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言论|奏响文化遗产“三部曲” 谱写文保“新乐章”

政务   2024-11-18 22:08   甘肃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前往博物馆调研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情况,从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到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从天水市伏羲庙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再到东山县关帝文化产业园、桐城市六尺巷、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这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视。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在总书记的引领下,我们深感文物保护的紧迫与重要,也看到了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当“追根溯源、一脉相承”,奏响文化遗产的“守护曲”,谱写历史文化拂去尘埃锈迹“不可遗忘”的“初心乐章”。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根与魂,是文明的载体。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以及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时,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中国的文化遗产向世人绽放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非凡魅力,它们承载着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寓含着社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遗产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共识的宝贵资源,也是教育引导下一代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讲好“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探源故事,透过考古工作者、文物保护者等奋斗往事,让更多人感受到普查文物、勘探古迹、保护文化遗产等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当“薪火相传、古为今用”,奏响文化遗产的“传承曲”,谱写历史文化历经岁月沉淀“厚积薄发”的“同频共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与责任,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承诺。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天水市考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时和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时指出,要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讲好“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传承故事,在保护研究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宣传、开放和利用文章,让更多非遗的传承者、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深耕中华文明的研究者“登台亮相”。文化遗产更是生动的历史教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将塑造国家的未来。要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学习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当“鼎新革故、继往开来”,奏响文化遗产的“宣传曲”,谱写历史文化融合现代元素“推陈出新”的“恒心交响”。10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省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有效利用,是文化遗产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文化遗产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要让文物活起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从《长安三万里》《唐宫夜宴》等作品在自媒体平台引发热烈讨论形成破圈出彩效应,到《只此青绿》《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通过现代演绎与古人、与文物、与浩瀚历史实现深度“对话”;从大唐不夜城、梦里水乡带给游客的穿越之旅,到古色古香的文化遗产开办的“数字观展”“云上对话”等活动,我们仿佛透过一扇扇窗更好地洞见了历史、也瞭望着更美好灿烂的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讲好中国文化遗产“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贡献,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国声音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更加响亮。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宏大构想正逐步变为现实。文化遗产保护不再仅是守护过去的记忆,更是激活文化创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引擎。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撰写:中共庄浪县委组织部  张平




长按图片关注庄浪党建发布






























来源 |庄浪组工 

编辑 | 刘静 

投稿邮箱丨plzlzzb@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庄浪党建发布
发布党建动态、组织管理等信息,引导网络舆论、树立庄浪党建工作良好公众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