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killer),一个汉语词汇。
意指为了一定利益进行暗杀活动,致人死命之人。
古有荆轲刺秦,乃天下为大。
19世纪有“开膛手杰克”,催生出二十世纪。
罪犯都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家,而侦探至多只是跟在艺术家身后品头论足的评价者。
随着「杀手」融入流行文化,它便成为娱乐思潮中重要且特别的一个符号。
自电影诞生,以杀手为主题的影片便层出不穷。
无论你想“买凶拍人”,还是想遇见“不太冷的杀手”。
都有一大批风格各异的人物与故事任君挑选。
今年堪称是“杀手年”,毕竟美国总统遇刺可绝非寻常之事,奥运会射击比赛里“闲庭信步”的选手则让人浮想联翩。
而在影视层面,《杀手》、《花月杀手》、《职业杀手》、《杀手游戏》等作品相继问世。
既令人着迷又分裂的“独行杀手”阿兰·德龙安然离开。
同期另一位代号「豺狼」的杀手,也重返了流媒体。
豺狼是一位险些杀死法国总统戴高乐的“退伍老兵”,也是一位拥有奢华庄园,周游各国的“千万富翁”。
他还是一位替人收拾烂摊子的“清理工”,恰好掌握着世界上最顶尖的狙击技巧。
想要了解更多“豺狼”的日常,仅需关注由奥斯卡影帝埃迪·雷德梅恩主演的剧集《豺狼的日子》。
01
《豺狼的日子》并不是第一次被影视化改编。
这本由前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和调查记者弗雷德里克·福赛斯于197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已历经两次电影化改编。
分别是小说出版两年后由著名男星爱德华·福克斯主演的《豺狼的日子》以及1997年由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狙击职业杀手》。
前者“行动目标戴高乐”,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电影之一。
后者“行动目标第一夫人”,口碑毁誉参半,是那种被原作者痛批的影片。
(印度也在1988年“借着”故事框架拍出了《八月一日》,目标喀拉拉邦首席部长)
此番“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重新饰演这位闻名于世的杀手,算是回归角色原点。
使观众更聚焦于暗杀背后的细节及追捕,而非暗杀本身。
福赛斯是一位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
早年间他服役于英国空军,是最年轻(19岁)的战斗机驾驶员。
1961年福赛斯加入路透社,并在四年后转入BBC,担任外交记者。
记者生涯内,他曾致力于报道法国事务、刺杀戴高乐未遂事件以及尼日利亚内战。
在非洲前线时,福赛斯曾向BBC申请待更久的时间深入探究,但被BBC驳回。
福赛斯就此果断辞职,以自由记者的身份扎根在比亚法拉共和国两年。
(该国于1967年5月30日成立,至1970年1月15日灭亡)
福赛斯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比亚法拉的故事,但此书销量惨淡。
为解决自己的财务问题(一贫如洗),他尝试写小说。
这一写,便是《豺狼的日子》。
《豺狼的日子》仅耗费35天完成,但直到一年半后,它才得以出版。
编辑社给福赛斯的回复是,戴高乐总统活的好好的,谁会想看一本刺杀未遂的小说。
不过在福赛斯孜孜不倦的劝说下,本书以8000册的初始印刷量出版。
福赛斯还签订了一份三部小说的合约:
为《豺狼的日子》预付500英镑,然后为第二部和第三部再预付6000英镑。
小说出版后,在英国意外大火,随即美国出版社找上门来,付给福赛斯十万英镑的版权费。
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作者而言,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款项。
到了1975年,《豺狼的日子》的销量已突破250万册,长期霸榜畅销书排行榜。
书评人们称其为“打破常规之书”。
小说为后世带来不少影响,书中描写获取虚假身份和英国护照的方法通常被称为“豺狼欺诈日”(Day of the Jackal fraud)。
暗杀以色列总统、美国总统的恐怖分子都读过此书且高度痴迷。
首作成功后,福赛斯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火力全开,一本接着一本。
他以调查记者生涯中学到的技巧和执法细节,为小说赋予更多的真实感,放弃了花哨的附庸,注入了独家的内幕。
截止2006年,福赛斯已售出30多种语言的七千多万本书。
他的数部小说都得到影视化改编。
02
《豺狼的日子》(以下简称《豺狼》)的核心是一个简单的“猫鼠游戏”。
豺狼以干掉社会知名人士为生,赚取难以置信的丰厚报酬。
他可以在千米之外杀人于无形,如《碟中谍》系列的汤姆·克鲁斯般伪装成任何意想不到的人。
没人知晓他真正的身份,也无从追寻他存在的证明。
豺狼是一位游离于时代的杀手,老派、精密、无情。
在解决掉下一届德国总理候选人后,豺狼被英国军情六处(MI6)的特工“007”盯上。
(不好意思串台了)
是曾在《007:无暇赴死》(2021)里接班邦德(丹尼尔·克雷格 饰)的,由拉什纳·林奇扮演的比安卡。
比安卡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豺狼,为此她将赌上家人的性命。
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比安卡与豺狼并无本质不同,看似对立的正义观,其实只剩手段和立场之差。
新版《豺狼》里的“戴高乐”变成了一位虚构的科技企业大亨UDC。
UDC即将发布一款名为“滋流”(River)的软件。
该软件将为全球带来经济正义,令亿万富豪们的“黑钱”变得透明。
这对于那些当权者来说,属触犯大忌,当斩!
于是豺狼便得到了杀死UDC的任务,他的价格一如既往地高昂——1亿美金。
尽管豺狼的主线任务只有这一个,但在剧集十集的体量内,每一集都有着相当多的刺激。
从精心策划的杀戮到激动人心的追踪。
豺狼虽是一名反派,但观众却会不自觉被他所吸引,甚至希望他最终成功。
“小雀斑”的表演为豺狼增色不少。
在诸多顶级杀手逐战银幕的过程中,小雀斑那不经意流露出的脆弱,以及过程出问题时的沉默与冷笑总会让你享受这奥斯卡级别的演绎。
倘若本剧只关注豺狼和比安卡的双人交锋,它无疑会更引人瞩目,不过篇幅也会相应缩减。
《豺狼》最大的改编是为豺狼增添了一组亲密关系,一个家庭。
回到家中,豺狼是事业有成的贴心丈夫,老婆孩子热炕头。
一旦出国执行任务,他便化身豺狼,扫清眼前一切障碍。
由乌苏拉·科尔维罗饰演的妻子是豺狼的软肋,也是令其具备人性的基础力量。
正是她让豺狼犯下了最严重的错误。
作为一名杀手,稳定的关系只能算作幻想。
家庭对于正反两派都有羁绊加成,比安卡对家庭的态度倾向于逃避。
她恨不得吃喝住行全在军情六处,因为这里才有她着迷的事物。
剧版豺狼的未来依然成谜,假如按照原著,那么他会以戏剧性的方式死亡。
成为一个“身份不明的外国游客”。
不过剧版填充如此多性格丰富的配角,你总会期待,这次的结局或将有别。
03
杀手题材与电影的媒介特性有某种天然的亲近性,因为其本身蕴含了人类集体无意识对原始恐惧和暴力刺激的审美期待。
我们可以简要比较下大卫·芬奇执导的《杀手》以及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的《职业杀手》。
看看他们与《豺狼的日子》有何差别。
《职业杀手》开篇即点题,杀手并不存在。
在现代社会,以杀手为职业的人很少或基本没有。
毕竟,没有几个人想成为杀手。
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职业杀手,那也是幽暗中的隐匿者。
但就是这样一种在现实里人人都不敢想象去碰触的边缘个体,却成为电影最频繁表现的题材之一。
甚至有很多导演都是以这一题材确立了自己的影像风格和艺术特色。
《职业杀手》解构了杀手,现实情感中经历的危机、劫难、意外、解脱等极致化的体验化作人们对杀手的“臆想”。
因而《职业杀手》是近期杀手题材里的异类。
它可以成为参照点,告诉观众,杀手作为一种“假”身份是能收获到爱情的。
《杀手》则更为传统,由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杀手与豺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公的情商和智商都非常高,杀人后总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同时他们的社会关系极度相仿,雇主、对手、同行。
杀手是边缘世界的死魂灵,孤独是他们永恒的底色。
但这种宿命性的孤独终会被无法躲避的女角色的介入而产生某种奇情的质变性影响。
我们会在两部作品内看到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武器与工具性的技术装备。
这些先进的武装设备作为电影视觉展现构成了现代杀手电影重要的组成,这也是观众始终乐于去观看杀手题材电影的原因之一。
豺狼不仅拥有一把可以打破世界狙击纪录的“行李箱”,还自行设计了一款“靴枪”。
每一把在组装时都会给出详尽的描绘。
这也是《豺狼的日子》原著中精心设计的元素。
豺狼手持一杆“棍枪”,便能在法兰西畅行无阻,毫无破绽。
剧版还一比一复刻了1973年电影里的试枪环节。
综上,《豺狼的日子》是一次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冒险之旅。
本剧成功地将经典现代化,同时靠高素质的摄影以及演员们娴熟的表演为其赋予独有的魅力。
它无疑是今年最值得观赏的剧集之一,简单、纯粹,是福赛斯小说的精神延续,更是新老惊悚片迷的必看佳作。
死亡本身是一种形而上的审美形态。
一个人之前是否有任何特殊的人生遭遇,一旦开启了杀戮的阀门,不管其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还是利益集团(“境外势力”)的群体。
在某种意义上,其生命意识已经迈向荒原化的存在了。
往后的一辈子将妥协于灰暗,甚至在其短暂的存在历程中来不及反思,路就已经走至尽头,等待他们的永远是宿命性的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