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20)我的知青时代(1968~1971)

文摘   2024-07-08 07:03   加拿大  

按:这篇文章有点长 ,知青岁月,一口气说完,不分段了。望亲朋阅读时量力而行。         


                    (一)


是的,我这一生当过最大的官,是沈阳市二十九中学于文革中建立的首届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也就是副校长。如果不是写回忆录,我把这件事已经忘了。现在想一想,有点可笑,当时只有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宣布,我没有看到上级任命的文件,没有委任状,没有办公室,没有职务分工,除了一个空头名义,什么都没有。那时的所有中学的被结合进革命委员会了的学生代表副主任们,一定都是如我一般,轰轰烈烈走了个过场。然后,短命的离开那个称谓。


1968年8月,至1968年9月20日,是我副主任任期。任期内,我参加了沈阳市革命委员会召开的一个大会,大会的主旨是动员老三届高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安家落户。在此之前,有消息说,毕业生分配是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大会上,沈阳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邵正田谈到了这个问题,说有人质疑为什么四个面向会变成一个面向——面向农村,他语气坚定的说:一个面向就一个面向嘛,非此不可!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会结束后,全市各校开始了上山下乡的动员准备工作。和平区对口的是铁岭地区的开原和康平两县。我校对口的是主要是开原县的威远公社和莲花公社,少数同学去了三家子公社。还有几个班级去了盘锦地区。少数同学去了沈阳郊区(带有照顾成分)。


开原县非常热情,派来了威远公社的陈干事还有靠山大队的老贫农尤大爷,到我们学校迎接即将出发的同学们。我被分配负责接待他们的,所以有了几天与他们的亲密接触。尤大爷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着慈祥的笑容,他说的话有板有眼,又实在,又耐听,非常受同学们的欢迎。尤大爷让莘莘学子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的贫下中农形象。


我被任命为二十九中学革委会副主任的一个多月里,就做了以上两件事。9月20日,二十九中学的操场上,大卡车轰鸣,行李、箱子遍布,人声鼎沸,红旗招展,简短的告别仪式后,上山下乡的车队出发了。


汽车开出了校园,开出了和平区,开出了沈阳市,开向了北方——那遥远而神秘的开原大地。


其中的一辆车上,坐满了高二二班的同学,还有我。



              (二)


我们全班(大多数)同学,来到了开原县威远公社一个叫前马大队的一个村子。与我们一起来的还有初中一年级的部分同学,他们还小,只有十六七岁。高中初中搭配,男女同学搭配,这是插队落户的一个主要形式。前马大队六个小队,平均每个队十位同学左右。


我与另外十位同学,被分配到第五队。我是青年点点长。刚下乡时,我还有点学校副主任的光环,是大队再教育委员会成员,也是公社再教育委员会成员,虽然是个空职,但也偶尔开个会什么的。


青年点点长的称谓,如同革委会副主任的称谓,是瞬间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光,主流词典都不收入这个词汇。我居然都有幸沾了光。点长,比副主任小多了,相当于连队里的班长,而副主任相当于副团长。但点长却比空架子的副主任充实多了。一睁眼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留谁在家做饭,与生产队交涉,带领点里青年上山打柴,组织大家干家务活,调节青年们的关系,搞好点里的团结……不是家长的家长,不是领导的领导,具体的不能再具体,琐碎的不能再琐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同样都是在村子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点长还要额外去忙活那些操不完的心。回忆到这里,我真的要为那个年代全中国所有的知青点的点长们点个赞,也为我自己点个赞。


2008年,我开始写博客。正好这一年是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我自己宝贵的青春。于是把当年开始的回忆录写作从育才小学直接跳到了知青岁月,连着写了三篇文章:《回忆录:我的知青时代(一)920•前马青年点》,《回忆录:我的知青时代(二)我与〈920战报〉》,《回忆录:我的知青时代(三)我与“许平事件”》。这三篇文章基本说清了我当知青经历过的主要事件。现在的我,已经写不出那样的文章了,所以把它们附在后面,作为今天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为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校部分同学合集出版了一本回忆录《知青生活回忆》。我为此书写了一篇编后记《知青,我们的青春》,也一并附在后面。


于是,我可以简略地回顾从1968年9月20日来到前马大队,至1970年12月离开前马大队,这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我经历的主要大事。


68年底,我们知青,以社员的身份,参加了生产队的年底分配。我们队的分值将近一元,这在威远公社范围内算是中等水平吧。我们知青挣全劳力的八成工分,我记得我分得了几十块钱。快到春节,老乡家已经有过年气氛。我们也被这气氛感染,心思活动起来。而此时,正有一波强大的舆论铺天盖地而来,说是革命的知识青年应该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当然,没有任何上级文件有这样的规定。去与留,全看个人选择。我作为点长,有示范带头作用。可是,我也想家呀。况且手里有了钱,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流血流汗挣来的,应该让爸爸妈妈分享我的成果和快乐。结果就是我带头背着大包小流(铁岭葱,开原蒜,猪肉,粉条,大鸡蛋)奔回沈阳,与爸爸妈妈过了一个团圆年。(详情见附录一《920•前马青年点》》


1969年,最大的事情,就是我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创办了《920战报》,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知青生活平添了一抹亮色。可能是在学校时舞文弄墨惯了,面对着每天手握镰刀把子、锄头把子、镐头把子的生活,我有些不甘寂寞,总想找一个宣泄口子。几个同学一拍即合,我还有个大队再教育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加上大队书记是个非常支持知青的好人,水到渠成,1969年的9月20日,一份有着鲜红报头的《920战报》,出现在大队部,各小队部,各青年点,它传达着知青的声音。(详情见附录二《我与920战报》)


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关系骤然紧张,已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10月,林彪发布了“一号号令”,我年老体弱的爸爸妈妈被遣送到辽南复县城关公社繁荣大队,带着户口工资,安家落户。于是,我在沈阳几十年的家已没有了,原来叫做家的房子,立即搬进了新人。以后再来到沈阳,只能到同学肖东发家借宿了。后来偶尔读到了杜甫的《春望》,找到了我当时的凄凉心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70年,我仿佛在大浪里沉浮,一波三折。


春节刚过,大队关书记告诉我,收拾收拾,去县革委会报道组报到。这是我感兴趣的事。到了那之后,才知道是来参加一个新闻报道学习班,与报道组的成员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为报社电台写稿。学员一共五个人,二十九中两个(除了我,还有高一的曹奇,她后来成了开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三十九中一个高二女生,育才一个初二男生,开原本地一个初一女生。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被选上了的。不过,这个报道组非常团结,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我们多次下基层采访,写新闻报道。我记得去过业民公社业民大队(英雄安业民的家乡),莲花公社王家店大队(曹奇所在班级高一一班插队的地方,全县先进典型),配合铁岭日报记者报道开原的先进典型。


报道组的日子并不长,但,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崭新的起点: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信。


报道组学习班结束后,我回到了前马,继续自觉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久,发生了“许平事件”。我被公社专案组立案侦查了三个月,虽然是在暗中进行,但无风不起浪,水暖鸭先知,我在奇怪的环境中生活劳作,心情就像在闷葫芦里一样压抑。一天,关书记又一次找到我,像几个月前那样通知我,收拾收拾,去县知识青年办公室报到。这令我有些纳闷,这个知识青年办公室是干什么的?去到之后,才知道它的职能,也知道了我为什么被调到这个部门来,更知道了让我压抑了三个月的闷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详情见附录三《我与许平事件》)。在一段时间里,每想起这件事,后脊梁骨都会冒出一股冷汗。


我在知青办的时间比较长。这个机构也像报道组一样设在县革委会大楼里,我在这里,就像机关办事员上下班。因为是第二次来,已经轻车熟路了,没有陌生感。给我的分工是负责宣传工作。适逢辽宁省、铁岭地区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大会相继召开,需要审查修改重点发言材料,忙了一气。日常就是下公社搞调研,发现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我曾造访过黄旗寨公社上顶子大队,那里有沈阳市三十九中高二的一个班同学,干得热火朝天,生龙活虎,是远近闻名的先进知青点。在那里,我看到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非常精彩,深受感动。我也去过三棵树公社、三家子公社的几个大队的青年点,真有狼狈不堪无法想象的。同样是知青,差距怎么那么大呢?知青的世界,与整个外边的世界一样,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的真好,劣的真劣,英雄模范有,流氓罪犯也有。什么时候都是两头小,中间大,大多数人都是老实安分,勤勤恳恳,努力做好该干的事情,争取得到社会的认可。像上顶子知青点,靠山知青点,都是令大多数知青仰望羡慕的高峰;大多数青年点都是像我所在的前马大队知青点一样,能按时出工,温饱无虞,基本团结,与社员关系正常,没有出重大事故。对,大多数!


在知青办,我遇到了人生第一个需要自己做决定的选择题。一个是上大学或去工厂,因为那时全国性的知青抽调和工农兵上大学已开始了。知青办就是办这件事的部门。我被调到知青办,实际上已被抽调出农村,进入了一个待分配的平台,而且是个近水楼台。另一个是当兵,1970年,我已满22周岁,是当兵的最后年限,如果错过,永无机会。我从小没有当兵的理想,只是1963年学习雷锋以后,军营里英雄辈出,典型无数,解放军已成理想的殿堂。彼时恰好有一个当兵的机会。我最后选择了当兵。知青办的同事和领导都来劝我,说大学和工厂任你挑,这么大岁数就别去了。我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听凭了内心的选择。


1970年底,我穿上了绿军装,成为了一个八一军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离开前马大队之前,大队团支部发展我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我十五岁在学校的热望苦求,终于二十二岁在广阔天地里实现了。


下乡之后,才知道人生路上,一定会遇到你的贵人。


发展我入团的,是我的同班同学吴玲玲,她是在我最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我送来了入团登记表,让我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慰籍。吴玲玲,是我的贵人。


学姐张育才,是我的贵人。不是她向知青办的工作人员说起了我是二十九中学擅长写作的人,就没有调我去知青办的第一推动力。


知青办主任陈士宏,是我的贵人。不是他先后三次向威远公社要人,威远公社绝不会放人,让我去报到。


前马大队书记关纯振,是我的贵人。换了别人,未必能秉持公心两次放我上调出村。


还有一位贵人,不知是谁。推荐我参加县报道组新闻学习班。


正因为我在前进的路上遇到过贵人,我深深的知道贵人有多么重要和珍贵。于是,我在以后的路上,有意或无意地,也做了几次别人的贵人,力所能及的帮别人一下。我不求手留余香,只求心里亮堂。




这是我一辈子唯一一张赤膊照片,摄于1969年的开原清河水库。那一天,我与同班同学王殿斌相约出游清河水库,在水库边上留下这个印象。那一年我21岁,我觉得,那时我已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现在,看着往日的我,感慨一声:年轻真好!


我们的《920战报》

前马大队部分高二二班同学合影。为欢送程文凤当兵。第二年我也当兵了。


我们重返前马大队,看望老房东瑄大娘和她的儿子瑄老师(30年后)

左二就是我的贵人大队书记关纯振(20年后)

县报道组的老师和同学们

我和知青办的同事

我在前马农田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莘莘学子,北方农民

我和瑄大娘(20年后)

为瑄大娘八十大寿祝寿,于开原(35年后)

三十年后,我们(高二和初一的部分同学)在前马相聚,纪念“920”这个难忘的日子
四十年后,我们高二二班同学在沈阳纪念“920”这个难忘的日子

当年的前马五队插友,同班同学(50年后)


1998年9月20日,我组织了一次大型返乡活动,以纪念上山下乡三十周年。这是在前马小学举行的见面会。我代表所有当年在这里插队的知青战友们向前马的全体人民致意。大会向前马小学的同学们赠送了学习用具等纪念品。



附录一             


           920 ·前马青年点

             (2008—9—18)


      
968年的 9月20日,注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记号——那一天,我们,沈阳二十九中学初一到高三6届同学,1500多名学生,同时毕业,集体被送到开原县的威远、莲花、三家子和盘锦及沈阳郊区等地农村,带着户口本插队落户去了。


      这个历史性的转换来得如此突然,使我们这些人促不及防,使全国的所有老三届都促不及防。一时间,中国大地出现奇观——远非张艺谋们所能导演的乾坤大挪移,一千多万的16岁至20岁左右的中学生转眼间淹没在六亿农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接着是大批干部,再接着是城镇居民……并伴有口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五七道路,越走越宽”,“也有两只手,不吃城里饭”。


      我有幸没有被历史抛弃,也成为这一恢弘景观中的一分子,亲身体验过了个中酸甜苦辣种种滋味。比起我的同学们,我插队的时间不算长,但也足以改变我对人生、世界的固有看法;比起我的同学们,我吃苦遭罪不算多,但也确实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造锻炼。


      威远公社,地处辽宁省开原县北部,属半山区;前马大队,地处威远公社寇河流域的南部平原。我们高二二班大同学带领初一一班部分小同学安营扎寨在这个大队的六个小队里。我所在的是第五小队,和我一起的还有另外5个男同学5个女同学,我是点长。我同时还有社会兼职:公社再教育委员会成员,大队再教育委员会成员,但都是虚的。


      在那个荒唐变形的年代,人们对角色的转换早已司空见惯——前天还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中学生,昨天就成了“誓死保卫毛主席”的红卫兵,今天则是“脚踩污泥,心怀天下”的知识青年新式农民;这不奇怪,君不见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转眼间都会变成“叛徒、内奸、工贼”吗。但我这个小小的点长,却遇到了新问题: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家庭所能遇到的事,都被我遇到了——十一个人每天须吃三顿饭,留谁操持家务;队里分了点菜地,派谁出工;小小队伍里若有人情绪不高身体欠安,得有人过问;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男生与女生、知青与社员之间产生了摩擦与纠葛,应怎样解决……太具体了,太具体了!此前两年间,我做过学校一派群众组织的领袖,当过学校革委会副主任,任过区红代会副主任,可从未在这种具体事物上费过心思。更令人尴尬的还在后面。我本一介文弱书生,在那个“文攻武卫”的年代,我极力推崇文攻,因尚喜涂鸦;绝对退避武卫,实乃心中不忍加之体力不支。来到农村,场景一变,我的长处顿时无用武之地,而短处却暴露无遗。似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等蔑视小知识分子的用语都指向我,所有的优越感都荡然无存。广阔无垠的大地田头,小伙姑娘一字排开,打头的一马当先,只见镰刀闪亮处,即是高粱倒下时。而手忙脚乱、满头大汗的我,几乎永远是浩荡秋收队伍落在最后的一个,只能远远听着地垄田头社员们歇气嬉笑声。许多次,都是我的那些身体壮、悟性高的知青战友甚至还有女同学赶来接我,真让我既感动,又惭愧——这个点长还当个什么劲儿呢?我自惭形秽。好在社员们都很宽厚,而同学们都很友好;好在这种尴尬时间不算长,随着我的以勤补拙而逐步解除。


      有些记忆是永远磨灭不掉的。在接援我的知青战友里有个小女孩,那年才16岁,是跟着我们班下乡的初一同学Y君——一对短发鬏,一双大眼睛,天生爱笑,性情爽朗,心灵纯净。她小小年纪,身体却棒,农活学的地道,大田地里,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一次玩“拔河”,我竟败在她的手下,丢人哪。那时,我能感到,她对我有着一种小妹妹对大哥哥般的崇敬的热爱,一双大大的笑眼,总是盯着我看。一次,我从沈阳回来,坐在开原通往西丰的小火车上,路过我们前马大队时,我向外眺望,正巧被在地里干活的Y君看到,她顿时欢呼雀跃,拔腿就向车站跑来,像接亲人似的接我回点,一路上与我说这说那,真像个小麻雀。多少年后,李春波的《小芳》风靡大街小巷,伴着那个旋律,我的脑海浮现出的是Y君的笑脸和笑声;又多少年后,同学聚会,我与Y君并她的丈夫碰杯,郑重其事地对其夫L君说:“当年我若有半点邪念,今天就没你什么事了。”我和Y君,至今还是纯洁的兄妹情。


      一个农民的辛苦绝对是一个城里人所无法想象的。割高粱仅仅是轻松的开头,割豆子才是对意志和肉体的考验。豆荚尖利扎手,豆秧低矮及膝,收割之人既得忍受皮肉挨扎之苦,还得忍受90度大弯腰脊椎之痛,时不时磨得飞快的镰刀还要把手划破、将腿砍伤。每个人拼到地头,都仰面朝天一躺,半天不说一句话。能与割豆子相媲美的则是刨茬子,这活倒不像割豆子那样伤手,但劳动强度却远远高于前者,你要大弯腰一手抓住苞米或高粱茬子,一手紧握短把小镐,一镐下去将茬子刨出——试想,我这种体格的人,在此期间,一顿都吃2斤大米饭,还感觉不咋的,即可想而知了。冬季刨粪,是个最让人爱不起来的活儿,又冻又累又脏不说,还没有成就感。偌大的粪堆,冻得像花岗岩,一镐头下去,手臂震得发麻,粪沫迸的满脸,粪堆上却只留下一点印痕。还有和泥脱坯,那时,农村盖房是用土坯的,老百姓的一句口头禅是“脱坯盖房,活见阎王”,可见脱坯这活儿的分量了,而帮助老乡脱坯盖房也是我们经常要做的事。加上春种夏锄,体验一遍,谁也不敢轻视这些与我们并肩劳作的农民哥们了,而其中的一些能干、活儿好、为人也好的突出者,更使我们为之心生敬意。


      年关结算,同学们多少不等地领到了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拿到属于自己的几十元钱(因第一年不扣口粮钱),乐滋滋地跑到社员家,看着杀猪,等着选满意的部位;去社员家收购新鲜鸡蛋,收购大蒜(铁岭葱开原蒜有名),收购粉条,收购土豆,收购大黄米,忙的不亦乐乎。然后大家成帮结伙,大包小流,起个大早,搭上队里进城的马车,颠簸40里地,来到开原,挤上南下火车回沈阳老家;如能有幸拦下一辆直接去沈阳的大卡车而司机又是富有同情心的,则喜出望外,因为能省1.9元的火车票钱,而1.9元能买到4斤猪肉,或4斤鸡蛋,或两辫大蒜,或三斤粉条,或20斤土豆,或10多斤大黄米等。那个年头,沈阳的物资供应极端匮乏,在绰号“陈三两”的省革委会主任的治理下,每月只有三两豆油的老百姓只能勒紧裤带闹革命;当数以几万计的知青肩抗手提这些好东西随着火车汽车涌入沈城,流向各自的家庭,敲开房门,可想而知,他们的亲人是何等的喜出望外。那个时候,“家”,这个极普通的字眼对于每一个漂泊在外的知青来说,都有极其浓烈的感召力,因为,那是最温暖的港湾,也是心底最温柔的角落。


      从小队会计手中拿到了钱,使我在懵懂中清醒过来:这次的下乡,决不同于往年在校的为时半月的下乡劳动;与身边的老乡一样,我们是农民了,是能挣工分并把工分变成钱的农民了,是能改天换地的农民了,是自食其力的农民了,是工农兵里的农民了,是五星红旗里的一颗星了!如果说,人生是个大运动场,读书是在
做热身的准备活动,那么,站到广袤农村大地上,就是我们的起身腾空一跃,这一跃,可能只有10厘米,没关系,毕竟这是人生的第一跃,天高海阔,任你闯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上山下乡,改变了一代青年的生存环境,改变了他们的生存观念,也改变了他们的生存习惯。我也是。但有一个小小的阵地我却一直坚守着,那就是禁烟。在校时,好人坏人泾渭分明:学生抽烟者,不是流氓,就是流氓习气;下乡后固守这个观念,对外点有染者痛加贬斥,以至我点青年无此现象。时间一长,周围同学抽烟者众,尤其开会,浓烟迷雾,人手一支,大个烟簸箕放在炕上随便卷,我点一直处于秘密地下状态者也浮出水面随行就市,我成孤家寡人,处境尴尬。观念不得不改变:抽烟者未必流氓
。我能接受与抽烟同学共处共事了,但自律防线仍未打破——绝不沾烟,包括喜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苦累的日子里,同伴抽支烟解乏神情怡然,我不为所动;与文字打交道经常要熬到天明,同伴抽支烟提神解困,我就硬挺着;朋友相聚,别人掏烟,敬烟,点火,吞吐烟圈,有式有派,对比之下,我举止呆板,不成风度,却也不悔。


      今天,掂量着当年前马馈赠给我的这个礼物,感慨颇深:人的意志能有多坚强,40年的岁月可以证明了。


      下乡头一年,来不及盖房子,安排我们住老乡家。女生住暄大娘家,男生住后院她儿子暄大哥家。辽北的农民房屋格局为南北炕,风俗为主人住南炕,客人住北炕,南炕挂个布帘隔开即可。入乡随俗,我们很快适应,并很快与这家人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帮我们做饭、蒸粘豆包,我们帮他们挑水、劈柴打扫庭院。这种情感,绵绵延续,让人无法割舍,我们自己有房子后,仍然常回家看看,拉拉家常,亲如家人。4年前,暄大娘80寿辰,我们还专程前往祝寿,眼已失明的大娘耳听着我们说话,竟能准确地叫出每个人的姓名,回忆每个人的趣事,脸上仍展现着几十年前的慈祥;谁曾想,这次会面成了我们与大娘的永诀,不久以后,大娘与世长辞。


      我们那个青年点,挺不错,挺让人留恋的。它虽比不上十几里外的靠山青年点的红红火火热气腾腾,但却远比那些房屋破败炕凉灶冷的点要温馨得多,比那些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点正派得多,比那些勾心斗角以邻为壑的点团结得多,比那些颓废无聊庸俗不堪的点振奋得多。与有些老三届知青战友的回忆有所不同,青年点,留给我的是青春时光很不错的记忆。


附录二

               我与《920战报》   

              (2008—9—19)

      1
968年的9月,体弱多病并有残疾的老父亲和同样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亲手打点行装,把他们3个念中学的儿子送到了农村,只留下了一个读小学的小儿子陪伴自己。爸爸妈妈根本想不到,1969年刚过,林彪就发了个“一号命令”,借口要打仗,将连走“五七道路”都不符合条件的他们自己也送到了农村劳动改造。从此,我们全家在沈阳已无立锥之地,我们被净身出户了。      

  
      以现在有些人的思维,彼时的我,应该进入迷茫、悲凉、疑虑、颓唐,从而苦斗、反思、觉悟,走上思想解放的道路。可惜,没有,甚至经历了一年后的“许平事件”差点被打成反革命也没有。我依然如刚下乡前后,目标明确,信念坚定,精神振作,以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检讨自己,尽管我不是共产党员,甚至连共青团员都不是。当然,偶尔也有苦闷失落,就是不知道整天除了劳动改造吃饭睡觉,还应该怎样积极投入眼前这个社会,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其实,我的许多同学与我的状态差不多,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下面的《920》战报。      

  
     
虽然我空挂着再教育委员会成员的牌位,毕竟有机会接触各级领导层。大队党支部书记关纯振,是个挺有水平的领导,很愿意与我们知青打成一片。有一次,我不经意地表露出想办个小报活跃活跃气氛的念头,他很感兴趣,表示赞许,研究拍板,拨出经费,支持我们干。办报,对我们这些刚从那个口诛笔伐的战场上下来的小知识分子来说,并非难事;何况,我班人才济济,在学校时就赫赫有名。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商量,没有疑议,分头行动,各司其责。   

     
     于是,1969年的9月20日,一份名叫《920战报》的8开小报在辽宁开原县一个叫前马的村子里新鲜出炉。这个创刊号的第一版和第四版,刊登我撰写的本报编辑部文章《无限风光在险峰——热烈庆祝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一周年》。小报不设总编辑、编辑、记者、编务、制版、印刷、发行等职,只有五六个甘愿出力但不拿工分的同仁,我记得有Y君、H君、Z君、D君等加我,我的任务一是组稿,二是每期写一篇社论或本报编辑部的大块文章。我被调县报道组后,由l君(即Y君丈夫)接手。       


       《920战报》的创刊确实给有些枯燥的知青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大家在小报上发表言论,研讨心得,报道优秀,批评不良,刊登创作,发布公告,很是活跃。我也找到了感觉,一扫相当长时间的一段精神沉闷,让自己本来就很活跃的心情重新放飞,让自己活的有价值,有兴趣。     

   
       YMX君(即于茂相)是我的同班同学,加上初中也是同班,我们之间足有8年的情谊。他是那种典型的既不酸腐又不张扬的才子: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手漂亮的文章,钢板更是刻得令人叫绝。办报,他是我最好的搭档。我们在一起,总会有无言的默契。突然,有一天,他告诉我,他要离开前马,跟随父母回山东老家。这消息让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别人走可以,我最不愿他走,我愿有他在我身旁——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的伤别离,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朋友。        


      于茂相离开后,我情绪消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一直隔海相望,鸿雁传书,多年未断。直到我去出版社工作,有了出差的机会,第一个念头就是去山东看他。以后,便是每隔一两年就要见见面,而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        


       今天,翻着这些油印小报,看着这些潇洒飘逸的字体,我不能不再一次想起我的老同学老朋友,想起我们在一起的岁月。



附录三


            我与"许平事件"

              (2008—9—19)

 
大概是197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我正在一个老乡家帮工盖房子,忽听有人来告,四家子许平上吊自杀了!这不啻是晴天霹雳,让我一时说不出话来。反应过来后,我撂下手中的活儿,撒腿就向四家子村跑去。


      四家子,一棵孤零零的大柳树下,一张草席覆盖着一个人,周围零散地围站着一些人。我向其中一个打听,许平怎么了?没有回答。我走上前,弯下腰,揭开草席,是许平,他静静地躺在那里,对这个世界已没有仼何知觉了。我又去他的青年点,想问个究竟。青年点里都是些陌生人在忙碌,没有我认识的知青。我不知如何是好,再呆下去也没意思,只能原地返回,继续帮人盖房子。


      时过不久,消息传来,许平是畏罪自杀,罪名是反革命,罪状是恶毒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据说许平画了个漫画,把林彪画成了蛤蟆。还说许平办的小报里有影射攻击之嫌。又有消息传来,与许平接近的几个男女同学也被专政,大队、公社开什么批斗大会都要把他们带上,以致其中一个女同学被斗得精神都不正常了。


     又没过不久,我感到我的周围有点不对劲 : 过去,我挂着公社大队再敎育委员会成员牌子,经常开个例会什么的,现在,没人找我了;连小队里的事与我也无关了,只有青年点的事还由我操心,情形很尴尬,我自觉已成另类,这是我从未面临过的局面,现在想来,那就是所谓被悄悄地剥夺了政治权利吧。而那时的我,完全不知是怎么回事。


        在这种奇怪的氛围中,度过了三个月的时光。一天,大队通讯员来通知我去大队,我很纳闷,很长时间没人理我了,啥事呢?走进大队部,关书记还用他惯有的口吻对我说,收拾收拾东西,明儿上县里报到。同时交代了些事项。在他平淡的表情里,也看不出是何征兆。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上县,半年前,县报道组曾调我和其他学校的几个知青去办一个新闻报道学习班,实际是跟着他们跑报道。而这一次又是干什么呢?


       来到县上,才知道调我的部门叫"知识青年办公室",我又纳闷 : 报道组调我正合我意,这个"知青办"为啥调我呢?不久,同屋的一个五七战士Z君拉直了我的一个问号。他在下青年点走访时,无意中听到我校的一位高三同学(张育才)聊我的情况,就挺感兴趣,记在心上。回来后便与"知青办"负责人说起,负责人也感兴趣,立即打电话向威远公社要人,公社当即拒绝,说此人牵扯一个重大案子,正在审查,不能放人。几次商调,都是这样答复。这次我能来,可能是审查结束了。一听原委我火冒三丈,凭啥呀,凭啥审查我!此刻,我才第一次把在村里受到的冷遇与"许平事件"挂上钩,原来如此!但是,还有一个问号 : 凭啥呀?


        我的老校友YGZ(喻国政)君此时正在县上任职,他为我打开了第二个问号。原来,事情发生的当天,去看望许平的,我是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自投罗网,此为一; 二,在清点许平遗物时,从中翻检出我主办的几张《920战报》,与他主办的"反动小报"《广阔天地》放在一起; 三,在校时,他和我是同一派组织的,又是"反军"的。这三条就足以为我立案,开展审查。看来,审査进行得十分秘密,不漏风声。十几年后,遇到一位初三的同学,她说,她当时就在公社专案组,我因家庭背景没有问题,文革中也没有打砸抢行为,与许平没有什么可疑的联系,我的平时表现以及《920战报》文字内容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就把我排除了。


      了解了全部内幕,我已无火可发,只觉背冒凉气,浑身冷汗。在那个荒唐而又没有法的年代,我没有最后被裹挟进去,被冤被批被斗,实属万幸!许平被打成反革命,凭啥?许平的几位同学被批被斗,凭啥?遇罗克被枪毙,凭啥?张志新被割喉管,凭啥?设想,专案组里如有一位好大喜功、执意打开缺口扩大战果者,凭空想象,罗织罪状,无限上纲,那,我还有跑吗?我还有好吗?


         不由我不想想我与许平的联系。谁都知道,在校的许平是个体育明星,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孔武有力,校手榴弹、铅球记录保持者,校足球队守门员。他可不是所谓的"四肢发达,大脑平滑"那种,而是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漫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为人诚恳,心地善良,天性乐观,幽默风趣,到哪都有极旺的人气。


         那个岁月里,我们两人因观点相同彼此欣赏而走近。除了在社会上"反军",我俩都厌恶"血统论" ,他比我更厌恶,因为他身受其害。他是独生子,父母都是著名的医学专家,可是他的爷爷成分不好,由此他就变成"黑五类",他想不通,一篇篇写文章辩析申述,最后,这件事已在他心中打了个结,一直带到农村。许平是个很有思想的一个人,这是相处久了,留给我最深的印象。至于许平出事自杀的详细情况,我一直不甚了了,还是近来在校友杨茂兄的博客上得以了解。下乡后,我与许平只见过几面,聊了些什么记不清了,但至少能谈到办报,因为送了他《920战报》。可能受此影响,他也于1970年3月20日(下乡一年半纪念日)出版了油印小报《广阔天地》第一期,並送我一份,我只有这一期,后面不知他出了多少期,也可能只出了这一期。


      我手上的这份《广阔天地》,几十年后,显得弥足珍贵!


      许平,我的好同学好战友,今天,是我们共同下乡四十周年,你也离开我们三十八年了。我想祭奠你,但又不知到哪里去祭奠,只好在网络博客上向你致意。现在,我的手上正捧着你创办的《广阔天地》,读着你撰写的代发刋词《我们的一生都要为人民而战》,我真不明白那些给你定罪的人怎么能从中读出"反动"来,这里明明奔涌流淌着一个知识青年精忠报国的满腔热血!在此,我节录最后一部分以昭示世人,看看,谁见过如你这样的"反革命"!(至今未见许平临终前留下其它文字,我便只能将这些许平的白纸黑字当成他的最后遗言)——


         " ..........


         我们是革命的知识青年,革命,是我们的惟一的信念!不要堕落,不要涣散,不要悲观失望,不要顾影自怜,不要放任自流,不要庸俗不堪!一切不利于革命的东西,我们都要它远远的滾蛋!萎靡不振的,精神起来!倦(蜷)曲着的,挺直接(腰)板!裹足不前的,迈开双腿!目光如豆的,擦亮双眼!'泡'字当头的,再走危险!误入歧途的,回头不晩!同志们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任重道远!我们要献身于革命事业,我们的一生都要为人民而战!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同志们,勇敢地向前冲吧!革命需要前仆后继,革命需要举旗接班!我们要永远奋斗,我们要永远向前!为了全人类的彻底翻身解放,我们就是要不顾一切拼命干!跟着毛主席,永远拼命干!直到剥削、压迫、贫穷、苦难统统一去不复返!直到把一切害人虫砸得稀巴烂!直到全世界的每一块土地都进入阳光普照的春天!


         勇敢地为人民而战吧!随时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一代青年!”



附录四


          知青,我们的青春
        ——《知青生活回忆》编后记
       (
2018年5月18日于多伦多)

             

       青春,这是一个人类词典里最有魅力的词汇 : 它与朝气相依,它与理想相连,它与拼搏相伴,它与爱情相牵。无数隽永的诗行,都咏不尽青春博大的内涵。无数美妙的歌声,都唱不完青春宽广的外延……

        我们是一群五十年前的老三届初高中学生。沈阳市二十九中学,是我们的母校。没迈出校门前,我们曾无数次憧憬过我们的青春:在大学里继续读书,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阶梯;在自己喜欢的职业里奋发有为,做出优秀的成绩;在小说电影般的浪漫情景里,邂逅自己的爱情;在知识、事业、爱情的阶梯上,去实现自己的憧憬……啊,如万花筒一样令人向往,像一幅春天的油画绚丽多彩!


        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所面临的青春竟然都是一个色系,都是一种走法,都是一样的开始。


        高唱着“毛主席教导记心怀,一生交给党安排”同样的歌,带着行李坐着同样的交通工具,来到无论在何处同样叫农村的地方,开始了同样的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的农民生活,我们有了一个同样的户口簿上没有、却终身不变的“个人成分” : 知青。


        站在庄稼地垄前,站到了人生起跑线上。没有了高低年级,没有了优差区别,没有了强弱之分,甚至没有了男女之别。挥汗如雨,浴血奋战,从无知到无畏,从软弱到坚强,在广阔天地里,共同成长,一起长大。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劳动,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人民,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生活,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奋斗。我们懂得了没有度过不了的艰苦,我们懂得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懂得了“樱桃好吃树难栽”,我们懂得了“天上不会掉馅饼”……


        无论是“有悔”还是“无悔”,我们也都走过了;不管是悲观还是乐观,我们也都经历了;亦或软弱亦或坚强,我们也都锻炼了;也许平凡也许优秀,我们也都成长了。谁都不能否认,那就是我们的曾经;谁都无法否定,那就是我们的青春!


        共和国的大厦上,有我们砌进的砖石。祖国大地的花圃里,有我们栽上的青苗。丰收的稻海麦浪大豆高粱中,有我们微咸的汗水。从小就画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有我们自己填上的那一笔。


        时过五十年,我们不为有过知青的称号而羞愧,我们不为有过下乡的履历而自卑,我们不为曾为农民劳作农田而在子孙面前抬不起头,我们不为曾住茅屋家徒四壁而在先辈灵前张不开嘴。


        知青,并不等于英雄;知青,也并不等于另类;知青道路,并非铺满鲜花的锦绣大道;知青道路,也并非布满陷阱的苦难深渊。但,知青队伍里,一定出过英雄!知青队伍里,也一定出过另类!知青的路上,一定有过哭泣的迷茫!知青的路上,也一定有过爽朗的笑声!


        网上流传一幅画,说的是一场婚礼。画中一个上了年纪老农憨憨地笑着,旁边一个女知青一脸的不情愿。有人乐此不疲地将其传来传去,试图告诉人们,这就是那个时代知青的命运。


        这实在是一个肤浅而滑稽的导向!就像若干年后,有人又画了一幅画,说改革开放初期的某个女大学生做了三陪小姐,还会被传来传去,诟病四起,说那就是垮掉的一代吗?


        什么是本质,什么是主流,什么是一代人的命运?


        看大多数。


        68年以后,大多数中学生上山下乡了,大多数没有哭哭啼啼悲悲切切,大多数在农村劳动了三年四年五年以上,大多数没有被迫害被侮辱被歧视被虐待,大多数没有违法乱纪颓废堕落,大多数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养活自己,大多数在艰苦的环境里身心得到锻炼、思维成熟视野开阔,大多数陆续被抽调返城,大多数回城后继续学习成家立业,大多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大多数都已光荣退休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又回到了各自的班级,重温起儿时的欢乐……


        这是知青的命运!


       千万别拿少数英雄和少数另类说事!      

        郭小川云 : 喝三瓢冷水,吐万朵花蕾;占三尺方位,放万丈光辉!


        这是当年诗人对林区工人的赞美。用在咱知青身上,一样妥帖。

        知青,我们的青春,你只属于我们,我们怀着你前行!
          



~~~~~(全文完)~~~~~


《祭奠白求恩——写在七月一日》亲朋好友的留言——


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白求恩,而提起白求恩,又引起我们这一代人不尽的思绪和遐想 ,这是永远的青春记忆,是心情无法平静的记忆。谢谢爱群兄的美文。(张庆善)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来纪念白求恩,非常感动!文章写的好,情意绵绵,真真切切!永远怀念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把此文转到我的班群里,让我的同学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再次重温毛主席对白求恩的赞誉来做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座右铭!(刘华)


@杨爱群 
拜谒白求恩故居,纪念白求恩诗,都让人感佩。小诗朴实真情,是我们同龄人的感受。大夫精神不朽,咏白小诗悠扬。这是七•一这一天的特别献礼
[强][胜利][玫瑰](史小平)


致敬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为人之楷模!(喻国政)


的确,白求恩陪伴我们成长,指导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穆长春)


白求恩是一位有信仰、有追求、有爱有恨、有血有肉的非常了不起的人,是反法西斯,反侵略的英勇战士。(张继臣)


白求恩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何若华)


当年,背诵《老三篇》时,白求恩就像是一座生冷坚硬的碑,照着去做就行了。
后来,白求恩有血有肉地活了起来,并且有了思想,在心里。
现在,看着视频与诗句,在时空与地域间,情感比思想更多更丰富了。(华英男)


爱群哥嫂,你们好!你们发自万里之外白求恩故居的文章,诗作和小视频,也让我的心跟你们在一起,祭奠白求恩,这位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一说起白求恩大夫,我就想起了前不久电视台的专题“中国脊梁”报道了辛育龄大夫曾经给白求恩大夫当助手,共同在战场抢救伤病员一百天的经历。斯人已逝,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谢谢你们的佳作。[强][玫瑰][握手][合十](王玉华)


杨兄这一辈子值啦,有女知父母心,这是多大的福分啊。衷心祝福您们[玫瑰][玫瑰][玫瑰]!!!(王泽华)


看到杨大哥文章,想起小时候学习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那时基本上都能背诵下来,“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学习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想起当年仿佛就在眼前。(朱瑞红)


谢谢杨老师和陈力大姐的分享。我们也有幸瞻仰了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故居。十分有意义的七月一日。[强][强][强](春英)


@陈力 小视频做的太精致了!爱群体一如即往地有思想、有韵味。七月一日,全家老少拜谒白求恩故居,其意亦深,其情亦致。不愧为老革命的后代,永远保持红色传承,即便是在他乡。(杨鹤华)


向白求恩致敬![玫瑰][强](倪洪恩)


白求恩精神永存!(邓晓明)


爱群大哥,好羡慕你和家人一起去祭奠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去瞻仰白求恩的故居……想当年“老三篇”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食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注入我们的灵魂中。即使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还是很怀念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单纯、质朴,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合十][玫瑰]白求恩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褚爱群)


因为伟人的这篇文章,白求恩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文革中,老三篇是国人的必修课,甚至达到人人能诵的地步。来多伦多拜访白求恩故居,是我们那代人的一种愿望,一个情结,如同朝圣。可惜我一直无缘,只能听任孩子们的安排了。(胡炜)


[强][强]《纪念白求恩》,我们年轻时就会背诵。如今你能在白求恩的家乡祭奠白求恩,真的令人激动!(曹奇)


白求恩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为了我们的革命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是我们这一代人当时学习的榜样!杨哥全家能在这么个特殊日子来到这里,看出女儿的用心[强]祝好👌🏻(朱宏伟)

转发,作为对“七一”的纪念!(张明明)


我们这一代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下成长。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时刻铭记在心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我做人的底线。深深地怀念白求恩烈士,白求恩精神永垂不朽[抱拳][拳头][合十](王颖)


您是中国共产党最忠诚的党员![强][强][强](张辉)


敬仰这位陪我们一起长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石秋白)


祭奠白求恩的小视频做得真好,你的诗也写得很好,不由让我回忆起童年,当年,学习白求恩,是我们最美好最纯真的回忆。也希望能看到你下一篇文章:白求恩后代的故事。(严丽霞)


异国他乡,不忘初心![强][强][强](宋晓彬)

高山仰止[强][强][强](张晓光)


看了杨哥这篇文章,心情难以平静。
学长一家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去祭奠白求恩意义非凡。
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具有现实意义。(王晓岚)


已经拜读。看到了你发在朋友圈的话。老三篇,不止是读几遍,当时要求是背下来,现在是只记得内容,原文也是片言只语的背诵。能去白求恩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故居去瞻仰,很有幸。现在想来,老三篇人物的精神,至今始终记得,真的要发扬光大,的确是影响了我们这代人。(孙晓虹)


杨兄!你在七一拜谒了白求恩的故乡很有意义,悉读文章使我又回到了学习老三篇的当时。从那时起,白求恩的名字就已镌刻在了我的心中。我怀着敬仰的心情,随着视频观瞻了他的故居,看来他家庭生活是优渥的!他放弃这一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且以身徇职,是极其伟大的!虔诚的信仰、纯粹的奉献精神,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心中!谢谢!(袁义兵)


小时候白求恩是个高尚的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理解了伟大的含义,他是伟大的,有着博爱,有着高尚的职业操守的人道主义者,相比于当今的医者救死扶伤已经少之又少,是经济社会的悲哀?(张莉)


图文并茂,感人至深![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刘琦)


确实是满怀敬仰 充满感恩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从小他就是我们的榜样[合十][合十][合十](郑茵)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去了这个特别的地方,大哥此时的心情,我太能理解了!想起当年我去英国,不顾团内部分人反对,执意要去看马克思墓,并得以成行时的心情,一样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您的孝顺女儿,给了您这个意外的惊喜,更是意义非凡。(杨鹤华)


谢谢爱群。你了却了夙愿,我们随你一起领略了这位伟人故居的风貌,他是榜样,我们的心相通,在七,一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完成心愿,意义非凡。让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走好余生的每一步。祝你健康,期待相聚。(张柏枢)


为你的祭奠白求恩一文及诗点赞!
在党生日之际从不远万里的白求恩故乡发来为不远万里来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的祭文,很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强][强](王殿浩)


[强][福]羡慕(酒醒何处)


巧合的日子,有意义的游览![强](杨茂)


毛主席的老三篇,我们倒背如流。白求恩是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战争在制造流血,他在输血。
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精益求精的伟大精神,一直陪伴教育着我们成长。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和白求恩医校毕业的战友们,共同做着他未竟的事业,救死扶伤。在毛主席的教导下,中国的医务工作者,都是白求恩的真正传人。
照片照的很好,家庭成员各个都精神风貌饱满快乐!
白求恩故居很美,雕像也很多。说明他的家乡对他的尊重与重视。
文章诗歌写的好,精炼深情!代表了我们这一代的人生情怀!(李晓辉)


      在群里又看到爱群的诗文《祭奠白求恩》,写在七月一日,更具深意。这是老三篇中的一篇,毛主席高度评价赞扬了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向白求恩学习。爱群诗文写在今天建党纪念日,让我们回顾老三篇,重温《纪念白求恩》,意义深远。(邹宗洁)


     杨爱群《祭奠白求恩》的诗写的好,用真挚的感情,写出了感人的诗,给你点赞!
      缅怀白求恩,重读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我再次被白求恩的精神感动了。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他自己的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精益求精,这就是白求恩精神。
      弘扬白求恩精神,传承白求恩精神,向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致敬!(杨文华)


杨爱群:祭奠白求恩,写的好。从任何角度看白求恩到中国为中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令人敬仰的行为。为杨爱群点赞。(刘文中)


今天是党的生日,为党点赞,为白求恩点赞,为你点赞。盼望你写的更多更好。好象是胡适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文革的历史除高层领导的历史不知道外,老百姓经历过的都是亲眼目睹。从批斗走资派,到大串联,反动血统论,文攻武卫,记得一句口号是打倒宋马顾余徐白莫。令人发笑。不知道百年后,千年后,那时人们怎样评说,不能原谅的是反动血统论的头子谭力夫,把当时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年称为黑七类,狗崽子,这是对人性的侮辱,堪比中世纪的欧州。另外我认为毛远新是有功德的。毕竞他的一个决策,救了海城十几万人的生命。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说远了,还是祝你多回忆,多写多动脑。让我们互祝吉祥健康。(孙广民)


陈力大姐的小视频做得真好,爱群体一如既往充满激情!白求恩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维护世界和平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和生命!想起十多年前在华沙居里夫人故居前,当地导游忧心忡忡地说,非常感动中国游客对居里夫人依旧怀有深深的崇敬,而有些波兰年轻人,都不记得居里夫人是谁了。不知普通加拿大人,现在还有知道白求恩的吗?(老城)


@杨爱群 白求恩,我心中的神!(于茂相)

杨爱群是个才子,三观很正,他和陈力妇唱夫随,让人敬重!(朱锦)


七月一日访白求恩故居,祭奠白求恩圆梦之行,此生无憾![强][强][强][握手][握手][握手][玫瑰][玫瑰][玫瑰](俞则)


@杨爱群  学习白求恩,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应是我党领导核心的宗旨。[强][强][强](汪振威)


      看了爱群学长和夫人陈力制作的《祭奠白求恩——写在七月一日白求恩故居》非常感动。白求恩大夫是我们这代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外国人,并且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早在1935年11月,白求恩在自己的祖国加拿大公开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将自己所有的技术、才华以至生命,全都献给了那些在晋察冀抗战中受伤的将士们,成为真正的信仰践行者,进而到达毛主席所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人生的最后历程,是对“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最好诠释。(陈俊军)


谢谢爱群分享。(吴远东)


爱群,在共产党的生日这天,拜谒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太有意义了![玫瑰][强]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已深植在我们心中!你的祭奠也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感谢你![抱拳]
为你和陈力的图文点赞![强][玫瑰](孔小荣)


敬佩白求恩的人生境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生命,不愧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强]我只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看到白求恩的雕塑,不知道白求恩小镇在什么位置[抱拳](郝苏生)


老同学你好!于共产党诞生103周年之际,很高兴看到你纪念白求恩的诗作。这一天,又是加拿大的国庆日,祝你们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祝福你们全家幸福快乐健康平安!(闫莉)


英雄情节,家国情怀![玫瑰][玫瑰][玫瑰](桂亚林)


从小学习过白求恩的故事。(王慧君)


感谢杨哥分享[抱拳](张群英)


照片好!视频好!诗文好!幸福的一家好![强][强][强](图丽娟)


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实地拜谒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故居,实在难得![强][强][强](吴克俭)


杨老师的诗文和陈老师的视频,两相辉映,再次确立了白求恩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的历史价值[玫瑰][玫瑰][玫瑰](冷卫国)


[抱拳][强][爱心][拥抱][玫瑰][咖啡]慢慢拜读,留下更深刻记忆。(任克)


三叔,写的真好!时间过的真快。(杨珺如)


感谢分享[合十][合十][合十](张立宽)


爱群在中国共产党103岁生日之际,你拜谒了加拿大白求恩故居,並写祭奠诗文,把我们这代人对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土白求恩的崇拜之情得以表达,太有意义了!白求恩精神是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座标,引领着一代的精神追求,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一生都以此为座右铭!谢谢爱群,陈力的视频让我们一起看见了白求恩故居!又一次学习了白求恩精神![强][强][玫瑰][玫瑰](马丽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