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取关了部分思想文化类自媒体大号。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它们热衷于推送一些以“中产”为关键词的文章。比如,“中产返贫”、“中产收割机”、“月入三五万的中产新生活方式”诸如此类。
好像离了“中产”,它们就取不出标题了。有些甚至还推出“中产鸡娃”、“中产防坠落指南”,直戳阶层焦虑。可点进去看,对于“怎样才算中产?界定标准是什么?”,这类文章只字不提。
看到它们篇篇10w+阅读量后恍然大悟,“中产”这个词,不过是它们用来吸引流量和情绪营销的工具罢了。
毕竟,只要敢定义,人人都是“中产”。
讨论“中产”的文字实在太多了,其中还有不少学术论文、理论书籍。比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被视为西方论述“中产阶级”的经典著作。
奇怪的是,这么多论述都无法确切界定何为中产。各种试图通过职业、收入区间或可支配收入来定义它的方法,都毫无例外地遭到各种质疑。
但有一点共识是,“中产”反映的是一种中间状态,具有模糊性与流动性。这决定了它本身就是一个颇具随意性和任意性的欺骗性概念,谁都可以用这个词来自我标榜。
你房子租在亮马桥是吗,ok你也是个中产;
你午餐吃沙拉是吗,ok你也是个中产;
你ip也在加拿大,那你绝对是个中产!
GQ实验室《最新中产标准》
人类学家豪道斯·魏斯在进行民族志研究时就发现,每当询问受访者的归属,他们都会说自己属于中产。可实际上这些人的资产、就业、收入情况跨度很大,生活方式差异也很大。
于是也有人说,“中产”是个伪概念。
自诩为“中产”的人,本质上还是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他们并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都只是依附于大资本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获取了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抗风险能力弱。
一旦经济萧条,遭遇工作、家庭变故,这群人可以一夜返贫。由于处于“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有所维持”的状态,他们最容易破防,也最容易焦虑,于是不断内卷、培育鸡娃。
有部分人,还是GQ提到的“生活方式到了,实际资产没跟上”的“伪中产”,就是“无福硬享”的那群人。他们收入一般,但又极易被消费主义蛊惑。
资本编造出这个伪概念,目的就是让你买!买!买!难怪有人说,“中产”一词繁荣于房产狂潮和消费升级的营销文案里。
房子、汽车、服装、配饰,资本不遗余力地将商品与“中产”标签挂钩,让你哪怕掏空口袋、背上贷款,也要备齐中产n件套,让人产生一种离上层社会更近了的错觉。
人间一趟,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所谓中产,不就是大多数的普通人?
前文提到的那位人类学家在完成研究后,写了《我们从未中产过》一书。他将中产阶级形容为一群在劳动与资本之间左右为难的人。
这是一群拥有一点小钱的社畜,忙于内卷以至于无暇顾及,也无力反抗共同受到的剥削。
在饱受苦难的底层人民隐入尘烟后,所谓的“中产”就是我们这群“不上不下的普通人”。
说到底,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没有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内心又不敢面对自己的普通,着急寻求一个身份来让自己心安。
近期不太景气,越来越多人从“中产陷阱”中醒来,主动选择消费降级,于是又出了新词叫“新穷人”。
每个人都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衡量“好”的这把尺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直面自己的普通,没必要被任何身份标签裹挟。更没必要陷入无谓的焦虑,没有规定说明天一定要比今天更好!
“
”
扫码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