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不再难?亲人提供银行微信账户协助被执行人转移财产,将构成拒执罪共犯!

文摘   2024-11-20 08:18   重庆  


执行不再难?亲人提供银行微信账户协助被执行人转移财产,将构成拒执罪共犯!



引言


在司法实践的漫长历程中,执行难问题犹如一块顽固的礁石,横亘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与彰显司法权威的航道上。而其中,被执行人利用亲属的银行账户或微信支付工具进行财产转移,已然成为最为常见且普遍的逃避执行方式,这无疑给执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然而,随着《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4〕13号)的重磅发布,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该解释第八条明确规定:案外人明知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与其通谋,协助实施隐藏、转移财产等拒不执行行为,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共犯论处。


正文


一、新规解读:明确界定与严厉打击

这一规定的出台,无疑是给那些试图通过亲属协助来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及其亲属敲响了警钟。首先,从主观方面来看,要求案外人必须明知被执行人负有执行义务且有能力执行,却仍然选择与其通谋。这里的“明知”体现了对案外人主观故意的严格认定,杜绝了因不知情而误涉其中的可能;而“通谋”则进一步强调了双方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故意和谋划,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协同行为.


其次,在客观行为上,必须存在协助实施隐藏、转移财产等拒不执行的具体行为。以亲人提供微信银行账号为例,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却为被执行人转移财产提供了关键的便利条件,直接导致了执行财产的隐匿和流失,严重干扰了执行工作的正常进行.


最后,强调了危害后果,即必须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这一结果要件的明确,使得对拒执罪共犯的认定更加严谨和科学,只有当协助行为对执行工作造成了实质性的阻碍和破坏,才构成犯罪,避免了对一般轻微协助行为的过度打击,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二、典型案例:敲响警钟的前车之鉴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起令人瞩目的案例,黄某在法院判决其归还吴某借款本金及利息后,拒不履行生效判决. 2017年1月12日,黄某利用其弟的账户收取了工程款、保证金共计25万元,之后仍拒不执行. 最终,黄某因犯拒执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这一案例充分彰显了法律对这种逃避执行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这个案例如果发生在新司法解释正式实施后,黄某之弟明知黄某是被执行人,仍向其提供银行账户协助收款,帮助黄某逃避执行的,会以拒执罪的共犯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一重大的法律释明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亲人之间的协助并非法外之地,一旦触碰法律红线,构成犯罪必将受到严厉制裁。


三、重大意义:维护司法权威与社会公平正义

1. 增强法律威慑力:以往,部分被执行人及其亲属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利用亲属关系转移财产难以被发现和追究。然而,新司法解释的实施,将这种协助行为明确纳入拒执罪共犯的范畴,大大提高了违法成本,使潜在的违法者望而却步,从源头上减少了逃避执行行为的发生,有力地增强了法律的威慑力。

2. 维护司法权威:司法判决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判决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司法权威将受到严重损害。通过严厉打击亲人协助转移财产等拒执罪共犯行为,确保了司法判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法律得以切实落地生根,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进而增强了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敬畏之情。

3. 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执行难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而对拒执罪共犯的严肃惩处,将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奠定坚实基础。


四、展望未来:执行难题有望破解

随着这一司法解释的深入贯彻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亲人协助转移财产等逃避执行行为的基础上,执行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逃避执行的严重法律后果时,他们必将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积极履行生效判决所确定的义务,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让执行不再成为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让公平正义得以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得到切实体现。


总之,拒执罪新司法解释的发布,为解决执行难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武器。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积极宣传和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亲人协助转移财产可能构成拒执罪共犯的法律风险,共同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END




法易通律师团队

法律问题咨询

专业律师解答

扫码进小程序咨询

















欠款追讨重庆律师
专业经济执行律师,分享经济合同、欠款追收、执行程序、公司股权、知识产权等法律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