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姚孝遂:《吉林大学所藏甲骨选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第4期。
[2]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3]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6-149页。
[4]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50页。
[5]赵林:《殷契释亲:论商代的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8页。
[6]陈剑:《“备子之争”与“唐取妇好”》,李宗焜主编:《中央研究院第四界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出土材料与新视野》,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第181页。
[7]郑慧生:《妇好论》,《南方文物》1994年第2期。
[8]李贤浚:《大冶铜与中华青铜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63-64页。
[9]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第323页。
[10]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第81-83页。
[11]喻遂生:《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编:《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35页。
[12]李宗焜:《妇好在武丁王朝的角色》,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3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2年,第97-100、103页。
[13]陈剑:《“备子之争”与“唐取妇好”》,李宗焜主编:《中央研究院第四界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出土材料与新视野》,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第183、186页。
[14][韩]具隆会:《谈“妇好”是否作“冥妇”》,《殷都学刊》2019年第3期。
[15]张政烺:《帚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
[16]张政烺:《妇好略说补记》,《考古》,1983年第8期。
[17]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5、77-78、83-84页。
[18]常玉芝:《殷墟甲骨断代标准评议》二,宋镇豪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第9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51页。
[19] 姚孝遂:《吉林大学所藏甲骨选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年第4期。
[20]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21]郑慧生:《妇好论》,《南方文物》,1994年第2期。
[22]陈剑:《“备子之争”与“唐取妇好”》,李宗焜主编:《中央研究院第四界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出土材料与新视野》,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第181页。
[23]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2页;李民等编:《殷商社会生活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7页。
[2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24页;赵林:《殷契释亲:论商代的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6页。
[25]胡厚宣:《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4、428页。
[26][英]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7、25页;[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82、120页;[英]C.A.格雷戈里:《礼物与商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10-11页。
[27]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28]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396-3397页。
[29]张政烺:《古代中国的十进制组织》,张政烺:《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9页;王宇信:《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年代》,《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30]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4页。
[31]《鲁侯簋》(《集成》4029)。
[32]张政烺:《古代中国的十进制组织》,张政烺:《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6页。
[33]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页。
[34]张政烺:《帚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肖楠:《再论武乙、文丁卜辞》,中华书局编辑部等编:《古文字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5页;刘一曼、曹定云:《三论武乙、文丁卜辞》,《考古学报》,2011年第4期;裘锡圭:《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纪要》,《考古》,1977年第5期;曹定云:《殷墟妇好墓铭文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35]“烄”是一种焚人求雨之祭,裘锡圭:《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22页。
[36]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86页。
[37]张政烺:《帚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邹衡:《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纪要》,《考古》,1977年第5期;李伯谦:《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年代问题》,《考古》,1979年第2期。
[38]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2页;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76页;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3页;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页。
[39]George Peter Murdock, Our Primitive Contemporarie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4, p. 522.
[40][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95页;[英]亨利·萨姆纳·梅因:《早期制度史讲义》,冯克利、吴其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43页。
[4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21页。
[42]Carson I. A. Ritchie, Rock art of Africa, New Jersey: A. S. Barnes and Company, 1979, P49.
[43] [美]马克·W·莫菲特:《从部落到国家:人类社会的崛起、繁荣与衰落》,陈友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第96页。
[44]王玉哲:《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9页;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中华书局编辑部:《古文字研究》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7-98页。
[45]卢中阳:《先秦指定服役制度述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46]卢中阳:《从清华简<楚居>多郢看先秦时期的异地同名现象》,驻显成主编:《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6辑,成都:巴蜀书社,2012年,第194-204页;赵庆淼:《先秦“异地同名”现象与地名流动的初步考察》,《史学月刊》,2020年第10期;王伟:《商周地名的来源与衍化及其史学价值:以甲骨、金文资料为中心》,《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4期。
[47]张政烺:《古代中国的十进制氏族组织》,《历史教学》,1951年第3期;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4页;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中华书局,2015年,第1199页。
[48]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中华书局编辑部:《古文字研究》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8-60页;肖楠:《再论武乙、文丁卜辞》,中华书局编辑部等:《古文字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3页;刘一曼、曹定云:《三论武乙、文丁卜辞》,《考古学报》,2011年第4期。
[49]卢中阳:《商周指定服役制度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47-68页。
[50]裘锡圭:《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中华书局编辑部:《文史》第1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3页。
[51]张政烺:《帚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
[5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23页;唐兰:《殷虚文字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9页。
[53]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018-3019页。
[54]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84页。
[55]唐兰:《殷虚文字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9页。
[56]齐文心:《“妇”字本义试探》,王宇信、宋镇豪主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57]张政烺:《帚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
[58]《国语·吴语》。
[59]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92-1994页。
[60]季旭升:《说文新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19页。
[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20页。
[62]喻遂生:《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编:《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35页。
[63][韩]具隆会:《谈“妇好”是否作“冥妇”》,《殷都学刊》2019年第3期。
[64]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59-160页;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55页;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293页。
[65]郑继娥:《甲骨文祭祀卜辞语言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72页;谢春玲:《殷墟甲骨刻辞空语类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2013年,第73页。
[66]裘锡圭:《从殷墟甲骨卜辞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0页;陈剑:《“备子之争”与“唐取妇好”》,李宗焜主编:《中央研究院第四界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出土材料与新视野》,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第183页。
[67]陈剑:《“备子之争”与“唐取妇好”》,李宗焜主编:《中央研究院第四界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出土材料与新视野》,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第183-184页。
[68]张政烺:《妇好略说补记》,《考古》,1983年第8期。
[69]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68-469页;朱凤瀚:《殷墟卜辞所见商王室宗庙制度》,《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
[70][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08-609页;[英]弗雷泽:《金枝》,王培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38页。
[71]George Peter Murdock, Our Primitive Contemporarie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4, p. 524.
[72]V. S. Naipaul: The Masque of Africa: Glimpses of African Belief, London: Picador, 2010, p. 5.
[73]赵世超:《指定服役制度略述》,《陕西师大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卢中阳:《先秦指定服役制度述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74]春秋时期齐国嫁于鲁国的“妇姜”,可以代指鲁文公、鲁宣公、鲁成公夫人,见《左传》文公四年、宣公元年、成公十四年。
[75]《国语·吴语》。
[76]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7页。
[77]郑振香:《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28页;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
[78]李伯谦:《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年代问题》,《考古》,1979年第2期;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87页。
[79]郑振香:《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肖楠:《再论武乙、文丁卜辞》,中华书局编辑部等:《古文字研究》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5页。
[80]张政烺:《帚好略说》,《考古》,1983年第6期;邹衡:《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纪要》,《考古》1977年第5期;李伯谦:《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年代问题》,《考古》197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