯循规蹈矩。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假如我不想把他修剪得跟其他孩子一样,势必要自己探索适合他的育儿之道。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体验割水稻,人家都是用割的,只有馒头是连根拔的,服从指令的能力非常差。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通过和其他家长的交流,我发现如今国内的学校教育堪称变态,完全就是在揠苗助长。我原本以为只有上海这种大城市才特别卷,跑去西部一看——小地方教育改变命运的愿望更迫切,读书更卷。我在宗萨沟住在钦乐工坊时,看到达瓦卓玛已经需要给还在读幼儿园的大儿子辅导功课了——这可是村里的幼儿园啊!


教育内卷已经是全社会共识,哪怕是麦宿这种小地方也逃不过。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国内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家都想“提前抢跑”,幼儿园里学的都是我们以前小学里才学的东西,小学一年级就要提前学二年级的内容,以此类推……我觉得吧,决定一个人能力天花板的,并不在于他多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某些知识和技能,而是他多少岁了还能够继续学习——“伤仲永”的案例难道还不够多吗?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并不在于他走得多早或者多快,而是要在于他能走多长的时间。我自认是一个天赋平庸的人,之所以现在写作能够小有所成,无非是因为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终生学习。而在变化如此快速的现代社会,知识的保质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短,也只有保持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馒头目前还没有开始读书写字,然而他有一天终究要面对令人窒息的学校环境。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他将来能否适应学校的教育环境。他从小对书本就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厌恶,因而我实在很难对他将来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太高的期望。我前面说过只要求他能够“读写五千个汉字、掌握四则运算”并非玩笑话,很多人读了许多年书,终其一生真正有用的也不过是“读写五千个汉字、掌握四则运算”。

但是吧,一个人假如在某一方面特别薄弱的话,通常就会在另一方面格外强悍。馒头最为天赋异禀的就是运动能力,简直就是武侠小说中那种“骨骼清奇的练武奇才”,其水准对同龄孩子完全可以构成降维碾压,平衡性和灵活度令人发指。游乐园的阿姨、托幼的老师阅娃无数,都被馒头的运动能力深深震惊。我毫不怀疑如果他生在原始部落,绝对会是一名顶尖的猎手。我所能指望的,就是他将来早点被体校选中,送去体校深造;我太太则希望送他去学中国功夫,觉得他在这方面必然能够有所作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舞台,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走错舞台。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叫《登山家》(The Alpinist)的纪录片,片中的主角马克(Marc-André Leclerc)小时候患有ADHD,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无法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也无法适应常规的学校生活,正襟危坐于课桌前犹如酷刑。他明明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热爱学习的孩子,但他在学校里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于是他的母亲让他在家上学、自己教他,带他出去探索大自然,让他自己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马克后来展现出惊人的攀登天赋,成为了世界最顶级的登山家,并在25岁时死于雪崩山难……

图源:“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

馒头和马克存在某些相似性,因此这部纪录片对我很有启发。很多人关注的重点可能是马克的遇难,但我看到的是他的成长经历,在我看来他的母亲才是这部纪录片中最伟大的人——无论是她缔造的,还是她所承受的。如果马克的母亲是其他某个缺乏耐心和责任心的人,那么马克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难以在正常人社会中找到自己位置的问题少年;在他母亲的引导下,他才有机会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虽说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但父母在其早年的指引,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馒头是如此与众不同,但同时也有着如此显而易见的缺陷。假如我不希望他被“驯化”成千人一面的模样,势必要自行探索一条适合他的成长路径。他目前年纪还小,尚有可塑性,现在他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逐渐长大或许会有所改观。然而就像安排一场旅行一样,我永远会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我只是说如果,他将来实在适应不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大不了我自己教他各种文化知识和通识,带着他去看不同的世界,让他自己决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很多人都忘记了这样一个常识:其实人生并没有既定的道路,也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成功标准”,许多时候只是我们在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点击查看往期▼

亲历 | 随水:独自进藏遛娃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上)


作者简介:随水,为资深旅行摄影师,2018年与拉达克姑娘结婚,曾定居南印度。



本文转载自“随水文存”微信公众号2024年12月14日文章,原标题为《雪域遛娃记(下)》

本期编辑:单敏敏

本期审核:范家菀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往期推荐↓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军报·24期 | 印国防参谋长:正推动整合印三军,具体这么做…

重磅 | 印学者:为什么印度就是不能跳过“制造业”单靠服务业带飞经济?

重磅 | 是去是留?这个曾留学中国的印学者,全面窥破中企的“印度困境”?



  更多内容请见↓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南亚研究通讯
从专业研究视角出发,紧扣时政热点,深度聚焦南亚相关问题!欢迎各位读者批判指正。联系ID:dwrsissi20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