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不确定性越大,普通人就越想追求确定性。于是,考公队伍不断庞大。据说,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增幅创下了近十年之最,“铁饭碗”的争夺日趋白热化。
激烈到什么程度了呢?
我所处的小县城位于长三角地区,知名度一般。不久前,县里发布了党政储备人才招引公考,学历要求是硕士及以上,来了就给事业编,表现优秀的可调任公务员。
尽管招录人数仅为区区十来名,不曾想收到了上千份简历投递,而其中博士竟达百余人,不乏名校毕业的。
记得就在几年前,清北硕博生入职杭州余杭区的街道办,引发了一阵热议。
但如今,这类事件已在舆论激不起多少水花。名校高学历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增速在不断加快。
去年在市里挂职,组里就有个清华大学的化学博士;今年回原单位后了解到,镇里新来了一个南京大学通信博士。两人都非本地人,都表示为追求稳定性“考中哪里的就到哪里了”。
科室里有个97年的女生,干的是编外岗位,工作之余就复习考编。她担忧地表示,自己经历过好几次失败了,学历不是很高,对于上岸已经越来越没信心了。
“难考”的背后,本质是供需的失衡。
经济形势下滑,想进体制求份稳定的人增多;但与之相对的是,政府财政吃紧,用人需求却是收缩的。
去年中央发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从上至下,今年完成既定数额的缩编。多地政府已经开启行政编制精减、编外人员清退。山东将省属事业编转制为企业的改革更是冲上热搜。
供远超过求的局面,还会诱发同质化内卷,铁饭碗也是越来越难端。
我不敢说“不加班且闲的岗位”一个都没有,但这种真的不多。即便有,那也轮不到普通人,特别是基层,上岸后可以把你卷得牛马都不如。
台帐、检查、汇报名目繁多,季考、年考、通报层层加码,还有怎么也开不完的会议。
工作前,怎么都没料到,连每个镇的献血人数都得排名!工作前,也不曾设想过,周六固定上班,周天不定时上班是怎样的生活?
我曾发过类似“想辞职”的牢骚,但不知被谁打了小报告后被谈话。领导不客气地说“想自sha的人跳楼直接跳的,不会喊”。
很愤怒,但只能苟着。单位根本不缺“人”,你前脚走,后脚马上有人顶上。就算要提桶跑路,光有勇气不行,还得有一技之长!
可回忆这么些年,我主要是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杂活),开会当背景板和传话员、干杂活,个人能力的提升相当有限。
因为人多,再加上不屑于人情世故,基本得不到培养、锻炼,多数时候是在当廉价劳动力。
咨询过我考编的人,我都会跟ta们提醒“温水煮青蛙”。铁饭碗相对比较稳,端着它的同时也是在“自废武功”。哪天想寻找“新饭碗”时,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硬技能。
离职的念头在我脑海闪现过多次,可每到这时,我就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失控感和“一无是处”的自卑感之中。只能自己哄自己,上班哪有开心的。
而最近从上到下,还都在喊过紧日子。大环境不好,体制内降薪已经一波接一波。听说有些地方已经在发基本工资,绩效都暂停了。
时代的惊涛骇浪面前,人们都认为只有体制这艘船是安全的,可当越来越多人往船上挤,船自身又前行艰难时,下沉也是迟早的事。
所以,人生并没有真正的“铁饭碗”。安全感也不是一个编制能解决的,还是要不断进行能力提升,或者学会脱下孔乙己的长袍。
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关心你。
一起作伴,奔向自由。
find your 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