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飞行检查
如何应对飞行检查
飞行检查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针对食品企业开展的不预先告知的监督检查。食品企 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应对:
一、日常管理方面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1.食品企业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和产品标准, 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涵盖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到运输销售的全过程。
2.例如,在原料采购环节,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确保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供应商提供原料的检验报告、资质证明等文件,并建立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原料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2.加强员工培训
1.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包括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如员工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穿戴整洁的工作服等),不同加工环节的操作要点(如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2.例如,对于从事食品包装的员工,培训其如何检查包装材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何正确操作包装设备,避免包装过程中的污染。同时,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工作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3.保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设施设备维护
1.生产车间要保持清洁卫生,按照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清洁区、 准清洁区和一般作业区。定期对生产车间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设备表面等。
2.例如,在乳制品生产企业,对灌装车间的环境要求极高,要保持空气的洁净度,防止 微生物污染。同时,要建立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定期检查和维护生产设备,确保 设备正常运行。记录设备的维护、维修情况,包括日期、内容、人员等信息,以便追溯。
1.指定专人负责沟通协调
1.企业应确定一位熟悉企业生产运营和质量管理情况的人员作为与检查人员沟通的主要负责人。这个人要能够及时提供检查所需的文件资料,解答检查人员的疑问。
2.例如,当检查人员要求查看某一批次产品的生产记录时,该负责人能迅速定位并提供准确的记录文件,避免因寻找文件而浪费时间,给检查人员留下不好的印象。
2.梳理文件资料
1.提前整理好各类文件,如企业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产品标准文件、原料和成品检验报告、生产记录、销售记录、员工健康证明等。确保这些文件完整、准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2.例如,在整理生产记录时,要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连贯性,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详细记录,包括时间、操作人员、设备参数等信息。
3.自查自纠
1.在接到可能进行飞行检查的通知或者预感可能会被检查时,企业要迅速开展自查。按照飞行检查的重点内容和相关标准,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
2.例如,检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限量,库存原料是否存在过期变质等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记录整改过程和结果。
1.积极配合检查人员
1.以礼貌、积极的态度迎接检查人员。为检查人员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如安排合适的检查场地、提供检查所需的工具(如查看高处设备的梯子等)。
2.当检查人员提出查看某个区域或者设备时,要及时引导,不要拖延或者阻碍检查。对于检查人员的询问,要如实回答,不要隐瞒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2.做好记录和解释说明工作
1.安排专人记录检查人员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如果对检查人员的意见有疑问,可以礼貌地询问清楚。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检查人员解释可能的原因和企业正在采取或计划采取的整改措施。
2.例如,如果发现产品包装标签有瑕疵,企业可以解释是由于标签印刷供应商的失误, 并且已经联系供应商重新提供符合要求的标签,同时说明企业内部在标签验收环节存在的漏洞和改进措施。
3.及时整改
1.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不符合项,企业要高度重视,根据检查人员的要求,立即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的目标、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2.例如,若是发现仓库的温湿度控制不符合食品储存要求,要立即安排人员维修或更换温湿度控制设备,调整仓库的温湿度参数,同时加强对仓库管理人员的培训,要求其定期检查和记录温湿度情况,确保食品储存环境安全。在整改完成后,要及时向监管部门反馈整改情况。
食品企业应对飞行检查的实操技巧
1.文件资料整理
1.建立文件索引:制作一个详细的文件索引清单,按照类别(如资质证书、生产记录、 检验报告等)和时间顺序排列。这样在检查人员需要查看文件时,可以迅速定位并提供。例如,将所有的原料检验报告按进货日期装订成册,并在索引中注明每批原料的名称、进货日期和报告所在页码。
2.备份重要文件:将关键的文件(如生产许可证、产品标准等)进行电子备份,存储在易于访问的设备(如专用的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中。以防纸质文件丢失、损坏或被检查人员暂时占用时,能够及时提供电子版本供查看。
3.熟悉文件内容: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和陪同检查人员要对重要文件的内容非常熟悉。例如,对于产品的配方文件,能够准确说出每种原料的名称、作用、来源和质量标准,以及配方的设计依据和变更历史。
2.生产现场准备
1.清洁和整理:在检查前,对生产车间、仓库和办公区域进行全面的清洁。确保设备表面无灰尘、油污和杂物,地面干净整洁。整理生产现场的物品摆放,将原料、半成品和 成品分区存放,并做好标识。例如,在仓库中,将不同批次的产品用隔离带分开,标明产品名称、批次、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
2.设备预检查:对生产设备进行简单的预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仪表显示正常。例如,检查食品加工设备的温度控制仪表、压力仪表等是否正常工作,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完好。同时,准备好设备的维护记录和操作规程,方便检查人员查看。
3.人员安排
1.成立应急小组:包括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仓库负责人等相关人员。明确每个成员在检查过程中的职责,如质量负责人主要负责回答质量体系和产品标准方面的问题, 生产负责人负责介绍生产流程和设备运行情况。
2.培训员工:在检查前,对车间员工进行简短培训,提醒他们注意个人卫生和操作规范。告知员工在遇到检查人员询问时,要如实回答,不要紧张。如果不确定如何回答,可以引导检查人员询问相关负责人。
1.陪同检查技巧
1.主动引导:检查人员到达企业后,主动引导他们参观生产流程,按照合理的顺序(如从原料仓库 - 生产车间 - 包装车间 - 成品仓库)进行介绍。在引导过程中,适时介绍企业的质量管理措施和亮点。例如,在参观原料仓库时,介绍企业对原料供应商的严格筛选机制和原料的检验流程。
2.保持适当距离:在陪同检查时,不要过于紧贴检查人员,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进行观察和检查。但也不能离得太远,要随时能够回答他们的问题。保持在 2- 3 米左右的距离较为合适。
3.观察检查人员关注点:注意观察检查人员的关注点和检查重点。如果检查人员在某个区域停留时间较长或者反复查看某个环节,可能这就是他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点。例如,检查人员在查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记录时比较仔细,可能意味着这是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企业陪同人员要及时提供更详细的信息进行解释。
2.回答问题技巧
1.简洁明了:回答问题时,要简洁、准确。避免冗长、复杂的解释,除非检查人员要求详细说明。例如,当检查人员询问某产品的保质期是多久时,直接回答具体的保质期时长,如 “12个月”,而不是先介绍产品的特点再回答保质期。
2.引用标准:如果涉及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规范等问题,尽量引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来回答。例如,当被问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是否合规时,可以回答 “我们是严格按照 GB 2760- [具体年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来使用的,该产品中 [添加剂名称] 的使用量为 [具体用量],未超过标准规定的限量。”
3.避免猜测回答:如果不确定问题的答案,不要猜测回答。可以诚实地说 “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我马上联系相关负责人来回答”。然后迅速找到能够准确回答问题的人员。
3.问题记录与反馈
1.详细记录:安排专人用笔记本或电子设备详细记录检查人员提出的问题、发现的不符合项和要求。记录内容包括问题的具体描述、发现的位置(如车间的具体区域、文件的具体页码等)和提出的整改要求。
2.及时反馈:对于检查人员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在检查过程中如果能够现场解决或者提供合理的解释,要及时反馈。例如,检查人员发现某区域的清洁卫生不够好,企业可以立即安排人员进行清洁,并告知检查人员已经采取的措施。
整改措施制定与实施
1.制定详细计划: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整改计划要包括问题的描述、原因分析、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整改期限。例如,对于发现的产品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问题,原因可能是设计失误,整改措施可以是重新设计标签,责任人为市场部标签设计人员,整改期限为一周。
2.严格执行计划:按照整改计划,严格组织实施整改。在整改过程中,定期检查整改进度,确保整改工作按时完成。对于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要做好记录,如记录整改过程中的会议纪要、培训记录、设备维修记录等。
3.验证整改效果:整改完成后,要对整改效果进行验证。例如,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整改,要重新抽样检验,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对于生产环境和设施设备的整改,要进行复查,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整改目标。
2.与监管部门沟通反馈
1.主动沟通:在整改过程中,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整改情况。可以通过电话、邮件或者书面报告的形式,向监管部门汇报整改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例如,在整改期限内,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整改无法按时完成,要及时向监管部门说明情况,并请求延长整改期限。
2.提供证据:在向监管部门反馈整改完成情况时,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如整改后的检验报告、现场照片、文件记录等,证明企业已经按照要求完成了整改,产品质量和生产条件符合规定。
飞行检查中发现食品企业存在哪些典型问题?
许可证问题
1.生产许可证过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食品企业可能由于疏忽,没有及时办理许可证的延续手续,导致在飞行检查时发现许可证已过期,却仍在进行生产活动。
2.例如,一家小型糕点企业,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 5 年,到期后没有关注续期事宜,在许可证过期后的一个月内仍在正常生产和销售产品。
2.文件记录不全或不真实
1.生产记录缺失是常见的情况之一。例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完整记录每一批次产品的原料投入量、生产日期、生产时间、关键控制点的参数等信息。在一些复杂的食品生产流程中,如肉制品加工,从原料肉的解冻、腌制、蒸煮到包装等环节,如果没有详细记录,很难追溯产品质量问题。
2.还有检验记录不规范的问题。有些企业的产品检验报告存在数据不完整、检验项目缺失或者检验日期与实际生产日期不符的情况。比如,在对某品牌饮料进行飞行检查时,发现其提供的部分批次产品检验报告中微生物检验项目的数据空缺,无法证明产品微生物指标是否合格。
3.另外,文件造假也是严重的问题。部分企业为了应付检查,伪造原料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检验报告或者生产记录等文件。
原料质量不合格
1.采购的原料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是常见问题。例如,在采购水果用于果汁生产时,水果农药残留超标;或者采购的面粉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如铅、镉等。这些不合格的原料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2.原料变质也是一个问题。食品企业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原料库存管理系统,可能会出现原料在仓库中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的情况。如一家海鲜加工企业,由于库存管理不善,部分冻虾出现了变质现象,虾肉发黄、有异味,但仍被发现有用于加工的迹象。
2.原料溯源困难
1.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原料追溯体系,无法准确追踪原料的来源和批次信息。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不能及时定位问题原料的供应商、进货时间和数量等关键信息。例如,在一家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当产品被检测出含有非法添加物时,由于没有有效的原料追溯系统,很难确定是哪一批次的原料引入了该非法添加物。
1.卫生条件差
1.生产车间的清洁不达标是典型问题。例如,地面、墙壁、天花板有污垢、霉斑或者积水,这些地方容易滋生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污染食品。在一些小型食品加工厂,尤其是生产传统腌制食品的车间,由于环境潮湿,地面经常有积水,容易导致产品受到污染。
2.设备清洁不彻底也是常见问题。食品加工设备内部的管道、阀门、搅拌器等部件如果没有定期清洗,会残留上一批次产品的残渣,滋生细菌。比如,在乳制品生产中,灌装机的管道如果清洗不干净,残留的牛奶就会变质滋生微生物,在下一次灌装时污染新的产品。
3.员工个人卫生不符合要求。例如,员工在进入生产车间前没有按照规定洗手、消毒、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或者在车间内有不卫生的行为,如吸烟、吃东西等,都可能将细菌、病毒等污染物带入食品中。
2.生产工艺不规范
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符合标准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企业可能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例如,在一些休闲食品的生产中,为了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改善口感,企业违规添加了禁止在该类食品中使用的防腐剂或者甜味剂。
2.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CCP)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例如,在罐头食品生产中,杀菌环节是关键控制点,如果杀菌温度、时间等参数没有控制好,就不能有效杀灭罐头内的有害微生物,容易导致产品变质甚至产生食品安全隐患。
1.包装材料不符合要求
1.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有问题。例如,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薄膜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塑化剂超标。这些有害物质会迁移到食品中,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2.包装材料的密封性差。如一些液体食品包装瓶的瓶盖密封不严,导致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污染,也可能会出现漏液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
2.标签标注错误或不规范
1.食品标签上的信息缺失是常见问题。例如,没有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必要信息。在一些手工制作的特色食品销售中,小作坊可能会忽略这些标签信息的标注。
2.标签标注内容错误。比如,食品标签上标注的配料与实际使用的配料不符,或者营养成分表的数据不准确。另外,标签上的字体大小不符合规定要求,导致消费者难以看清关键信息也是一个问题。
企业在飞行检查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1.资质文件
1.确保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书齐全且在有效期内。检查这些证书的副本是否清晰可辨,如有必要,准备好原件以供核对。同时,梳理与生产许可范围相关的信息,确保实际生产的产品种类完全符合许可要求。
2.例如,一家生产多种口味饼干的企业,要确认其食品生产许可证上的产品类别涵盖了 所有正在生产的饼干口味和种类。
2.质量标准文件
1.收集国家、行业以及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标准文件。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像 GB 2760- 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 GB 7718- 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标准是必须熟悉和遵循的。
2.将这些标准文件整理成便于查阅的手册或电子文档,并且标注出与企业产品相关的重点条款。例如,对于饮料生产企业,重点标注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限量使用范围、标签上营养成分表的标注要求等内容。
3.生产记录文件
1.整理原料采购记录,包括原料名称、供应商信息、进货日期、数量、检验报告等。这些记录应能完整追溯每一批原料的来源和质量情况。例如,对于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其原料采购记录要详细到葡萄的产地、采摘日期、农药使用情况等。
2.生产过程记录也至关重要。要包括生产时间、批次、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等)、设备运行情况、操作人员等信息。例如,在面包生产过程中,记录每一批面包的发酵时间、烘焙温度和时间、使用的酵母品牌和用量等。
3.成品检验记录同样不能忽视。整理每一批成品的检验报告,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指标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等内容。确保检验项目完整,数据准确,并且检验机构具有合法资质。
4.员工健康和培训文件
1.准备好全体员工的健康证明,检查健康证明的有效期。确保所有直接接触食品的员工都持有有效的健康证。
2.整理员工培训记录,包括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操作技能培训等内容。记录培训的时间、地点、主题、培训师和参加培训的员工名单等信息。例如,对于肉类加工企业的员工,培训记录应体现对肉类加工卫生标准、刀具使用安全等内容的培训情况。
1.环境卫生清理
1.对生产车间、仓库、办公区域等进行全面清洁。清扫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上的灰尘、污渍和蜘蛛网。在生产车间,重点清理设备周围、角落和排水口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
2.例如,在罐头食品生产车间,要确保罐装设备、杀菌釜等设备的表面无油污、无食品残渣,地面无积水,以防止微生物滋生。
2.设备检查与维护
1.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检查设备的仪表(如温度表、压力表、流量计等)是否准确,设备的传动部件是否灵活,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齐全有效。
2.对于关键设备,如食品加工中的烘焙设备、杀菌设备、灌装设备等,要查看设备的维护记录,确认最近一次维护的时间、内容和维护人员。如果设备近期出现过故障,要准备好故障维修记录和设备重新调试合格的证明。
3.物料整理与标识
1.整理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存放区域。将原料按照品种、批次、进货日期等进行分类存放,并做好明显的标识。标识内容应包括原料名称、产地、进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2.对于半成品和成品,也要按照生产批次和生产日期进行有序存放,并且确保产品的包装完好无损。例如,在巧克力生产企业,要将不同口味、不同生产日期的巧克力成品分别放置在货架上,并且在货架上标明产品名称、口味、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
1.培训内容
1.对全体员工进行飞行检查相关知识培训。让员工了解飞行检查的目的、流程和重要性,提高员工的重视程度。
2.重点培训员工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意识。例如,对包装岗位的员工,再次强调包装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标签粘贴的位置和准确性要求等;对生产车间的员工,培训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如洗手消毒的正确程序、工作服的穿戴规范等。
2.人员分工
1.确定专门的接待人员,负责与检查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接待人员要熟悉企业的整体情况,包括生产流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资料存放位置等内容。
2.安排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在关键岗位待命,以便在检查人员需要了解生产工艺、设备运行参数、质量控制措施等专业问题时,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解释和说明。
品企业飞行检查前文件自查清单
1.营业执照
1.检查是否在有效期内。
2.确认经营范围与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相符。
2.食品生产许可证
1.有效期核实,是否存在过期情况。
2.许可范围涵盖企业所有生产的食品类别、品种明细等,核对实际生产产品是否在许可范围内。
3.生产地址与实际生产场所一致。
3.食品经营许可证(如涉及销售环节)
相关销售业务必备,检查有效期和经营范围。
1.员工花名册
1.包含所有员工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岗位、入职时间等。
2.健康证明
1.直接接触食品的员工健康证齐全,检查是否在有效期内。
2.健康证与员工花名册对应,确保无遗漏。
3.培训记录
1.年度培训计划及实施记录,包括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法律法规培训等。
2.培训内容、时间、地点、授课人、参加人员签名等详细记录。
3.考核记录,评估员工培训效果。
1.质量手册
1.描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方针、目标。
2.明确各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2.程序文件
1.涵盖采购控制程序、生产过程控制程序、检验控制程序、不合格品处理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等关键环节。
2.程序文件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检查。
3.作业指导书
1.针对各生产工序、设备操作、检验检测等具体工作制定的详细操作指南。
2.作业指导书与实际操作的一致性核对。
1.生产计划与记录
1.年度、月度生产计划及完成情况记录。
2.生产批次记录,包括生产日期、生产数量、产品规格等信息。
2.生产工艺文件
1.每种产品的工艺流程描述、工艺流程图。
2.关键工艺参数及控制要求,如温度、时间、压力等。
3.工艺变更记录及审批文件,如有工艺调整。
3.设备管理文件
1.设备台账,包含设备名称、型号、编号、购置时间、生产厂家等信息。
2.设备操作规程,明确设备的启动、运行、停止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3.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及记录,包括日常维护、定期保养、维修记录等,记录应包含维护保养时间、内容、责任人等。
4.设备校验计划及证书,如计量器具、关键生产设备的校验,检查校验有效期。
1.供应商管理文件
1.供应商名录,包括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供应产品种类等。
2.供应商评价记录,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记录及评价报告。
3.供应商资质证明文件,如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报告等,定期更新审核。
2.采购合同与订单
1.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检查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合法性,包括产品质量要求、价格、交货期、违约责任等。
2.采购订单记录,与实际采购情况相符。
3.原料验收记录
1.每批原料的进货验收记录,包括原料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供应商、验收结果(合格 / 不合格)、验收人员等。
2.验收标准及检验方法依据,如企业标准、国家标准等。
3.不合格原料处理记录,包括退货、换货、降级使用等处理方式及相关审批记录。
1.检验计划
1.原材料检验计划、过程检验计划、成品检验计划,明确检验项目、频率、抽样方法等。
2.检验标准与方法
1.各类产品的检验标准文件,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确保为现行有效版本。
2.检验操作规程,详细描述检验方法、仪器设备使用、数据处理等。
3.检验记录与报告
1.原材料检验报告,记录每批原料的检验结果,包括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
2.过程检验记录,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检验记录、半成品检验记录等。
3.成品检验报告,包含产品的全项检验结果,确保出厂产品检验合格。
4.检验报告的签字盖章齐全,数据准确、真实、可追溯。
4.质量控制文件
1.质量分析报告,定期对产品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查找质量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内部质量审核记录,包括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不符合项报告、整改措施及跟踪验证记录等,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1.仓库管理制度
1.仓库布局图,划分原料区、半成品区、成品区、不合格品区等,标识清晰。
2.库存管理规定,如出入库手续、库存盘点制度、货物存储条件(温度、湿度等)控制要求等。
2.出入库记录
1.原料入库记录,与采购记录和验收记录相对应。
2.成品出库记录,包括销售对象、发货日期、数量、批次等信息,可追溯性强。
3.库存盘点记录
1.定期进行库存盘点的记录,包括盘点时间、盘点人员、盘点结果及差异处理情况。
1.追溯体系建设文件
1.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明确追溯的范围、流程、方法和责任部门。
2.追溯信息记录要求,规定应记录的关键信息,如原料来源、生产过程、销售流向等。
2.追溯信息记录
1.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形成完整的追溯链条。
2.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追溯管理的,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以及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记录。
1.投诉处理文件
1.投诉受理渠道公示,如电话、邮箱等。
2.投诉记录,包括投诉日期、投诉人、投诉内容、处理结果等。
3.投诉处理流程及相关规定,明确处理时限、责任部门和人员等。
2.产品召回管理文件
1.产品召回制度,规定召回的条件、程序、措施和责任。
2.召回演练记录,定期进行召回演练,评估召回能力和效果。
3.若有实际召回事件,相关的召回计划、通知、召回产品处理记录等资料齐全。
1.环境卫生管理文件
1.生产场所、办公区域、仓库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清洁消毒记录。
2.虫害控制措施及记录,如防虫设施布置图、灭虫记录等。
2.应急管理文件
1.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包括食品安全事故的分类、应急响应程序、处置措施等。
2.应急演练记录,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合作协议与合同(如有)
1.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物流配送公司等签订的合作协议或合同,检查合同条款的履行情况。
食品企业飞行检查中发现的最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1.生产记录不完整或不准确
1.许多食品企业在生产过程记录上存在缺陷。例如,缺少关键工序的时间、温度、压力等参数记录。在烘焙食品企业中,没有详细记录面包的烘焙温度和时间,这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因为烘焙温度和时间不足可能导致面包中心部位微生物超标。
2.还有部分企业记录的真实性存疑,如记录的数据不符合实际生产情况,存在事后补记或编造记录的现象。
2.检验记录缺失或不符合要求
1.一些企业没有完整的原料和成品检验记录。例如,对于采购的大量原料,仅对部分批次进行检验,且没有合理的抽样计划记录。在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方面,没有记录检验项目是否涵盖了所有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及其限量是否符合标准。
2.检验报告格式不规范,缺少检验机构的资质证明、检验人员签名等关键信息,使得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3.追溯体系记录不完善
1.食品企业在追溯体系记录上常常存在问题。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无法通过记录快速追溯到原料的供应商、生产批次、销售去向等关键信息。例如,在一家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中,原料采购记录混乱,没有清晰的原料批次与成品批次对应关系,无法有效追溯问题产品的源头。
1.卫生问题
1.生产车间的清洁状况差是常见问题。地面、墙壁、设备表面有污垢、灰尘或食品残留,这些污垢可能滋生细菌、霉菌等微生物,进而污染食品。例如,在肉类加工车间,若地面有残留的肉屑和血水,很容易成为微生物繁殖的温床。
2.员工个人卫生不符合要求。部分员工没有严格遵守洗手消毒程序,工作服不清洁,甚至在生产车间内有不卫生的行为,如不戴口罩、帽子,直接接触食品的手部带有首饰等。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食品。
3.设备清洁消毒不彻底。食品加工设备内部,如管道、阀门、搅拌器等部位,容易残留上一批次产品的残渣。如果没有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这些残渣会变质滋生有害微生物,在下次生产过程中污染食品。
2.工艺操作不规范
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存在问题。部分企业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例如,在一些酱腌菜生产中,为了延长保质期或改善色泽,违规添加了不符合标准规定的防腐剂或色素。
2.关键控制点(CCP)失控。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某些环节对于保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如罐头食品的杀菌环节、乳制品的杀菌和均质环节等。如果这些关键控制点的工艺参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如杀菌温度不够、时间不足,就会导致产品中的有害微生物不能被有效杀灭,从而引发食品安全事故。
1.原料质量不合格
1.采购的原料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例如,在蔬菜加工企业,采购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在坚果加工企业,原料坚果出现黄曲霉毒素污染。这些不合格的原料一旦进入生产环节,会直接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2.原料变质也是常见问题。企业没有对原料的库存时间和条件进行有效管理,导致原料在仓库中存放过程中发生变质。比如,在水果加工企业,由于仓库温湿度控制不当,水果原料腐烂变质,但仍被用于生产果汁等产品。
2.原料验收环节薄弱
1.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原料验收程序。在原料进货时,没有对原料的质量、数量、规格等进行仔细核对和检验。例如,没有检查原料的包装是否完好,是否有异味,没有要求供应商提供合格的检验报告等。
1.包装材料问题
1.包装材料的安全性不符合要求。例如,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材料中塑化剂含量超标,这些塑化剂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2.包装材料的密封性差。如一些瓶装饮料的瓶盖密封不严,导致饮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污染,同时也可能出现漏液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外观。
2.标签标注错误或不规范
1.标签内容缺失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例如,预包装食品没有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必要信息,或者标注的字体大小不符合规定要求,使消费者难以看清关键内容。
2.标签标注内容错误。比如,食品标签上标注的配料与实际使用的配料不符,或者营养成分表的数据不准确,容易误导消费者。
食品企业飞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哪些应对措施?
1.建立完善的记录管理制度
1.明确规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需要记录的内容,包括时间、温度、压力、操作人等关键信息。例如,在饮料生产中,对于调配环节,要求详细记录每种原料的添加量、添加时间、调配液的温度和搅拌时间等。
2.制定记录的填写规范,如字迹清晰、数据准确、不得随意涂改等。同时,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一般应不低于产品保质期后一年,以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效追溯。
2.加强培训与监督
1.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使员工了解记录的重要性和填写要求。通过案例分析,让员工明白记录不准确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例如,讲解因生产记录缺失而无法追溯产品质量问题,最终导致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例。
2.设立专人对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奖惩制度,对记录规范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违反记录规定的员工进行处罚。
3.优化追溯体系记录
1.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追溯系统,如使用二维码或条形码技术,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信息进行关联。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产品的全程追溯信息。
2.梳理追溯流程,明确各部门在追溯体系中的职责。例如,采购部门负责录入原料采购信息,生产部门负责记录生产过程信息,销售部门负责记录产品销售去向信息,确保追溯信息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1.加强卫生管理
1.制定详细的车间清洁计划,包括清洁的区域、频次、使用的清洁工具和消毒剂等。例如,规定生产车间每天生产结束后进行全面清洁消毒,使用食品级消毒剂对设备、地面和墙壁进行消毒处理。
2.加强员工个人卫生管理,设立员工卫生检查点,如在车间入口处设置洗手消毒设施、更衣室和风淋室。要求员工严格按照洗手消毒程序操作,进入车间必须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和鞋套。定期对员工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
3.完善设备清洁消毒程序,针对不同的设备和部件制定专门的清洁消毒方法。例如,对于食品加工管道,定期进行 CIP(就地清洗)系统清洗,确保管道内部无残留。同时,对清洁消毒效果进行定期验证,如通过微生物检测来评估设备表面的清洁程度。
2.规范工艺操作
1.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储存、使用和记录要求。根据产品配方和国家标准,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例如,在食品添加剂储存区域设置专人管理,使用专用量具进行添加,同时在生产记录中详细记录添加剂的名称、使用量、使用批次等信息。
2.加强关键控制点(CCP)的监控,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和监控方法。例如,在罐头食品杀菌环节,安装温度和时间自动记录装置,实时监控杀菌过程的参数。同时,制定关键控制点失控时的纠正措施,如当杀菌温度不足时,规定产品的隔离、重新杀菌或报废处理等措施。
1.严格把控原料质量
1.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筛选和评估机制,对供应商的资质、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进行全面考察。例如,在选择肉类供应商时,要实地考察其养殖环境、屠宰加工过程和质量控制措施,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的资质证明和检验报告。
2.加强原料进货检验,根据原料的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检验计划。对于高风险原料,如生鲜农产品,增加检验项目和频率,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检测。同时,与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优化原料库存管理,根据原料的特性和保质期,合理规划仓库的温湿度控制和库存周转率。例如,对于易腐原料,如乳制品原料,设置低温冷藏库,定期盘点库存,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防止原料过期变质。
2.强化原料验收环节
1.制定详细的原料验收标准和程序,明确验收人员的职责。验收人员在原料到货时,要仔细核对原料的名称、规格、数量、包装完整性等信息,同时检查供应商提供的检验报告是否齐全有效。
2.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原料,建立明确的处理机制,如退货、换货或降级使用等。同时,对不合格原料进行记录和标识,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1.确保包装材料安全合格
1.选择有资质的包装材料供应商,要求供应商提供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证明,如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检测报告。例如,对于塑料包装材料,要求供应商提供塑化剂含量符合标准的证明。
2.对包装材料进行入厂检验,检查包装材料的外观、尺寸、密封性等物理性能,同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安全性检测。例如,对食品接触用的包装材料进行迁移试验,检测有害物质是否会迁移到食品中。
3.在包装材料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注意避免其受到污染。例如,设置专门的包装材料仓库,保持仓库环境干燥、清洁,防止包装材料受潮、发霉。
2.规范标签标注内容
1.组织员工学习标签标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标签应标注的内容,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
2.建立标签审核制度,在标签设计和印刷过程中,安排专人对标签内容进行审核,确保标注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在产品包装前,再次检查标签是否符合要求,防止出现标签错误的产品流入市场。
如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熟悉法规要求: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明确企业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确保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例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 GB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的品种、范围和限量。
2.跟踪标准更新:密切关注食品安全标准的更新情况。标准可能会因为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的风险发现或监管政策的变化而更新。企业应建立标准跟踪机制,及时获取最新标准信息,如产品的微生物限量标准、理化指标标准等,并相应调整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措施。
1.进行危害分析: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危害分析,包括原料采购、加工、包装、储存和运输等环节。识别可能存在的生物性(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性(如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过量)和物理性(如异物混入)危害。例如,在肉类加工过程中,原料肉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这就是一个生物性危害;如果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刀具等工具,刀具破损可能导致金属碎片混入产品,这是物理性危害。
2.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在危害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是能够对食品安全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步骤或环节。例如,在罐头食品生产中,杀菌环节是关键控制点,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杀菌才能杀灭罐头内的有害微生物,确保食品安全。对于每个关键控制点,要明确关键限值,如杀菌环节的温度、时间等参数,并且建立监控程序来确保这些关键限值得到满足。
1.记录内容规划:建立全面的文件记录系统,记录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原料供应商的资质文件、采购合同、进货检验记录、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记录(如温度、时间、配料比例等)、成品检验报告、设备维护记录、人员培训记录等。例如,在每一批次产品的生产记录中,应详细记录原料投入量、加工时间、操作人员姓名等信息,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追溯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2.记录管理规范:规定记录的填写要求、保存期限和存储方式。记录应清晰、准确、真实,不得随意涂改。保存期限应根据产品的保质期和法规要求确定,一般应不少于产品保质期后一年。可以采用纸质和电子两种方式存储记录,对于电子记录,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1.内部审核安排:定期开展内部审核,检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内部审核应由经过培训的内部审核员进行,审核频率可以根据企业规模和风险程度确定,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审核范围应涵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包括文件记录、生产过程控制、人员培训等。在审核过程中,要对照相关标准和企业内部规定,检查实际操作是否符合要求,并记录发现的不符合项。
2.管理评审开展: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管理评审,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管理评审应考虑内部审核结果、顾客反馈、食品安全事故情况、法律法规变化等因素。根据管理评审的结果,制定改进措施,调整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策略和计划,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1.供应商评估与选择: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评估和选择程序。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对其资质、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索取样品进行检验、查阅第三方认证报告等方式获取信息。例如,对于原料供应商,要查看其是否具备生产许可证,生产环境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是否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等。
2.供应商持续监督:对已选定的供应商进行持续监督,定期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料或服务进行评价。建立供应商评价档案,记录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等情况。如果发现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要求整改、暂停供货或终止合作关系。
1.培训计划制定: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操作技能、质量意识、HACCP 知识等。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培训内容应有所侧重。例如,对生产一线员工,重点培训生产操作规范和卫生要求;对质量管理人员,应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技术的培训。
2.培训方式多样: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内部培训课程、外部专家讲座、在线学习平台、现场操作演示等。培训结束后,要对员工进行考核,确保他们掌握了培训内容。同时,通过宣传栏、内部会议等方式,不断强化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让员工认识到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
品企业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追溯系统?
1.条形码技术
1.条形码是一种较为传统且广泛应用的追溯手段。企业可以为每一批次的原料和产品生成唯一的条形码。在原料采购环节,将原料的相关信息(如供应商名称、进货日期、检验合格情况等)编码到条形码中。在生产过程中,条形码随着产品流转,记录生产时间、车间、生产线、关键工艺参数等信息。在销售环节,通过扫描条形码,可以获取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信息。例如,在超市销售的食品,收银员扫描条形码时,后台系统可以链接到该产品的详细追溯信息,包括产地、生产日期等。
2.二维码技术
1.二维码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企业可以利用二维码存储更丰富的追溯内容,如产品的详细成分、加工过程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关键控制点的操作情况)、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记录等。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方便地查看产品的追溯信息。比如,一些高端农产品企业,在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中添加了种植过程中的农事操作记录、施肥用药情况等视频信息,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3.射频识别(RFID)技术
1.RFID 标签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读取,信息存储量更大,并且可以反复写入和更新。在食品追溯系统中,可用于对高价值或需要严格监控的食品进行追溯。例如,在冷链运输的肉类产品中,将 RFID 标签安装在包装上,标签可以实时记录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储存时间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到企业的数据库,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追溯。
1.数据库架构设计
1.根据食品生产的流程和追溯需求,设计合理的数据库架构。数据库应包含原料信息表(记录原料的名称、产地、供应商、进货日期、检验报告等)、生产过程信息表(生产批次、生产日期、生产车间、生产线、工艺参数、操作人员等)、成品信息表(产品名称、规格、保质期、销售渠道等)以及物流信息表(运输车辆、发货日期、收货日期、运输温度等)等多个关联的数据表。通过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如外键约束,实现数据的有效整合和查询。
2.数据录入与更新
1.在原料采购阶段,及时将原料的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可以通过开发专门的数据录入界面,或者利用企业现有的采购管理系统与追溯数据库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自动录入。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自动化设备(如带有数据采集功能的生产设备)或人工记录的方式,将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实时更新到数据库中。例如,自动化的灌装机可以将每一瓶产品的灌装时间、灌装量等数据直接传输到数据库;操作人员在完成某一工序后,可以通过车间的终端设备手动录入工序完成情况等信息。在销售和物流环节,同样要确保相关数据(如发货时间、销售渠道、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数据等)及时、准确地录入数据库。
1.信息查询模块
1.为企业内部人员、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提供方便的信息查询功能。对于企业内部人员,能够通过输入产品批次号、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快速查询产品的详细追溯信息,用于质量控制、问题产品召回等工作。监管部门可以利用该模块核实企业提供的追溯信息是否真实、完整,检查企业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监管要求。消费者则可以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条形码或二维码,或者在企业的官方网站、手机应用程序中输入产品追溯码,查询产品的原料来源、生产过程、检验报告等信息,满足其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知情权。
2.追溯跟踪模块
1.实现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销售终端的全程跟踪功能。通过该模块,可以清晰地看到产品在各个环节的流转时间、地点和状态。例如,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企业可以通过追溯跟踪模块迅速定位问题产品的批次、生产时间和销售范围,从而及时采取召回、封存等措施。同时,该模块还可以用于分析产品在供应链中的瓶颈环节,优化生产和物流流程。
3.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块
1.对追溯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例如,通过分析原料的进货数据和产品质量检验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某些供应商提供的原料与产品质量问题之间的潜在关联,从而调整供应商选择策略。同时,建立预警机制,当数据出现异常情况(如原料检验不合格率突然上升、运输过程中的温度长时间超出正常范围等)时,自动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企业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1.系统集成
1.将追溯系统与企业现有的其他信息化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质量管理系统(QMS)等)进行集成。通过系统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通,避免数据孤岛现象。例如,追溯系统可以从 ERP 系统中获取原料采购订单信息,从 MES 系统中获取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同时将追溯信息反馈给 QMS 系统,用于质量评估和改进。这样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效率,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2.数据安全保障
1.由于食品追溯系统涉及大量的敏感信息(如原料供应商信息、产品配方等),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采取多种数据安全措施,如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库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建立用户权限管理机制,为不同的用户角色(如企业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监管部门人员、消费者等)分配不同的权限,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修改相关数据。同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演练,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系统故障、自然灾害等情况,保证追溯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食品企业在建立追溯系统时,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自动化设备采集
1.尽可能使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设备。例如,在原料进货环节,使用电子秤与数据采集系统相连,自动记录原料的重量、进货时间等信息。在生产过程中,安装传感器来获取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如温度传感器记录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压力传感器记录罐装食品的罐装压力等。这些自动化设备采集的数据可以直接传输到追溯系统数据库,减少人工干预,从而降低数据错误的可能性。
2.定期对自动化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采集的数据准确无误。例如,对于温度传感器,按照规定的周期使用标准温度计进行校准,记录校准时间、校准结果等信息,保证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数据与实际温度相符。
2.人工数据录入规范
1.对于无法通过自动化设备采集的数据,需要人工录入时,要建立严格的录入规范。为录入人员提供详细的数据录入指南,明确数据的格式、单位、精度等要求。例如,在录入原料供应商信息时,规定供应商名称要填写全称,地址要详细到门牌号,联系方式要包括电话和邮箱等准确信息。
2.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即时验证。例如,在录入生产日期时,系统自动检查日期格式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逻辑(如生产日期不能晚于当前日期)。同时,设置必填项,确保关键数据不会遗漏。录入完成后,提供数据确认步骤,让录入人员再次核对录入的数据是否正确。
1.采用安全的数据传输协议
1.利用如 SSL/TLS(安全套接层 / 传输层安全)等加密协议进行数据传输。这些协议 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例如,当生产车间的终端设备将生产数据传输到企业的中央数据库时,通过 SSL/TLS 协议加密传输,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2.建立数据传输的验证机制。在数据接收端,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例如通过数据哈希(Hash)算法计算接收到的数据哈希值,并与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哈希值进行对比。如果两者一致,则说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如果不一致,则提示数据传输错误,需要重新传输。
1.数据库设计与维护
1.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并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将原料信息、生产过程信息、成品信息等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数据表中,通过产品批次号等关键字段建立关联,这样可以方便数据的查询和管理,同时也有助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包括数据备份、索引优化、数据清理等操作。数据备份可以防止数据丢失,在出现系统故障或数据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索引优化可以提高数据查询的效率,确保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被检索到。数据清理可以删除过期或无用的数据,避免数据冗余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2.数据访问控制
1.建立严格的数据库访问控制机制,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例如,普通员工只能访问和修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可以访问和分析产品质量相关的数据,而系统管理员则拥有最高权限,可以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通过这种权限控制,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修改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1.内部审核机制
1.建立定期的数据审核制度,安排专门的人员或团队对追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等方面。例如,检查原料采购记录和生产记录是否匹配,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成品检验数据是否符合产品标准等。
2.在审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数据存在问题,要及时记录并通知相关部门或人员进行整改。同时,对数据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如是否是数据录入错误、设备故障还是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外部监督与认证
1.主动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提供追溯系统的数据,配合监管部门对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核查。例如,在飞行检查中,监管部门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某一批次产品的完整追溯数据,企业应如实提供,并确保数据经得起检验。
2.可以考虑申请相关的认证,如 ISO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认证过程中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追溯系统数据进行严格审核。通过认证可以进一步证明企业追溯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也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追溯系统。
企业应该如何对追溯系统的数据进行定期审查?
1.组建专业审查团队
1.从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信息技术、生产管理等部门挑选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成审查团队。例如,质量控制人员熟悉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流程,能够检查追溯数据中的质量相关内容;信息技术人员可以对数据存储、传输等技术环节进行评估;生产管理人员则了解生产流程,能判断数据与实际生产操作是否相符。
2.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例如,指定一名负责人来统筹审查工作,包括制定审查计划、分配任务、汇总审查结果等;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负责审查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数据部分。
2.制定审查制度和计划
1.制定详细的追溯系统数据审查制度,明确审查的目的、范围、方法、频率等内容。审查目的主要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以保障食品安全追溯的有效性。
2.制定年度或季度审查计划,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种类、数据量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审查频率。例如,对于生产高风险食品(如肉类制品、婴幼儿食品)且数据更新频繁的企业,每月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对于生产相对低风险食品且数据量较小的企业,每季度进行一次审查。审查范围应涵盖追溯系统中的所有数据模块,包括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成品检验、仓储物流和销售等环节的数据。
1.检查数据记录完整性
1.依据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追溯系统的数据要求,检查每个环节的数据是否完整记录。例如,在原料采购环节,查看是否记录了原料名称、供应商名称、进货日期、数量、检验报告编号等基本信息;在生产过程中,检查是否有每批次产品的生产日期、生产时间、生产线编号、关键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等)以及操作人员信息。
2.对比不同数据模块之间的数据关联是否完整。例如,通过产品批次号将生产过程数据与原料采购数据关联起来,检查是否每一批次产品都能追溯到对应的原料批次,以及成品检验数据是否与相应的生产批次相匹配。
2.验证数据准确性
1.对关键数据进行抽样验证。例如,从追溯系统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原料进货记录,与原始采购单据(如发票、送货单、检验报告等)进行核对,检查数据是否一致;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与生产设备的实际运行记录(如设备自带的参数记录仪表或监控系统数据)进行对比。
2.检查数据的逻辑性。例如,产品的生产日期不能晚于销售日期,原料的使用量应该与产品的产量在合理的配比范围内。如果发现数据不符合逻辑,需要进一步调查原因,可能是数据录入错误或生产过程出现异常情况。
1.数据及时性审查
1.检查数据是否及时录入追溯系统。例如,规定原料验收合格后应在 24 小时内将相关数据录入系统,审查时查看实际录入时间是否符合要求。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如设备运行参数),检查是否能够实时传输和更新到追溯系统中。
2.关注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当产品信息发生变化(如产品召回、质量问题整改等)时,检查追溯系统中的数据是否及时更新,以确保消费者和监管部门能够获取最新的准确信息。
2.数据合规性审查
1.审查数据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标准的要求。例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记录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品种、范围和限量;产品标签上标注的信息是否与追溯系统中的产品信息一致,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内容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2.检查数据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质量控制和追溯要求。例如,企业规定对于某些高风险原料要进行额外的检测项目,审查时检查这些检测数据是否完整记录在追溯系统中。
1.数据存储审查
1.检查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查看数据存储设备(如服务器、硬盘等)的运行状态记录,是否有备份策略和备份设备,以及备份数据的恢复测试记录。确保数据在存储过程中不会因硬件故障、软件问题或其他意外情况而丢失。
2.审查数据存储的格式和结构是否合理。数据应按照便于查询、分析和管理的方式进行存储。例如,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数据,检查数据库表结构是否清晰,数据字段定义是否准确,是否建立了适当的索引以提高数据查询效率。
2.数据安全审查
1.检查追溯系统的数据访问权限设置是否合理。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修改和删除相关数据。查看用户权限管理记录,是否有不同级别的用户权限(如只读、读写、管理权限等),以及是否定期审查用户权限的分配情况。
2.检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例如,是否采用加密技术(如 SSL/TLS 协议)对数据进行传输,尤其是在涉及敏感信息(如供应商商业机密、产品配方等)的传输过程中,确保数据不被窃取或篡改。
1.记录审查问题
1.在审查过程中,详细记录发现的问题,包括问题的类型(如数据缺失、错误、不及时等)、出现问题的数据模块和具体数据项、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将问题记录在专门的审查问题记录表中,按照问题类型进行分类,方便后续的统计和分析。
2.整改跟踪和验证
1.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对于一些可能影响食品安全追溯有效性的严重问题,如关键数据缺失或错误,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对整改效果进行验证,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并将整改情况记录在案。同时,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采取长效机制进行预防。
审查团队在审查追溯系统数据时,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1.流程环节覆盖
1.审查团队应确保追溯系统涵盖了食品生产经营的全流程数据,包括原料采购、验收、储存、生产加工、包装、成品检验、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例如,在原料采购环节,要检查是否记录了所有原料的名称、规格、供应商信息(名称、联系方式、地址等)、进货日期、采购数量、批次号以及对应的检验报告编号等内容。
2.对于复杂的生产工艺,要关注中间环节的数据记录。如在多层夹心饼干的生产中,夹心馅料的制作过程、添加量以及与饼干胚的组合工序等数据都应完整记录,以保证能完整追溯产品的整个生产路径。
2.关联数据匹配
1.重点审查不同环节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例如,通过产品批次号或生产编号,检查生产环节记录的原料使用批次是否与原料采购记录相匹配,成品检验报告中的批次号是否与生产批次一致,销售记录中的产品批次是否能与仓库出货记录相对应。确保从原料到成品,再到销售的整个数据链完整且逻辑连贯。
1.关键数据核对
1.对关键数据进行细致核对。例如,在原料验收环节,将系统记录的原料数量、质量指标(如含水量、纯度等)与实际验收单据(如磅单、质检报告)进行比对。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如食品加工中的温度、时间、压力等,要与生产设备的实际运行记录或操作日志进行核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2.核对产品的成分信息,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使用量和残留量。以饮料生产为例,要检查系统记录的甜味剂、防腐剂等添加剂的使用量是否与配方要求一致,并且其在成品中的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2.数据逻辑验证
1.审查数据的逻辑合理性。例如,产品的生产日期应早于保质期结束日期,原料的进货日期应早于其投入生产的日期。同时,检查生产过程中数据的逻辑关系,如在一条生产线生产多种产品时,不同产品的切换时间是否合理,设备清洁记录与下一批次产品生产开始时间是否符合生产规范等。
1.数据录入及时性
1.检查各环节数据是否及时录入追溯系统。例如,规定原料验收合格后应在 24 小时内完成数据录入,审查时查看实际录入时间是否符合要求。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如设备运行参数和关键控制点监控数据,要确保能够实时传输和更新到追溯系统,防止数据延迟导致追溯不及时。
2.关注临时变更信息的及时更新。如在产品配方调整、生产工艺改进或包装变更后,相应的数据应及时在追溯系统中更新,以保证追溯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数据更新及时性
1.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召回或其他重要事件时,审查系统数据是否及时更新。例如,在发现某批次产品微生物超标后,检查是否及时在追溯系统中标记该批次产品为问题产品,并更新产品状态、召回范围、处理措施等相关信息,以便能快速响应并追溯问题产品流向。
1.法规标准遵循
1.审查数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例如,检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 GB 2760- 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包括添加剂的种类、范围和限量。对于产品标签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要核对是否与追溯系统中的产品数据一致且符合 GB 7718- 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法规要求。
2.关注特殊食品(如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的数据合规性。这些食品有更严格的法规要求,如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声称是否有科学依据,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等数据都应重点审查。
2.企业内部规定执行
1.检查追溯数据是否符合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和追溯要求。例如,企业规定对于高风险原料要进行额外的检测项目并记录,审查时要检查这些规定的数据是否完整记录在追溯系统中。同时,企业内部的产品编码规则、批次管理规则等在数据记录中也应严格执行,确保数据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1.访问权限控制
1.审查追溯系统的数据访问权限设置是否合理。检查是否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能够访问、修改和删除相关数据。例如,普通员工只能查看和修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数据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员具有更高的权限来处理更广泛的数据,但也要有相应的操作记录和审计机制,防止数据的滥用。
2.查看用户权限管理记录,检查是否定期对用户权限进行审查和更新,以适应企业内部人员岗位变动和职责调整的情况。
2.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
1.检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采用加密技术,如 SSL/TLS 协议等,特别是涉及敏感信息(如供应商的商业机密、产品配方等)的传输。对于数据存储,要确保存储设备的安全性,包括服务器的物理安全(如机房的访问控制、防火、防水等措施)和数据存储的逻辑安全(如数据备份策略、存储格式的安全性等),防止数据丢失、损坏或被非法获取。
来源:食品论坛网友(逐梦前行)原创分享
这些文章你也感兴趣
【收藏】盘点各类食品保质期的标识,建议收藏!
【汇总】食品生产、餐饮做菜中使用了转基因大豆油,如何标示?
【资料领取】这里有一份某食品公司的产品管理流程和品尝流程~
—THE END—
☀ 本平台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如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不愿意在本平台刊登内容,请及时联系本平台予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