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会不会纳入中高考?教育部发文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教育
2024-12-09 17:04
北京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指出,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之外,通知还鼓励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类课程和教学案例,为教学提供支持。不难看出,通知仅要求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以及提出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似乎并未对人工智能是否纳入中高考范畴或将人工智能设为单独科目作出具体要求。那么,人工智能课程会不会纳入中高考?一致性的宏观政策和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已经为我们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从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可以说,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把人工智能的知识、场景、业态辐射到校内外各个场景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政策的顶层设计来看,现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重点开始从普及转向应用。因此,我国不少省市立足实践,完善与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课程设计和备考规划。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从1997年开始便率先启动普通高中计算机会考,实现了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质量测评“从无到有”的突破。之后2008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到了2017年,在《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将信息技术学科(含编程)纳入高中生的必学的科目,并且以100%纸笔闭卷测试的方式纳入高中阶段的考查。在长期的运行下,众多学生也从传统素质学科探究转向信息技术学科推进。有数据显示,自1997年至2022年,浙江省共有750余万高中学生参加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其中240余万高中学生参加了技术选考。中小学阶段是培养科技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字技能与信息素养。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为强化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设由来已久。在课程方面,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设置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现阶段,国内中小学实行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也设置了人工智能相关模块。在2018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信息科技”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落实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同时,依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新课标设置了“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也设置了“人工智能初步”选择性必修模块。针对新课标,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指出:根据中央要求,信息科技要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这就意味着,信息科技课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是中央的要求,是国家意志。可以说,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定位是为国家输送人才,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而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人才的长期战略储备。从近年来的高考内容改革来看,高考命题依托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并以此有效鉴别学生的思维品质、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因此,搭建以人工智能教育等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助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更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根本任务。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方面,我国已经通过实施强基计划、少年班、英才班等超常规选拔项目,构建各学段衔接的差异化选拔、长周期培养体系从而助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国内许多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做出了主力军作用。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积累形成了60多门分层次、跨学科的信息学科课程群,其中包括“人工智能中的数学建模”“计算成像与未来媒体”等20多门人工智能课程。诚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尤其需要长周期稳定的支持和持续培养。对于人工智能教育来说,想要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战略领域的紧缺人才,搭建以中高考为主的选拔通道,还需要在软硬件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平台、教材编撰以及师资建设方面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和更大的成长空间。文章整理自21世纪经济报道、新华网、人民网、界面新闻如涉及版权,烦请联系客服处理(微信号:roborobo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