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
“鲜”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食材
无疑就是鱼了,
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但你真的会吃鱼吗?
吃鱼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陆地生物大多是靠油脂储存体力,而鱼是靠肌肉中的蛋白质来储存体力,所以鱼肉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一般含量为15%—22%,并且还是优质蛋白质,吸收利用率高。
同时又因为鱼常年生活在水中,需要身体即便是在0℃也能保持正常的运作,所以它们的脂肪结构很长且不规则,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n-3系列。特别是生活在海水中的鱼类,含量更为丰富。
这种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心血管、免疫系统、大脑和视网膜的健康。
富含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具有抗炎作用,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抑制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脏病风险和患癌症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多摄入鱼肉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脑卒中风险,还可降低中老年痴呆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另外,鱼的肝脏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含量也较为丰富,可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利用,还对眼睛的健康有益,可预防夜盲症。
吃鱼的好处多多,但要注意,鱼身上的这两个部位千万别吃。
大多数鱼胆具有毒性,均不可食用。中毒初期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甚至引起肝肾功能损害,以及身体其他部位损害。
如果是五六斤以上的大鱼,1个鱼胆就足以令人丧命。因为鱼胆胆汁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毒性最厉害的氢氰酸能抑制人体内40多种酶的活性,使细胞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细胞内窒息”,比同剂量的砒霜毒性还大。
而且鱼胆中的毒素不会因为加热、烹煮或酒精所破坏,即便将鱼胆蒸熟吃下也会中毒。所以,建议大家吃大鱼时一定要去除鱼胆,而对于一些小鱼如果可以的话,也建议尽量去除鱼胆。
很多人发现,买回家的鱼剖开肚子后,腹腔两侧有一层黑色膜衣,其实这层“黑衣”是鱼的保护膜,存在于鱼腹壁和内脏之间,主要作用是润滑和保护内部脏器。
它的颜色是由鱼体内黑色素的沉积决定的,虽然鱼肚子内的黑衣并不是污染严重的标志,但这层膜主要是由脂肪细胞组成,脂肪含量很高,营养价值不高,也更容易富集一些脂溶性的污染物,并不是健康的选择。
鱼类虽然有利健康,但也容易受环境污染影响。其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物质——汞,容易被转化为甲基汞,富集浓缩后成为鱼类和水产品中的重要污染物。汞进入人体后排除速度非常慢,长期接触过多的甲基汞,会发生蓄积性毒害,对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几乎所有的鱼类都或多或少含有微量的甲基汞,不过含量差异很大。大型的食肉鱼更容易积累甲基汞。鱼体里的甲基汞无法通过清洗来去除,也不能通过加热烹调来分解,减少汞摄入的主要方法,就是选择安全品种的鱼。
按我国测定的数据,国人日常吃得最多的,如带鱼、小黄鱼、鲽鱼、河鲈鱼、罗非鱼、鲟鱼、鳕鱼、三文鱼、沙丁鱼等,都是比较安全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做法上以清蒸为宜,可以更大限度保留鱼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油脂的摄入、保留鱼肉的鲜味儿。
另外,痛风发作期的患者最好暂时不要吃鱼,以免加重症状;孕妇、乳母、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进食体型较大或捕猎性鱼类(如鲨鱼、剑鱼、蓝鳍金枪鱼等),因为这些鱼类的重金属甲基汞含量可能较其他鱼类更高。
要想吃到美味、营养又安全的鱼肉,就需要在选购鱼的时候多留心一些,活泼好动、反应敏锐的最佳,行动迟缓或浮于水面的可能是即将死亡的鱼!
综合:广东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正版图片库123RF、Pixabay
声明: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