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权益市场:
PMI显示内需改善,政策转向对内需和预期有积极影响。
基本面有所改善,政策力度加大后改善确定性上升,改善的幅度和持续性取决于财政政策的力度;战略上保持积极,战术上关注情绪消化过程中的配置机会。
优质龙头企业的配置价值上升,聚焦回到好价格的好赛道和好公司,尤其重视现金流充沛,有能力回购注销、增加分红的公司,公司治理同样非常重要。
重点关注高端酒、互联网、美妆、其他食品饮料和性价比消费;自下而上挖掘消费电子和医疗服务个股;地产链估值存在修复空间:家电和部分家居、建材优质公司;地产风险对股份行和保险预期影响较大,股份行和保险行业同样存在修复空间。
债券市场:
虽然制造业PMI重回荣枯线上方,但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央行通过多样化手段投放流动性,保持市场流动性稳定。资金宽松的预期利好短端品种,然而机构应对潜在政策影响仍需保持谨慎态度。
权益市场
PMI显示9月以来内需开始改善,与政策托底力度加大有关;但地产链尤其是地产投资仍面临较大压力。
(1)10月PMI上升,重回扩张区间,环比明显超越季节性;其中新订单改善,带动生产和购进价格回升,并消化部分产成品库存,企业经营预期明显回升;9月以来基建加力+政策转向是数据改善的主要原因。
(2)同比看,制造业景气有所回升,库存小幅放缓,购进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外需景气相对稳定,由于内需改善,内外需剪刀差明显收窄。
(3)非制造业环比于季节性,反映国庆旺季和基建加快的影响;同比看,非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景气均继续放缓,其中建筑业放缓是否明显,显示地产(尤其地产投资)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从高频数据观察,经济景气同比自9月中旬以来有所回升。
政策转向以来可观察到一些的积极现象。
(1)二手房销售增速在高基数基础上仍有增长,成交面积绝对水平进一步上升;新房市场跌幅也明显收窄。去年政策放松后二手房开始改善,重点仍需观察新房市场。
(2)依旧换新对家电消费拉动效果显著,家具等以旧换新的力度也在加大;考虑到上一轮消费高峰进入置换高峰期,较大力度的消费补贴促进了耐用消费。
(3)更多企业宣布回购和增持,中长期提升投资者回报需要从机制和投融资等多管齐下,方向正确、任重道远。
基本面有所改善,政策力度加大后改善确定性上升,改善的幅度和持续性取决于财政政策的力度;战略上保持积极,战术上关注情绪消化过程中的配置机会。
优质龙头企业的配置价值上升,聚焦回到好价格的好赛道和好公司,尤其重视现金流充沛,有能力回购注销、增加分红的公司,公司治理同样非常重要。
(1)重点关注高端酒、互联网、美妆、其他食品饮料和性价比消费;自下而上挖掘消费电子和医疗服务个股;这类资产久期较长,现金流充沛,不应低估其估值修复和提升的空间;从苹果公司的历史看,持续回购可实现低增长下的高估值,回购对盈利能力和估值的积极影响值得高度重视。
(2)地产链估值存在修复空间:家电、软体家具和消费建材优质公司。
(3)地产风险对股份行和保险预期影响较大,股份行和保险行业同样存在修复空间。
债券市场
1. 市场总结
尽管央行全周逆回购累计净回笼8514亿元,但之前一周通过逆回购大量投放,同时10月人民银行净买入债券面值达2000亿元,显示出央行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流动性投放。债券市场整体呈震荡走势,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股票市场的震荡导致“债随股走”;二是尽管PMI重回荣枯线对债市构成压力,但资金面依然较宽松。全周十年国债240011收益率下行1.25BP,十年国开240210收益率下行1.05BP。
2、PMI数据与经济表现
10月制造业PMI小幅回升至50.1%,结束连续五个月的颓势,重回荣枯线之上;非制造业PMI则环比上升至50.2%。生产指数达到52%,较前月回升0.8%。从需求端看,新订单指数微升至50%;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0.2%至47.3%。整体来看,供给仍强于需求,但在政策刺激下,需求端有所改善。制造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显著回升,环比上涨8.3%至53.4%,出厂价格指数上升5.9%至49.9%,企业利润压缩的状况有所好转。库存数据显示,原材料库存指数提高至48.2%,而产成品库存下降至46.9%,表明企业继续有意识地降库存。尽管市场有效需求相对不足,限制了企业生产的进一步恢复,但政策刺激有望促进企业订单增长。受到地缘因素影响,有色和石油行业有所回落,而汽车明显回升、计算机产业稳健发展。消费类产品表现明显提升,其中医药和食品行业分别上升至52.1%和52.8%。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大型和中型企业PMI指数分别上升,而小型企业PMI下降至47.5%,民间经济活跃度降低。
3、市场展望
当前市场关注人大会议即将推出的财政政策,短期内债市大幅下行空间不大。政策的发布到实际落地仍需时间,经济复苏也需要时间验证。加之地缘政治摩擦影响,出口可能受挫,基本面恢复或将缓慢。此外,潘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降准空间仍存在,预示资金面宽松预期持续,对短端品种形成利好。若财政政策超预期并造成债市过度调整,投资者可择机入场。
大类资产价格表现
(截至2024/11/1)
文章数据来源:Wind,广发资管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所刊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投资人应谨慎投资,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并根据风险自担的原则,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