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周四)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邀请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讲座教授杨阳先生讲学,主题为“春秋战国政治思想史的叙事逻辑——基于文明重建的视角”。敬请关注、宣传与参与。
杨 阳 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政治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文化、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独立、主编或合作出版《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儒教中国的政治文化解读》《家国天下事》《思想者的产业》《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等专著、文集和教材10余部,在《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以西周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完成了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升级。升级之后的中华文明,经由秦到西汉中期的百余年磨合,最终完成的定型进程,从此呈现为一种成熟而稳定的古代文明形态。
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土地的无限供给不仅决定了西周简单而静态的农业社会样貌,也成为其井田制、封建制和宗法制三大制度支柱得以维系和运转的根本条件。数百年的人口增长,耗尽了维系井田制和封建制所必须的土地资源,人口从土地中的不断溢出,带来了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化和社会的复杂化,也动摇了西周文明的制度根基。脱胎于原始宗教(巫术)的天命信仰支撑起来的西周礼制,因超越性的匮乏和对仪式的严重依赖,天然地具有向世俗的政治世界不断挪移的内在动力,随着社会和政治规范越来越多地被纳入“礼仪”范畴和日益繁复的仪式堆积,最终注定会出现仪式驱逐信仰的结局。
西周文明的崩解,带来的是中华文明的重构。这种重构集中在两条主线上,即制度重建和文化价值系统的重建。春秋战国的历史演变错综复杂,思想界更是呈现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若基于文明重建的视角,仍可以整理出两条非常清晰的演变线索。从这两条线索切入,观察这一时期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取向,会顺理成章地建构出以法家和儒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史叙事。法家以其思想和实践活动为制度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儒家则通过其思想和实践活动为文化价值的重建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种后果主义的政治思想史叙事方式,不同于以往就思想本身讨论思想的思想史或哲学史的叙事习惯,其重点的取舍标准是思想参与实践、影响社会、型塑文明形态的功能。以这种政治思想史的叙事方式,儒、法、道、墨等各流派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都会得到重新审视。
岳麓书院讲坛第585期
主题:春秋战国政治思想史的叙事逻辑——基于文明重建的视角
时间:2024年12月12日(周四)15:00—18:00
地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明伦堂
主讲:杨 阳(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讲座教授)
主持:袁承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
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
承办:岳麓书院历史系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协办:大成国学基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本文转载自“岳麓书院”微信公众号,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