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往年相比,今年中国的春节因为DeepSeek的“出圈”而堪称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季。节后的中国股市,AI+赋能顺理成章地引爆市场,DeepSeek概念连续多日涨势如虹,长期被诟病为易跌难涨、患有“软骨病”的A股似乎也多了一些被治愈的希望。
显然,在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之际,除了科技本身的突破(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甚至称DeepSeek 是一个堪称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这一震动美国政商学研界的AI成果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才刚刚开始,而从股市可管中窥豹。
DeepSeek打破中国科技股的天花板
目前业内的一个共识是,如果DeepSeek的技术路线走通,AI的单位进化成本和应用成本将大幅降低,付费AI助理的商业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类似当年杀毒软件市场,免费软件凭借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付费软件的市场份额。同时,开源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趋势,因为开源模型使得更多企业和开发者能够低成本地接入AI能力,开发出各种免费或低成本的应用,例如春节后在A股同样大放异彩的人形机器人板块,也部分源于市场对该领域将通过AI大模型加持来显著提升其通用性和泛化能力的预期。
此外,开源AI大模型还可被深度嫁接到现有业务生态中,如办公、游戏、旅游、购物等领域。这种深度融合模式不依赖于大模型单独收费,而是通过提升主业务的渗透率或价格来实现盈利。对于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互联网平台来说,这种模式的潜在价值更大,例如通过AI提升购物平台的商品推荐精准度和用户体验,可以增加用户购买频次和客单价。
由此来看,此前认为互联网平台业务见顶的观点可能过于悲观。AI技术的发展为平台业务的重构和盈利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这或许也是春节期间海外中概股大涨的主要逻辑支撑。
实际上,在DeepSeek爆火之前,国际金融资本对中国AI技术的态度较为谨慎,甚至可以说是基本无视。然而,DeepSeek的异军突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其低成本、高性能以及开源的特点让国际资本重新审视中国AI技术的发展潜力,并为全球科技股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
以AI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英伟达为例,摩根士丹利近期大幅下调2025年英伟达GB200芯片的出货量预期,从此前的3万至3.5万件下调至2万至2.5万件,悲观情况下甚至可能低于2万,主要原因是DeepSeek等新兴AI技术的崛起,市场对未来更低成本、更高效的大模型预期增强,导致大型云厂商在资本开支上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投资后出现设备空置。
如果说美股坚硬的“科技泡沫”终于被敲开了一道裂缝,那么中国科技股的天花板可能才刚刚被打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与A股上一个明星板块新能源相比,AI和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补贴的影响较少,而更多是由技术和市场推动,这也意味着其发展潜力更大。
单一的突破难以扭转A股系统性问题
DeepSeek爆火之后,除了科技股的水涨船高,有观点认为整个中国资产都需要得到重估。
德意志银行近期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而DeepSeek的推出更像是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编注:源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其预计中国股票的“估值折价”将消失,盈利能力可能因政策支持消费和金融自由化而超出预期。基于此,德意志银行认为港股/A股的牛市始于2024年,会在中期内超过之前的高点。
不过,尽管DeepSeek代表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一步,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但不可忽视的是,A股的散户主导、政策依赖性强、融资功能优先于投资功能等深层次矛盾,造就其易跌难涨、牛短熊长的顽疾,单家企业或板块的突破无法根治这种系统性的“软骨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DeepSeek的影响力在全球迅速扩散,但中美科技脱钩风险、地缘博弈升级可能限制其全球化扩张,抵消其积极影响。同时,若市场仅炒作概念而忽视企业盈利,相关概念股的短期上涨可能加剧泡沫,最终反噬市场稳定性。
但如果DeepSeek的突破能倒逼国内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包括注册制完善、退市机制优化、引入更多长期资金等,或推动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更深度融合,如科创板的扩容,则确实有望催化A股结构性的改善——回看2024年,A股市场在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日成交额连续59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上市公司实施回购金额创历史新高,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同时,公募基金改革、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等措施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同样重要的是,A股不仅仅依赖单一叙事而是形成“DeepSeek们”的群体突破,更多类似于华为和大疆的创新驱动企业崛起并共同构建技术生态,市场的长期信心则是水到渠成。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斯普特尼克时刻”未来会继续出现,推动各国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而在A股,尽管DeepSeek是点亮星火的希望,但要形成燎原之势仍需风向与耐性。
量化投资如何成为资本市场稳定器?
谈及A股的“软骨病”,量化“割韭菜”是绕不开的话题。由于DeepSeek最初由作为中国头部量化私募基金的幻方量化孵化成立,被视为幻方量化在AI领域的核心布局,因此其也被不少投资者指责为加剧市场波动的元凶之一,或者说其出生就带有“原罪”。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曾为一本关于量化金融领域先驱西蒙斯及其团队的书《征服市场的人》中文版撰写序言。“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西蒙斯的话:‘一定有办法对价格建模’。”此言似乎也奠定了幻方量化自2015年成立以来屡屡大幅跑赢市场的基础。
不可否认的是,量化机构依赖算法和高频交易,能在毫秒级捕捉市场信号并执行交易,散户在信息获取、分析速度上处于绝对劣势。部分量化策略(如趋势跟踪、动量交易)也确实会强化市场短期波动,例如在股价下跌时,算法可能触发自动止损抛售,导致“闪崩”或“多杀多”,散户易在恐慌中跟风抛售,放大亏损。而某些套利策略(如统计套利、跨期对冲)本质上是“从市场错误定价中获利”,散户因认知局限更容易成为策略的对手盘。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量化交易通过高频买卖减少买卖价差,散户能以更接近公允价格成交,降低摩擦成本,例如,有券商研究显示,量化参与使A股流动性提升约15%。同时,套利型量化策略可纠正市场短期偏离基本面的定价,长期看有助于保护散户免于极端估值风险。
目前来看,量化与散户之间的核心矛盾在于,部分量化策略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如“T+0”变相操作、融券高频对冲),利用规则漏洞获取超额收益,本质上是对散户的制度性不公平。而且量化机构投入数亿元研发AI模型等,其与散户的差距已从“信息差”升级为“技术代差”,散户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高频交易征收“订单流付费税”、限制“闪电订单”,A股则尚未建立相关针对性规则。即便量化投资本身是中性工具,但在A股当前“散户主导+量化崛起”的过渡期,量化机构客观上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散户亏损,而只有监管逐步完善(如限制高频交易)以及散户更多转向间接投资(如ETF、基金投顾),量化才有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器。
回到幻方和DeepSeek,作为中国量化投资的主要玩家之一,幻方量化在量化投资领域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无疑为DeepSeek的AI模型开发提供了支持,但DeepSeek已发展为独立运营的实体,专注于AGI技术的研发,并对外开源和商业化,对全球AI市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变革完善,DeepSeek自带的“原罪”印记或也将逐渐褪去。(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