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歧伯·按摩十卷》云:物于门出入,与化于门入出......所入出于户,无不由门也。非乱妄进,无乱不进。门者,出入留居于户舍也。升散于是,始发终停,至真至正,屏障关锁,故于其门矣。
云门
英文名称:yúnmén;L2;LU2
手太阴肺经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当锁骨外端下缘出现的三角形凹陷的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胸喙锁筋膜、喙突。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中间支和外侧支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外侧刺入锁骨下窝处的胸喙锁筋膜,直抵肩胛骨的喙突。
功用 清肺理气,泻四肢热。
主治病症:①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胸痛、哮喘;②其它:肩关节周围炎。③肺及支气管疾患时常在此处过敏压痛。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前胸及腋下放散。2.针刺时不可向内深刺,以防刺破肺脏,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素问·水热穴论》:“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 王冰 注:“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
2
梁门
英文名称:liángmén;S21;ST21
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脐上4寸、旁开2寸处。主治胃脘痛,呕吐,泄泻,胃下垂等。《针灸甲乙经》:“横木为梁,又迎前山岭为山梁,均含有横直之意。”《难经◎五十七难》曰:“心之积曰伏梁,起于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又考其他方书,凡心阳失律,谷气寒凝,横胀塞满,类似潜伏之横梁者,可以取此,益阳气以灼阴邪,消寒滞而开痞郁。故称之“梁门”。即破横亘之梁,而开通敞之门,亦以疗效而得名也。
取穴方法〗梁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穴部)。主治疾病及注意点 主治胃痛、呕吐、纳呆、泄泻、便溏,及消化性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配伍〗配梁丘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被约束。
〖名解〗梁,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气血物质被本穴约束。
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梁而过,故名。(承满穴的经水是从上流下,何以梁门的堆积脾土能阻其下行?提问是站在地球重力场的角度看,若站在人体重力场的角度看则梁门的隆起部位为高地势,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关门穴。
〖功能作用〗约束胃经的地部经水并使其维持一定的数量。
〖治法〗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注〗承满与梁门为一组对穴,它是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
3
关门
英文名称:guānmén;S22;ST22
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千金翼方》作关明。属足阳明胃经。《三因方》卷十六:“齿为关门,肾之荣,骨之余也。”系指上、下齿构成的形态类似门户、关隘。故称之为关门。
〖取穴方法〗关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疾病〗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水分穴治肠鸣腹泻。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别名〗关明穴。
〖穴义〗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1)关门。关,关卡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水为满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随水而下。经水传至本穴后,由于受腹内部的外散之热及胃经区域自身之热,经水气化为枯竭之状,脾土物质随之屯驻,如被关卡一般,故名。2)关明。关,关卡也。明,明白可见也。关明名意指胃经中运化的脾土微粒明白可见。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腹部外传之热后而不断气化,水液气化干涸后随经水冲行的脾土微粒变得清楚可见,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内外,经水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固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4
滑肉门
英文名称:huáròumén;S24;ST24
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疾病〗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别名〗滑肉穴,滑幽门穴。
〖穴义〗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滑肉门。滑,滑行也。肉,脾之属也,土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太乙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而本穴所处的位置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热,在风气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运行如滑行之状,故名。滑肉、滑幽门名意与滑肉门同,幽为隐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运化不易被觉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随风气输散胸腹各部。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文献摘要】《外台》:主狂癫疾,吐舌。《图翼》:癫狂,呕逆,吐血,重舌舌强。
5
箕门
英文名称:jīmén;SP11
足太阴脾经穴。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疾病〗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冲穴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6
冲门
英文名称:chōngmén;SP12
足太阴脾经穴。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取法】仰卧位,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取穴。约当腹股沟外端上缘,股动脉外侧。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起始部。皮肤由髂腹下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肪层和膜性层。前者以脂肪组织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异;后者以纤维组织为主,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附着在阔筋膜。两层之间有腹壁浅动静脉、肋间动静脉(下位)及皮神经经过。上述由浅入深之腹壁肌由第6至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穴位的内上方深部,腹肌的深面,有从髂外动脉发出的腹壁下动脉,并有静脉伴行。腹股沟下方,有股三角,其内有股动、静脉和股神经。
【特异性】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交。
【功用】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主治病症】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痫,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乳少;3.其它:胃肠痉挛。
【刺灸法】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5~0.7寸,腹股沟酸胀,可扩散至外阴部。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7
神门
〖取穴方法〗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疾病〗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心俞穴治心痛;配内关穴、三阳交穴治健忘、失眠。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手少阴经所注为“输”,心经原穴。
参考资料:1、据报道,给狗注射垂体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该穴有明显的降压作用;2、据报道,针刺癫痫病人的神门、阴郄穴、通里穴、百会穴、大陵穴等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
〖别名〗兑冲穴,中都穴,锐中穴,兑骨穴。
〖穴义〗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名解〗(1)神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
(3)中都。中,内部也。都,都市也。中都穴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聚散。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外输的强劲湿热之气,出体表经脉后气血物质由穴内向穴周扩散,如都市之物质聚散,故名中都穴。
(4)锐中。锐,尖细之物也。中,与外相对,内部也。锐中名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
(5)心经俞。本穴为心经气血物质的对外输出之处,故为心经俞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输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在本穴聚集后又不断地散热蒸发,有土的固定不移之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补益心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8
风门
英文名称:air door;fēngmén;B12;BL12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在需要通过人员和车辆的巷道中设置的隔断风流的门)手足太阳之会。[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名解】1)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理同风门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
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
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9
魂门
英文名称:húnmén;B47;BL47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义】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魂,肝之神也,阳热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魂门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主治病症】1. 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囊炎,胃炎,胃痉挛,食道狭窄,消化不良;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神经症,癔病;3. 其它:心内膜炎,胸膜炎,肌肉风湿病。
【人体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支沟穴治胸肋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10
肓门
英文名称:huāngmén;B51;BL51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下,旁开3寸。
【穴义】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
【名解】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肓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肓穴相对应,膏肓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冷凝后的膏脂。
【运行规律】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积脂降浊。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泻之。
【主治】腹痛,痞块,便秘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11
殷门
Yinmen(BL 37)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穴义】膀胱经经气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名解】别名浮郄。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取法】俯卧位,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坐骨神经、内收大肌。皮肤由骶丛的股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脂肪组织较多。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之间深进,入坐骨神经干。经股后骨间隔,深至内收大肌。营养动脉来自股深动脉的第一、二穿支。内收大肌由闭孔神经支配。
【功用】舒筋通络,强腰膝。
【主治病症】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2.其它:腰背痛,股部炎症等。
【刺灸法】刺法: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有闪电样感向下肢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2
金门
英文名称:jīnmén;B63;BL63
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郄穴。
2)关梁。关,关卡也。梁,屋顶之横梁也。关梁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之气由此上行。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梁。梁关名意与关梁同。
3)膀胱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只有少部分水湿气态物吸热上传并成为膀胱经经脉中的气血,此上传之气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膀胱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主治】头痛,眩晕,癫痫,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13
幽门
英文名称:yōumén;K21;KI21 定义:足少阴肾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0.7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
〖主治疾病〗腹痛,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
〖人体穴位配伍〗配玉堂穴治烦心呕吐;配中脘穴、建里穴治胃痛、噎嗝、呕吐;配天枢穴治腹胀、肠鸣、泄泻。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幽门穴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上门穴,上关穴,幽关穴。
〖穴义〗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
〖名解〗
2)上门穴。上,上行也。门,出入的门户也。上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上行。理同幽门名解。上关穴名意与上门同,关指穴内滞重的水湿被关卡于下,只有轻质之气循经上行。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冷降,小部分则吸热循经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针。
14
郄门
英文名称:xìmén;P4;PC4
手厥阴心包经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正坐或仰卧,仰掌取穴。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和前臂正中动、静脉,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
【功效】宁心止痛,清热止血。
【主治】心痛,心悸,呕血,衄血,心悸,心痛,胸胁痛,肘臂痛,腋肿,疔疮,癫痫。
【操作】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应用】1)治冠心病、心绞痛、心悸突发∶郄门,神门,心俞。2)治冠心病∶郄门,内关,可用丹参注射液注入穴位0.5毫升/穴,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3)治咳血∶郄门,尺泽,肺俞。4)治膈肌痉挛∶郄门,膈俞。
15
液门
yemen(SJ 2)
在手背部,第四、五指间赤白肉际处。
【取法】微握拳,掌心向下,于第四、五指间缝纹端,即赤白肉际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手背深膜、骨间背侧肌。手背皮薄,有毛及皮脂腺,富有弹性。该穴皮肤由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分布。在皮下筋膜内,手背浅静脉非常丰富,互相吻合成网状。手的血液回流是以手背静脉为主。手背的浅淋巴管与浅静脉伴行,手掌远侧的浅淋巴管网,经指蹼处也汇入手背的浅淋巴管。在手背,伸指肌腱之间有腱束相连,称腱联合。伸指时,使其动作协同而相互牵拉,尤以中、环、小指的腱联合更为明显。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手背深筋,经伸肌腱第三与四根腱之间的腱联合,达深层尺神经支配的骨间肌。
【特异性】五输穴之一,本经之荥穴,五行属水。
【功用】清头目,利三焦,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1、头面部病症:头痛、咽喉炎、耳疾、齿银炎、角膜白斑等。2、其他病症:疟疾、前臂肌痉挛或疼痛,手背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精神疾患等。3、可治口干舌燥,夜里口渴。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5寸,局部胀痛,可扩散至手背。2、针尖略向上,不断运针,针感可沿三焦经脉循行向上至肘。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6
耳门
英文名称:ěrmén;TE21;SJ21
手少阳三焦经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①解剖结构名。即耳屏,外耳孔道的小瓣。又称之为蔽。《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
②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王冰注:“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候耳目之气。
③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部位】耳屏上部缺口前,张口凹陷处。
【针法】直刺或向下方刺,深1-2寸。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解剖〗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耳聋,耳鸣,聤耳,牙痛,颈颔痛,唇吻强。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丝竹空穴治牙痛;配兑端穴治上齿龋。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义〗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
〖名解〗耳,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和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为地部经水,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禾髎穴,经水则下行并循耳孔流入体内。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章门
文名称:zhāngmén;Liv13;LR13
足厥阴肝经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又名】长平、胁窌、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
【取法】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
【主治】胁痛,泄泻,症积等,直刺或斜刺,禁深刺》。
18
期门
属足厥阴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法】仰卧位,先定第四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其下二肋(第六肋间)处取穴。对于女性患者则应以锁骨中线的第六肋间隙处定取。
【穴位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胸内筋膜。皮肤由第五、六、七肋间神经重叠分布。肋胸膜和膈胸膜于肺下缘处相互移行,形成肋膈窦(为胸膜腔的一部分),其深面是膈肌,右侧可至肝,左侧抵胃体。因此该穴不可盲目深进针。
【特异性】肝之募穴,交会穴之一。
【名解】①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②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功能作用】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主治症状】期门穴的主治症状为:肝病、胸部疼痛、荨麻疹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功用】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主治病症】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其他疾病: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高血压。
【刺灸法】1、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腹后壁放散。2、沿肋间方向平刺0.5-1.0寸。3、针刺时应控制好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肝肺。
【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期门西汉护卫禁军名称,亦为官称。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地位近郎官,执武器,随从皇帝出行。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组成。武帝微行,这些卫士执兵器护卫,因“期诸殿门”,故称期门,隶属于光禄勋。平帝时改称虎贲郎。
19
京门
英文名称:jīngmén;G25;GB25
足少阳胆经穴。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肾的募穴。
【别名】气府、气俞。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和第十一肋间动、静脉。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腰痛,及肾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位置】在侧腰部,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分布着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腰胁痛。现多用于肋间神经痛,肾炎,高血压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肾俞、三阴交,有补肾壮腰的作用,主治肾虚腰痛。配天枢,中脘,支沟,有宽肠通腑气的作用,主治腹胀。
文献摘要《甲乙经》:腰痛不可久立仰俯,京门及行间主之。《千金方》:京门、照海,主尿黄,水道不通。《大成》:主肠鸣,小腹痛,肩背寒,痉,肩胛内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图翼》:肠鸣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热痛胀,肩背腰髀引痛,不得俛仰久立。研究进展 对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 针刺京门穴有抑制肾脏的泌尿作用,针后3小时的排尿量较正常组减少14.1%~14.4%。
20
石门
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手少阳之募穴。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闭经,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配伍】配阴陵泉穴、关元穴、阴交穴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穴、三阴交穴治遗尿;配关元穴、天枢穴、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穴、归来穴治疝气;配三阴交穴、带脉穴治崩漏、带下。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别名〗利机穴,精露穴,丹田穴,命门穴,端田穴。
〖穴义〗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
〖名解〗1)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
2)利机。利,便利之意。机,指弩箭发动机关,为至巧之物。利机指本穴承传的阴柔水湿之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作用。
3)精露。精,水化之气也。露,显见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显的水湿之气循任脉上行。
4)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部位为丹田。
5)命门。命,性命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穴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有维系人体性命的作用。
6)端田。端,尽头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脉的滞重水湿之气在此上升至尽头,维有清气方可上行。
7)三焦募。本穴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其性温,不同的膀胱之气血的寒湿,因此别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三焦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三焦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三焦经气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21
哑门
Yǎmén(DU15)
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疾病〗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人体穴位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别名〗舌厌穴,横舌穴,舌黄穴,舌肿穴。
〖穴义〗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1)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病音)门名意与哑门同,(病音)为失语之意。
(2)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3)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
〖功能作用〗收引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
命门
英文名称:vital gate;mìngmén;GV4;DU4
人体气化的本源,生命的根本。1: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 ;脏象(三级学科) 定义。2:督脉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针灸学(二级学科) ;腧穴(三级学科)基本信息
2)两肾俱为命门说。《医学正传》:“两肾总号命门。”《类经附翼》:“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统两,两而包一。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
3)两肾之间为命门学说。《医贯》:“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而上,则为七椎。”
4)肾间动气为命门说。《医旨绪余·命门图说》:“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
②指眼睛。《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③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
④石门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脐下二寸。
关于命门的部位,历代医家多有争论,提出种种见解。如有认为右肾为命门者,有将两肾俱称命门者,有认为两肾之间独立存在命门者等等,尚无定论。对于其形态,有有形和无形的两种说法。前一种说法认为命门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后一种说法认为命门没有经脉与它直接联系,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只是存在于两肾中间的一种原气发动之机。
尽管历代诸家对命门的形态和位置见解不一,但对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却都十分重视。认为命门是人身阳气的根本,生命活动的动力,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近代的观点,多倾向于命门是藏真火,而称之为命门火。临床上,命门火衰(见命门火衰证)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非专业医生
请勿试针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