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17)我的高中时代•高三上(1966~1967)

文摘   2024-06-03 08:52   加拿大  

                     楔子


1966年,身着军装的毛主席先后在天安门城楼上八次检阅红卫兵队伍,我有幸参加过两次,那红旗如林群情亢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


事过多年,有一天看到一部资料片,说的是1941年11月7日,希特勒大兵压境,苏联岌岌可危,斯大林毅然举行红场阅兵,28467名苏联红军官兵高呼着乌拉,在斯大林的注目下走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投入消灭法西斯的战斗。是斯大林的伟大号召鼓舞着苏联军民,让战局在关键时刻发生惊天逆转,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正义终于战胜邪恶。


我突发奇想,如果1966年8月18日那一天,境外强敌犯我疆土,战火烧到已距北京咫尺,身着军装的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发出伟大号召:“团结起来,不怕牺牲,打败侵略者!”上百万被武装起来的无限忠诚无限崇拜毛主席的大中学生,一定会高呼“毛主席万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精忠报国,慷慨赴死,从天安门出发,直奔杀敌战场,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涌现出无数名垂青史的英雄,演绎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么,上千万老五届大学生、老三届中学生的命运,将会是另一番模样。



               (一)


刚开始,我起的标题是:“《回忆录》我的高中时代•运动(1966~1967)”,想了一下,还是把“运动”改为“高三”。因为,这一年,是我的高三学年,即便高三的课程一天也未上,我的履历上也不会改变。因为今后我的档案里,会永远写着这样的记录:杨爱群,二十九中学1967年高中毕业生。


落笔写这个“高三”的回忆,我的心情迥然有异于其它时段,仿佛本来晴朗的天空,漫上来一大片阴云。这里有许多突然,有许多愕然,有许多轰然,有许多茫然,有许多不明,有许多不解,有许多不忍,有许多不堪。这是一个太特殊的时段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论谁置身其中,都会不知所措。如果说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八亿个人的脑海里就有八亿个文革。每个经历过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际遇,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我注意到,当我发表上一期回忆录,述说发生在1965~1966年高二学期的我的往事时,发现有一些校友缄默了。我可能比较敏感,是不是时间来到了1966年,马上要触碰到那条红线,不能不唤醒许多读者的早已沉睡的记忆——而且这些记忆是不愿被唤醒的。


我如果不决定写回忆录,我也不会触碰这个时段的。至今整整六十年了,与亲朋回忆往事,也绝少回忆这一段。同时代的人,谁也无法躲过那一片汪洋大海,都曾在其中漂流沉浮。所以都心照不宣。所谓“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是这个道理。但,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如万花筒。有幸运的,有不幸的;有先幸运后不幸的,有先不幸后幸运的;有平平安安一直到老,有波波折折变数不断……其实,那个时段并不仅仅是我的高三这一年,它竟延续了十年!十年,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整整一代人! 


好吧,我用以下这段权威的话来表达对将要回忆的那个时段的认识。


四、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摘自1981年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高三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文字要长一些,为了便于亲朋阅读,我把它分成上下两部分。因为近来一些亲朋的眼睛都多少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希望尽量减轻大家的负担。另外一些亲朋不愿回顾这段往事,我也希望这些亲朋跳过这篇文章。我读别人的文章也经常是如此。


另外,纠正上一篇公众号里的错。应该是:

《加拿大的开放日——多伦多一日游》亲朋好友的留言

被我写成

《回忆录(16)我的高中时代•高二(1965~1966)》亲朋好友的留言

特此致歉


                        (二)


1966年6月1日,一个不同寻常的声音响遍全国,那就是当天的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是全面开战的动员令。接着,就是北京大学的七人大字报和人民日报编者按。此刻,偌大的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了。


6月2日,来到学校,所有人都在议论纷纷。我们那几位沙龙文青,自然也凑到一起,聊点热门话题。什么是热门,大字报!大字报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个新鲜事物,而且它一出现,就是正面形象,代表了正义,代表了力量,而且有毛主席语录佐证:大意是大字报是好东西,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议着议着,大家的情绪上来了,“咱们也应该写大字报”,不知谁的提议,一拍即合,找来纸和笔墨,自然由小书法家于茂相执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张大字报就这样出来了。回想起里面的内容,先是引用毛主席的那段话,然后表态说我们也要响应号召写大字报云云,题目就是“我们要写大字报”。写毕,每个人都在下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也在其中。怎么那么巧,有七个同学签名,与北大的七人大字报人数相符。然后,大家兴冲冲地把这张大字报贴到教工楼墙上,那是全校最醒目的位置。回想起来,那天从议论到动笔到贴出去,不到一节课的时间,节奏明快,运作高效,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到一百个字的大字报,就这样展现在全校师生员工面前。


2008年,我在博客中开了一个系列专栏,叫《大风雪中的师生情》,专门写我与林茉莉老师、赵北源老师、学姐张育才、学妹邓晓明之间的友情互动。其中有一篇题目叫《我与林茉莉老师》,回忆起了那一段往事。这次把它附在后面,补充说明一些内容。其实,我和许多人一样,现在也很少回忆那些风雨如磐的日子。只是我的回忆录已经写到这一段了,无法绕过去,那就只能尽量回忆与我有关的人和事,别人的事留给别人回忆。


1966年的6月7月,沈阳市二十九中学与全国的所有中学、大学一样,成了大字报的海洋。一开始,大字报火力全开,没有重点,在两报一刊的指引下,逐渐抬高了枪口,矛头向上了,集中到所谓的“一小撮”身上了。在此期间,我与大多数同学一样,每天按时到校,看大字报,写大字报,参加工作组及校文革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批判林茉莉老师的大会。


8月18日,事情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毛主席穿上了绿军装,带上了红卫兵袖章,在天安门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万大中学生。北大附中红旗战斗小组的彭小蒙代表红卫兵讲话,我依稀记得她说了这么一句话:“前面有刀山,前面有火海,前面更有毛泽东思想”。林彪以副统帅的面目出现并讲话,他号召大中学生,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消息传出,全国沸腾。首当其冲的是,红卫兵这种组织星火燎原,作为新生事物杀进中国的政治舞台。谁能成为红卫兵?模式是清华附中红卫兵。那是一群干部子弟,自认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根红苗正”的中学生。出自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三论造反有理的文章,为红卫兵做了一个天大的广告。


8月18日之后不久,沈阳也有了红卫兵组织,不过不叫红卫兵,叫红后代。第一个发起的记不住是哪个学校了,消息传来,好像以军队子弟为主(因为地方干部大都惶惶不可终日),二十九中学的红后代紧随其后揭竿而起,而且全校每个班都有,就像两个月前的团组织。入红后代的条件很简单,出身好就行,不必看学习成绩,也不必看平时表现,更不必有入团审查会那样的仪式。团员,标志着思想先进的青少年;而红后代,顾名思义,则显示着社会地位的不凡,以及与伟大领袖之间的距离。


我的家庭出身,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填写革命干部,班里同学们都知道。我想入红后代,一句话的事,绝不会像入团那样高不可攀。面对红后代的横空出世炙手可热,许多人戴着红底黑字的红后代袖标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我竟心静如水,一点儿也没有那种争先恐后的欲望。确实,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这个身边的红后代组织。且不说它的领导人穿着一身黄军装扎着军皮带趾高气扬耀武扬威,身前身后总有一群类似保镖秘书之类的人;就说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平时不怎么样,就因为革军、革干子弟身份,一下子鲤鱼跳龙门,换了一个人,让人都认不出来了。我耻于与他们为伍。


学校里的那种气氛让我厌倦,我萌生了去北京看一看的念头。班里有个同学也有类似的想法,我俩一拍即合,到校文革会开了张介绍信,登上进京的列车。(未完待续)




附录博客:


大风雪中的师生情(四):我与林茉莉老师(2008年12月16日)

如果不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与林茉莉老师可能只是擦肩而过,我能记得她,她却不会记得我﹣﹣因为她是全校近2000师生员工的教导主任,而我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一名学生,虽然从初一到高二在二十九中已度过五年的时光。


1966年6月前的五年里,我循规蹈矩地走着那个时代每个青少年必走的道路,崇拜领袖,追捧英雄,爱国爱党,孝敬父母,尊师重教,团结同学,奋发学习,修养自我,努力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上有所建树。老师,无疑是那时心中分量最重的成员之一。而教导主任,是学校这个圣殿里仅次于校长的长者,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1961年我一踏入校门,就知道林茉莉老师是我们的教导主任,每每开学典礼和结业大会,主席台上不可或缺的是她忙碌的身影和沉稳的声音。一个普通学生很难有机会与教导主任近距离接触。五年中,我对林茉莉老师始终是一种情感﹣﹣敬畏,尽管她远远看去很亲切很和蔼。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6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及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到校后,同学们群情鼎沸,议论纷纷,不知是谁提议,咱们也写大字报吧,立即得到响应,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同学执笔,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一篇,题目叫《我们要写大字报》,文字不多,引用了一段毛主席关于大字报的语录,表诉了我们想要写大字报的要求和想法,至于为什么要写大字报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则语焉不详,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想清楚。这张二十九中的第一张大字报就是这样,也于1966年的6月2日被贴到校园最醒目的地方,后面署了七位同学的名字(本人也忝列其中),人数与北大的署名人数凑巧相同,除此之外,内容里的一切都相去甚远。在那全国都是火药桶一触即发的氛围中,这样一张浅薄而简单的大字报,理所当然地引起学校最高领导层的重视,当天就派教导主任林茉莉老师到我们班说服引导,平息事件。可是,恢复了的短暂平静很快就被打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久,大字报,习以为常地遍布校园、街道、机关、工厂、农村等一切有人群的地方,一场全国性的内乱开始了。


由于我班这张大字报既不尖锐也不深刻基本没什么内容,并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包括对社会的和我们自身的)。我们这七个大字报的参与者,也没有像北大的那7位成为名噪一时的"英雄"。可林茉莉老师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罪名中就有一条:压制高二二班的第一张大字报。但只是这样的罪名还不足以把她打倒,最致命的一击,是不知何人爆出猛料,揭露林老师的父亲是流亡海外的资产阶级反动文人,而她与其父联系密切,是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是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是里通外国的漏网右派……这样,运动开始没多久,林茉莉老师首当其冲被打倒。当时的我和周围的同学们,如同被集体洗脑,觉得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战胜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伟大胜利。不过,当时有一件事让我很不舒服,直至今天。

那是一次批判大会,全校师生被召集到操场上,批判的主要对象就是林老师。发言者情绪饱满,慷慨激昂;领喊口号者振臂高呼,我们坐在下面随声附和。林老师站在那里低着头接受质问,接受批判。批着批着情况就不对了,有些人不满足用嘴批判了,开始用手,纸帽子嫌小换成高高的,牌子嫌小换成大大的,把林老师的背按成90度还不过瘾还往下按,甚至有人直接往林老师身上刷糨子贴大标语……整个批判会变成了少数人的闹剧表演。我在当时绝对不会质疑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但对这种带有人身侮辱性质的行动实在不以为然,我很少写日记,当晚我写下了愤愤的感言,《十六条》不是明确说"要
文斗,不要武斗"吗,为什么有的人还要那样做?从此,我对武斗深恶痛绝。"文革"中,我不是逍遥派,一直响应号召参加运动,在后来的派别斗争中还是一派领袖,但我有一个底线,决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武斗。前不久老同学聚会,还有两位低年级的校友为此对我表示了感激。


从1966年6月"文革"开始至1968年9月上山下乡,我与林老师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没有机会作任何接触和交谈。但,在扭曲中,对林老师开始了了解。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人世沧桑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呀!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不断地找到了久已失散的同学、朋友、老师、恩人,找回了多少逐渐淡去却弥足珍贵的记忆、友谊、欢乐、恩情。关于林老师的信息很少,不过,每每想起她,我的心就沉甸甸的,很压抑,仿佛二十九中的"文革"噩梦全都笼罩在林老师身上。


前年,我刚从上海回来,接到张育才的电话,说,林茉莉老师想见你。我很惊讶,有太多问题都顾不上问,只问为什么想见我。回答说对你印象不错,认为你是好人。我很激动,立即拨通林老师的电话,说,我是杨爱群,您还认识我吗?当然认识,很想看到你。很快,在张育才的陪同下,我去到林老师家拜访。一见面,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时隔四十年,眼前的林老师竟风采依然,如同隔日。落座后,我仔细看着林老师,除了四十年前的亲切和蔼,又增添了几多儒雅,几多淡定,几多慈祥,几多平和,怎么看也不象是已八十高龄的老人;我极力寻找文革留在她身上的阴霾,却无功而返。从老师的谈吐中,我陆续得知,我们下乡后,不久,林老师也走五七道路,下乡插队,很快,被抽调回沈,安排在文化局工作,直至离休。接着被一家刊物聘去帮助编辑稿件,一干又是六年。以后被在美国的儿女接去,这一去就是十六年。现在,回国定居了,要在祖国安度晚年。


与林老师的见面,是我近年来最大的收获。它既不同于亲人邂逅,也不同于老友相逢,而是尊敬重新获得尊敬,信任重新获得信任,信念又一次回归,心灵又一次净化。我与林老师之间四十多年的距离顷刻归零,师生情竟达到从来没有过的浓烈。这里有一丝很私人的情怀:文革中,我从大字报中知道了林老师曾在著名的文学刊物《芒种》里当过编辑,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神往但被深深地压在心底。后来,我在人生道路上如愿以偿,终于当上了一个文学编辑。今天,看到林老师,倍觉亲切,不仅仅是久违的师生相见,还是文学出版队伍的后人向前辈的致敬。从那以后,我多次出入林老师的家中,无论是短唠还是长聊,每次都让我愉悦清爽,那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家园。林老师
从不翻腾"文革"旧帐。有一次,我说到,老师那时遭罪了,她也是淡然一笑。中国有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应在林老师身上,当初她被打倒是因为父亲,后来被解放也是因为父亲。她满怀深情敬意谈起了自己的父亲一一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报人林霭民。


你听说过"万金油"吧,我点头,当然听过,说谁什么都会叫他"万金油",说谁什么都一般也叫他"万金油","万金油"大概像后来的清凉油似的。'万金油"的创始人叫胡文虎,是世纪初名震南洋的一代富商巨贾,1929年,他专程请我父亲到新加坡,帮他创办华人报纸《星洲日报》,这是胡文虎的星系报业打响的第一枪。后来,抗战胜利后,父亲又转到香港的《星岛日报》任社长。此时,他已倾向同情共产党,与共产党保持着秘密联系。1949年开国大典,我父亲率港澳同胞代表团回国观礼,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全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就是在我父亲的说服动员下回国效力、为国争光的。当年的新华社实际是共产党的派出机构,一直把我父亲当作重要的统战对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我父亲在大陆的亲朋好友不少都受到牵连,我的情况你也知道,我自己没法辩解,辩解也没有人听。中央有关部门了解到发生的情况,决定要保护那些海外的爱国人士及他们的亲属,我记得,在清理阶级队伍前夕,中央专程派人会同沈阳军区的干部来到学校,由当时的军宣队主持召开全校大会,宣布我的海外关系由沈阳军区负责,不得再追究。实际上,从那时起,我就被解放了,没有人再找我的麻烦了。

听完林老师的故事,不能不让我感慨唏嘘,也不能不让我对林老师及林霭民老先生肃然起敬。历史真的很奇怪,有时非得让人们几年、几十年后甚至更人才能揭开她的真面目。写到这里,不由顺手在百度上键入了"林霭民"、"星洲日报"、"胡文虎"搜了一下,真的找到了几条有关文字,作为佐证,附在文后,以资博友参考。

年过八旬的林老师身体尚好,精神矍铄,自成一套健身养生的良好习惯,只是一条腿由于骨质增生而时常疼痛行走不便。她告诉我,在美国期间,她就已信奉基督教,现在,尽管腿脚不便,但每个星期天一定要去教堂。我相信,耶稣基督让林老师心境平和,仁爱慈善,乐观怡然。


~~~~(全文未完)~~~ ~~~



《久违的小湖——多伦多的诗》亲朋好友的留言——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诗不在远方而是在你的眼前和脚下[强][强][强](桂亚林)


参加开放日,亲近小湖,杨老师的生活丰富多样,陈老师的视频美得流光溢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冷卫国)


祝福[玫瑰][强]夕阳无限好又见满天彩霞!大自然是美好的,一草一木皆有情![玫瑰][抱拳][合十](王颖)


诗从远方传来,隔着万水千山仿佛听到了你们愉快的笑声,那么开心,小视频把我们仿佛带入那个茵茵绿草环绕的小湖。祝愿爱群哥嫂健康快乐每一天![强][强][强][握手][握手][握手][抱拳][抱拳][抱拳][玫瑰][玫瑰][玫瑰][咖啡][咖啡][咖啡](王玉华)


爱群和陈力的合力创作,久违的小湖立刻走进我的心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大人的诗和远方,孩子嘻戏的天堂,动物的栖息之地,真的是自然之美,忘忧之地。天地人和的一幅画。太美了。[强][强][强][强][玫瑰][玫瑰](马丽华)


美丽的风景,美丽的诗篇,带给我们美丽的心情。[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刘琦)


小湖美,视频制作得好,爰群体的诗更好[玫瑰][强](桂大林)


跟随你的脚步,我也游览了加拿大的“小湖”
谢谢分享[爱心][爱心][爱心](酒醒何处)


你们二十九中这个群体真好,交流热烈,情感真挚。古稀之年的人们,真需要美好的回忆啊![庆祝][庆祝][庆祝][强][强][强](潘毅)


天高云阔
盛景多多。[强][强](杜永强)


小湖诱人[玫瑰]风光如画[玫瑰]视频精美[玫瑰]诗文如歌[玫瑰][强][强][强](佟铁功)


3000多步不远也不近,正适合漫步过去享受自然[强][强]景美,配音更美!祝好[抱拳][抱拳](朱宏伟)

听岀来了,也读岀来了,久违的小湖,使爱群大哥的心境不错!(华英男)


小湖令人心情愉悦,心态变的年轻。好去处!(于茂相)


小湖静谧而美丽,背景音乐相得益彰![强][强][强](春英)


诗和画面都很棒。[强][玫瑰](郭淮海)


异国的房子,
美丽的鲜花,
滑轮滑的孩子,
小湖的绿头鸭,
捕捉瞬间亮翅不要太美!
蓝蓝的湖水,
湖边清净的景色,
潇洒的年轻老人双双对对,
乐不思蜀!
神仙不过如此![憨笑][玫瑰][强](李晓辉)


太美了!(吴营临)


小视频很养眼!好美的风景,好美的诗文![玫瑰][玫瑰][玫瑰](老城)


杨兄,美丽的小湖,足以装下审美的情感,观后让平静泛起了丰富的波澜,久居此处会成为神仙,百岁的境地就在这里,视频将我们带入湖边!风景养心又养眼,点赞!(袁义兵)


美[强](王科)


诗配像,美如画,影技高超,心旷神怡。[强][强][强](倪洪恩)


@杨爱群(高二二) [强][强][强](杨茂)


好美的小湖[玫瑰][玫瑰][玫瑰]

真美呀[玫瑰]心旷神怡(王锐)


是的,一切由心造,是你热爱了生活,生活才更有意思,生命才光辉灿烂,活着就是各种体验,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哈哈,不要是久违的小湖,而是亲爱的小湖,我又来了!(郑茵)


[强][强][强]一眼就认出你们久违的小湖就在我们的社区,你们夫妇配合得太好了😁(小姚老师)


我喜欢!陈力的摄影无可挑剔,构图、光影、取景趋于完美,爱群的配诗锦上添花。鸾凤和鸣,大美的小湖献出一对才子佳人。以前你们是各自有才,才在自己的天地。老了老了,形影不离,琴瑟之好,佳作荟萃。诗和远方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并欣赏!(刘琳娜)


赞久违的的小湖[玫瑰][玫瑰][玫瑰](张龙二)


@杨爱群 小湖令人心情愉悦,好去处!(于茂相)


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享受美好的时光![太阳][玫瑰]视频和配文都很棒![强][鼓掌](孔小荣)


情景交融,释放天性。纯真良善是我们生命进程保有无穷动力的源泉。有缘相遇爱群,陈力是幸运,彼此保重,是美好期许。(张柏枢)


诗与远方,均所翘望;
谨祝兄嫂,身心舒畅。(马志)


杨爱群:温馨浪漫的小诗,浪漫温馨的生活!(汪振威)


图文并茂,幸福晚年[强][强][强](侯秀琴)


太美了!(吴营临)


景美诗美!如一幅美丽的油画!热爱生活的恩爱夫妻![微笑][爱心][拥抱][强](EK)


      陈力小湖景色拍的好。湖水清澈如镜,湖边美景如画。老同学借景抒情,好景配好诗。为你们点赞!(杨文华)


美景就在身边。[呲牙](邓晓明)


爱群老班长好:
    欣赏拜读学习“妇唱夫随”的加拿大多伦多“一日游”及“全家自助游”。意义非凡,领略异国他乡景貌,及丰富多姿的生活片段。嫂夫人多角度高超的拍摄技术,配上您画龙点睛高水平的“诗文”精彩绝伦。
   望您及全家多多保重,幸福安康!
   [强][强][强](单满昌)


合集就是一部传记[强][强][强](贺新萍)


亲近大自然,放飞心情![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俞则)


蓝天、白云、小湖,诗和远方,天伦之乐,这就是生活!(张涛)


非常喜欢这种优美静谧的环境,漫步其间,赏心悦目,安宁平和,身心愉悦!为你们高兴![强][强][强](吴克俭)


久违的小湖真好![强](李慧华)


@陈力 @杨爱群 
久违的小湖,绮丽动人,曲子也好听。这么清雅的湖水,有一跃而入的悸动。(史小平)


小湖带来大快乐[强][太阳](陈丽)


@杨爱群 [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王英)


@杨爱群(高二二) 
感谢陈力嫂和爱群哥的佳作带领我们走近了多伦多久违的小湖!!!!
画面优美,配乐悠扬,诗作暖心,赏心悦目!!![强][强][强][合十][合十][合十]!👏👏👏
诗和远方就在身边,走进大自然,美丽风景就在眼前!
衷心祝福你们全家生活愉悦,健康平安,开心快乐每一天![握手][握手][握手][庆祝][庆祝][庆祝](王万安!


听着音乐,看着美景,享受着大自然的风光,
油然而生的诗作,令人陶醉[玫瑰][强][强][强](刘曼毅)


太惬意啦[强][强][强][笑脸]

热爱生活的人,总能发现美的事物。这才是有品味的生活。高品质的文图诗,与名曲放一起太配了![强][强][强]

在海南享受的是火爆,激发的是热情;在多伦多得到的是恬静,换来的是思考。问好![抱拳][抱拳][抱拳][强][强][强](杨鹤华)


什么叫诗与远方?看了爱群大哥与力姐:《久违的小湖——多伦多的诗》佳作,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诗与远方!爱群大哥与力姐珠联璧合的作品就是:诗与远方![强][强][强]诗与远方的生活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静谧而美好,让人陶醉;诗与远方的路上,有着最真实的自己,也有着最美丽的风景;诗与远方,是永恒的美,是无尽的梦!祝爱群大哥与力姐完美的诗与远方,大放异彩![强][抱拳][玫瑰][庆祝](褚爱群)


佳句欣赏:
“想看世界那就要走出小屋。”(喻国政)


爱群陈力又一杰作!小湖的旖旎风光,令人陶醉,心旷神怡!你们的住处离小湖不远,步行即能到达,亲近大自然,诗与远方不是飘渺虚无,真令人羡慕!
      你们还参加了多华会这样的华人组织活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以你们的年龄,在多华会活动中还算“年轻人”,真是欣慰,更增加自信心!
      愿你们妇唱夫随充满诗情画意的好作品源源不断,让我们更多了解异国自然美景及人文风情,了解海外华人的集体活动状况。感谢你们匠心制作、使我们开眼界的好作品与我们分享![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邹宗洁)


景色宜人,心情美丽![强][强](张东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